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动内需之我见
来源:岁月联盟
时间:2010-06-25
关键字:内需 内需不足 拉动内需 社会总需求
改革开放之后,和公众在产出和支出方面拥有越来越多的自主权。产品市场更趋向于开放、自由、有序。一切似乎都在朝着更美妙繁荣的方向。但是问题却出现了,刚刚从供给不足的阴影中摆脱出来的中国产品市场又面临着内需不足。同凯恩斯主义开始盛行的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的大萧条状态下的总需求不足不同,中国的内需不足伴随着经济的高速增长出现,这究竟是什么一回事呢?
根据西方经济学的观点,总需求是经济社会对产品和劳务的需求总量,通常以收入水平来表示。总需求量由消费需求、投资需求、政府需求和国外需求构成。我们可以将社会总需求用一个式子来表示 Y=C+I+G。
单从这个式子来看,一切似乎都很好解决。我们同时将上述式子中的C、I、G扩大,问题不就都解决了么?最近我国政府干预经济的手段也的确是从上述三个方面着手的,他们所采取的措施和效果又是如何呢?
首先是我国政府出台的一系列刺激消费的政策。第一:降低利率,调整居民消费倾向,鼓励即期消费。第二:适当放宽贷款条件,鼓励个人信贷消费。第三:大力推进房改政策。第四:产业化,自从高校并轨招生以后,高等教育的费用逐步增加。政府试图将教育消费当作刺激消费的重要手段。此外,政府还出台了许多措施改善消费环境、转变消费观念、培育新兴产业、挖掘新的消费点。
然而,这些政策并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尽管利率一降再降,由于没有良好的社会保障体系,未来的不确定性使得普通老百姓难以突破传统的银行存款最安全的观念;放宽贷款鼓励个人信贷只能促使小部分观念超前并且经济收入较高的老百姓放开手脚;房改政策使得普通的工薪阶层背负了沉重的负担,对于广阔的则几乎没有什么刺激作用可言;教育费用的提高更使得农民苦不堪言,不少农村来的学子只能靠助学贷款维持,在教育上的消费虽然提高,但是无疑挤占了其它消费需求,总体效果不容乐观。
其次是我国政府出台的一系列刺激投资的政策。第一:注入大量资金扶持国有重点企业,将国有企业的投资与技术创新、体制改革等结合起来。第二:实施灵活的税收政策,刺激企业投资。第三:拓宽投资领域,国家正逐步放开一些市场,希望能吸引更多的企业投资介入。第四:发展信息产业,及时向社会传递投资讯号。第五:贸易保护政策,利用各种贸易壁垒保护国内市场,给企业创造较好的市场环境,便于企业投资。
这些政策从表面上来看的确能扩大企业投资,但是,企业对劳动和资本的需求是“引致需求”,企业购买劳动等要素不是为了满足自己的直接需要,而是为了生产和出售商品以获得利润。消费需求不足直接导致生产出来的产品可能卖不出去,对企业投资有严重的阻碍,不解决好消费需求过低的问题,投资需求很难有所提高。
最后是我国的政府支出政策。我国为了刺激内需出台了许多支出政策,主要包括购买性支出和转移性支出。主要体现在基础设施建设,教育、卫生、文化、科技等部门的投入,对企业的各种补贴支出,农业的财政投入,社会保障支出等。这些支出在刺激内需方面有十分积极的作用,但是限于我国财政状况中收支存在的问题,这些积极作用得不到最大的发挥,仍然不能大幅度刺激内需。
既然简单的使Y=C+I+G式子中的C、I、G增大在实施过程中很难有效果。那我们应该从哪些方面着手来解决内需不足的问题呢?
笔者认为,要解决当前内需不足的问题,必须结合另外一个式子。西方经济学家对应于总需求,提出了总供给的概念:Y=C+S+T。其中S为储蓄,T为政府税收收入。当社会总需求等于社会总供给,经济便会处于稳定、和谐更有利于高速增长。现在我国面临的情况是Y=C+I+G过低且C+I+G首先,两个式子中都含有消费,消费需求的增加是最急需解决的。是什么导致我国的消费需求过低呢?居民收入分配差距的拉大是导致有效消费需求不足的最主要要原因。
毋庸置疑,改革开放二十年,国民经济高速增长,居民收入有很大提高。但是,也无法忽视,由于市场经济本身的劣根性——两极分化的作用,居民收入差距逐渐扩大。主要表现为四个差距:第一,是贫富差距。第二,是城乡差距。第三,东西差距。第四,城乡居民收入与GDP增长速度的差距。
任何形式的收入分配差距过大,都会导致经济不和谐,不稳定。建立兼顾公平与效率的收入分配体制迫在眉睫。计划经济时代形成的“平均主义大锅饭”,既有悖于公平,也损害效率。我国现行的分配制度虽然打破了“平均主义大锅饭”但仍然不完善。应根据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建立起兼顾公平与效率的双层收入分配机制。把收入分配总过程分为微观收入分配过程和宏观收入调节过程,在微观层次上贯彻按效率的原则,在宏观层次上贯彻公平分配原则。其次,如何将两个式子中的S转化为I即储蓄如何转化为投资,也是刺激内需所需要迫切解决的问题。
1、居民部门内部S—I转化。由分配差距过大导致的我国储蓄结构的不合理,使得看似大额的储蓄有时候无法转换成投资。我国储蓄结构的不合理导致了居民内部个人投资低下。拥有高额储蓄的人生活稳定,一般都回避风险,没有什么投资倾向;低额储蓄者只能为基本生活奔波操劳,更谈不上什么投资需求。解决收入分配问题,是居民内部S—I转化中不容忽视的问题。
2、部门和政府部门内部的S—I 转化。部门内部的S—I转化是一国S—I转化中的一个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目前居民部门内部的实物投资比重过低,而企业和政府部门的自我储蓄却严重不足,这些都对我国S—I转化的整体效率产生不利的影响,进而不利于我国的持续增长。因此,提高居民部门内部实物投资比重,增加企业和政府的储蓄占比,将是我国S—I转化机制改革中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
3、部门之间S—I转化。在我国国民收入流程结构发生转变的情况下,由于企业融资结构和制度安排的失误和改革的滞后,使我国形成了以国有银行为主导的S—I转化方式,然而在目前国有银企产权边界模糊,双方都缺乏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的情况下,这种转化方式并没有促进实质资本的形成,反而形成了居民高债权、企业高债务、银行高不良资产的局面,这说明目前的这种转化方式存在着很多问题,导致了S—I转化的效率低下,并加大了金融风险。因此,改革目前的这种S—I转化方式,重塑新型高效的S—I转化机制是至关重要的。
怎样使得储蓄能有效率地转化为投资呢? 笔者认为:1、建立起兼顾公平与效率的双层收入分配机制,使储蓄结构更合理,更有利于转化为投资。2、深化国有银行的产权制度改革,加快银行制度的建立。3、调整银行信贷结构,扩大市场金融交易的比例。4、通过适当的制度安排,促进居民部门内部实物投资比重的提高。5、增加金融产品的供给,促进金融资产结构的升级。当然,储蓄——投资转化机制的重构,离不开国有企业改革的配合,因为国有企业是资金亏损最大的部门,也是投资比重最高的部门,只有国有企业真正按现代企业制度进行运作,才能最终提高储蓄——投资转化的效率,促进实质资本的形成。
最后,如何使两个式子中的G和T和谐一致,保持政府收支平衡,使政府调节宏观经济更加有效也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当社会总需求不足时政府扩大支出是一种较为有效的财政政策,我国政府不断的调解宏观经济,使其健康稳定,但由于财政上存在的问题,使得我国政府曾经出现过大量的赤字。
近些年来,为了规范政府收支行为,应当说,国家为此投入了大量的精力,花费了极大的代价,但实际的效果却不佳。然而,当将政府收支行为的规范化作为一个重要内容纳入到公共财政框架以后,事情终于有了一线转机。实行公共财政,构建公共财政框架,便意味着社会成员的切身利益同政府的收支行为直接挂上了钩。因此,社会成员对政府收支的监督意识已经萌发并在逐步增强。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政府财政部门推出了一系列旨在规范政府收支行为及其机制的举措。如编制部门预算,初看起来,只不过是以各个政府部门为单位,将其所有收支(包括预算内收支、预算外收支,甚至包括某些制度外收支)纳入到一个统一的预算之中。可以预期,沿着公共财政的路子走下去,我国政府收支行为及其机制的规范化,是有可能得以实现的。要继续加大政府对宏观经济的控制力,就必须建立合理的税收、支出机制,推进财政制度改革。在税收上,必须加大改革力度,杜绝乱收、重复收取、巧立名目收取等现象,使我国的税收制度化、合理化、规章化。在支出方面,要统筹兼顾,既要考虑地区差异也要考虑行业差异,将政府支出用在最紧急的缺口上。这样的话,政府的G和T就会很和谐,政府调控宏观经济的能力就会很强,政府所采取的刺激内需的手段会更加有效。
:
《学》(美)斯蒂格利茨 梁小民、黄险峰译 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0年第二版
《西方经济学》 高鸿业主编 中国经济出版社 1996年2月第一版
《财政学》 陈共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99年7月第一版
《当代中国经济》 陈享光主编 当代世界出版社 2002年5月第一版
《关于内需不足的分析与对策》 张建卫 《当代经济研究》1999年第五期
《浅析我国刺激消费政策的运用》 罗小芳 《高等函授学报》2002年02期
《刺激投资需求扩张的对策》王晓阗 《黑龙江》2000年第10期
《储蓄—投资转化的理论分析与现实思考》 胥良 《金融研究》 1998年08期
下一篇:生产过程的两端及对物价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