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还在垄断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金一心 时间:2010-06-25
银行不良资产下降难,中小贷款难,小企业难,是当前金融系统突出的三大问题。这些问题长期没有解决,现在也未见缓解,问题在垄断;垄断现象在某些方面又有新的发展。2005年8月12日银监会主席刘明康在“银行小企业贷款培训会”上的讲话中批评了当前银行“傍大款、垒大户、过独木桥”的做法。他说:“截至于2005年6月底,17家银行(包括4家国有商业银行、国家开发银行、12家股份制商业银行)亿元以上的大户16416户,占其全部贷款客户数不足0.5%,而大客户贷款余额近50%;平均单个大客户贷款余额4.46亿元,比上年末增加0.27亿元。银行贷款的行业集中度也在提高。银行贷款不断向大客户和某些行业集中,导致信贷风险高度集中,形成巨大的潜在和实际损失。”这说明银行以“利润为中心”的思想又有所发展。前一阶段闹得沸沸扬扬的银行对小额账户收费的问题,虽然舆论普遍认为:银行虽是企业,但仍然享有政府许多支持以及体制内的好处,理应负起一定的公共责任,但银行对小额账户实行收费的决定照样在群众一片反对声中出台。初看两者情况殊异,但实质同是一个问题。小企业融资难问题在大银行中长期难以突破,说明大银行与小企业之间矛盾不是做做思想工作就可以解决的。
据人民银行株洲市中心支行调查,至2000年2月,.株洲市独立核算的国有及年销售收入500万以下、3万以上的企业中,中小企业已达420个,从业人员13万,资产总计85.07亿元,负债额总计56035亿元,年销售收入占全市独立核算国有及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的工业企业的36%和27%,而中小企业的户均贷款数量大约是大型企业的5‰左右.各国有商业银行对基层行放款权步步收紧.有的行规定3B以下的企业贷款要经省分行审批;负债高、亏损、欠息的企业都不能贷款;企业欠息,信用等级就要降低;新贷款只要有一笔收不回,就要停止全部贷款的审批。授信的额度也很小,如茶陵、炎陵两个县7家银行只有3个行有150万元的流动资金贷款的审批权限,承兑汇票只有推荐权;5个行合计存单质押贷款权限只有45万元。目前,国有商业银行县级机构大多只吸收存款,办理转账结算业务,而不发放贷款。各县级国有商业银行变成了“吸收存款,上划上存”行。同时对信贷员实行了《金融违法行为处罚办法》、《贷款风险终身责任制》,将信贷风险管理与信贷员的职位、工资奖金等挂起钩来,而相反的正面的激励和压力不足,信贷员也就变成了没有投放任务。(文绍明、杜文  中小企业贷款难点分析及对策)这说明国有商业银行对发放小企业贷款是如何“谨慎”!
中小企业在所有国家都是国民的重要组成部分。即便是经济发达的欧美国家,在企业扩张、并购成为潮流的当代,中小企业仍然占50%以上,在解决就业方面占60%,它们常常受到贷款政府贴息的支持。在我国,中小企业作为国内重要的经济实体,长期以来却遭受着不公平、不公正的待遇。据国家统计局和国家发改委的统计口径,至2004年底中国注册的中小企业有360万家,个体工商户有近3000万个,占全国企业总数的99。6%,中小企业创造的增加值占中国国内生产总值的55。6%,对工业增加值的贡献已达74%,提供的出口产品价值占出口额的62。3%,上缴税收占46。2%,提供的就业岗位占农业以外就业总人数的75%,但是小企业贷款仅占主要金融机构各项贷款的16%,80%以上的银行信贷由国有部门利用,而国有部门对工业增加值的贡献率不到30%。
近年来中小企业受制约的因素越来越多,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让人吃惊.根据对北京市中小企业经营状况的问卷调查,在1997年进行了固定资产投资的630家企业中,只有54家获得了银行的贷款,占总体的8.6%,有86.7%的企业自有资金占投资比重的80%以上.而在流动资金来源方面,1402份有效回答中只有253家获得了贷款,占18%.有77.4%的企业自有资金占流动资金的比重的80%以上.问卷调查时还发现,认为资金不足是影响企业发展最主要问题的企业占多数.(引自上海理工大学中小银行研究中心  <发展中小金融机构,促进中小企业发展>一文) 
晋中市有一项调查显示,民营企业总户数69578户(其中大部分是小企业),与金融机构有借贷关系的企业仅为5314户,占7﹒6%;92﹒4%的企业得不到任何信贷支持。(引自李华云  大力发展中小银行是一项战略任务)
朱子云同志于2004年11月1日, 在《经济学家网》上发表了《关于中小企业社会集资的实证分析与政策建议》一文中说:“进入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社会集资从未完全消失过,更谈不上绝迹过。只不过在人民银行等有关目标的严禁和打击下,90年代末有了较大的收敛而已。近几年来。社会集资又在全国大地广泛发生,企业之多,金额之巨,实乃破天荒。以浙江某市为例,据抽样调查统计,社会集资主要集中在房地产、小水电、钢铁等行业,80%以上的中小企业都发生过社会集资,60%以上的中小企业依靠社会集资生存和发展;在宏观政策调控的2004年,依赖于社会集资生存和发展的中小企业几近100%。”社会集资的利率高低不一,大多在年息14。4%~24%。
在西方国家不仅中小银行多,且常有贴息贷款.德国中小企业中长期贷款的60%——70%享受政府的贴息优惠,其贷款利率比市场利率低2——2﹒5%。至于互助合作金融则是普遍存在,有企业间的,有居民个人间的,政府均加以规范、引导和支持。西欧国家还普遍介入存款保险和担保,以财政资金弥补社会存款保险基金和贷款提保公司财力的不足。以鼓励对中小企业贷款支持。美国是金融业非常发达的国家,不仅中小银行遍布,还有发达的中小企业直接融资市场。
在发达国家,中小企业融资是货币政策头等考虑的事情,而我们现在的货币政策却很少考虑中小企业的融资.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全国已有共识,国有商业银行贷款仍然向大客户集中,越来越脱离广大的中小企业,特别是微小企业;在中小企业的贷款难问题久久不能解决的同时,中小金融企业发展为何仍然举步维艰?是不是与国家控制、集中管理的传统理念有矛盾?
根子还在于垄断。因为我们对“一切信贷集中于银行”有特殊的偏好。说白了,在我们还是实行以“政府主导型经济增长方式”的国家,如果我们要想解决某个问题,就完全有能力解决这一问题.问题是思想关难过.前一时期政府就在一个很短的时间内将办了15年的合作基金会全部关闭,还关了其他一些民办金融机构,取缔了一些民间借贷.不可思议的是有些企业因不能从银行贷到款,转向个人借,也作“非法集资”而判了刑.似乎动到钱,就是触到金融,人民银行就要管。与此同时,政府还用参股或收权的办法加强对城乡信用社的管理和控制,使我国金融体制更加集中。现在中小企业贷款难的问题全国各方意见都很大,但是从某些迹象看,主管部门仍想通过说服专业银行转变态度,增加中小企业贷款量的办法解决。(当然这也是一条路子)依作者观察,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大型企业发展迅速,国有商业银行工作重点要随着转移,加上大银行对中小企业融资有天生的劣势,依赖大银行来解决中小企业的贷款问题,不是说说就可以解决的。近十几年国家发布了许多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法规。2002年全国人大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小企业促进法》,今年国务院发布了〈关于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人民银行也发布了多个加强对中小企业贷款支持文件,有人算过几乎从1997年起平均每年一个。具有讽刺意味的是,1997年后中小企业的贷款满足率却呈不断下降的趋势,而银行存差却年年扩大。是不能呀,还是不为啊?
市场经济是自由经济,也是利益经济。市场主体是独立的决策主体,市场主体之间的平等要有体制和制度作保证。企业与银行之间平等关系也应该体现在体制和制度上。银行对企业有贷款与不贷款的自由,企业也有选择银行的自由与可能。像目前银行与企业这种关系,套句俗话是“卖方市场”,是银行说了算。如此,经济是无法、高效运转的。现在群众反映某些银行霸气太多,当然与现在这种金融体制有关。其根本问题是现在高度集中的融资体制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适应;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企业的经济决策分散特点与高度集中的金融体制难以匹配;是大银行的决策机制、决策程序与中小企业经营特点不适应;是现行的金融体制与企业体制不对称。
现在企业有句话,叫做大做强,银行又何尝不想?大企业财大,设备好,产品有活力,资金需要量大,做一笔像一笔.银行当然喜欢大企业。小企业与大企业对比,当然样样不如.再说大银行机构庞大,组织结构复杂,决策层次多,贷款审批手续繁。一笔贷款审批时间小则十多天,多则几个月.小企业要的是短、平、快,很难适应。这也不能责怪大银行,大银行与小企业隔的层次那么多,彼此之间的关系相对淡薄一些,办事程序也简单不了,贷款免不了格外谨慎些;小银行与小企业之间不仅具有体制上的对称性,而且有大银行少有的地情缘、人缘、信息方面的优势,适合小企业短、平、快的要求。这就是人们常说的大银行的劣根性吧!
难以匹配的原因除了中大银行对中小企业融资有天生的劣根性外,还有中小企业本身的特殊性。中国商品经济不仅起步晚,而且底子薄,原始积累是很低的,后天又不能得到应有支持,大多集中在劳动密集型产业。不少企业不仅技术含量低,产品方向不明确,管理不规范,企业知名度低,成长性不强,有的实力也很弱。根据中国企业评价协会提供的《中国成长型中小企业的发展状况评估》一文说,截至1999年底,我国共有中小型企业15。42万家,其中,成长型企业为4。69万家,占全部中小工业企业的30。24%。尽管成长型中小企业的单位数量比重只有30。42%,资产总额比重只有30。24%,但销售收入比重却高达39。50%。其中亏损企业有5。54万家,亏损面为35。94%,亏损额高达968。45亿元;盈亏相抵后的实际利润总额为848。07亿元,其中成长型企业的利润的总额为771。91亿元,所占比重高达92。03%,其效益大大优于一般中小企业。
再从工业来看,成长型中小型企业的资产占全部国有及规模以上企业的比重只有13。21%,但其销售收入、利润和就业的比重都分别达到21。73%、33。73%和25。88%。这表明,成长型中小企业用不到1/8的资产却支撑了全国1/5以上的销售收入、1/4以上的就业和1/3以上的利润。
中小企业复杂的情况还反映在企业寿命短上。《每日经济新闻》2005年7月1日报道,据统计,全国每年新生15万家民营企业,同时每年又死亡10万多家,有60%的民营企业在5年内破产,有85%的在10年内死亡,其平均寿命只有2﹒9年
所以解决中小企业的贷款问题还需要一些配套条件.根据《发改委中小企业司》对中小企业发展较好、信用担保机构较多的省(市)所作调查显示,中小企业因无法落实担保而被拒贷的比例为23。8%,再加上32。3%因不能落实抵押而发生拒贷的,总拒贷比例达56。1%。以上情况充分说明中小型企业的情况是非常复杂的,大银行包揽不了,也难以用一种融资方式予以解决。但是现在社会资金大部分集中在银行,从长远看,我们应采取措施分流银行过多集中的资金,让更多的社会资金多渠道进入中小企业.
解决中小企业融资困难,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的意义又是不可低估的。
发展中小企业是解决我国目前就业压力的有效途径;
发展中小企业是实现技术创新,推动技术进步的重要手段;
发展中小企业是防止垄断,保持经济效率的必须措施;发展中小企业有助于防止收入两极分化、维护社会公平。
再说,我们的比较优势在低端产品,是劳动密集型产品,而低端的生产者主要是中小企业。中小企业的发展在我国经济发展中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我们不能用垄断的办法将中小企业的融资难问题排除在金融体制改革之外。用发展中小金融资机构来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是一项战略性的选择。关键是打破垄断。打破体制的垄断现状,就要破除对垄断的认识误区。
第一认识误区是迷信垄断。认为只有“一切信贷集中于银行”,才是解决金融稳定的最安全、最有效的办法。其实这是一种误解。决定金融,要想金融稳定,首先经济要稳定;经济有活力,金融才有活力。前一时期,我们的金融体制不能不算集中,但金融系统的不良资产仍然高居不下。主要问题出在经济改革方法不完善,只不过表现在银行不良资产居高不下。为了垄断,我们不惜采取各种手段,把全国办了15年、余额已高达2000——3000亿元的基金会强制关闭。有的基金会是政府办、政府批的基金会都被取缔。这要影响到多少?国有企业改革也搞运动,市委书记一句话,一元钱把厂卖掉。如此折腾,金融资产怎么好得起来?现在金融比较稳定,不是因为金融体制集中,信贷资产质量好,而是因为经济有活力。今后即使中小金融企业加快了,中小银行多起来了,但大局还是控制在国有商业银行手中。如果经济稳健仍能稳健发展,国有商业银行工作搞得好了,稳定了,金融就能稳定。再说,中小金融企业发展后,只要加强监管,即使有几个出了问题,也不会影响大局。
第二个认识误区是迷信行政管理。认为只有政府直接管理才能最放心.基于这条信念,把前几年成立的城市信用社通过升级为商业银行的办法,政府参了股,强化了政府的直接控制.信用社早已从民办变为官办,只是在通过并社撤乡,信用社的官办色彩更加浓厚.其实这种“官办非官办、民办非民办”的体制风险是最大的。现在我们也有几家民办股份制银行经过几次改造,其经营管理方式都变得与国有商业银行一个模样了!有些方面比国有商业银行还保守。
的金融体制一直没有脱离开垄断,并且千方百计在维护这种垄断体制,其理由是安全问题.但是证明,行政干预过多、过滥却是造成中小企业金融企业信贷资产质量差的主要原因。经济的发展是渐进的,可是我们运用行政手段搞改革,总是急风暴雨式的,关闭基金会是在几个月以内完成的,国有企业改革说是三年,但是在中国这么的一个大国,谈何容易?其结果反映在信贷资产上是不良资产惊人上升!行政手段有太多的两面性。
第三个认识误区是消极对待金融企业倒闭.为了防止金融企业倒闭给社会带来冲击,就把大银行全部控制在政府手中,同时把小金融企业也由政府直接管起来,新的中小金融企业也严格控制发展.其实这是一种简单的想法,也是一种消极的办法.市场经济是竞争经济。有竞争,就有胜有败,有生有灭.金融企业一个都不倒闭是一种幻想,也是一帖麻醉剂,政府却因此而背上郑重的包袱。照现在这种体制,一旦金融企业出现危机,政府都得揽着,而金融企业也会因此而失去警觉.不错,金融企业倒闭有可能引发社会动乱,就因为如此,兴办者必须兢兢业业,要有足够的资本金和完善的呆滞贷款的补偿制度;要建立健全担保制度和完善存款保险制度;要加强对金融企业的监管工作;在金融企业出现倒闭风险时,要谨慎、及时、妥善处理。但不能因金融企业倒闭有引起社会动荡的可能性,金融企业也不让办了!不能把风险大作为垄断的理由。一方面控制中小金融企业的发展,另一方面又不去创造条件,以致中小金融企业发展不起来,中小企业的融资难问题也久久不能解决,这不是一种不好理解的消极态度!
目前,我国银行机构的密度、信贷服务机构的人口覆盖率和企业覆盖率都低于国际平均水平。我国平均每两万人1家银行,大大低于美国每两万人5家、德国10家、意大利是8家;我国平均每千户企业拥有3家银行,美国的这一指标是9家,德国是13家,意大利是44家。这些差距也显示了我国银行在数量上有巨大的空间。中小企业融资难与我国银行数量不足都说明发展中小银行不仅必须而且是可能的。中小银行具有内部组织结构少、机构精、管理成本低、经营灵活、交易成本低等特点,与大型商业银行相比,更能适应我国发展的要求.问题就在能否破解金融垄断。
中小银行的发展要以民办为主,民资为主,小型为主,并且农村优先.目前先把真正的、自助性的农村信用社先补起来.因为现在的信用社已经变为官办的集体金融组织,或者叫准国有商业银行,已失去了合作金融的特点,不能起互助合作金融的作用.应该重起炉灶.可以在有专业合作社的地方先建,取得经验逐步推广。在城市也可建立社区信用合作社,以社区的小企业、个人作为自己的支持对象.这些信用社依仗的是当地人办当地事,情况熟悉,可以利用人缘约束机制发放一些信用贷款.所以信用社的规模不一定很大,便于群众监督、管理。它的任务就是帮助当地群众脱贫致富。因此政府要给予支持。
但是新办信用社必须是独立的信用社,是真正意义上的:独立经营,独立核算,自负盈余,自担风险的信用社.重要的一条:要允许经营不好的可以申请破产,并且明确告诉群众.高收益就要承担高风险。为此,就要在资本金充足率、呆账准备金率、存贷利率和利差、股东的分配办法、坏账核销制度以及人事管理制度等等都应该有明确的安排。随后政府还要考虑存款保险制度、担保制度的建立问题。使信用社一诞生就有一个好的市场环境。
在城市,可先建一批“互助担保基金会”,为中小企业贷款提供担保。我国是文明的古国,很讲信、义,如今全国信用观念遭落得了如此程度实在令人遗憾。信用观念淡薄成了当今银行惜贷的一个主要原因。我国群众信用观念突变发生在东南亚金融风暴袭来之时。东南金融风暴袭来后,许多企业因而倒闭。这时候,民法、刑法普遍实施。上规定,法律的诉讼时效是两年,于是逾期贷款成批起诉。借款单位受到冲击,担保单位也深受拖累。逃债的一时风起云涌,信用观念受到了毁灭性的摧残。借款找人担保出现了危机。进而影响到企业的贷款难。所以现在全社会面临着重建信用观念,重建担保体系问题。解决中小企业贷款难问题也不得不涉及到个问题。重建担保体系确是当务之急。
建立的“互助担保基金会”,可实行会员制。基金由政府支持一点,自筹一点,本着“共同受益、共担风险、相互制约”,为会员贷款提供担保服务。上海市闸北区已做出了榜样,取得了经验。该互助担保基金会由财政投入150万元专款,会员投入贷款保证金118。5万元,存入银行专户,经与银行商定,由银行按5—10倍的额度,经基金会初审,银行审核同意发放的贷款提供担保。在发生坏账时,先将当事会员保证金抵扣,如有不足,再按比例抵扣其他会员保证金。“互助担保基金会”设有理事会,由会员大会选举产生,理事会办公室设专人负责初审;每季度召开理事会,对贷款状况进行复查、监督。年末向会员就全年贷款担保情况做出书面报告。
实行结果,收效显著。自1994年以来,政府仅投入资金150万元(另加会员基金118。5万元,合计268。5万元),通过与银行合作共累计发放189笔,8726万元,使政府的150万元有限资格放大使用58倍。扶助了一批小企业快速发展。
这种互助担保基金会也可试行有偿担保。
兴办中小银行条件已经完全具备。只要有关部门能解放思想,完备法规,放手让群众办,我相信会有一批好的中小银行涌现出来,中小企业也会如鱼得水,加速发展。中小企业的发展将会使中国经济刮目相看,国有商业银行也会因此大大受益。
但是解决这些问题的关键在于我们能否定破除垄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