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宁的国际生产折衷理论与中国引进外资前景分析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察应坤 时间:2010-06-25
摘要:邓宁的国际生产折衷理论对我国引进外资具有理论分析和指导作用,外商直接投资在加入WTO以后将稳步增加。并购国营和西部吸收投资的比例将有所增长。 

关键词:国际生产折衷理论;外商直接投资;区位优势 

    中国从1979年开始吸引外国直接投资,截止2002年底,累计合同利用外国直接投资8280.91亿美元,累计实际使用外国直接投资金额4479.23亿美元.从1983年到2002年合同利用外国直接投资金额年均增长率为21.92%,实际使用外国直接投资金额年均增长率为23.77%,远远高于中国这一阶段的国内生产总值的年均增长率。 
    2002年,中国吸收外国直接投资额首次超过了美国,成为全球吸引外国直接投资最多的国家。这一年,中国合同吸收外国直接投资金额达到828亿美元,比2001年增长了19.6%,实际使用外国直接投资金额达到527亿美元,比2001年增长了12.5%。随着全球化步伐的加快和中国加入WTO以来出现的改革步伐的加大,中国利用外资的规模将进一步增大,外资对中国经济的影响也将进一步深入。本文引用用邓宁的国际生产折衷理论对我国引进外资的前景进行初步的分析和展望。 

    国际生产折衷理论是由英国里丁大学的邓宁提出的。他认为以往的理论只能对国际直接投资作出部分解释。并且它们无法将投资理论与贸易理论结合起来,客观上需要一种折衷理论。邓宁建立的所谓国际生产折衷理论是对西方经济理论中的厂商理论、区位理论、产业组织理论等进行兼容并包,并吸收了国际经济学中的各派思潮,包括海默以来诸人的思想,创立了一个关于国际贸易、对外直接投资和非股权转让三者一体的理论——通论。 
    通论认为,企业欲对外直接投资需要三种优势: 
    1.所有权优势 
    它包括来自于对有形资产和无形资产的占有生产的优势、生产管理上的优势、规模经济所产生的优势、由于多国经营所形成的优势。 
    2.内部化优势 
    企业通过扩大自己的经营活动,将优势的使用内部化要比将优势的使用外部化更有利。这种外部化是指通过与其他独立企业进行市场交易。企业使其优势内部化的动机是避免外部市场的不完全性对企业经营的不利影响,保持和利用企业技术创新的垄断地位。市场不完全可分为结构性的与知识性的。前者指竞争壁垒等障碍;后者指获得生产与销售信息很困难或成本很高,因而在技术等无形产品的生产与销售领域,以及在某些产品的生产与销售领域,企业对其优势实行内部化,避开外部市场机制不完全,可以获得最大利益。因而企业将其优势内部化的能力成为企业进行竞争的关键影响因素。 
    3.区位优势 
    如果企业所有权优势与内部化优势皆有,那么,对该企业而言,把这些优势与当地要素,即区位因素结合必然使企业有利可图。而这些因素是指东道国不可移动的要素禀赋优势及东道国政府对外国企业的鼓励或限制政策等。要素禀赋一般指东道国的资源、人力资源、市场容量等。 
    区位优势具体表现为:东道国市场的地理分布状况、生产要素的成本及质量、运输成本、基础设施、政府干预范围与程度、各国的制度、国内外市场的差异程度,以及由于、文化、风俗偏好、商业惯例而形成的心理距离等。企业从事国际生产必然要受这些因素的影响。它决定着企业从事国际化生产的区位选择。 
    由此可见,企业必须同时兼备所有权优势、内部化优势和区位优势才能从事有利的海外直接投资活动。如果企业仅有所有权优势和内部化优势,而不具备区位优势,这就意味着缺乏有利的海外投资场所,因此企业只能将有关优势在国内加以利用,而后依靠产品出口来供应当地市场;如果企业只拥有所有权优势和区位优势而无内部化优势,则说明企业拥有的所有权优势难以在内部加以利用,只能将其转让给外国企业;如果企业具备了内部化优势和区位优势而无所有权优势,则意味着企业缺乏对外直接投资的基本前提,海外扩张无法成功。 
    因此,一定意义而言,外国直接投资的实现就意味着投资企业所有权优势、内部化优势和区位优势三者最佳结合的实现。 
    我国引进外资,改革开放以来的20多年中,中国利用外资经历了一个从数量小、范围窄、限制多的试点阶段逐渐到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全面开放的格局。引进外资的数量从每年的几亿、十几亿美元,发展到每年几百亿美元;引进外资的地域从少数的沿海城市和特区扩展到所有的地区允许外资进入的行业不断扩大。目前,除个别关系国际民生的行业和一些特殊的产品外,几乎各行各业都已向外商开放;投资的外商来自 全世界130多个国家和地区。 
    以1992年为界,此前为引进外资质量较差阶段,此后为利用外资改善阶段。 
    20世纪80年代,我国利用外资的质量较差,外资企业的技术水平普遍不高。外商的直接投资是在全球产业结构调整的背景下,发达国家为了转出过时的产业和技术,为了延长其产品价值链而进行的商业投资行为。如果没有东道国投资环境的改变以及东道国企业技术水平、管理水平、人力资源水平的提高,没有东道国外资政策的吸引和跨国公司进入东道国的激烈市场竞争,跨国公司不会主动地把最先进的技术转移到发展中国家。正是由于区位优势的缺乏,导致了所有权优势和内部化优势实现的限制,外资进入我国的水平不高。 
    进入90年代,特别是1992年,中国出现了经济发展的春天。邓小平于1992年1月18日至2月21日在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视察时发表了对中国经济发展影响深远的“南方谈话”。我国出现了第二次利用外资的高潮。以摩托罗拉公司为代表的高技术项目进入,得到了中国政府的欢迎,吸引了一大批发达国家的跨国公司来华投资,中国利用外资结构开始得到显著改善。 
    自从1995年以来,中国实际吸收的外商直接投资已经结束了20%以上的快速增长阶段,进入平稳增长时期,一些年度甚至出现较大幅度的负增长,“九五”时期的年均增长速度仅仅达到1.6%的水平。2001年我国吸收外商直接投资实现了14.9%的恢复性增长,预计“十五”时期正增长趋势仍然有可能持续,达到年均5~10%的稳定增长水平。 
     
  做出这一判断的依据是什么呢?从有利因素来看:一、国际环境和中国国内环境为投资企业提供了更为优越的“区位优势”。 
    1、世界范围的资本活动由于受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影响将会进一步趋于活跃,国际金融体系的逐步完善也为这些资本活动提供了良好的基础和手段; 
    2、中国的经济增长及其结构调整对投资、尤其是外国投资的需求将会继续扩大; 
    3、中国加入WTO,市场经济秩序和投资环境将得到根本改善,为跨国公司来华投资及其企业长期战略决策创造了良好预期,而且随着服务贸易领域的逐步开放,外商投资的范围将进一步扩大;我国加入世贸组织以后,带来了最大的变化是,市场进一步向外界开放,首先向投资者开放。市场开放不光体现在单纯的市场准入方面,我们加入世贸组织,在服务贸易领域等每个行业都有具体的时间表,有具体开放的条件,这是具体的市场准入的承诺,同时,更重要的一点,为跨国公司进入中国市场提供了能够符合世贸规则的,符合国际投资惯例投资的运营环境。 

  首先是透明度原则。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以后,在吸收外商投资上,不会再制定内部的文件、内部的政策规定。凡是要外商做的,都是通过法规的形式体现。一年多来,清理了整个的涉外法规两千多件,这里直接涉及到外商投资就有五六百件,外商可以很直接很方便了解中国吸收外商投资的政策规定。 

  第二,关于国民待遇方面。国民待遇也是世贸的重要原则。按照中国做出的承诺和世贸本身对国民待遇的的要求,对于跨国公司或者说外国投资者进入中国市场,在整个操作方面中国给予他们国民待遇。对于过去不符合国民待遇的做法,都在按照世贸的要求取消了。中国对国产化的要求,或者说过去硬性外汇平衡的要求,企业内外进出口比例的要求,生产的产品进出口比例的要求,这些硬性的规定,中国统统取消了。大家看到,加入世贸组织以后,跨国公司进入中国市场,应该说更方便了,应该说市场更加向跨国公司进一步开放。 

  据惠州日报报道:12月8日,电影产业界期待已久的《外商投资电影院暂行规定》浮出水面。根据规定,在北京、上海、广州、成都、西安、武汉、南京7大试点城市的中外合资电影院中,合营外方在注册资本中的投资比例最高可达75%。这对外资投资中国电影市场无疑是一个利好消息,业内人士分析,新规定的出台将进一步鼓励外资投资到中国的电影市场。   
    4、大量过剩劳动力和城市国有企业改革、结构调整导致的失业、下岗,将使中国继续面对巨大的就业压力,低劳动力成本的比较优势也将长期存在,从而吸引跨国公司的生产和加工基地继续加快向中国转移的进程; 
    5、十六大及2003年10月召开的中国共产党十六届三次会议进一步放宽利用外资政策,鼓励跨国公司并购重组国有企业,在今后时期内,给予政策上的大力支持。 
    6、奥运、世博、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老基地等带来的难逢商机,是极具潜力的市场,对投资者具有很大的吸引力。 
    商务部官员在日前举行的二00四年中国行业报告会上表示﹐加入世贸对中国影响最大的是市场进一步开放。可以说﹐加入世贸后﹐中国吸引外资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据中新社北京十一月三日电,这位官员分析﹐中国加入世贸十五年谈判最难的是市场准入﹐如今﹐中国正积极调整进一步开放市场。他指出﹐中国政府按国际规则修改法规本身就是市场开放过程。据介绍﹐一年多来﹐中国修改二千三百件涉外法规﹐调整或者取消不合规则的条款﹐以前吸收外资的一些做法如今也用法规的形式加以体现。取消关税壁垒也为市场开放服务。分销﹑电信﹑等业已纳入准入行业。这些都为外资更好地进入中国提供了方便。 
    外资企业已经在中国经济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有数据显示﹐去年在全球投资锐减的情况下﹐中国吸收外资五百二十七亿美元﹐居全球首位。目前在华开业投产的外资企业达二十三万家﹐外资企业出口占全国出口总额的百分之五十四﹐在出口最多的机电和高新技术两大行业中﹐外资出口比例分别高达百分之六十八和百分之八十五。 
    另有数据表明﹐目前外资企业的工业增加值占全国的百分之二十七﹐产值占百分之二十九。中国吸引外资税收占工商税收总额的百分之二十点五﹐是所有税收中增长最快的。 
    商务部官员指出﹐外资企业也为中国二千三百万人提供了就业岗位。可以说﹐外资企业是中国经济的一个重要支柱﹐今后﹐这一支柱的比重还要更大﹐领域还要更广﹐形式还要更多样。包括国有制在内的众多企业都欢迎外商投资进入。    二、投资为了更好的发挥其“内部优势”,将增加投资力度。随着新技术、新工艺的不断产生,长期积累形成的“三资”企业生产设备和技术也将面临不断更新、改造、扩充的需要,现有企业的增资将继续构成外商投资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但是,未来时期也存在许多不确定性和不利因素:
    1、由于世界形势的不确定性,不能排除出现局部区域、甚至世界范围经济衰退的可能性,至少目前以美国经济为首的西方经济尚未表现出强劲的复苏势头,这将严重影响国际资本流动的规模和速度;
    2、许多地区的经济一体化趋势大大加快,区域内投资的增长将远远超过面向区域外的投资,而所处的东亚地区已经成为世界上唯一没有形成多边经济共同体的区域,因而面向这一地区的投资和本区域内部投资自由化的进程有所放慢;
    3、世界各国吸引外国投资的竞争将明显加剧,不仅发达国家会利用资本市场和手段完善和成熟的市场经济体制等优势,加快吸收购并方式直接投资的速度,而且中国家也会采取更加优惠的政策,通过包括资本市场在内的市场开放换取外国的技术和资本。这将为中国吸收外资带来巨大竞争压力;
    4、随着国内市场竞争的加剧和外资优惠政策的逐步清理、取消,外商投资的收益预期将明显回落;新出台的新税法将统一内外企业所得税,可能导致部分潜在外资撤离。
    5、目前年度中国经济总量和新增外商投资总量都已经达到相当高的规模,相应的增长速度将会表现出明显的递减趋势。
    可以预见,吸收外资快速增长的时期已经基本结束,今后将进入稳定增长的阶段。

    今后外国直接投资在中国会有以下变化和特点。

    第一,外资企业将成为利用外资的主要方式。
    邓宁的国际生产折衷理论中的“区位优势”不仅包括资源和地理条件等禀赋变量,而且也包括投资软硬环境、市场因素、劳动力因素、聚集效应等后天形成的区位变量,影响外商对华直接投资方式的区位变量主要有转轨变量、外资政策、经济政策、社会文化环境、基础设施等其他变量。显而易见,这些区位变量除了基础设施等内含自然禀赋变量外,基本都属于后天形成的区位变量。外商直接投资方式独资化趋势的主要成因即在于此。
    一是国内投资环境日趋完善,投资风险降低,合资企业优势效应弱化。随着时间推移,外国投资对中国的环境越来越熟悉,积累了越来越多的在华经营的经验,以合资企业方式降低风险的必要性在下降,外资企业所占比重自然会迅增加。二是随着中国外资政策的变化,外资的市场准入领域放宽,外资企业可以进入更多的领域。三是市场竞争加剧,跨国公司为了加快技术更新换代和新产品的引进,摆脱合资企业的束缚。四是合作企业双方在发展战略、经营理念、管理方式等方面存在分歧,当中方的行为可能影响其整体发展战略时,追求企业的控制权就成为外方的必然选择。五是外方为了实现其全球经营战略,需要在全球进行其资源配置。研究表明,近年来跨国公司对华直接投资中,实现公司全球一体化战略性投资在不断增加,跨国公司也越来越多地选择控制性更大的外资企业。六是进入的企业所拥有的优势越来越明显,其更希望通过企业内部化以减少市场交易成本。通常认为大型跨国公司更具有企业优势,因此自1994年后随着大型跨国公司蜂拥而至,外商对华直接投资中外资企业所占比重迅速增加。

    第二,跨国公司并购国内企业实现直接投资的形式逐渐增多。
    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的方式多种多样。它包括建立子公司、建立合资企业、合作企业、合同协议、交钥匙工程等等。跨国并购的方式对投资企业和东道主企业是目前情况下比较理想的双赢模式。目前跨国并购迅猛增长已成为经济全球化浪潮中的一个重要趋势,跨国并购、特别是设计大型跨国公司、巨额资金和公司重大改组的并购是经济全球化最明显的特点。中国经济发展的实质是实现经济结构的转换。从这一角度来看,“绿地投资”虽然有利于引进发达国家的先进技术、先进设备和先进产业,尽快提升一国的经济结构档次,但是它不能使存量资产得到优化调整。而且新增设备和技术形成新的生产规模后,还会造成原有生产能力和生产员工的更大过剩,形成对原有产业结构的巨大冲击。如果不调整产业结构,就会加剧经济结构矛盾。调整产业结构的重要措施之一,就是要压缩和优化存量资产。在市场经济中,最好的方法是通过优势企业兼并重组劣势企业,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由于中国国内缺乏有资金、技术实力的企业,难以对国有企业进行有效的重组,所以吸收跨国公司并购重组国有企业,是新形势下的理想选择。而对于某些跨国公司而言,选择并购中国国有企业,实现所有权的转移和技术改造型投资就是其所有权优势和内部化优势在区位优势已存在下的最佳实现。      
    跨国公司并购国有企业可以比新增绿地投资更快地收回投资,实现赢利目标;可以更有效地利用国有企业的经验曲线和无形资产,如工人的生产操作经验、管理经验、营销渠道、品牌等,大大地降低生产和经营成本;并购国有企业,还可以实现跨国公司的有效控制,减少合资中的矛盾和冲突,迅速提高在国内和国际市场的竞争力,特别是可以使进入中国市场较晚的跨国公司实现后发竞争优势。中国目前以并购方式引进的外资只占5%,通过并购方式吸引外资的潜力十分巨大。
    第三,中国西部地区利用外资的比例将有所上升。
    尽管中国西部比中国东部落后,增加了吸引外商直接投资的难度,但随着中国开发西部的一系列优惠政策和西部特有的某些丰富的自然资源,比如中草药、水利、等,具有着自身的区位优势。
    第四,跨国公司来华投资的速度明显加快了。
    特别大的跨国公司,有些公司在加入世贸前还只是投资一些中小型的项目,或者说试探性的项目,但是最近这几年,很多跨国公司投资的规模都相当大,很多项目谈了十几年,也都是加入世贸组织以后尘埃落定,进入世贸以后它放心了。不管石化也好,IT也好,特别是大规模集成电路,很多项目都是几亿美元几十亿美元的大型项目,成批的设立,跨国公司投资规模明显扩大。
    第五,跨国公司投资的项目技术含量显著提高。
    经过改革开放这么多年,特别是最近几年,跨国公司在华投资越来越从生产加工型向研发型进行转变。跨国公司设立的研发中心显著上升,现在已经设立了四百家研发中心,设立的势头很猛,而且很多研发中心的研究,不光是应用技术的开发,甚至基础性的研究也放在中国进行。目前跨国公司在中国投资的技术含量、技术档次比以前显著提高。
    第六,跨国公司投资的产业聚集效应越来越凸现。
    在北京和沿海地区,跨国公司投资的项目,越来越形成了产业带、产业群体。以北京为例,诺基亚在经济技术开发区搞了星网园。围着手机一个项目配套的企业几十个项目,形成几十亿美元的投资项目,投资一个产业群体。不光IT产业这样,化工产业也是这样的。上海的跨国公司形成的化工园,戴尔等很多跨国公司的项目都集中设在这些区域里,整个投资、整个物流配送、产品上游、下游连动效应非常显著,也形成了区域性的产业带。

  第七,跨国公司设立地区总部显著增加。在北京、上海、广州,很多跨国公司纷纷设立一些地区总部,整个亚太地区的业务重心逐渐向中国转移,指挥中心也在向这里转移。

  第八,跨国公司的本地化趋势越来越突出。不管是在企业内部的中层管理人员,甚至高层的管理人员,跨国公司本地化现在形成一种自觉的效应,而这并不是政府的硬性规定。

  第九,投资性公司也在快速发展。最近这两年,特别是加入世贸以后,中国为投资性公司赋予很多特殊的政策,有很多跨国公司纷纷设立投资性公司,目前投资性的公司已经有230多家,重量级的跨国公司在华都设立了投资性公司。

  
 :
[1]王玉荣.外国直接投资与中国宏观经济变量的相关分析[J].国际商务,2003,(6).
[2]www.chinafiw.com: 中国外资网.
[3]薛荣久.国际贸易.北京: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3.
[4]张锡嘏,唐宜红.国际贸易.北京: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3.
[5]史东明.中国利用外资的两条战线[J].国际贸易,2003,(3).
[6]崔新健.东西部地区利用外资方式的实证分析与比较[J].国际经贸探索,200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