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品劳动价值解析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鲁进 时间:2010-06-25
[内容摘要]
生产与流通简单劳动成果消耗各工种社会劳动量之和称为简单劳动成果劳动成本,生产与流通1级复杂劳动成果消耗各工种社会劳动量及各简单劳动成果劳动成本的总和称为1级复杂劳动成果劳动成本,生产与流通N级复杂劳动成果消耗各工种社会劳动量及0~(N-1)级复杂劳动成果劳动成本的总和称为N级劳动成果劳动成本。单位时间单位劳动成本获取劳动成果的量称为劳动生产力。

生产与流通简单劳动成果消耗各工种劳动力价值量之和是简单劳动成果劳动价值成本,简单劳动成果劳动价值成本与简单劳动成果需求系数之积是简单劳动成果劳动价值量。生产与流通1级复杂劳动成果消耗各工种劳动力价值量及各简单劳动成果劳动价值量的总和是1级复杂劳动成果劳动价值成本,1级复杂劳动成果劳动价值成本与1级复杂劳动成果需求系数之积是1级复杂劳动成果劳动价值量。生产与流通N级复杂劳动成果消耗各工种劳动力价值量及0~(N-1)级劳动成果劳动价值量的总和是N级劳动成果劳动价值成本,N级劳动成果劳动价值成本与N级劳动成果需求系数之积是N级劳动成果劳动价值量。

所有劳动成果劳动价值量都可以用货币单位社会平均劳动价值计量为货币金额,可称为劳动成果价值金额。单位商品劳动价值量与货币单位社会平均劳动价值的比值称为商品价格。

商品交换既是商品价值量的交换,也是“无差别人类劳动的交换”,由于商品劳动价值量是用劳动力价值量表示的商品价值量,因此,商品交换直接表现为商品劳动价值量的交换。商品社会平均劳动价值量与商品市场需求系数之积称为商品市场价值量,商品市场价值量与品牌商品市场需求系数之积是商品市场交换价值量(或称品牌商品市场价值量),单位商品市场交换价值量与货币单位社会平均劳动价值的比值是商品市场交换价格(或称品牌商品市场价格)。商品市场交换价值量与商品购买者需求系数之积是商品心理交换价值量,商品交换按商品心理交换价值量等价原则进行。当商品交换以货币为中介时,商品成交价格=单位商品心理交换价值量÷货币单位心理交换价值=标准商品市场交换价格×商品功能达标系数×商品购买者需求系数÷(货币市场需求系数×商品出售者货币需求系数)

[关键词]商品劳动价值、商品价格、商品成交价格、证券价格

一、劳动成果劳动价值

所有劳动成果都可以用单位标准劳动成果计量为标准劳动成果数量,称为劳动成果量。单位劳动成果与单位标准劳动成果的比值反映劳动成果符合要求标准的程度,可称为劳动成果达标系数或劳动成果功能。劳动成果功能与劳动成果需求系数之积是劳动成果有用性与重要性的统一,称为劳动成果价值。劳动成果量与劳动成果需求系数之积可称为劳动成果价值量。

劳动成果量=劳动成果÷单位标准劳动成果=劳动成果数量×单位劳动成果÷单位标准劳动成果=劳动成果数量×劳动成果达标系数=标准劳动成果数量

劳动成果价值量=劳动成果量×劳动成果需求系数=劳动成果数量×劳动成果达标系数×劳动成果需求系数=劳动成果数量×劳动成果价值

获取劳动成果消耗的物品使用价值量及劳动力价值量的集合称为劳动成果价值成本。劳动成果价值成本与劳动成果量的比值可称为劳动成果价值成本单位。劳动成果价值量与劳动成果价值成本的比值反映价值成本创造新价值的效能。

劳动成果有简单劳动成果与复杂劳动成果之分,简单劳动成果是人纯粹运用劳动力解决矛盾的劳动成果。复杂劳动成果是人运用劳动力和其他劳动成果解决矛盾的劳动成果。在简单劳动成果基础上生产的复杂劳动成果可称为1级复杂劳动成果,在1级复杂劳动成果基础上生产的复杂劳动成果可称为2级复杂劳动成果,如此类推,在(N-1)级复杂劳动成果基础上生产的复杂劳动成果可称为N级复杂劳动成果。

生产简单劳动成果消耗各工种社会劳动量之和是简单劳动成果生产劳动成本,其与简单劳动成果量的比值可视为用生产消耗的社会劳动量度量简单劳动成果量的度量单位,称为简单劳动成果生产劳动成本单位。

生产简单劳动成果消耗各工种劳动力价值量的总和是简单劳动成果生产劳动价值成本,其与简单劳动成果量的比值可视为用生产消耗的劳动力价值量度量简单劳动成果量的度量单位,可称为简单劳动成果生产劳动价值成本单位。简单劳动成果生产劳动价值成本与简单劳动成果需求系数之积是用生产过程消耗的劳动价值量表示的简单劳动成果价值量,可称为简单劳动成果生产劳动价值量,其与简单劳动成果量的比值可称为简单劳动成果生产劳动价值单位。

因劳动成果的生产地点与消费地点、生产时间与消费时间、生产者与消费者的不同,生产出来的劳动成果要通过运输、保管、交换等过程才能进入待消费状况,劳动成果从产品到消费品的运动称为流通。简单劳动成果在流通过程中消耗各工种社会劳动量的总和是简单劳动成果流通劳动成本,其与简单劳动成果量的比值可称为简单劳动成果流通劳动成本单位。

简单劳动成果在流通过程中消耗各工种劳动力价值量的总和是简单劳动成果流通劳动价值成本,其与简单劳动成果量的比值可称为简单劳动成果流通劳动价值成本单位。简单劳动成果流通劳动价值成本与简单劳动成果需求系数之积是用流通过程消耗的劳动价值量表示的简单劳动成果价值量,称为简单劳动成果流通劳动价值量,其与简单劳动成果量的比值可称为简单劳动成果流通劳动价值单位。

简单劳动成果生产劳动成本与流通劳动成本之和是简单劳动成果进入待消费状态所消耗的劳动成本,可称为简单劳动成果劳动成本,其与简单劳动成果量的比值称为简单劳动成果劳动成本单位。

简单劳动成果生产劳动价值成本与简单劳动成果流通劳动价值成本之和是进入待消费状态的简单劳动成果劳动价值成本,简单劳动成果劳动价值成本与简单劳动成果需求系数之积是简单劳动成果劳动价值量,其与简单劳动成果量的比值可称为简单劳动成果劳动价值单位。简单劳动成果劳动价值量=(简单劳动成果生产劳动价值成本+简单劳动成果流通劳动价值成本)×简单劳动成果需求系数=简单劳动成果生产劳动价值量+简单劳动成果流通劳动价值量。

简单劳动成果劳动成本是获取简单劳动成果的劳动代价,生产1级劳动成果消耗各工种社会劳动量及各简单劳动成果劳动成本的总和是1级劳动成果生产劳动成本,流通1级劳动成果消耗各工种社会劳动量及各简单劳动成果劳动成本的总和是1级劳动成果流通劳动成本。生产与流通1级劳动成果消耗各工种社会劳动量及各简单劳动成果劳动成本的总和是1级劳动成果劳动成本。同样,生产与流通N级劳动成果消耗各工种社会劳动量及0至(N-1)级劳动成果劳动成本的总和是N级劳动成果劳动成本。

简单劳动成果劳动价值量是被承认的简单劳动成果劳动价值成本,生产与流通1级劳动成果消耗各工种劳动力价值量及各简单劳动成果劳动价值量的总和是1级劳动成果劳动价值成本,其与1级劳动成果需求系数之积是1级劳动成果劳动价值量。

1级劳动成果劳动价值量是被承认的1级劳动成果劳动价值成本。生产与流通2级劳动成果消耗各工种劳动力价值量及0~1级劳动成果劳动价值量的总和是2级劳动成果劳动价值成本,其与2级劳动成果需求系数之积是2级劳动成果劳动价值量。同理,生产与流通N级劳动成果消耗各工种劳动力价值量及0~(N-1)级劳动成果劳动价值量的总和是N级劳动成果劳动价值成本,其与N级劳动成果需求系数之积是N级劳动成果劳动价值量。

工种社会劳动量与工种劳动能量社会需求系数之积称为工种劳动力社会价值量。生产与流通简单劳动成果消耗各工种劳动力社会价值量之和称为简单劳动果社会劳动价值成本,其与简单劳动成果社会需求系数之积称为简单劳动成果社会劳动价值量。生产与流通N级劳动成果消耗各工种劳动力社会价值量及0~(N-1)级劳动成果社会劳动价值量之和称为N级劳动成果社会劳动价值成本。N级劳动成果社会劳动价值成本与N级劳动成果社会需求系数之积称为N级劳动成果社会劳动价值量。

这里将获取劳动成果消耗各工种劳动力价值量及其他劳动成果劳动价值量的总和定义为劳动成果劳动价值成本。劳动成果劳动价值成本与劳动成果需求系数之积是劳动成果劳动价值量,其与劳动成果量的比值是劳动成果劳动价值单位。劳动成果社会平均劳动价值量与劳动成果劳动价值成本的比值可称为劳动价值生产率。

单位时间单位劳动成本获取劳动成果的量称为劳动生产力,劳动生产力=(劳动成果量÷劳动成果劳动成本)÷行为时间。单位时间单位社会劳动量获取劳动成果的量称为劳动生产率,劳动生产率=[劳动成果量÷(∑各过程消耗的工种社会劳动量)]÷行为时间。劳动生产率与劳动生产力是不同概念。

获取消费成果(或成果)消耗的物品使用价值量及劳动力价值量的集合称为消费成果(或经济成果)价值成本,消费成果(或经济成果)价值成本=劳动成果价值成本。获取消费成果(或经济成果)消耗的各物品劳动成本与各工种社会劳动量之和称为消费成果(或经济成果)劳动成本。获取消费成果(或经济成果)消耗的各物品劳动价值量与各工种劳动力价值量之和称为消费成果(或经济成果)劳动价值成本。消费成果(或经济成果)劳动价值成本=劳动成果劳动价值成本。消费成果(或经济成果)劳动价值成本与消费成果(或经济成果)需求系数之积是消费成果(或经济成果)劳动价值量。消费成果(或经济成果)劳动价值量=劳动成果劳动价值量。二、商品劳动价值量度量

知识与技术用文字符号记录在纸张、磁盘等物质载体上,从而形成知识与技术产品,技术产品功能直接表现为技术功能与技术产品寿命达标系数之积,技术产品功能与技术产品数量之积称为技术产品功能能量,技术产品功能能量可用标准技术产品功能计量为标准技术产品数量。技术产品功能能量=技术产品功能×技术产品数量=标准技术产品功能×技术产品功能达标系数×技术产品数量=标准技术产品功能×标准技术产品数量。

行为权、使用权、管理权等权力作为商品出售时可按购买的使用时限表示权力出售量,权力符合使用要求标准的程度称为权力功能,权力功能与权力允许使用时间之积称为权力功能能量,权力功能与权力标准功能的比值可称为权力功能达标系数,权力功能能量=权力功能×权力允许使用的时间=标准权力功能×权力功能达标系数×权力允许使用的时间=标准权力允许使用时间×标准权力功能。

土地、气候等环境资源使用性能与使用性能要求标准的比值是环境资源功能,环境资源功能与标准环境资源功能的比值称为环境资源功能达标系数,环境资源功能与环境面积之积是环境资源功能能量,环境资源功能能量=环境资源功能×环境面积=标准环境资源功能×环境资源功能达标系数×环境面积=标准环境资源功能×标准环境面积。获取及保卫环境资源的劳动成果是拥有环境资源所有权,维护、改造环境资源的劳动成果是环境资源功能能量增加值。

技术产品功能能量、劳动力功能能量、环境资源功能能量、权力功能能量、物品功能能量、行为功能能量及各种劳动成果在用于交换时都称为商品。商品符合要求标准的程度称为商品功能,商品功能与标准商品功能的比值称为商品功能达标系数,商品功能达标系数具体表现为技术产品功能达标系数、劳动力功能达标系数、环境资源功能达标系数、权力功能达标系数、物品功能达标系数、行为功能达标系数、劳动成果达标系数等。

商品功能与商品数量之积称为商品功能能量,单位商品功能能量=商品功能能量÷商品数量=商品功能=标准商品功能×商品功能达标系数。商品功能能量=单位商品功能能量×商品数量=单位标准商品功能能量×商品功能达标系数×商品数量=单位标准商品功能能量×标准商品数量。

商品功能能量与商品需求系数之积称为商品价值量。生产与流通商品消耗各工种劳动力价值量、各物品劳动价值量及其他劳动成果劳动价值量的总和称为商品劳动价值成本,商品劳动价值成本与商品需求系数之积是用劳动力价值量表示的商品价值量,称为商品劳动价值量。

商品交换既是商品价值量的交换,也是商品蕴含的无差别人类劳动的交换,因而,商品交换按商品劳动价值量等价原则进行。这里将商品劳动价值量与商品功能能量的比值定义为商品劳动价值单位,商品劳动价值量与商品数量的比值是单位商品平均劳动价值量。单位商品功能能量与商品劳动价值单位之积是单位商品劳动价值量。单位标准商品功能能量与商品劳动价值单位之积是单位标准商品劳动价值量。

单位商品劳动价值量=单位商品功能能量×商品劳动价值单位=单位标准商品功能能量×商品功能达标系数×商品劳动价值单位=单位标准商品劳动价值量×商品功能达标系数。

商品劳动价值成本与商品功能能量的比值可称为商品劳动价值成本单位,商品劳动价值成本与商品数量的比值是单位商品平均劳动价值成本,单位商品功能能量与商品劳动价值成本单位之积是单位商品劳动价值成本,单位标准商品功能能量与商品劳动价值成本单位之积是单位标准商品劳动价值成本。单位商品劳动价值成本=单位商品功能能量×商品劳动价值成本单位=单位标准商品功能能量×商品功能达标系数×商品劳动价值成本单位=单位标准商品劳动价值成本×商品功能达标系数。

在不合格商品被视为废品的情况下,商品劳动价值量与合格商品数量的比值是单位合格商品平均劳动价值量,商品劳动价值量与合格商品功能能量的比值可称为合格商品劳动价值单位,单位合格商品功能能量与合格商品劳动价值单位之积是单位合格商品劳动价值量,这时,单位标准商品劳动价值量可用单位标准商品功能能量与合格商品劳动价值单位之积表示大小。单位合格商品劳动价值量=单位合格商品功能能量×合格商品劳动价值单位=单位标准商品功能能量×商品功能达标系数×合格商品劳动价值单位=单位标准商品劳动价值量×商品功能达标系数。

生产与流通商品消耗各工种劳动力社会价值量、各物品社会劳动价值量及其他劳动成果社会劳动价值量的总和称为商品社会劳动价值成本,其与商品社会需求系数之积是商品社会劳动价值量。不同人对商品的需求不同,且不同人生产与流通商品的劳动生产力存在差异,因而,商品交换必须在统一标准下进行,这个标准可以是商品社会平均劳动价值单位。商品社会平均劳动价值单位与单位标准商品功能能量之积是单位标准商品社会平均劳动价值量。

商品社会平均劳动价值单位的方式是:将各地市场的A型号商品市场平均劳动价值成本单位的平均值视为A型号商品社会平均劳动价值成本单位,然后按A型号商品社会平均劳动价值成本单位与A型号商品社会需求系数之积计算A型号商品社会平均劳动价值单位。

A型号商品市场平均劳动价值成本单位=A1品牌A型号商品市场份额×A1品牌A型号商品社会劳动价值成本单位+A2品牌A型号商品市场份额×A2品牌A型号商品社会劳动价值成本单位+…+An品牌A型号商品市场份额×An品牌A型号商品社会劳动价值成本单位。

A1品牌A型号商品市场份额=A1品牌A型号商品市场需求量÷A型号商品市场需求总量

A型号商品社会平均劳动价值成本单位=(A型号商品A1地市场平均劳动价值成本单位+A型号商品A2地市场平均劳动价值成本单位+……+A型号商品AN地市场平均劳动价值成本单位)÷N。

A型号商品社会平均劳动价值单位=A型号商品社会平均劳动价值成本单位×A型号商品社会需求系数。

单位标准商品社会平均劳动价值量=商品社会平均劳动价值单位×单位标准商品功能能量。

商品社会劳动价值量与商品功能能量的比值是商品社会劳动价值单位。商品社会劳动价值单位与单位标准商品功能能量之积是单位标准商品社会劳动价值量。实际生活中,人们一般以占有大部分市场份额的品牌商品社会劳动价值单位为参照,近似视其为商品社会平均劳动价值单位。即:商品社会平均劳动价值单位≈拥有大部分市场份额的品牌商品社会劳动价值单位。

所有商品劳动价值量都可以用单位标准参照物商品社会平均劳动价值量计量大小。参照物商品具有交换中介功能,交换时称为交换中介物,如商品货币。标准商品货币的大小可按流通便利性要求设定为几种规格,这里假设为A、B、C三种规格,各规格商品货币之间可设定为十进制关系,如,单位A规格商品货币功能能量=(1/10)×单位B规格商品货币功能能量=(1/100)×单位C规格商品货币功能能量。若将C规格商品货币称为元,将A规格商品货币表示为分,将B规格商品货币称为角,则商品货币功能能量就可以表示为XXX元X角X分或XXX.XX元。元、角、分是标准商品货币的规格代号,用于度量商品货币功能能量的大小,称为货币单位。货币单位的数量称为金额,商品货币功能能量可直接用货币金额表示大小。

交换中介物一开始表现为数种与所有商品都有固定交换比例的物品,称为等价物。当交换规模扩大到一定程度时,等价物就固定为一种物品,称为一般等价物。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功能转变为单一的交换职能时,就成为商品货币。当商品货币供应量不能满足交换需求时,人们就用记录商品货币金额的可兑换纸币进行交换,纸币由政府统一发行就成为法定纸币。纸币的出现使货币单位成为交换符号。当记录货币单位的工具是磁卡时,货币就从物质存在转为符号存在,称为符号货币,符号货币是交换中介物的终极存在。
 
同一时期可以同时流通多种商品货币与纸币,不同商品货币或纸币的功能及社会需求系数不同,因而具有不同社会价值。获取商品货币(或纸币)的社会平均劳动价值成本与商品货币(或纸币)社会需求系数之积是商品货币(或纸币)社会平均劳动价值量,其与商品货币(或纸币)金额的比值是商品货币(或纸币)货币单位社会平均劳动价值。

商品货币本身是消费品,商品货币社会需求量由商品货币社会流通需求量、储存需求量、社会消费需求量组成,某时段商品货币社会需求预期增加量是期间商品货币社会流通需求预期增加量、社会储存需求预期增加量、社会消费需求预期增加量及预期出口量之和。商品货币社会拥有量由商品货币社会流通量与社会储蓄量组成,某时段商品货币社会预期供应量是期间商品货币预期产量与预期进口量之和。

某时段商品货币社会需求系数=(商品货币社会需求量+社会需求预期增加量)÷(商品货币社会拥有量+预期供应量)=(商品货币社会流通需求量+商品货币社会储存需求量+商品货币社会消费需求量+期间社会流通需求预期增加量+期间社会储存需求预期增加量+期间社会消费需求预期增加量+期间商品货币预期出口量)÷(商品货币社会流通量+商品货币社会储蓄量+期间商品货币预期产量+期间商品货币预期进口量)

当商品货币社会需求系数等于1时,商品货币单位社会平均劳动价值就等于商品货币单位社会平均劳动价值成本。

当商品货币社会需求系数大于1时,商品货币单位社会平均劳动价值就大于商品货币单位社会平均劳动价值成本。此时生产商品货币与购买商品划算,消费商品货币与出售商品不划算,所以,人们就扩大商品货币的生产,降低商品货币的消费,直到商品货币社会需求系数等于1。

当商品货币社会需求系数小于1时,商品货币单位社会平均劳动价值就小于商品货币单位社会平均劳动价值成本。此时生产商品货币与购买商品不划算,消费商品货币与出售商品划算,所以,人们就扩大商品货币的消费,降低商品货币的生产,直至商品货币社会需求系数等于1。

纸币仅有流通职能,只存在发行与回收,不存在消费,所以,纸币社会需求量表现为纸币社会流通需求量与纸币社会储存需求量之和,某时段纸币社会需求预期增加量是期间纸币社会流通需求预期增加量、社会储存需求预期增加量与预期出口量之和。纸币社会拥有量由纸币社会流通量与纸币社会储存量组成,某时段纸币社会预期供应量是期间纸币预期净发行量与预期进口量之和。

某时段纸币社会需求系数=(纸币社会需求量+社会需求预期增加量)÷(纸币社会拥有量+预期供应量)=(纸币社会流通需求量+社会储存需求量+期间社会流通需求预期增加量+期间社会储存需求预期增加量+期间预期出口量)÷(纸币社会流通量+纸币社会储存量+期间预期净发行量+期间预期进口量)

法定纸币由国家统一生产、发行,其功能等于1,因而,法定纸币货币单位社会价值=纸币社会需求系数,法定纸币货币单位社会平均劳动价值=法定纸币货币单位社会平均劳动价值成本×纸币社会需求系数。纸币面额与纸币社会需求系数之积是纸币社会价值量。不同面额的纸币有不同的社会需求系数,当纸币社会需求系数=1时,纸币货币单位社会平均劳动价值=纸币货币单位社会平均劳动价值成本。

当纸币社会需求系数>1时,纸币货币单位社会平均劳动价值>纸币货币单位社会平均劳动价值成本,此时国家发行纸币与购买债券划算,回收纸币与出售债券不划算,所以,国家就扩大纸币的发行,降低纸币的回收,直至纸币社会需求系数等于1。

当纸币社会需求系数<1时,纸币货币单位社会平均劳动价值<货币单位社会平均劳动价值成本。此时国家发行纸币与购买债券不划算,回收纸币与出售债券划算,所以,国家就扩大纸币的回收,降低纸币的发行,直至纸币社会需求系数等于1。

商品货币与纸币统称货币,不同货币有不同的流通范围及社会需求系数、市场需求系数,本文将商品货币社会需求系数与纸币社会需求系数统称为货币社会需求系数。货币社会需求系数与货币市场需求系数、货币个人需求系数是完全不同的概念,前者反映货币作为物品存在的社会重要性,后二者反映货币作为可交换资源存在的市场重要性。当纸币被货币取代时,货币就从物品存在转为符号存在,这时,货币社会需求系数恒为1。

不同货币有不同的市场需求系数,某时段市场货币需求量及市场需求预期增加量之和与该时段金融市场货币拥有量及预期供应量之和的比值反映金融市场货币供求情况,称为货币市场需求系数。
货币市场需求系数与货币单位社会平均劳动价值之积是市场承认的货币单位劳动价值,可称为货币单位市场价值。

若货币市场需求系数大于1,则货币单位市场价值>货币单位社会平均劳动价值,这时在金融市场出售货币(注:表现为向银行存款、购买债券与股票等)花算,购买货币(注:表现为向银行借款、出售债券与股票等)不花算;若货币市场需求系数小于1,则货币单位市场价值<货币单位社会平均劳动价值,这时在金融市场购买货币花算,出售货币不花算。

不同人对货币有不同的需求系数。某时段个人货币需求量及需求预期增加量之和与该时段个人货币拥有量及预期供应量之和的比值是货币个人需求系数,其反映该时段货币对个人的重要程度。

货币个人需求系数反映个人解决交换矛盾的能力情况,其与货币单位市场价值之积是个人承认的货币单位劳动价值,称为货币单位个人价值。若货币个人需求系数>1,则货币单位个人价值>货币单位市场价值,这说明货币对该人重要,此时该人出售商品换取货币花算;若货币个人需求系数<1,则货币单位个人价值<货币单位市场价值,这说明货币对该人不重要,此时该人出售货币花算。

由等式  商品劳动价值量=货币社会平均劳动价值量  可得:标准商品数量×单位标准商品劳动价值量=货币单位社会平均劳动价值×货币金额  =>  货币金额÷标准商品数量=单位标准商品劳动价值量÷货币单位社会平均劳动价值。

式中,单位标准商品劳动价值量与货币单位社会平均劳动价值的比值称为标准商品价格。单位商品劳动价值量与货币单位社会平均劳动价值的比值称为商品价格。商品价格=单位商品劳动价值量÷货币单位社会平均劳动价值=标准商品价格×商品功能达标系数=(货币金额÷标准商品数量)×商品功能达标系数=货币金额÷商品数量。

同理,单位标准商品劳动价值成本与货币单位社会平均劳动价值的比值称为标准商品成本价格,单位商品劳动价值成本与货币单位社会平均劳动价值的比值称为商品成本价格,商品成本价格=单位商品劳动价值成本÷货币单位社会平均劳动价值=标准商品成本价格×商品功能达标系数。

商品价格与商品数量之积是用货币单位社会平均劳动价值计量商品劳动价值量的值,称为商品价值金额。同理,商品成本价格与商品数量之积称为商品成本金额。

所有劳动成果劳动价值量都可以用货币单位社会平均劳动价值计量大小,表示为劳动成果价值金额。劳动力价值量也可以用货币单位社会平均劳动价值计量,称为劳动力价值金额。同样,消费成果(或成果)劳动价值成本可以用货币单位社会平均劳动价值计量,称为消费成果(或经济成果)成本金额。

获取行为功能能量消耗各工种劳动力价值量、各物品劳动价值量及其他劳动成果劳动价值量的总和是经济成果劳动价值成本,其与行为功能能量获取量的比值是经济成果劳动价值成本单位,经济成果劳动价值成本与经济成果需求系数之积是经济成果劳动价值量,经济成果劳动价值量与货币单位社会平均劳动价值的比值是经济成果价值量金额,经济成果价值量金额与经济成果量的比值是标准行为价格。

物品使用价值量也可用货币金额表示大小,方法是:先将自然物品功能能量用具有相同功能的单位标准商品功能能量计量为标准商品数量,再乘以标准商品价格。自然物品价值量金额=(自然物品功能能量÷单位相同功能标准商品功能能量)×相同功能标准商品价格。三、商品交换价格

商品交换主要在市场中进行,标准商品市场平均劳动价值成本与商品市场需求系数之积是市场承认的标准商品劳动价值量,这里称为标准商品市场价值量。标准商品市场价值量与品牌商品市场需求系数之积是市场承认的品牌标准商品劳动价值量,这里称为标准商品市场交换价值量或品牌标准商品市场价值量。标准商品市场交换价值量与商品购买者需求系数之积是商品购买者愿意承认的标准商品市场交换价值量,这里称为标准商品心理交换价值量。

单位标准商品市场价值量与货币单位社会平均劳动价值的比值可称为标准商品市场价格。单位标准商品市场交换价值量与货币单位社会平均劳动价值的比值可称为标准商品市场交换价格或品牌标准商品市场价格,单位标准商品心理交换价值量与货币单位社会平均劳动价值的比值可称为标准商品心理价格。

商品交换按标准商品心理交换价值量等价原则进行,若甲希望用商品A换取乙的商品B,则交换按  标准商品B甲心理交换价值量=标准商品A乙心理交换价值量  的原则进行,由等式:标准商品A乙心理交换价值量=标准商品B甲心理交换价值量  =>  标准商品A数量×单位标准商品A心理交换价值量=标准商品B数量×单位标准商品B心理交换价值量,可得:

标准商品A与B的交换比例=标准商品B数量÷标准商品A数量=单位标准商品A乙心理交换价值量÷单位标准商品B甲心理交换价值量=(单位标准商品A市场平均劳动价值成本÷单位标准商品B市场平均劳动价值成本)×(商品A市场需求系数÷商品B市场需求系数)×(品牌商品A市场需求系数÷品牌商品B市场需求系数)×(商品A乙购买需求系数÷商品B甲购买需求系数)  

=>  商品A与B交换比例=单位商品A乙心理交换价值量÷单位商品B甲心理交换价值量=(单位标准商品A乙心理交换价值量×商品A功能达标系数)÷(单位标准商品B甲心理交换价值量×商品B功能达标系数)=商品B数量÷商品A数量

货币单位社会平均劳动价值与货币市场需求系数之积是货币单位市场价值,货币单位市场价值与货币购买者需求系数之积可称为货币单位个人价值或货币单位心理交换价值。货币单位心理交换价值与货币金额之积称为货币心理交换价值量。若商品的市场交换以货币为中介,则商品的市场交换按商品心理交换价值量与货币心理交换价值量等价原则进行,这时,交换过程分裂为:商品换取货币的出售过程与货币换取商品的购买过程,这二个过程可以不在同一时间、同一地点进行。

由等式:标准商品心理交换价值量=货币心理交换价值量  =>  标准商品数量×单位标准商品心理交换价值量=货币金额×货币单位心理交换价值  可得:

货币金额÷标准商品数量=单位标准商品心理交换价值量÷货币单位心理交换价值=单位标准商品市场交换价值量×商品购买者需求系数÷(货币单位社会平均劳动价值×货币市场需求系数×商品出售者货币需求系数)=标准商品市场交换价格×商品购买者需求系数÷(货币市场需求系数×商品出售者货币需求系数)

单位标准商品心理交换价值量与货币单位心理交换价值的比值称为标准商品成交价格,单位商品心理交换价值量与货币单位心理交换价值的比值称为商品成交价格。商品成交价格=标准商品成交价格×商品功能达标系数。

标准商品购买者心理价格与标准商品成交价格之差是单位标准商品购买者心理交换利润,标准商品成交价格与标准商品出售者心理价格之差是单位标准商品出售者心理交换利润,二者可统称为单位标准商品心理交换利润。交换成交行为只在购买者与出售者的标准商品心理交换利润都大于零时实现。

这里说明一下劳动力作为商品交换的情况。工种社会劳动量与工种劳动能量社会需求系数之积是工种劳动力社会价值量,工种劳动力社会价值量与工种劳动能量市场需求系数之积是工种劳动力市场价值量,工种劳动力市场价值量与工种社会劳动量的比值可称为工种劳动力市场标准价值,其与货币单位社会平均劳动价值的比值可称为工种劳动力市场标准价格。同理,工种劳动力市场价值量与工种劳动量的比值可称为工种劳动力市场价值,其与货币单位社会平均劳动价值的比值可称为工种劳动力市场价格。

工种劳动力市场价值量与劳动能量购买者需求系数之积是购买者愿意承认的劳动力价值量,称为工种劳动力心理交换价值量。工种劳动力心理交换价值量与工种社会劳动量的比值可称为工种劳动力心理标准交换价值。同理,工种劳动力心理交换价值量与工种劳动量的比值可称为工种劳动力心理交换价值。

劳动力买卖按劳动力心理交换价值量与货币心理交换价值量等价原则进行,由等式: 工种劳动力心理交换价值量=货币心理交换价值量 => 工种社会劳动量×工种劳动力心理标准交换价值=货币金额×货币单位心理交换价值 可得: 货币金额÷工种社会劳动量=工种劳动力心理标准交换价值÷货币单位心理交换价值=工种劳动力市场标准价值×工种劳动能量购买者需求系数÷(货币单位社会平均劳动价值×货币市场需求系数×劳动力出售者货币需求系数)=工种劳动力市场标准价格×工种劳动能量购买者需求系数÷(劳动力出售者货币需求系数×货币市场需求系数)。

工种劳动力心理标准交换价值与货币单位心理交换价值的比值是工种社会劳动量换取货币的交换比例,这里称为工种劳动力标准成交价格。工种劳动力心理交换价值与货币单位心理交换价值的比值是工种劳动量换取货币的交换比例,这里称为工种劳动力成交价格。

由于工种劳动力社会功能=工种劳动力÷工种社会劳动力=(劳动成果量÷工种劳动量)÷(劳动成果量÷工种社会劳动量)=工种社会劳动量÷工种劳动量 => 工种社会劳动量=工种劳动量×工种劳动力社会功能。

因而,工种劳动力成交价格=工种劳动力心理交换价值÷货币单位心理交换价值=(工种劳动力心理交换价值量÷工种劳动量)÷货币单位心理交换价值=[工种劳动力心理交换价值量÷(工种社会劳动量÷工种劳动力社会功能)]÷货币单位心理交换价值=工种劳动力标准成交价格×工种劳动力社会功能

出售与购买的矛盾称为买卖矛盾,买卖矛盾统一于商品交换过程中。解决买卖矛盾的商品交换过程可以产生商品需求利润与货币需求利润,商品需求利润与货币需求利润共同构成商业利润。

商品需求利润表现为:在甲地甲时出售X量标准A商品获取Z量货币,再至乙地乙时用Z量货币购买Y量标准A商品,则(Y-X)量标准A商品就是交换获取的需求利润,这利润是在买卖商品过程中获取的,因而称为商品需求利润。

货币需求利润表现为:在甲地甲时用X量货币购买Z量标准A商品,再至乙地乙时出售Z量标准A商品获取Y量货币,则(Y-X)量货币就是交换获取的需求利润,这利润是在买卖货币过程中获取的,因而称为货币需求利润。

令甲地甲时的单位标准A商品市场平均劳动价值成本为F甲,A商品市场需求系数为S甲,品牌A商品市场需求系数为J甲,货币单位社会平均劳动价值成本为K,货币社会需求系数为H甲,货币市场需求系数为P甲。令乙地乙时的单位标准A商品市场平均劳动价值成本为F乙,A商品市场需求系数为S乙,品牌A商品市场需求系数为J乙,货币社会需求系数为H乙,货币市场需求系数为P乙。令甲地甲时的标准A商品市场价格为G甲,乙地乙时的标准A商品市场价格为G乙,则

商品需求利润率=(Y-X)÷X=Y÷X-1=(Z÷G乙)÷X-1=[(X×G甲)÷G乙]÷X-1=G甲÷G乙-1=[F甲×S甲×J甲÷(K×H甲×P甲)]÷[F乙×S乙×J乙÷(K×H乙×P乙)]-1=(F甲÷F乙)×(S甲÷S乙)×(J甲÷J乙)×(H乙÷H甲)×(P乙÷P甲)-1

货币需求利润率=(Y-X)÷X=Y÷X-1=(Z×G乙)÷X-1=[(X÷G甲)×G乙]÷X-1=G乙÷G甲-1=[F乙×S乙×J乙÷(K×H乙×P乙)]÷[F甲×S甲×J甲÷(K×H甲×P甲)]-1=(F乙÷F甲)×(S乙÷S甲)×(J乙÷J甲)×(H甲÷H乙)×(P甲÷P乙)-1

商品需求利润与货币需求利润主要因不同时间不同地点商品需求系数、货币需求系数及商品市场平均劳动价值成本单位的差异产生,对商业利润的追求导致商人与商业组织出现。四、证券价格、债券价格与货币兑换价格

产品市场是生产者向批发商出售产品的市场。批发市场是批发商向零售商出售商品的市场,消费市场是零售商向消费者出售商品的市场。货币作为商品买卖的市场称为市场。

出售者在交换过程中处于给商品定价的主导地位,购买者则处于是否购买的主动地位。生产者既可以通过产品市场向批发商出售产品,也可以向零售商出售产品,还可以直接向消费者出售产品,或同时采用这三种出售方式。这三种出售方式有不同的出售成本和出售价格,生产者一般根据效益最大原则选择出售方式。

商品按用途性质可分为:、各种设施、各种环境资源、知识产权与技术专利、产品配件、生活用品、货币等;按移动特征可分为动产、不动产;按存在形式可分为有形资产与无形资产。

在各种商品之中,企业是包括各种设施、各种环境资源、各种知识产权与技术专利、生产资料产品、企业产品、货币等资产在内的、具有自组织能力的经济体,是特殊商品,其特殊性表现在:1、企业既可购买其他企业经济体的所有权,也可自主出售自己的所有权;2、企业可以出售、出租自己生产系统或设施的使用权;3、企业是各种设施、各种环境资源、各种知识产权与技术专利、各种企业产品等资产的买卖主体。

商品的买卖主体有企业、家庭和政府三种。家庭是经济体,有企业型家庭与生活型家庭之分。企业型家庭既是生活消费设施及生活消费用品的买卖主体,也是生产设施、生产资料产品、环境资源、知识产权与技术专利、货币等资产的买卖主体,只是不进行自我买卖,是生产与生活相统一的混合经济体。生活型家庭只是生活消费设施及生活消费用品的买卖主体,对外只出售劳动力,是纯粹的消费经济体。

政府是国家经济体的管理部门,主要职能是进行环境与社会环境整治,维护社会的稳定与安全,是包括企业在内的各种资产买卖主体,但不进行自我买卖。

包括企业在内的各种资产根据需要在各买卖主体之间流动,形成社会交换运动。交换是商品所有权的交换,因而交换行为可以通过商品所有权证书或票据的买卖进行。

商品所有权的买卖票据统称证券。证券表现的资产称为证券资产。不动产的买卖通过不动产所有权证书与货币的交换实现,动产的买卖通过商品与货币的交换实现,票据是交换行为实现的证据,可作为拥有商品所有权的证书。如,股票既是股东向企业投资或购买企业资产所有权的票据,也是股东拥有企业资产所有权的证书。

用商品所有权作抵押的债务票据称为债券,债券实质是货币债权证书。证券与债券都是资产所有权凭证,可在金融市场作为商品买卖。

证券资产社会平均劳动价值成本单位与证券资产功能能量之积是证券资产社会平均劳动价值成本,证券资产社会平均劳动价值成本与证券资产功能能量社会需求系数之积是证券资产社会平均劳动价值量,证券资产社会平均劳动价值量与货币单位社会劳动价值的比值是证券资产社会平均价值金额。证券资产社会平均价值金额与证券资产证券市场需求系数之积是证券资产市场价值金额。单位证券资产市场价值金额称为证券资产市场价格。证券资产市场价格与品牌证券市场需求系数之积是证券市场交换价格。同类证券资产因各品牌证券的市场需求系数不同而表现出不同市场交换价格。证券成交价格=证券市场交换价格×证券资产购买者需求系数÷(证券资产出售者货币需求系数×货币市场需求系数)。

以股票为例。股票是投资者拥有企业所有权的证书,投资者拥有企业所有权的大小用股票份额表示,简称股份。若企业股票总数是N,则每张股票表示拥有(1/N)企业所有权。

获取企业生产功能能量消耗物品价值金额、劳动力价值金额及社会资源价值金额等的总和与获取的企业生产功能能量的比值可称为企业价值成本单位金额,企业价值成本单位金额与企业生产功能能量之积是企业价值成本金额。企业价值社会平均成本单位金额与企业生产功能能量之积是企业价值社会平均成本金额,企业价值社会平均成本金额与企业生产功能能量社会需求系数之积是企业社会价值金额。

企业价值成本金额与企业负债总额之差是企业股票资产成本金额,企业社会价值金额与企业负债总额之差是企业股票资产社会价值金额,企业股票资产社会价值金额与企业股票总数的比值是企业单位股票资产社会价值金额。企业单位股票资产社会价值金额与企业单位股票资产成本金额之差是企业单位股票资产社会利润。

企业单位股票资产社会价值金额与企业资产市场需求系数之积是企业股票资产市场价格,企业股票资产市场价格与企业股票市场需求系数之积是企业股票市场交换价格,企业股票成交价格=企业股票市场交换价格×企业股票购买者需求系数÷(货币市场需求系数×股票出售者货币需求系数)。

债券是以资产作抵押借款的票据,是货币买卖的凭证。在抵押资产市场价值金额大于债券票面金额时,债券票面金额与借款期货币社会需求系数及货币市场需求系数之积是债券市场价值金额。在抵押资产市场价值金额小于债券票面金额时,抵押资产市场价值金额是债券市场价值金额。债券市场价值金额与票面金额之差是债券到期利息,债券到期利息与票面金额之比值是债券利息率,债券利息率与借款时间之比值是债券利率。

单位债券市场价值金额与债券市场需求系数之积是债券市场交换价格。债券成交价格=债券市场交换价格×债券购买者需求系数÷(债券出售者货币需求系数×货币市场需求系数)。

不同币种之间的货币买卖称为外汇兑换。根据 A币心理交换价值量=B币心理交换价值量的等式,A币金额×A币货币单位社会平均劳动价值×A币外汇市场需求系数×A币购买者需求系数=B币金额×B币货币单位社会平均劳动价值×B币外汇市场需求系数×B币购买者需求系数。

由此可得:B币与A币交换比例=A币金额÷B币金额=B币心理交换价值÷A币心理交换价值=(B币货币单位社会平均劳动价值÷A币货币单位社会平均劳动价值)×(B币外汇市场需求系数÷A币外汇市场需求系数)×(B币购买者需求系数÷A币购买者需求系数)结束语 

人的生存过程是不断解决矛盾的运动过程,需要是人的意识对具体矛盾的感知。根据心家马斯洛的理论,人首先要满足生理需求和生存所需物质资料的生产需求,这一需求产生生活消费行为和生存所需物质资料生产行为。在生理需求与物质资料生产需求得到满足之后,人就会产生保护财产安全、人身安全和资源安全的需求,安全需求产生建设安全设施的行为和与他人进行生产合作与安全合作的合作需求,合作需求产生建立和维持利益合作关系的交际行为。在合作过程中,人会产生维护自身权益和尊严的自尊需求,这一需求产生维护和保持自身利益和地位的行为。在维护自尊过程中,人会产生巩固自身地位或显示自身能力的成就需求,这一需求产生创造业绩的行为。满足成就需求的消费行为产生资源开发需求和新的物质资料生产需求。 

这五种需求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形成人的生存轨迹。人在不同时期面对的主要矛盾并不相同,人们对矛盾重要性的认知角度和认知水平决定人们对主要矛盾的判断,人们对主要矛盾的不同判断产生不同的行为需求,从而形成不同的行为方式和结果。人们对主要矛盾的判断过程称为洞察,人们认知矛盾重要性的方式称为认知方式,人们选择解决矛盾行为方式的过程称为决策,人们认知矛盾重要性的角度称为价值取向,人们认知矛盾重要性的世界观称为价值观。 

价值是有用性与重要性的统一,人对有用性与重要性的判断是对价值的认知,这一认知直接影响人的行为。价值在解决矛盾的过程中产生,矛盾存在于人们生活的所有方面,因而价值存在于生活的每一个角落。价值的承认表现为价值实现,价值的实现表现为价值承认,二者互为一体。价值承认通过(能量)交换进行,价值实现通过(能量)消费进行,实现价值的(能量)消费过程同时又是承认价值的(能量)交换过程,承认价值的(能量)交换过程同时又是实现价值的(能量)消费过程。 

实现人生价值的含义是通过努力获取社会承认,社会承认表现为用社会地位、荣誉与金钱换取人生的努力。每个人的人生追求只要符合社会的需要,就会获得社会承认,其人生就具有社会价值。人的人生观、价值观及判断主要矛盾的世界观直接决定人的人生追求及其社会价值的存在程度。 

不同矛盾存在形式产生不同的价值表现形式,如使用价值、行为价值、劳动价值、技术价值等。不同形式的价值存在都可以用无差别的人类劳动价值度量大小,无形的劳动价值可以用货币单位社会平均劳动价值计量为有形的货币金额,从而形成以货币为中介运行的价值度量体系。价值在认知、度量、交换、实现等过程的表现原理称为价值原理。 

以追求可持续生存能力为目的的组织称为体,由于拥有货币就可以通过购买行为满足消费资源的供应需求,因而经济体的运行成果可以用货币收入衡量。影响经济体解决主要矛盾的消费资源、经济资源、社会资源及经济体的经营成果统称为利益,不同的利益追求产生不同的价值观,经济体的价值观在追求利益过程中形成,经济体以利益追求为出发点判断行为的价值,进而按价值最大原则选择自己的行为方式。 

经济体按利益最大原则选择最经济的运行方式,不同的利益追求产生不同的运行方式。当经济体内部矛盾的或受外部力量作用导致主要矛盾发生改变时,就会产生利益追求的变化,从而使经济体利益构成发生改变,进而导致现有运行方式不经济,这时就会产生运行方式变革行为。社会由个人、家庭、多种经济体组成,当各经济体具有共同利益时,他们就会相互协作共同组成更大的经济体;当各经济体相互利益冲突时,他们就互相斗争,最终形成新的利益合作方式。 

不同利益追求产生不同的价值取向和价值观。在利益追求过程中,人们根据价值最大原则进行行为决策或选择行为方式,人们的价值观、价值取向及主要矛盾判断方式(即价值判断方式)共同影响人们的行为方式和行为结果。价值观、价值取向及主要矛盾判断方式称为价值观念。社会道德观念是人们从维护社会稳定角度产生的价值观念,社会道德观念的行为化表现为社会风俗习惯。个人道德观念是从个人生存角度形成的价值观念,个人道德观念的行为化表现为个人行为习惯。文明是社会价值观念的文化表现,文化是社会价值观念及行为习惯的存在表现,如文学作品、雕塑、绘画、礼仪等。 

企业文化的好坏直接决定企业的运行效率,民族文化的好坏直接决定民族的活力和前途。唯心价值观产生迷信文化、神灵崇拜文化及唯意识化等文化;唯物价值观产生祖宗崇拜文化、现实主义文化及唯物论文化等文化。商业活动发达的社会容易产生唯物价值观,商业不发达的社会容易产生唯心价值观。不同文化的人具有不同的人格特征和人生价值观。文化通过影响人的人生追求来创造,历史上存在过许多种文化,有的文化对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有益而存续下来,有的文化对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无益或有害而被历史淘汰,因此,建设具有正确价值观的文化对一个企业、民族、国家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 

本文仅从经济学角度阐述使用价值、行为价值、劳动价值、技术价值等价值的表现形式、度量方式以及价值在商品交换过程中的表现原理,对于价值在社会文化与社会组织形成过程中的表现原理以及价值在活动中的表现形式等内容没有涉及。 

主要 
1、《攀登者的探索》,弓孟谦著,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年9月版。 
2、《原理》,A.Τ.斯比尔金著,求实出版社,徐小英译,1990年版 
3、《价值论》,李德顺著,人民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 
4、《价值学说史》,何炼成著,1984年4月。 
5、《价值和价值观》,王玉樑著,1988年8月。 
6、《价值哲学新探》,王玉樑著,1993年8月。 
7、《哲学价值论》,李连科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 
8、《价值学引论》,袁贵仁著,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