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口经济对区域发展的影响分析
来源:岁月联盟
时间:2010-06-25
【关键词】港口经济;区域发展;效应
国内外发展经验表明,港口是带动区域经济发展的核心战略资源,港口经济已经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增长极。如美国以纽约为中心的东海岸经济圈,以洛杉矶为中心的西海岸经济圈,日本太平洋沿岸经济带的形成,都是依托具有不同功能作用的港口或港口群形成的。我国沿海的珠三角、长三角、环渤海地区相继崛起,成为带动我国经济腾飞的重要增长极,也充分说明了港口和港口经济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重要战略地位。
具体而言,港口经济对区域发展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带动相关产业发展,获得乘数效应
在经济学中有一个概念叫做“乘数效应”———投资的增加将会引起更大的乃至数倍的GDP的增加。港口经济是指由港口运输业及依托港口发展起来的相关产业有机组合而成的一种区域经济,具有极强的综合性和关联性。港口的发展既需要仓储、运输、物流、加工、贸易、、保险、代理、信息、口岸相关服务的支持,也会极大带动这些产业的发展。因此,港口经济具有较大的乘数效应。例如,一只标准集装箱重箱的港口包干费,即港口直接收益部分,约为800~1200元,而由此带来的拖轮、引航、口岸以及港口配套服务,包括修箱、堆存、船舶代理、航运、金融结算、拖车运输等,其经济收益则是港口直接收益的6倍,也就是4800~7200元。有数据显示,港口生产经营与其他相关产业及间接诱发的经济贡献为1∶5,提供就业比值为1∶9。如德国汉堡港每10万吨吞吐量(件杂货)所创造的就业岗位为428.8个,天津港每万吨吞吐量创造GDP的贡献约为120万元,对地区就业的贡献为26人,宁波港每增加1元产值,就能为宁波市带来89.6元的社会效益。
二、形成产业集群,取得规模经济效益
所谓产业集群是指在某一产业领域相互关联的企业及其支撑体系在一定区域内大量集聚发展并形成具有持续竞争优势的企业群落。产业集群的经济学意义在于突破狭义的“企业”概念,使各行业分散的企业为追求集群效应,各自经营,共谋创新,优势分享,在竞争中合作,从而提高协作配套能力、降低综合成本、增强竞争力,实现企业组合条件下的规模经济。
就港口的临港产业看,大都呈现产业集聚态势。在国外,法国的福斯港,在进口原油、铁矿石、煤炭的基础上,形成了炼油—石油化工、钢铁—金属加工为主体的体系,其产量占到全国的1/4;日本的阪神工业带,在港口沿海附近1~3公里的狭长区域内,分布着6000多家工厂,神户制钢、川崎重工、三菱等都在这里设有大厂。在国内,凡是临港工业发展较快较好的地方,都呈现或采取产业集聚态势。宁波市已以石化、钢铁、修造船、造纸、汽配、能源为重点的六大临港工业群;在上海港、深圳港、天津港等港区,一批以培育石化、机械、国际贸易仓储物流加工、新材料、高新技术产业为特征的港口产业集群也正在形成。
国内外港口发展实践表明,产业集群作为港口经济发展的强大载体,已成为驱动港口经济及区域经济快速发展的“核动力”。
三、发展循环经济,增强持续发展能力
循环经济是当前经济发展中的一个热门话题,它是一种以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核心,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原则,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为基本特征的经济增长模式,是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必然的选择和重要保证。
港口是区域内外开放和创新功能最强的区域,应率先发展循环经济,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目前我国沿海各大港口都在积极探索发展循环经济之路。如上海南汇老港借鉴国内外先进理念,提出了将长期堆放垃圾的土地进行二次开发,在废弃的土地上建立循环经济产业园区的大胆设想;天津港走循环经济之路,采用吹填淤泥造陆的办法,拓展港口新疆域,同时在滨海新区经济发展中注重资源的集约化使用,使资源能源使用效率方面均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青岛通过技术革新、修旧利废、强化管理等手段,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提高资源的综合利用率,全力打造资源节约型大港,实现了增收、节支、降耗,破解了发展困境。“河北省一号工程”曹妃甸被列入了国家首批循环经济示范园区,根据发展规划,在曹妃甸工业园区的建设中,将合理选择产品品种、生产规模、生产工艺,在企业内部贯彻循环经济模式,推行清洁生产,从而将曹妃甸建成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循环经济示范区。
作为内外开放的窗口,在临港地区发展循环经济,对整个区域发展循环经济、实施清洁生产,促进区域可持续发展都将产生巨大的示范效应。
四、促进产业结构升级,优化产业布局
资源是的基础,而资源分布的不平衡性决定了对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影响。港口作为海陆货物运输的结合点,已成为配置资源、调整区域产业结构的重要力量。港口经济在发展中可通过依靠科技进步,调整和改造传统产业,提高产品质量和产量,开发新产品,加强科技创新,支持新兴产业的发展,以及提升第三产业的比重,从而促进区域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
同时,化港口也为本地区参与全球竞争提供了高效便捷的通道,使各种资源运输成本降低,同时还可降低区域经济发展中的交易成本,形成良好的发展环境,增强本区域的竞争优势。因而,港口使各种资源向港口及港口周边地区集中,促使更多的相关公司、供应商和关联产业相应集中,形成相关产业链条,从而极大地优化产业布局。例如曹妃甸大吨位的矿石码头和原油码头建成后,在运输成本和规模成本上的优势将吸引华北地区的能源、钢铁、石油化工、盐化工等受资源、环境制约的基础产业向沿海地区转移,以便利用海运的优势,与国际化大生产接轨。目前,首钢搬迁已经率先走出了向沿海转移的第一步,燕化也有外迁的考虑。随着环渤海港口群功能的完善,环渤海地区的产业布局将会发生显著变化。
五、加强区际联系,促进区域经济一体化
区域经济一体化是世界经济全球化大背景下的经济发展潮流,它可在区域内实现产业优势互补,降低生产成本,产生巨大聚合效应,从而增强区域综合竞争力。
现代化国际港口作为海陆交通枢纽,通过与周边地区形成集疏运输体系,促进区域间物流、人流、资金流、信息流等生产要素的沟通和交流,整合区域资源,强化所在区域的同质因素,增强区域的整体性,从而促进区域经济一体化。我国充分考虑了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为了有效调控港口,将东部沿海的港口划分为三大港口群,即珠三角、长三角、环渤海港口群。而以三大港口群在促进区域经济一体化方面正在发挥日益重要的作用。近年来,围绕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江、浙、沪两省一市在交通部牵头整合区域港口资源,成立了上海组合港,为促进区域港口经济发展,解决重大跨省市公共基础建设项目树立了典范。目前,长三角地区16个城市开始在港口、通关、人才等方面展开深层次合作,意味着这一地区区域经济一体化将迈出实质性的步伐。近两年多来,广东与港澳地区进行了广泛而富有成效的经济一体化合作,共同发起并构建起了包括珠江流域诸省在内的“泛珠三角”经济体。在环渤海地区,首钢搬迁落户曹妃甸,并与唐钢的强强联合,成立了首钢京唐钢铁联合有限责任公司,促成了京冀两地跨区域合作的重要实践。曹妃甸与天津滨海新区共同肩负着环渤海地区发展“引擎”的使命,若二者联动发展,通力合作,津冀两地也会以此为契机,出现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合作,共同推进京津冀一体化进程。
六、改善发展环境,带动腹地经济发展
国内外发展实践表明,港口经济已经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增长极,带动腹地经济发展的强大引擎。一方面,港口本身是所在地区经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港口的生产经营和发展可为地区经济创造直接的产值、国民收入、就业机会和税收,直接为区域经济发展做出贡献。另一方面,港口建设和港口经济的发展将直接推动有关基础设施的建设和完善,改善地区投资环境,提升区域对外开放的形象,吸引国内外大量的资金、技术和人才,从而推动区域外向型经济的发展。以青岛为例,2004年,青岛港完成港口吞吐量1.63亿吨,进入全国三甲行列。与此相关,物流、临港服务、修造船等关联行业发展迅速,港口经济集聚效应明显,马士基、伊藤忠、韩国韩进海运等世界500强和众多国际著名相继到青岛投资发展,大量资金、技术、人才以及一些重大项目向青岛及周边区域集中,形成了大量外部投入,为经济发展带来了新的活力。
总之,通过港口经济本身的乘数效应,临港产业集群的集聚效应,循环经济的示范效应,对地区产业结构和布局的优化效应,促进区域经济一体化效应,港口经济必将成为带动区域经济快速发展的重要增长极。
【】
[1]王咸宁.港口经济对沿海地区发展效应分析[Z].光明网,2005.5.30.
[2]港口与城市互动区域经济繁荣[Z].航贸网www.snet.com.cn,2005.7.20.
上一篇:古诺垄断市场最优创新许可方式
下一篇:加速转型期的科技资源配置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