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行为区位理论解析区位因素的新变化
来源:岁月联盟
时间:2010-06-25
关键词 区位因素 行为区位理论 区位选择
当今各种信息技术和知识等要素的快速发展,使得以地域为限制的某些特征已经不复存在,各种信息的流动甚至超越了地域性的阻碍,它们对以地域为中心的传统区位理论提出了挑战,那就是:随着经济的发展,区位选择的重要性是否已经消失了?是否已经没有必要进行区位的选择?区位因素的变化不改变地域选择的重要性。下面我们就区位因素及新形势下区位因素的新变化给予分析。
区位因子或称区位要素是指影响区位主体分布的原因。韦伯称之为区位因子(Standort Factor),哈特向与格林哈特称之为区位因素(Location Factors)。最早提出区位因子的韦伯,将区位因子定义为经济活动在某特定地点的场所用较少的利益即费用的节约。从区位理论的角度看,即特定经济产品在那里比别的场所用较少的费用生产的可能性。区位要素对于生产者而言,是由于场所不同表现出其生产费用或利益的差异。
1 传统区位因子及行为区位理论
1.1 传统区位因子简述
区位因素对于区位有着重要的意义,它影响企业区位的选择和推移。在杜能(J.H.von Thunen)模型中,土地要素对分散的农业生产具有重大意义;而在早期化阶段,土地因素被原材料距离和一般的运输成本因素所代替,这些因素对工业企业来说十分重要,这反映在韦伯(A.Weber)模型以及新古典模型中。杨吾杨在他的《区位论原理》中,把区位因素概括为:因素、运输因素、劳力因素、市场因素、集聚因素等等。
综上所述,把传统的区位因子定义为首次影响因素,或者为直接影响因素。即这些区位因素是先于人们的行动而客观存在的,它们相对于人的行为来说,是既定的不会因为某些人为的变动而发生变化,直接影响企业的区位选择问题。比如,传统区位因素大部分是外部因素,如运输成本、原料和市场等。
1.2 行为区位理论介绍
传统经济区位理论都假定从事经济活动行为的主体——人,是完全掌握了环境的一切信息,并且正确地选择所有事物的能力的人,即所谓的“经济人”。而在现实中,无论是经济活动的经营者还是经济活动的参与者,都并非是以实现利润最大化或费用最小化为目标。行为经济(Behavioral Economics) 等新的理论探索都认为,经济行为的特征就是有限理性的动态性,并选择不断的调整过程。在区位决定过程中,行为区位理论未假定理性及合理性的经济人;行为区位理论假定区位选择主体有多样的动机和目标,尤其是行为区位理论重视企业内部区位选择主体的作用,还考虑内部组织与外部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
英国经济学者邓尼逊(S.Dennison)是最早提出者之一,他在20世纪30年代初对古典区位论提出了批评,认为韦伯等人的区位是一种技术联系的空间分析,而忽视了心理社会联系的另一面。20世纪60年代后期,美国数量地者普赖德(A.Pred),详细研究了行为因素对工业区位德影响。他发展了D.史密斯德空间成本曲线和赢利边际理论,感到许多工厂并非建立在最优区位。普氏终于发现,这是同企业掌握的信息量以及运用信息的能力密切相关的。这使行为问题中行为因素的数量研究成为了可能。
从上面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行为区位理论从本质上重视人类的决策结果,而这个结果依赖于决策者对信息量的占有以及决策者的信息利用能力。
2 从行为区位理论解析区位因素的新变化
2.1 新的区位因素
空间结构的形成及其演化是与特定区域社会经济背景相联系的,受着自然、社会、经济等多方面因子的制约。进入信息时代以来,随着信息、知识等要素对社会经济系统的渗透,空间结构开始处于一种新的成长环境,并面临着新的影响要素的制约与作用。下面就新形势下的区位要素进行探讨。
2.1.1 信息因素
信息因素包括信息技术和信息本身。技术是决定社会经济区域结构的重要因素,随着技术水平的提高,区域结构也会发生相应的变化。技术创新的应用与扩散正持续地影响着区域生产结构与模式,从而影响着整个区域空间结构。信息技术对空间结构的影响并不是单独存在的,它要依赖于相应的产业、组织、机构或基础设施等。这也正是信息技术对区域空间结构的作用机制。
2.1.2 知识因素
关于知识作为空间经济竞争基础以及新区位因子的重要性已经被许多发达国家的城市、区域所认识。尽管高度复杂的通讯系统使得知识以异常的速度和距离扩散,但Dicken(1998)却认为在特定地区产生的知识常常在相同场所使用最密集,知识也得以在此提高。这也反映了知识在构建本地化区域中的重要作用。
2.1.3 创新因素
随着人类社会步入知识时代,创新正成为社会经济活动的核心,进而也成为影响成长、公司布局及空间结构的重要因素。硅谷和128公路都曾以技术活力、创业精神和非凡的经济增长著名。创新是社会的过程,体现了技术、社会、制度、文化等因素的综合互动。尽管由于远程通讯设施的,各产业活动在理论上可以实现分散布局,而不考虑地理距离,但是对于创新的追求又促使这些活动向特定空间的集中。
2.2 新的区位因素的解析
从本质上来说,它们如果要发挥作用,这些新的因素必须以人为载体进行运行,因此会受到人的主观因素的影响。然而,传统的区位因素是客观上存在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它们先于、独立于人的主观能动性而存在;新的区位要素本身的内容是时刻变化的,它们随着时代发展和技术变革而更新,并且依附于客观事物产生作用,同时它们作用的发挥取决于人的个人状况或者或是个人的能力,比如决策者的行为。
区位选择取决于决策者的拍板定案。因此,应对决策者的行为进行深入的研究。随着企业的规模扩大,所有权和经营权相分离,经理作为相对独立的决策者而存在,他们在决定设厂时,要考虑该地已有设施和相关企业的经营状况,以及财政、税收等条件。于是,成本因素影响在逐步的下降,而决策者行为逐渐上升。
普赖德于1967年提出了著名的行为矩阵,便是用来解释决策者行为的宏观和发展变化的,并且是以决策者信息的数量和质量以及运用信息的能力作为标准:
运 用 信 息 的 能 力
趋 向 于 最 优 解→
信 趋 B11 B12 B13………B1n
息 向 B21 B22 B23………B2n
的 于 B31 B32 B33………B3n
数 完 B41 B42 B43………B4n
量 备 · · · …………
和 的 · · ·…………
质 知 · · ·…………
量 识 · · ·………Bnn
↓
普氏矩阵纵轴和横轴分别代表信息量和运用能力,前者可使决策人知识完备,后者可使决策人临场决断。不同决策人,其决策处于矩阵中不同的位置。左上方的B11,是最糊涂决策人的位置,右下方Bnn,是最精明决策人、即经济人的位置。区位理论中的一系列理想模式,也就是行为矩阵中的最优位置。众多决策人掌握了更多更好的信息并能有效的利用它们,于是矩阵中的元素便向右下方集中,趋于优化基础上的竞争。这也就会出现矩阵参数的改变,导致出新的行为矩阵。总之,行为矩阵不是一成不变的,最优的区位也会因经济条件的变化而改换,只有在理想状态或偶然情况下,才能达到经济人的最优模式。
普氏研究论证了在解决区位问题时,考虑行为问题的重要性,并且人掌握信息程度以及信息本身是否完善将会对行为产生重要的影响。他也说明了不同时间、场合下,区位的最优解是一个客观事实。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到作为信息等新的区位因素,是一个引致变量,它通过人这个载体而发生作用;同时,由于它自身处于不断的更新之中,并且人的主观能动性是有限的,人对各种信息的运用能力差异巨大,所以说人的决策就会出现多样化。信息、知识和创新是通过人来间接的影响企业的地域选择的,人在决策的同时首先要对客观环境即传统区位因素作出分析判断,然后再根据不同的信息情况作出决策。也就是说,人的行为首先是建立在对客观环境即传统区位因素的考察之上,接着利用自己掌握的各种信息进行区位选择的。
因此,我们称信息、知识和创新这些新的影响因素是二次影响因素,或者为间接影响因素。这是由于作为信息等新的区位因素,是一个引致变量,它通过人这个载体而发生作用,对区位选择作出判断。
3 小结
从古典区位论到行为区位论,从传统区位因素到新的区位因素的发展,不论区位论怎么发展,区位的重要性却是永久的话题。区位选择对农业、工业或者是第三产业的布局和发展意义深远。因此,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以及技术的进步,人们的联系方式、通讯手段日新月异,各种新技术不断变更,但是,区位有效选择、地域合理定位仍然是企业追求的目标之一,从当前所处的背景来看,这些新的因素对空间结构的塑造作用还并没有完全显现出来。
1 李小建.经济地[M].北京:高等出版社,1999
2 杨吾杨.区位论原理[M].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1989
3 王缉慈.创新的空间:企业集群与区域发展[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
4 阎小培.信息产业的区位因素分析[J].经济地理,1996(3)
5 陆大道.中国区域发展的新因素与新格局[J].地理研究,2003(3)
下一篇:古诺垄断市场最优创新许可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