对我国加息相关问题的探讨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望晓东  魏 玲 时间:2010-06-25
摘 要 本文首先分析提出加息政策的理由;然后阐述了加息在理论上的作用;并指出加息受到的制约因素;最后说明我国未来加息的必然性,提出一定的加息方案,并强调了加息作用发挥需要利率市场化、体制改革等配套措施,以及税收和行政手段的结合。
  关键词 加息 投资 通货膨胀 利率 加息方案 利率市场化

1 提出加息政策的由来
1.1 多数宏观数据支持加息
  随着我国经济进入新的增长周期,  今年一季度各项宏观经济数据表明经济存在过热的趋势。4月15日,国家统计局公布了今年第一季度数据,GDP增长9.7%,远远超过7%的预期目标。而整个上半年国内生产总值为58773亿元,同比增长9.7%,比去年同期提高0.9个百分点。
  从投资方面看,2~7月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率分别为:53%、47.8%、42.8%、34.8%、31.0%、31.1%。增速虽然有很大下降但这主要是通过行政手段严格控制得来的结果,且总体上投资仍处在较高水平,形势不容乐观。
  最为关键的是,通胀压力不断加大。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每月都持续上涨。一季度,累计上涨2.8%,同比高出2.3个百分点。4月份,CPI同比上涨3.8%,创下7年以来新高。5月份,CPI继续上涨,达到4.4%。6月份,同比上涨5.0%。7月份,CPI同比上涨5.3%。实际上目前CPI指数已经超过了先前央行认为推出加息政策的底线———5%。前一段时间的生产资料价格的上涨逐步传导到产品链的末端,会进一步加剧消费品价格的上涨,通货膨胀有逐步扩大的趋势,国家有必要采取相应的宏观调控措施。
1.2 美元两次加息为人民币加息提供了有利的时机
  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于今年6月30日宣布将联邦基金利率调高25个基点至1.25%,这是美国四年来的首次升息。随后又于8月10日举行货币决策会议,决定将联邦基金利率再提高0.25个百分点,使其升至1.5%。美国经济作为世界经济的火车头,其加息政策的祭出实际上已预示着世界各国将进入新的加息周期。为了平衡美元和人民币之间的利差,防止国内资金外流,也有必要提高人民币利率。
1.3 其他货币政策工具的效果预期不佳
  上半年央行进行了连续的公开市场业务,其调控作用也非常有限。5月11日,央行拟发行350亿元的央行票据,实际却只卖出了228亿元,与预期的货币资金回笼的目标相差甚远。连续调整存款准备金率的效果也没有预期那样明显。去年9月21日,央行将存款准备金率由6%调高到7%;今年3月24日,央行又宣布实行差别准备金率;4月11日又宣布再次上调准备金率0.5%。而事实上除了法定存款准备金之外,国有商业银行还拥有比率为4.12%的超额准备金,股份制商业银行的超额准备金比率则高达8.33%,各商业银行完全可以自主调低差额准备金。因此央行通过提高存款准备金率的方式来进行调节,无法起到有效限制信贷规模的效果。
  而汇率在近期调整的可能性很小。在去年承受那样大的国际压力时,政府都没有做出调整汇率的决策。今年以来,世界经济转暖,调整汇率的必要性和紧迫性都大大降低。
  这样主要依靠货币政策来抑制经济过热的政策工具就只剩下调整利率。
2 加息政策在理论上的作用
  按照西方经济理论,市场利率与社会总储蓄和总投资有着密切的联系。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储蓄(资金供给)和投资(资金需求)对利率的变动均有较大的弹性。利率一方面影响现期的投资活动,同时又通过调节储蓄而影响未来的投资规模,因此利率政策对调节经济具有重要作用。
  从宏观角度来看,利率对投资者行为的影响表现为对投资规模、投资结构等方面的影响上。
  利率对投资规模的影响是指利率作为投资的机会成本对社会总投资的影响。在投资收益不变的条件下,因利率上升而导致的投资成本增加,必然使那些投资收益较低的投资者退出投资领域,从而使投资需求减少。
  利率作为调节投资活动的杠杆,不但决定投资规模,而且利率水平与利率结构都会影响投资结构。一般来说,利率水平对投资结构的作用必须依赖于预期收益率与利率的对比上。资金容易流向预期收益率高的投资活动,而预期收益率低于利率的投资,往往由于缺乏资金而无法进行。利率调节经济的功能从总量的方面说,是抑制对资源的总需求,把有限的资源分配到资金利润率较高的部门使用。这种调节从结构方面说,主要是采用差别利率,实行利率的优惠与惩罚制度。我国目前要推行的利率市场化改革,正是要发挥利率对投资结构和资金流向的有效调节作用。
3 当前制约我国加息的因素
3.1 我国经济系统中的投资和储蓄缺乏利率弹性
  在我国,融资的主要渠道目前还主要是银行贷款。从贷款需求方来看,地方政府、国有企业甚至国有控股企业成为主要的贷款需求者,由于国有企业仍然没建立起完整的企业制度,资金预算软约束,企业对利息成本意识不充分,致使企业投资支出与贷款利率的变动并不呈反向关系。而作为贷款的主要供给方———银行,特别是各地方的国有银行和国有控股银行,其业务往往受到地方政府的干预,对利率的敏感性也一直较低。我国居民储蓄对利率的敏感性也很低。在对未来收入预期不乐观、社会保障不足、子女费用日益高企的现实背景下,也促使人们增加储蓄倾向。在目前股票、债券市场还不规范,投资风险高,发育不完全的情况下,无论存款利率如何低,储蓄仍然是富余资金的首选。
3.2 部分行业存在高利润率,若提高利率,投资未必会迅速减少
  由于投资的实际收益取决于利润与利息的量的对比,因此,投资量的多少不仅取决于利润率与利率的高低,还取决于二者的相对水平。因此仅依靠提高利率,并不能显著降低这些过热行业的最终利润率,需要其他的措施和手段的配合。
3.3 金融市场和货币传导机制不够完善,从而制约利率的市场调节作用
  但我国目前金融市场化程度低于一般商品的市场化程度,致使银行做出非“经济人”的借贷行为。我国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也发生失灵。由于二级银行体制的分离和间隔,中央银行直接控制信贷资金的流向和规模,与商业银行的经营目标之间的存在一定的矛盾冲突,致使货币政策的传导途径受到阻碍,利率变动的信号不能够被商业银行直接传递到市场。这样央行通过加息来调节货币供给量,从而冷却经济、抑制投资过热的市场调节作用会大打折扣。
4 关于加息问题的综述
4.1 未来我国进入加息周期的必然性
  (1)通货膨胀率过高,存在实际的负利率,居民持有的货币价值会受到很大的影响。由于6月和7月的CPI指数增长已超过5%(按现行1.98%的银行一年期存款利率,考虑20%利息所得税以及银行贷款利率只有5.31%),我国目前超过12万亿元的个人存款已经处于实际的负利率状态,这部分存款人的利益问题是货币政策当局必须考虑的重要问题。
  (2)我国进入新的增长期,根据反周期调控理论,也应该采取加息的策略。现在世界主要发达国家加息形势逐渐既成事实,在未来不长时间内加息应该是必然的。
  (3)加息有利于我国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促进形成的观。随着企业的市场化改革和企业预算约束的强化,加息通过提高企业的资金成本,有利于企业减少低水平重复建设,逐步形成集约经营理念。
  (4)政府通过行政手段进行宏观调控,在调控初期可以取得明显效果;但由于人为因素,单纯的行政调控其效果难以巩固和持续。因此利率政策作为重要的市场化手段,有必要在适当的时机推出。
4.2 加息的方案选择
  (1)加息的过程选择。考虑到目前中国消费率已达到25年来的最低点,而且提高利率在某种程度上会抑制消费,所以可以选择在未来的适当时机首先小幅加息,这样对消费不会有太大的影响。随着经济步入稳定的上升周期,跟进地连续分几次加息,逐渐提高企业的资金成本,最终形成与经济发展速度相适应的利率。
  (2)加息的利率结构的合理设计。针对目前我国经济总需求中投资增长过快、消费略显不足的实际情况,应该在利率结构设计时,提高一定幅度的贷款利率,突出利率对投资的导向作用;同时小幅度提高存款利率,保持合理的存贷利差,尽量减少对银行扩大放贷的刺激。一般认为,两者调整的幅度差应小于100个基准点。
  我国经济目前主要存在结构性问题,而利率政策是一个全面性的调节工具,因此应尽量减弱利率对经济系统的全面影响。通过对贷款利率采用差别利率,实行利率的优惠与惩罚制度,主要调控过热行业,减少对冷门行业的抑制作用。对过热行业的低水平项目实行利率惩罚制度,提高其融资成本;对过冷行业可以适当给予利率优惠制度,鼓励其发展。
4.3 加息需要其他的措施和改革的有力配合
  (1)加息的同时要努力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适当放松对利率的管制。逐步形成银行依据自身的资金供求情况、经营状况、赢利及风险等因素自行控制利率的机制,并使其成为引导资金配置的基本指标。建立具备反映资金市场供求关系,在利率体系中处于基础地位、易于中央银行调控的基准利率。
  (2)金融体制改革的深化和金融市场的培育。加快商业银行的市场化进程,建立和健全商业银行的法人治理结构,使商业银行成为完全独立自主经营的法人实体,加强银行内部管理,减少地方政府的干预。大力发展股票和债券等间接融资的资金市场,发挥其促进利率市场化的作用。加强地方各级银行、各总行与中央银行的联系,完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并加强中央银行进行货币政策制定的独立性,真正形成中央银行通过货币政策工具来调控和引导市场利率。
  (3)对部分高利润率的行业应辅以税收杠杆和有效的行政调控手段。在我国当前部分生产要素和行业没有完全市场化的情况下,如果宏观经济发生异常变化,有必要采用行政手段对一些结构性问题进行调控,如今年4月国务院下令查处江苏铁本钢铁违规上项目事件,对短时间遏制投资过热起到非常重要作用。但在我国逐步完善市场经济体制和树立科学的发展观的大形势下,行政手段主要用于进行局部性的调整,应尽量少用。另外可以用税收手段来调节各行业的平均利润率,对高利润率行业征收较高税率,以弥补利率政策可能对这类行业调节不力的缺陷。

1 孙铭.准备金率上调难驯投资“野马[J].21世纪经济报道, 2004(4)
2 吴璠.对中国利率政策宏观经济效应的实证研究[J].统计与决策,200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