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进需求的两种方式--投资扩张与有效供给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黄焕金 时间:2010-06-25
  市场经常发生程度不等的生产过剩,于是便要采取措施以增进需求。而增进需求在形式上有两种,一种是扩大投资,以增进就业和人们的收入,这就是现在说得最多的财政与货币性的扩张,和仍然热门的所谓凯因斯主义。另一种是在理论上比较隐藏而实际上却见得最多也最具体的形式,即“有效供给”,它是通过向市场提供人们想需要的商品与所能承受的价格,而增进需求的。比如,为了使自己的产品销售得更好,会努力把产品的品质做好,会使产品各类品种搞得更多样化(高、中、低档都有);还有一种因素即成本--价格因素,即把产品的价格尽可能做得更低。因此就有“价廉物美”之说。所谓“有效供给”就是要向市场提供如此“价廉物美”的商品。在电脑行业我们也常见到这样的词语:性能价格比,简称“性价比”。你所购买到的产品“性价比”越高,你便越感到所得抵值。比如去年购买当时流通配置的电脑需要8000元,现在呢,购买更高配置的电脑只需要6000元,显然,现在的电脑“性价比”比过去高得多,因此显得抵值。
  “有效供给”的价格方面需要生产率的相应提高才能达到,因为生产率提高,产品的单位成本才能降低,其市场价格才能下降。在此同时,随着生产率的提高,工人与资产者所得收入会得到增长,从而反过来促进市场的繁荣。因此美国联邦储备局格林斯潘先生去年曾说:美国经济得以维持10年的高增长而低通胀,主要得益于美国劳动生产率的提高。确实,劳动生产率提高,使产品产出量大大增加的情况下,人们的消费能力也得到了增强,最终能够基本消费掉所生产出来的产品(虽然实际上消费能力仍然小于生产能力,从而仍然使市场有所剩余,但市场略有剩余对于经济来说是一件好事,因为它可以促进经济的创新)。有些人说生产率提高工人的工资收入会下降,因为所生产的产品过多了,难以完全销售,所以造成工人工资下降。但这种看法是错误的,至少是不完全的。因为生产率提高后产品虽然增多了,但其总价值(总价格量)仍然维持不变,因此它的销售量应该可以增进的。我们看到现在世界上所有发达国家与地区,它的经济发达无不是源于它的劳动生产率的较大提高,从来没有听说生产力很低的地方其经济水平与人们的生活水平却很高的事情。所以如果说劳动生产率越高工人的收入就越低,那情况应该相反了,他们应该越来越陷入困境才对。因此就没有今天美国、欧洲的发达,就没有今天上海深圳的繁荣,它们之所以繁荣,无不是因为具有更大的生产率。当年马克思曾根据他自己的理论预言: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人民会因遭受越来越大的剥削而最终陷入越来越穷困的境地,而这些国家也会因人民的越来越贫困化而陷入生产与市场被锁死的危机,从而使资本主义制度崩溃。结果如何呢?他所预言的这些资本主义国家在他身后不是崩溃了,反而更加旺盛发达起来了。为什么?不是说产品越多就越容易陷入危机吗?现在资本主义世界所生产出来的产品比马克思时代不知要多多少倍,为什么未见更大的危机?原因在那里?原因就在于:生产率的提高。由于生产率提高,所以生产出来的东西其价值量(因而它所耗费的成本量,及它所具有的价格量)并没有同步提高,也即是说:单位产品量的价格比过去下降了,因此它就能够在市场上销售得比从前更好。比如某生产手机的公司,过去它生产率低,年生产量只有10万个,而它的成本耗费则是10万元。现在经过工艺改进,生产率提高了,可以年生产到15万个,但它的成本耗费仍然是10万元,因此按同样的价格市场容量,现在15万个手机所占的市场容量与过去10万个手机的市场容量是相等的,并没有增加市场的容量负担。所以,生产率提高并没有使市场更难以销售,只要所生产出来的产品对于人们的需要还没有产生“绝对过剩”。什么是绝对过剩呢?即是说:你就是白送,他都不想要。当然这只是一种理想状态的“绝对过剩”,其意思是说:这样的物品在人们的生活消费里已经感到满足,很少需要它了。比如现在的黑白电视机与模拟手机,人们对它们的生活需要度已经极低了,它们表现了极大的“绝对过剩”性。遇着这样的“绝对过剩”,就要及时改变产品结构,生产市场需要的产品,否则上面所进行的投资就存在着被“锁死”的危险。因此联通公司所搞的CDMA系统被某些人称为:豪赌!因为投资下去如果市场反应不好,就会连投资也无法收回,无法实现其巨额价值。而经济危机的根源往往就在于投资的巨额价值无法收回所引起,比如前几年人们在电脑和行业投入了过量资本,结果,所造出来的电脑与网络产品(服务)无法完全按其价值出售,从而造成投资价值无法完全实现(没有或只有极低利润)。于是,美国纳斯达克股市直线下降,人们损失惨重,失去了很大的购买能力,就使市场疲软,经济衰退了。因此衰退的根源在于投资重复,而无法实现利润与价值。为避免这种投资重复,马克思曾设想了“计划经济”,让投资按某种国家计划进行,以避免重复从而造成亏损,并造成经济衰退和人们生存艰困。
  由此再说到增进需求的“投资扩张”政策。如果这种由政府主导的投资仍然缺乏效率,致使没有什么投资效果,其结果则使政府所出的这笔巨额投资无法实现其价值,亏损了,最终也会造成经济衰退的后果。因为政府所亏损的这笔资本从那里归还回来?从增加税收中来(从而增加纳税人的负担使他们购买力下降),或者干脆暗中增印货币,以填补亏损,但这就会损害到国家的货币体系,而使货币大量贬值因此引起社会恐慌。今天阿根廷事件的教训就在于:因汇率问题而至使其产品成本过高,无法在国际市场上有效销售,从而相应的巨额投资无法实现其价值,亏损的价值需要补偿回来,于是就只能使货币贬值。
  也许有人会说,多印些货币平均发向人们,使人们手中具有更大的货币购买力,不就使商品更好销吗?由此所投资本也会顺利收回来了。是这样吗?按照马克思的货币学说:货币发行量与货币的流通速度成反比,因此似可多印货币。但是,如此的几次多印、几个循环,市场中流通或沉积下来的货币量已经过于庞大,它会在货币的一再增印的刺激下有朝一日过度释放出来,从而形成极大的货币冲击,致使一个国家的经济迅速倒退回几十年甚至上百年前的状态。比如,某国家现在市场上流通和沉积下来的货币量已经有10万亿元,虽然平时它起流通作用的只是2万亿,而平时的生产能力也只是按这个2万亿元的流通量在生产。但如果你不停不断地加印货币,以图通过加印货币来促进货币和商品的流通,结果这个10万亿元货币量便会渐渐增为12万亿、14万亿、16万亿...。当然,所流通的货币也会2万亿、3万亿、4万亿...地增加,但沉积下来的货币与流通着的货币之差仍然在不断扩大。最终的结果,沉睡着的这笔越来越大的巨额货币被惊醒,于是抢购狂潮迅速开始,人们迫不及待地将自己手中的货币换成货物,但是最终:16万亿元的货币对2万亿(或者4万亿)元的生产力,这些货币的价值便迅速下降到与2万亿(4万亿)货物的价值相等的程度。因此,在存在着巨额货币沉积的情况下(这种情况也是人们通常的储蓄行为,地说是“购买力储存”),不能多印货币增加发行,否则货币的沉积量越大,经济也就潜在着越大的危机。解决的办法只能是:想办法增强“有效供给”,以促使人们把沉积的钱变成流通的钱。当然,在市场处于疲软的情况下,人们确实不易于出手消费,因为人们意识中存在着“收入预期的循环下降”。 增印钞票来圈商品与增发股票来圈钱是同一道理,在此,钞票与股票处于同一地位,而商品与钱则处于同一地位,都是“圈者”与“被圈者”的关系。在,通过增加发行股票来圈钱已经是中国股市的规例,而不管所发行的股票到底是否有价值。于是,甚至连中央政府也想通过“国有股减持”的方式来将价值不大的国有股变现,从股市中圈出一些钱来,并使政府能够摆脱“国有”这些“烫手山芋”。于是,中国股市在中国政府进行“国有股减持”的时候剧烈下跌。这说明,广大股民对无价值股票(垃圾股)越来越充斥感到十分失望,大量抛出自己手中的股票。说这事例是表明:钞票也象股票那样,如果过多过滥,就会象现在的“垃圾股”那样,变得分文不值。当然,股票分文不值问题还不很大,而当钞票也分文不值时问题就会非常大了,那时一个国家的生产力会全部被冻结封死,无法作任何有效运转。一个国家的因此就崩溃完蛋了。
  因此扩大投资和增印钞票的做法,虽然也能够增进需求,但也潜藏着很大的危险。最理想最根本最长远的办法仍然是“有效供给”的办法。其实,所谓市场,也即是这样,一方制造出适合另一方需要的产品,通过这种供给,生产者也获得了自己的收入,实现了自己的价值。当然市场经济也免不了“生产过剩”的存在。但是如果按“社会分工”的观点来看,过剩从某种意义上说就会变成一种好事。因此我们很有必要从分工的观点来看市场过剩的问题,而不要一味从宏观总体的市场供求来看过剩问题。为什么?过剩首先是某个经济行业内部的产品过剩,这种过剩会促进其它处于下游的行业的。亚当斯密的经济学巨著《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开篇就讨论“分工”问题,可见,分工在人类经济活动和经济学中是非常具有基础性意义的,因此如果不能以分工的观点看人类经济活动,那是非常不全面的。亚当斯密在此书的首段话中便说:“劳动生产力上最大的增进,以及动用劳动时所表现的更大的熟练、技艺和判断力,似乎都是分工的结果”。可见,分工首先增进了劳动生产率,使单位耗费所产出更大,然后,通过交换,这个分工行业便会将这些产品供给其下游行业,从而促进这些行业的发展。这个行业的劳动生产率越高,其下游行业就越得到充分的发展。如果这个行业的产品过剩,说明其生产率还比较低,或者产品品质问题,不适合于下游行业所需,因此便促使过剩行业调整其自身,以增强它的有效供给。在人类的经济上这样的事例太多了。比如人类发现了电的现象,并发明了将电力应用到经济活动中去的技术。因此电力这种商品的价格就一直与使用电的下游行业的发展密切相关着。如果电价很昂贵,达到10元一度,那无人能够使用得起,于是现在所有以电为能源、动力的行业全部被收缩,无法再象过去电费便宜时那样,得以充分扩展了,于是广大人口将会失业潦倒。现在中国政府已经下决心,花大笔钱进行全国电网的改造,使电力的损耗在电力传输过程中尽可能更小,从而向广大用电户提供价格便宜的电能。电能是非常基础性的商品与行业,它的生产率增进与其它行业的命运密切相关。这样的行业依存事例非常之多,比如电信、、农业等等,它们的效率增进会极大地促进整个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类生活的进步。所以,从“效率”这个问题来说,并不是效率越高市场就越锁死,相反,效率越高就越能够促进整个社会经济的发展,行业之间的效率提高具有“协同共振”作用。
  关于行业效率提高能够促进社会就业的问题,马克思说过这样一段话:“劳动生产力的发展会使某些大部门雇用的工人人数不仅相对减少,而且往往是绝对减少,同时还会使这些部门廉价提供越来越多的产品。因此,这些部门会刺激其他的工业部门,即从它们那里得到生产资料或者向它们提供原料、工具等等的部门;它们使这些部门不断扩大。如果在这些部门中占统治地位的是手工劳动,那么对这些部门的劳动市场所产生的影响将是很大的...经济发展所带来的新生产部门为劳动提供了补充市场。”(《资本论》法文版中译本669-670)由此看来,马克思虽然非常坚持资本主义市场因生产力的发展而锁死的观点,但他也不得不承认:生产力的提高也会是(资本主义)经济进步与就业增加的条件。
  这些,都说明了“有效供给”的重大意义,它是创造有效需求的最根本性的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