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立供应链联盟的博弈分析
来源:岁月联盟
时间:2010-06-25
[关键字]供应链管理、博弈 、信用、技术、供应链联盟
1.引 言
进入20世纪80年代,随着技术的突飞猛进、生产力的,顾客消费水平不断提高,企业之间的竞争日益激烈,企业传统“纵向一体化”管理模式,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小而全、大而全”的管理模式已很难适应当前发展,其弊端日益突出:
①增加企业的投资负担
②迫使企业从事不擅长的业务
③使企业的每个业务领域都直接面临众多的竞争对手
④增大企业的行业风险
基于此,国际上许多企业从80年代后期开始实施“横向一体化”的管理理念,即利用企业外部资源快速响应市场需求,强调根据企业自身的特点专门从事某一专门领域、某一专门业务、在某一点上形成自己的核心竞争力,而将其他非核心(并非不重要)的业务包给其他企业。与传统“纵向一体化”相比实行业务外包的企业更强调将企业资源集中于那些使其真正区别于竞争对手的知识和技能上,从而有效提高了企业自身的运作和管理水准。
在这样一种情况下,其结果是使商业组织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企业内向配置的核心业务与外向配置的非核心业务紧密相联,形成一个供应关系即供应(网)链。企业的运作与管理亦由传统“控制导向”转为现代的“关系导向”,形成一种全新的管理理念和模式--供应链管理。供应链管理是一种系统的方法,供应链管理和传统物流管理不同,供应链管理强调的是向顾客交付产品的所有方向,而传统物流管理只强调供销关系。供应链代表的是一种强调过程与整合的企业管理理念。实施供应链管理,要求其渠道范围内的各成员之间共亨信息、协同工作、共担风险。近年来,世界范围内的诸多实践证明企业和与之关联企业建立良好合作伙伴关系而形成供应链联盟,可以使企业更加专注其核心竞争力的提高,降低交易成本,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获取竞争优势。
2.建立供应链联盟的内在动因
企业要想在激烈的商业竞争中生存和发展,必须不断地降低其交易成本、提高利润。否则就会被无情的市场所淘汰。R.科斯在1937年发表的经典《企业的性质》一文中提出:企业是价格机制的替代物,其之所以存在就在于企业可以节省通过市场价格运转的交易成本。企业内部交易成本增加并超出其外部价格的调节费用。这必然导致其市场竞争能力的消弱。企业传统“纵向一体化”管理和运作因其没有考虑供应链的影响,没有考虑企业生产系统以外的因素对企业竞争力的影响,只考虑其自身的生产过程,企业的基本活动产、供、销各自为政、相互脱节。加之以信息系统落后,系统的协调性差,无法建立有效的市场响应,客户服务的评价标准和激励机制,此外与供应商、经销商之间的关系看成是对立的关系缺乏合作的战略伙伴关系,往往从短期利益出发,挑起供应商之间的价格竞争、失去了供应商的信任与合作基础。正是由于这些,使得传统企业内部的交易成本远远超出其外部价格的调节费用,丧失其应有的竞争力。我国传统企业的经营现状便是一个有力的证明。 发展供应链联盟能使整个供应链的交易成本显著下降,实现利润的增加。因为供应链联盟强调的是企业之间的密切合作、信息共亨、风险共担、利益共获,同时因为有现代IT技术作为其支持,使得其在这些方面成为可能。因此,不论从交易主体行为,还是从交易的全过程看都能使其交易成本有望控制在最低的限度。以交易主体行为为例,由于供应链联盟强调其成员之间的互通性。因此其可以提高供应链联盟成员对不确定环境的认知能力,抑制成员之间的机会主义行为,减少交易主体因有限理性而产生的交易费用在当今激烈的竞争环境中获取竞争的优势。这便是建立供应链联盟的动因所在。
3.企业与其关联企业之间的博弈分析
依据博弈理论企业与其关联企业之间是否建立合作伙伴关系是供应链成员之间的博弈问题。假设在供应链成员中存在着两个博弈的参与者,企业甲和企业乙它们分别有两个可以选择的策略,即合作与不合作(合作和不合作的方式很多,此处为了分析问题的方便,对合作与不合作的方式不予考虑,只讨论合作与不合作的结果)。并且他们均可独立地采取策略。我们假定当企业甲、乙均采取合作策略时,其收益为6单位,当企业甲合作、企业乙不合作时其收益分别为2和8单位,当企业甲不合作,企业乙合作时,其效用分别为8单位和2单位,用收益矩阵表示双方的博组合,如图1所示
企业乙
合 作 不 合 作
6 , 6 2 , 8
8 , 2 2 , 2
合 作
企业甲
不合作
图1企业甲、乙收益博弈距阵
从图1可以看出,如果企业甲、乙之间的交易仅限于一次,依据博弈理论的经济人假设和信息完全假设,双方都从各自利益出发,那么企业甲、乙均不会选择(合作、合作)的策略组合,而会选择(不合作、不合作)策略组合。尽管这一策略组合是纳什均衡,但并未达到怕累托最优,显然这样的结果对双方都是不利的,然而在现实经济社会中,经济人的理性假设是有限的,且由于不完全信息的存在,使无限重复博弈成为可能。这种交易如果在企业甲和乙之间反复进行,则双方的博弈结果大不相同。在无限次重复博弈中,只要每个对弈者有足够的耐心,人们将进行长期合作并放弃既得利益。因为长期合作中的利益可以克服谋取短期利益的动机。对弈者有为自己建立一个愿意合作的声誉的积极性,也有对惩罚的短期不合作行为的积极性。使(合作、合作)策略组合变为纳什均衡点并达到怕累托最优。在社会化大生产分工越来越细的现代经济社会,企业之间互相协作相互依赖的程度越来越大,如果仅为一次交易利润的最大化(短期利益)而过多损害交易双方的利益必然防碍其长期利润的最大化(长期整体利益最优),这是得不偿失的事,不论从企业甲还是乙的角度看采取合作策略虽然有悖于短期利益的最大化目标,但符合长期利益最大化的目标,因此尽管双方都有利已主义的动机,但在长期的博弈中,双方都采取合作的策略相互协调,不仅有利而且是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4.建立供应链合作伙伴关系的条件约束
我们前面分析了供应链合作伙伴关系的可能和意义,但供应链管理概念性极强,不易实施,在现实中不是所有的企业都会认为协作关系优于传统的基于竞争(讨价还价)的供销关系,不少企业会有一种想法:即可能至少有一合作伙伴希望从优先状态中受益,而这种想法又常常导致供应链关系成员的责任与关系下滑。此外,在技术导向的现代社会,一方面新技术的知识产权价值极高(往往是企业最为核心的竞争力的表现),保密是第一要决;另一方面,不论是供应链上下游企业,只有在拥有满足未来需求,具有价值无法估量的信息,能确信形成竞争优势时,方才会对供应链合作加以信赖。所有这些都使得供应链管理很难开展和实施。英国曼彻斯特一项涉及11家企业的案例研究表明:合作伙伴关系是否建立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
⒈过去合作伙伴关系需要花很长时间,不是一家企业认为“花很多时间,什么也没干”
⒉合作框架有时会有限制开发更具有吸引力的市场机会的可能
⒊向同一供应商采购不止一种产品时,可能存在不平等现象
⒋不止一家企业认为客户会利用合作关系压价
⒌联合开发产品可能引发关于所有权与知识产权的冲突,这一点在高科技企业寻找研发资金时很重要
⒍当采购数量不大时,与供应商建立合作伙伴关系很困难,因为共同受益的潜力很小
⒎从市场安全出发,小企业和为数不多的客户之一建立大份额的业务联系风险很大
另据美国Deloitte咨询公司发布的一项研究报告显示:虽然现已有91%的北美制造企业将供应链管理列入关键或重要管理活动,但仅有20%的企业达到世界一级水平,差不多75%的企业在平均水平以下,其主要原因为:①尽管大多数企业都有供应链管理计划,但50%企业说其没有正规的供应链战略;②缺乏集成和应用技术能力;③协调企业资源更高的权重;④改革关键流程的阻力;⑤跨职能的阻碍;⑥缺乏有效测量供应链管理的评价指标体系。
从以上英国曼彻斯特11家企业案例研究及美国Deloitte咨询公司发布的研究报告中所列举的情况看,要促成企业之间建立供应链合作伙伴关系,必须解决两大问题:其一是,解除企业对合作信任、信誉的担心,使之有一个良好的信用体系作保障;其二是,解除企业对供应链技术支持的担心,以保证供应链渠道成员间能够进行良好的互通。
5.信用建设和IT技术是推进和实施供应链管理的关键
供应链管理是在当前市场经济高度发达,市场经济制度相当完善和高科技产业,尤其是IT迅猛发展的环境下形成和发展起来的。许多实践已证明供应链管理尽管实施起来有相当的难度,但一旦成功实施,其给企业带来利益是企业传统管理所无法比拟的。我国是发展家,在信用体系的建设和高技术产业的发展中仍然存在很多困难和阻碍,要想实施供应链管理其困难较发达国家而言要多得多,但这并不能成为防碍我们实施供应链管理模式的理由。相反我们应更加深刻认识到传统管理模式的弊端,打破“大而全,小而全”的管理体制从完善我国信用体系建设方面着手,大力扶持高新技术产业特别是IT业的发展,加快供应链管理在我国企业实施的步伐,只有这样我们才可能有机会缩小与发达国家之间的诸多差距,更好更快实现我国企业改制的目标。
一、完善我国信用体系建设,是供应链管理的推进和实施的前提
2001年3月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第十个五年计划宣布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已初步建立。原则上说我国的经济应当按照信用经济的运行,再说中国加入WTO后,国内市场国际化已无法避免,中国的企业将面对的是全方位的国际竞争。然而令人忧虑的是目前我国市场上的商业信誉状况远远不能满足现代市场经济起码要求,近年来我国企业界发生了一连串足以让人觉得“诚实是无能”的事件,诸如:1.企业间签订的合同能够得到一定执行的不到70%,有的地方不到20%,企业之间负债屡清屡欠,据权威资料显示:目前我国有80%以上的企业长期受“三角债”困扰,“三角债”金额高达上万亿元,市场经济成了赖帐经济.2.包括假币在内各种假冒伪劣商品次品充斥市场,社会上各种各样的欺骗行为屡禁不止,传媒刊登的“有偿新闻”“虚假广告”等等.3.更可怕的是本以态度客户专业知识深厚著称的股评家们在2001年也遭受了“诚信”的滑铁卢,成为股民的泄愤目标,尽管他们有着诸如教授、著名专家、博士、博士生导师等令人羡慕的学术头衔......所有这些从表面上看起来,这种现象是部分人、部分企业投机取巧的短期行为,实则是中国信用的严重缺失。我国建国后,长期实行计划经济,在计划经济条件下交易关系是建立在对人或集体信任的基础上,确信其能掌握所有相关的知识,即全能全知。以此可以构建理想的社会秩序,已证明,这种体制是失败的。现在我国还处在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轨中,由于传统制度和现代市场经济制度之间的巨大差异,传统的信用观念已被打破,但新的规范化、市场化的体系却刚刚开始。在这种情况下,存在大量非规范化、非秩序化的行为,破坏了社会基本信用制度,使得以合作信誉为前提的供应链管理的推进和实施变得十分困难。因此,要想在我国彻底打破企业的传统管理模式,推进和实施供应链管理,实现企业发展的根本好转,必须首先完善我国信用体系的建设。为此,我们必须:
在全社会范围内建立和完善一个有关权利规范和保护的体系,对公民财产给予法律的保护。这是我国企业诚信建设的最基础性的制度,这些制度应包括对所有权、债权、期权、契约等所作的界定和规范,还应包括各种权利依流通和转让制度的制定,对权利和权利行使收益进行保护。
企业诚信的基础在于产权,如果企业的市场价值与产权无关,决策者就不会重视企业的信誉。产权制度的基本功能就在于给人们提供一个追求长期利益的稳定预期和重复博弈的规则。而我国当前所缺乏的正是这些,致使企业短期利益行为严重。因此,如果产权制度不能根本解决,企业的诚信就遥遥无期。在这种情况下,要想推进和实施以合作信誉为基础的供应链管理非但不可行,还将可能导致企业诚信问题更加恶化。
需要特别强调的是,在规范市场秩序和提升商业信誉的过程中,应该长期一贯地依法行事,强调执法的严肃性。应有包括建立健全产权保护的法制基础,为受害方提出投诉,提起诉讼提供方便和加大加害方的赔偿责任在内的严整的法规和公证的司法。我国在这方面还有一定的问题,当前所采取的方法主要有“行政查办”和“”两种。其局限性是明显的,首先,认为依靠政府的“行政查办”打假运动就可能根治失信现象的假设前提,即“政府工作人员都是全心为人民服务”和“政府是全能全知”的行为前提是可遇不可求的。其次“运动式的执法”无法建立起在规则基础上的秩序,其往往导致执法容易偏离“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的司法工作要求,一旦运动风头过去,难免故态重演;再次,赋予行政机关过多的自由裁量权力,非法治和市场规范也会因此而得到滋生和蔓延。这些活动的盛行,不仅会增大了社会的交易费用,同时还会使之后的制度演进,在非法治和市场化的轨迹上产生路径依存。与此同时,过分强调“道德宣传”政治口号等政治教育的作用,而在实际中使失信者受益,守信者吃亏,也会使政治宣传教育空乏无力,甚至使说大话和说假话变得盛行。二、大力IT产业为实施供应链管理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持。
以合作信誉为前提的供应链管理,其协调运行是建立在各个节点企业高质量的信息传递与共亨的基础之上的。有效的供应链管理离不开信息技术提供的强有力的支持。信息技术的发展及其应用能有效地推动供应链管理的发展,它可以节省时间和提高供应链成员间信息交换的准确性,减少在复杂、重复工作中的人为错误,进而减少由于失误而导致的时间浪费和损失,提高供应链管理的运作效率。因此,要想推进和实现供应链管理必须大力发展信息技术特别是加快商务和基于EDI及internet/intranet的供应链管理信息技术支持体系的发展。随着新世纪、新经济的到来,信息替代劳动力和库存成为提高生产力的主要因素,而企业用于提高决策水平的信息更多的来源于电子商务。例如供应商通过EDI给其用户发出货运通知单,通知用户什么产品于什么时候运出,用户可依据这条信息更改其库存水平。而分销商把销货点及有关销售的预测信息传送给其供应商,供应商可依其进行计划和生产。通过电子商务供应链成员间可以达到信息共亨,增强其互通性进而提高其生产力、提高质量,为其产品提供更高的附加值,此外,通过电子商务的应用,可以有效地将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及客户有效地连结起来,并可以在企业内部改善部门之间的联系。例如interuen加强了用户“拉”的机制,使用户可以在直接从供应商那里获取商品的同时,获取有用的信息,而且通过internet,企业能以更低的成本加入到供应链联盟中。
[]
1、 马士华,《供应链管理》,机械出版社,2001
2、 周永亮,《经济问题前沿报告》,中国社会出版社,2002,5
3、 (加)米歇尔.R.利恩德斯,(美)哈罗德 .E.费伦,《采购与供应管理》,机械工业出版社,2001
4、 罗海成,王秉安,《中小企业竞争力理论与实证》,福建人民出版社,2002,8
5、 张培刚,《发展经济学》,经济科学出版社,2001
6、 吴敬连,《转归中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2
7、 谢识予,《经济博弈论》,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
8、 姚海鑫,《经济政策的博弈分析》,经济管理出版社,2001
9、 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中国物流发展报告》,中国物资出版社,2001
上一篇:知识经济发展战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