陷入过度竞争的“招商引资”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蔡文英 时间:2010-06-25
摘 要 从招商引资工作过度竞争的主要表现入手,分析了地区招商引资工作过度竞争行为的产生原因,提出了相应的政策措施建议。
  关键词 招商引资 过度竞争 区域协调 投资环境建设

  招商引资概念的提出最早是在利用外资领域。作为我国大力推动改革,加快经济建设步伐的重要举措之一,招商引资工作取得了巨大成功,但当前,随着招商引资工作的进一步深入,随着我国各地区、省市招商引资工作的全面铺开,面对招商引资工作家整体利益和地区局部利益、以及地区与地区之间利益的矛盾处理和相互协调,成为我们招商引资工作向纵深过程中急需解决的问题之一。
1 地区间过度竞争的主要表现
  地区经济一味追求以GDP为主的经济指标增长,使区域间招商引资竞争变成了低水平的“让利竞赛”,造成巨大的资源浪费,经济社会发展也深受影响。
1.1 政府官员主导招商,插手具体经济事务,虚假成分严重
  一方面有些地方政府为了快速促进本地的经济发展,常年设立招商小分队,穿梭于各种招商活动和会议,为了节省时间加快进度,甚至越俎代庖代替与外商谈项目、拉投资;另一方面,有些地方大搞形式主义,为了完成招商任务,使某些投资商不断注册空壳公司或不断变更注册地,通过增加注册资本的方式增加招商引资数额。有的干脆直接篡改招商数字,依据估计数字做假账。用这种方式增加的外资,并未真正起到促进经济发展的目的,只是短期的糊弄和一种虚假的数字游戏。
1.2 地方性优惠政策“多如牛毛”,甚至不惜违反国家政策大开优惠“口子”
  据新华网9月24日消息“重庆市某区政府最近作出规定:对投资500万元以上的项目可赠送10亩土地”,这种突破国家政策底线制定的一些“土政策”在全国屡见不鲜。所造成的后果是使一些企业利用地域差别逃避国家税收;另外,一些政府还擅自提高引资的奖励额度,或自作主张降低土地经济使用价值,使地方经济遭受损失或使部分国有土地流失,给地方经济发展埋下隐患。
1.3 为了引进资金,地区之间相互搏杀,引起国家各种资源的内耗
  从理论上讲,高质量、有效益的投资需要市场导向,符合市场,但政府投资和政府主导下的投资必然是领导人利益导向的,有时可能只符合人事运作规律,投入产出率较低。于是,很多地方几乎是一任领导,有一种发展思路,就有一批工程;班子一换,工程也就无人接续。投入了资源,有了投资完成额,增加了GDP,却没有任何收益。还有一些地方引入外资不计成本,把用地全部批租了,使得未来的发展没有了余地。
1.4 盲目地扩大招商引资领域和范围
  各地大兴土木建设所谓的“开发区”、“工业区”,不仅会造成滥占耕地等环境问题,而且使一些行业重复建设严重,表面上看是投资增长太快所致,实际上,这样创造出来的多是所谓的虚假繁荣。
2 地区间过度竞争产生的原因
  首先,从国家的整体利益出发,事实已证明中国经济是一个靠投资拉动的经济,中国的投资率始终领跑于世界各国,而且投资的增长与经济增长的相关度很高,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很大。从某种意义上讲,没有投入的增加,就没有社会再生产的扩大,也就没有经济的快速增长。
  中国改革至今,以城市为层次的中观经济占据了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在国家宏观调控下的城市发展,一级政府既要贯彻执行国家的法规和落实各项政策措施,又要因地制宜实施地方发展战略,领导城市加快化建设。因而处于中观层次上的城市政府,在资金和技术稀缺的情形下需要获得更多的产业资本、资本以及商业资本,来满足本地固定资产投资以及财政税收的增长需求,并确保一定的经济增长率。
  其次,地区间的经济发展极不平衡。中国改革至今,以城市为层次的中观经济占据了越来越重要的地位,而我国的地区、城市的经济发展具有极大的不平衡性。主要表现在沿海比内地发达,东、中、西部的经济发展水平逐渐递减,西部省份之间的经济发达程度也有相当的差距。在西部省区内部,陕西、重庆在利用外资中所占的比重最大,原因主要是这两个地区在地理因素、基础设施因素、人力资本因素方面与其他的省区存在着明显的优势。所以,经济欠发达的中西部地区要在资金和技术稀缺的情形下,获得更多的产业资本、金融资本以及商业资本,来满足本地的经济增长需求,还要克服更多的困难并付出更多的努力。
  再次,从地区的实际利益出发,招商引资的对象有所扩大,包含了各种形式的地区外资本。这种区域外资本包括国外资本的首次投资、已经在投资的外资所进行的二次投资、国内其他地区资本在本地区的投资(即内资)。尤其是随着我国水平的提高,国内各的经济实力也逐步增强,除外资以外,包括民间资本在内的“内资”日益成为一支相当雄厚的力量。这种招商引资范围的扩大从整体上看是招商引资工作的进步,但其中也不可避免的出现一些“挖墙角”现象,或者一些内资企业鉴于其他地区对广义外资提供的优惠政策,主动或被动的跑到其他地区享受“外资”待遇。因此,外资二次投资比例的增加和内资的加入,使得招商引资工作的竞争更加激烈。
  最后,地方政府的政绩表现需求加剧了招商引资中的过度竞争。衡量政府官员政绩的主要指标有GDP增长率、招商引资数字、财政开支数字、就业率、贸易盈余或赤字等。于是,一些地方政府把招商引资当做“一把手工程”;在一些地方,甚至定期将招商引资的成绩登报公布,排列名次,对各级政府部门形成巨大压力。与此同时,一些地方级级下任务、层层压指标,甚至把招商引资金额与干部的收入直接挂钩,使“招商竞赛”进一步加剧。
3 措施建议
  招商引资是地方政府一项重要的经济工作,但其自身有既定的发展,工作中必须讲求和理性。在招商引资实践中更要求真务实,转变思想观念、工作方法,遵循客观规律作好工作。
  (1)各地区招商引资工作的重点应由制定优惠政策转变为自身投资环境的建设。在吸引外资初期,通过制定一些优惠政策来弥补当地投资条件的不足,的确收到了一定的效果。但随着地区之间竞争的加剧,优惠政策已经不再是吸引外资的首要条件了。国外的经验表明,外资优惠政策决不是外商直接投资的最重要的决定因素,随着中国加入WTO和中国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完善,中国对大量的外商和跨国公司的吸引力在于中国巨大的市场潜力,经济迅速发展和政局稳定,以及政策的连续性和宽松、稳定、规范的投资环境。因此各地政府应该在本地区的投资环境建设上下功夫。投资环境建设既包括硬件也包括软件,既包括对外宣传也包括内部治理。有学者研究的中国内地投资环境主要指标见附表。
  另外,停止甚至逐步取消针对外资的优惠政策也有利于减少对内资的歧视,给内外资提供一个公平竞争的平台。以避免在引外资的同时而跑了内资。
  (2)不同地区应设立不同的招商引资目标和水平,并注重地区间的联合发展。从整体看,我国利用外资的重点是引进外国先进技术和提升产业结构,针对目前面临的资源相对稀缺、能源瓶颈和环境等问题,注意产业选择和产业约束。做好产业定位,依托比较优势招商引资,形成产业集群。事实上,现在各地的经济发展已经形成了“层级效应”,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已经在区域发展中出现互补。各地应根据各自特点提高经济运行质量,追求社会全面发展。在第三产业中所引进的外商直接投资不仅会提高本国企业的竞争力,而且会大大提高本国的消费者剩余,因而通常会更加有利于改善发展中国家的社会福利。
  (3)各地政府在不断吸纳外部直接投资的同时,应注重培育本地区的优势企业,鼓励他们通过间接的方式为本地区引进资金。目前,招商引资仍然停留在引进产业资本的较低层面,而这正是处于发展中状态的主要表现。在我国整体利用外资的结构出现多样性变化的今天,我们的地方政府更重要的工作应转移到培育当地优势企业,通过境外借款、境外私募基金发债、境外上市等多种方式筹集资金,以期把企业作大做强。外资流入有多种形式,包括FDI、证券投资、银行私人信贷、官方援助及多边转移支付等等。2002年中国被公认为是引进外资创记录的年份,各项外资流入接近600亿美元,其中绝大部分是FDI(527亿美元)。而在该年美国的国外净流入额高达7 072亿美元,是中国吸引外资总额的13倍以上。
  (4)确立好政府在招商引资工作中的角色定位,引导企业充当招商引资的主角,实现市场化运作。招商引资的主体本该是那些能够对招商引资结果承担责任、而且深谙市场法则和客观经济规律的中介咨询机构或企业,政府从中只是起到引导和促进作用。从长期来看,政府要尽快从招商引资的主导地位上淡出,而专注于为招商引资创造一个良好的投资环境和创业氛围。通过整合各类招商资源,建立起协调、有序、规范、竞争的市场化招商引资机制,使招商引资按照商业规则和市场规律,真正成为由政府有关职能部门参加并指导的一种企业行为、社会行为和市场行为。同时政府还应支持引导中介机构,发挥其在招商引资中的作用,规范招商引资行为,凡是已经交给中介机构的职能,政府部门不应再参与,防止政府部门职能同中介机构职能的交叉错位和政企不分。
   总之,招商引资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影响它的因素很多,各地区、各部门都应首先立足本地的资源基础、产业基础、人才基础,不断整合区域内与区域间的资源优势,分析国际国内的产业发展态势,制订符合本地区实际情况的发展规划,逐步形成本地区的核心竞争力,招商引资工作才可实现长足发展,并给地区经济带来活力。

1 白重恩, 路江涌, 陶志刚等.投资环境对外资企业效益的影响———来自企业层面的证据[J].经济研究,2004(9)
2 李达昌. 政府在西部招商引资中的职能定位[J].中国外资,2004(2)
3  赵文. 城市招商引资:恶性竞争与“赢商环境”[J].商务周刊,2004(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