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发展的关键是创新
来源:岁月联盟
时间:2010-06-25
[关键词] 区域发展 观念创新 体制创新 机制创新 服务创新
三门峡地区地处内陆豫、秦、晋三省交界的经济不发达地区,如何在中原崛起和西部大开发中抓住机遇加快发展?从当前我区经济发展面临的形势看是比较有利的:从国际环境看,世界经济和贸易出现增长趋势,有利于我区借势发展;从国内形势看,我国社会稳定,经济正处于新一轮商业周期的上升阶段,十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明确提出中原崛起,财政转移支付和投资向中西部倾斜,集中缓解、能源、重要原材料等制约,有利于我区资源优势的发挥和优势产业的发展;从我区现状看,经过几年的打基础,备后劲,我区新上了一批重点项目,区域特色经济体系逐步形成,经济发展的物质技术条件有了质的飞跃,内生力、辐射力和吸引力进一步增强,为加快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加快发展的关键是创新,包括观念创新、体制创新、机制创新、服务创新等。经济发展在于经济机制的创新,社会全面发展在于社会全面机制的创新,快速发展在于快速创新,根本的还是观念创新。河南省委书记李克强同志在三门峡考察时号召我们要做中原崛起的“第一梯队”,加快三门峡地区的发展。我们从以下三个方面粗略地阐述了“加快区域经济发展的关键是创新”的论点:一、观念创新是发展的先导;二、推进以政府职能转变为重点的体制创新和机制创新;三、创新政府服务市场的新机制。
一、观念创新是发展的先导
观念创新是根本。观念是人类发展的思想,是人对的看法,是文化的。一个观念能够在不同的时间、时期内产生不同的概念。在发展问题上,观念创新就是用新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来看待和解决为什么要发展、为谁发展、怎样发展的问题。俗话说:“没有做不到的,只有想不到的”。没有新的观念,就没有新的发展。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后,胡锦涛同志、温家宝同志多次强调要“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的发展观,其内涵就是要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要求,进一步推进改革和发展,更大程度地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强有力的体制保障。科学发展观的实质,就是要抓住和用好战略机遇期,实现经济、社会更快更好地发展。
观念的创新是发展的先导。科学发展观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践的升华。按照十六大确定的目标,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全面”,主要有三层含义:第一,发展目标上的“全面”,也就是要实现包括经济、政治、文化和可持续发展在内的四大战略目标,达到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技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第二,实现途径上的“全面”,既要从区域上全面推进,也包括社会力量的全面动员和组织,特别是全面提高人的素质。第三,制度保障上的“全面”,全面推进经济体制改革、政治体制改革、文化体制改革、体制改革、科技体制改革以及其他方面的一系列体制改革,从根本上消除束缚生产力发展的体制性障碍。正是全面小康的宏伟目标,要求我们必须在经济增长基础上实现经济和社会的全面协调发展,在人与自然相和谐中实现可持续发展,这就是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的“五个统筹”。在这里,“统筹”二字极为重要:既不是片面地照顾某一方的利益,也不是搞平均主义,而是既承认差别,又照顾方方面面的利益。同时,还要把坚持统筹兼顾方针同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方向、坚持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坚持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坚持以人为本联系起来,这就是“五个坚持”,以此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从“两个文明”到“三个文明”,从“基本小康”到“全面小康”,从发展是硬道理到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我们党善于在解放思想中统一思想,对发展的认识越来越全面、越来越深刻、越来越科学。发展的实践丰富着发展的理论,发展的理论指导着发展的实践。
在观念更新中要特别强化抢抓机遇观念。三门峡市是地处内陆三省交界的经济不发达地区,从“基本小康”到“全面小康”还有很长的路要走。适应发展战略的重大调整和变化,我们要把加快发展作为第一要务,紧紧抓住中原崛起和西部大开发的机遇,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选准发展重点和突破口,实施追赶型跨越式发展战略,是三门峡市在低水平的不平衡发展中走向全面小康的必由之路。
用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推动三门峡市的快速发展,需要强化大观念和统筹观念。对我们三门峡来讲,把三门峡的工业做大、做强,用工业化带动城镇化,用工业化推动农业产业化,统筹城乡发展。在这方面还有许多焦点、难点问题没有解决,迫切需要进一步转变观念,通过体制创新和机制创新,在改变城乡二元经济结构上取得新突破。
用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推动三门峡市的快速发展,我们必须进一步深化市场观念。必须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全方位多领域深层次推进“三个转变”(土地资源向土地资本转变,民间资金向民间资本转变,人才资源向人才资本转变)。发展的动力在市场、活力在机制。“三个转变”的核心就是资源的市场化配置。要把市场需求作为推进“三个转变”的内驱力,进一步拓展“三个转变”的领域,让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更好发挥,让一切生产要素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在这方面,我们与经济发达地区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也有很大的潜力。
用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推动三门峡市的快速发展,需要强化协调观念。面对与经济发达地区日益扩大的差距,三门峡市要跨越的不只是经济这道“坎”,还必须在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的协调发展中取得新突破。要正确处理当前与长远、局部与全局、政府与市场、社会公平与社会保障的关系;正确处理经济建设、人口增长与资源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促进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的协调发展。
我们还需要强化的是人本观念。要正确处理好以人为本与执政为民的关系,把人民的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人民的利益无小事。把关心人、尊重人、解放人、发展人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目的,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多方面的需求和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同时,牢固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人人皆可成才、人才存在于人民群众之中的新人才观。
发展是一个系统工程,不仅应尊重经济,还应尊重社会规律和自然规律。在发展问题上,无论是发展理论的创新,还是对发展规律的把握,三门峡市的干部群众都有一个与时俱进的思想解放问题,也有一个弘扬求真务实精神的工作作风问题。发展没有止境,实践没有止境,创新也没有止境。经济发展在于经济机制创新,社会全面发展在于社会全面机制创新,快速发展在于快速创新,根本的还是观念创新。总之,我们必须树立六个新观念:一是树立抓机遇,敢拼搏,敢为人先,跨越式发展的观念;二是树立人才“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市场化人才观;三是树立“唯才是举,是才必举”的观念,打破论资排辈的用人思想,大量起用年轻的优秀人才;四是树立重实践,重成果的观念;五是树立重视人才的协作精神的观念;六是树立与时俱进的观念。 二、推进以政府职能转变为重点的体制创新和机制创新
在我国现阶段,一个基本特征是社会生产力的多层次性和所有制结构的多样性。在与之相适应的体制初步建立之后,这一框架所勾勒的制度环境的蓝图能否成为现实、在多大程度上成为现实,直接取决于能否实现机制重构。改革开放20多年的实践证明,哪个地方、哪个领域改革开放搞得早、搞得快,这些地方和领域的市场、民营经济就得快、发展得好;反过来,哪个地方、哪个领域的市场经济、民营经济发展得快,发展得好,又会推动这些地方和领域的政府体制创新走得快一些、好一些。深圳、上海、浙江的温州、台州地区、北京的中关村等等,都是这样。如果把体制比做“骨架”,那么,机制就是“血肉”。有什么样的体制,就要求有什么样的机制。但是,有什么样的体制,并不等于一定就有与之相适应的机制。由于旧体制、旧机制存在于人们思维和行为方式的惯性作用,由于新体制在某些部位、某些环节的不到位、不对接,重构机制远不像推倒旧机制那样简单。
我国的体制还很不完善,社会经济发展的体制性障碍仍然存在。以经济体制为例,“不完善”集中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改革进展缓慢,有的还没有取得实质性突破,如国有改革建立企业制度问题,建立“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问题等,仍然有很大的差距;二是带有全局性的问题和矛盾日益突出,如城乡协调发展问题,经济和社会协调、全面发展问题;三是在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中需要抛弃旧规则和旧标准,遵循市场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则和国际通行的标准问题。
从某个角度讲,20多年来的发展历程就是政府创新、企业改革和市场发育的过程。在沿海开放地区,外向型经济、民营经济大发展与政府体制创新互动互促的特征极为鲜明。比起企业改革和建立市场体系等项工作,我们的各级政府改革、政府体制创新的难度更大,工作更复杂。这主要有三个方面的原因:
第一,困难首先来自于自我改革、自我革命。要摆脱因循守旧的轨道,抛却习以为常的套路,要学习新知识,了解新情况,适应新事物,甚至要放弃某些个人的或部门小团体的既得利益与权力,谈何容易;
第二,困难来自其复杂性。在中央的文件中对政府管理经济的职能作了如下的定位:制定和执行宏观调控,搞好基础设施建设,创造良好的经济发展环境,培育市场体系、监督市场运行和维护平等竞争,调节社会分配和社会保障,控制人口增长,保护资源和生态环境,管理国有资产和监督国有资产经营,实现国家的经济和社会发展目标。政府运用经济手段和手段管理国民经济,不直接干预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按照这一定位,近年来,国家先后出台了一系列重大改革措施,全面推动政府职能转变,主要有:1、改革政府机构;2、完善宏观调控体系,在灵活运用财政、税收、利率、价格等经济杠杆方面,减少管制,加大调节,有了很大进步,在治理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3、加快社会保障体系建设;4、鼓励、支持各地积极清理不合时宜的行政审批;5、加快对、电力、民航、电信、铁路等重点垄断行业改组方案的调查研究,以利打破垄断,促进竞争;6、整顿市场秩序,打击假冒伪劣和黄、赌、毒;7、加大政府机关和国有企业人事制度改革;8、改革财政管理制度,全面推进部门预算和国库集中收付制度,积极推行政府采购制度;9、规范和发展社会中介组织;10、改革国有土地、公共工程、金融、证券、资本等公共资源和生产要素的配置制度;等等。这些工作,每一项都繁重复杂,且环环相扣,既不能遇难而退,又不能急躁冒进。既要有坚定的信心,又要有耐心,积小胜为大胜,最终取得突破;
第三,政府改革与创新,本身有许多内容超出了纯经济范畴,有的则带有很强的社会性性。因此要在坚持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指导下,突破某些传统理论的约束,在理论创新上迈出重要一步。这一创新集中在两点上,一是要认清和把握已经和正在变化着的社会结构,认清什么是先进的社会生产力,什么是先进的文化;一是要重新认识劳动价值论。这两点对传统理论而言都有着根本性突破的意义,有着推动思想大解放的内在力量。从现实观察,重新认识劳动价值论,就是要重新估量知识、管理、科技、优秀的文化与好的体制等要素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地位与作用;而这些要素又较多地集结在那些为社会所认可的优秀的企业家、专家学者、科技知识分子、优秀的政府官员以及众多的各行各业能够挑大梁的杰出人士们身上,集结于那些先进地区的做法与经验中。
对于我们三门峡市来说,要善于与推广先进地区的做法与经验,善于通过掌握和应对WTO规则、广泛比较和借鉴别的地区的成功经验与做法,我们的体制创新就一定能上一个新台阶。
体制问题有了一个比较好的解决之后,接下来就是重构机制。重构机制就是要重构发展机制。发展是永恒主题,不同发展阶段则面临不同的发展课题。我们目前的发展是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重构发展机制的核心,是构建市场最大化配置资源的作用,营造各个市场主体平等竞争的制度环境。这就要求完善市场经济的法律制度,培育多元化的市场主体,建立公平、公正、公开的市场秩序,创造多种经济成分平等竞争的市场环境,创造经济、社会和人全面发展的社会环境。多元化市场主体登上舞台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标志着我们的经济基础发生了历史性的变化。经济体制转轨,社会转型和全方位、多层次、多领域对外开放格局形成,必然要求上层建筑的方方面面与之相适应。相适应的过程不是被动的静待其变的过程,而是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改造客观世界的过程。构建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科技、、文化、公共卫生等等方面的体制框架,只是改革的第一步,而且是粗线条的一步。更深层次、更广层面的改革,是认识和把握市场经济条件下科技、教育、文化、公共卫生等事业发展的客观,建立和完善相应的运行机制。这是一个创新的过程。创新由人来完成。人的创新能力在创新过程中积累和提高,汇聚为社会创新能力的整体提升。经济、社会和人在创新中实现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
重构机制的另一个主要问题是重构监督机制。经济体制改革说到底是政府改革和政府职能转变。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标志着新的历史条件下政府和市场之间基本关系的廓清。市场经济就是法治经济。政府的施政行为只有建立在规范的制度约束的基础上,才能实现依法行政。这就需要重构监督机制,包括法律监督、工作监督、民主监督、人民群众的监督和新闻舆论监督。重构监督机制的核心问题是人民群众的监督。正如毛泽东同志所说:我们已经找到了跳出“其兴也勃,其亡也忽”的历史周期律的办法。这个办法就是民主,就是人民来监督政府。三、创新政府服务市场的新机制
市场是一个自发、和自私的事物,然而,市场和市场机制的形成却通过“看不见的手”给人类带来了极大的福利。政府是一个人为的、为解决公共问题和增加公共福利而构造的事物。与市场相比,政府要晚得多,并且是多变的、多样的。人类上和现实中,就有专制的政府、独裁的政府、集权的政府、共和的政府、少数人的民主政府、多数人的民主政府等。无论什么样的政府,政府一经成立,它本身就成为一个利益团体,它也遵循一般的利益原则: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古今中外的历史一再证明,什么时候政府不干预或少干预市场,什么时候的就有比较大的;什么时候政府越位、缺位、错位和不到位,什么时候的经济就会停滞。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知识经济、信息技术及民主与自由的快速发展,从根本上改变了政府的运作环境,这意味着不仅政府和市场之间的分水岭要从根本上界定,而且更重要的是,政府作用的发挥已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政府与市场作为一个矛盾共同体,经历了多次冲突与合作。从西方自由资本主义时期亚当·斯密的“国家范式”,到二战前后凯恩斯的国家干预政策,再到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哈耶克、弗里德曼、布坎南等新自由主义对政府作用的否定,直至九十年代“有效政府”的提出,政府作用经历了否定——肯定——否定——再肯定的自我扬弃的过程,而且这个过程还将继续下去。国家在经济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不是作为增长的直接提供者,而是作为合作者、催化剂和促进者体现出来的。政府只有依靠市场,为市场提供条件,并通过有效的公共政策支持市场运作,才能实现真正的发展和繁荣,改善人民福利。真正的“有效政府”是执行市场规则和维护竞争环境的“裁判”而非“运动员”。真正的市场经济社会,只有那些市场做不好的事情,或者是市场不能做的事情才是政府的工作范围,比如、国防、外交、社会保障以及环保等。而市场能做得很好的事情,是不需要政府插手的。
发展的真正动力在市场。坚持以市场为导向,我们应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以市场取向和市场竞争的强大动力推动三门峡的快速发展。市场的功能是强大的,市场的魅力是无穷的。我们要在更新的领域、更广的空间、更深的层次加快推进从追求速度、数量到追求质量、效益的转变,切实解决滥用权力、权力寻租、资源配置效率低的问题,就必须以市场为导向、为动力。通过市场这个平台,让一切生产要素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为三门峡的快速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
我们必须看到,在一些地方和单位还不同程度地存在着这样的问题:习惯用行政手段而非经济手段来调控经济运行,习惯用长官意志而非民主程序来进行经济决策,只看指标不看市场,只看速度不重效益。这种做法是错误的和有害的。实践的经验与教训一再告诉我们,经济工作的指导方针不能脱离实际,不能脱离市场。必须坚持用科学发展观来改造、转变政绩观,防止盲目追求高速度、高指标,防止搞“形象工程”和“政绩工程”,防止市场经济行政化和计划化。要在坚持以市场为导向的前提下,不断提高调控水平,避免经济大起大落,从而保持经济发展沿着市场的轨道平稳运行。
一个地方的社会经济发展得快不快、发展得好不好,关键要看产品和服务的市场占有率、的核心竞争力、县域经济的整体竞争力,实际上最终要由市场说了算。我们必须更加重视市场竞争力的提高,更加重视速度与效益、数量与质量的有机结合,切实把经济工作的重点放在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上来,放在注重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上来,放在提高投入产出率和降低能耗上来,以确保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我们还必须坚持以市场为目标,提高经济的适应能力。目前我们经济建设存在的突出问题,是经济结构不尽合理,经营方式粗放,经济增长主要靠增加投入、扩大投资规模。不能不看到,随着经济的快速增长和市场竞争的日趋激烈,原材料价格上涨、能源紧张、环境代价加大等矛盾和问题日益突出,传统的增长模式必将打破,经济的适应能力面临新的挑战。因此,谋求发展要有全局性和统筹性,既注重当前,又注重长远;既考虑局部、又考虑整体。我们必须对市场需求进行科学合理的预测,千方百计地使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向优化结构要效益,向规模经济要效益,向科技进步要效益,向科学管理要效益。要努力提高三门峡经济的适应能力,真正做到发展眼光要有前瞻性,发展理念要有先进性,发展思路要有创新性,发展举措要有及时性,发展动作要有敏锐性,发展机制要有灵活性。
一个地方的社会经济发展得快不快、发展得好不好,还要看当地的环境。而政府就是环境的缔造者。从地方区域经济竞争的角度讲,尤其是在我国市场经济的初级阶段,市场竞争实际上就是发展环境的竞争。这里讲的“环境”包括两层意思:既包括自然环境,如清洁的空气,纯净的饮水,丰富的资源,优美的居住条件等,也包括社会环境,如治安状况,道路,官员的廉洁程度和服务态度等。在县域经济现场会期间,我们曾经看到,有些地方的自然环境并不好,但是当地的经济却发展的非常快,能够吸引外地资金到当地投资,很重要的原因应该是社会环境好。当然,我无意误导大家只注意社会环境而忽视自然环境的保护,只是想告诉大家:一定程度上讲,社会环境比自然环境更重要。在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文件中,明确要求我们各级政府要把经济管理职能转到主要为市场主体服务和创造良好发展环境上来。近几年来,我市在营造发展环境方面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取得了明显成效。政府管理经济的职能已经由过去直接干预微观经济活动逐步转向主要从事宏观调控,组织重大基础设施建设,监督和维护市场经济秩序,创造良好的市场环境。但是,与我们的发展目标要求相比,各级政府仍有很多工作要做。如果不下真功夫改善发展环境,那么就很难实现快速发展的目标。自然环境的改变比较容易,而社会环境的改变却非一朝一夕能够实现。因此我们必须从现在做起,从小事做起,进一步转变观念、转变职能、转变作风,把政府创造环境、人民创造财富作为政府职能定位的新标准,下决心把改善发展环境作为牢固树立和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一项重大举措来抓,作为改进工作作风、提高服务水平的一项重要任务来抓,努力营造好的政策、政务、法治、市场和生态环境。“多设路标,少设路障”,多服务,少干预,增强三门峡发展环境的竞争力。加快建立权责明确、行为规范、监督有效、保障有力的行政执法体系,确保政令畅通;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推进综合执法试点,推行行政执法责任制、过错追究制和评议考核制,并建立相应的奖惩制度,做到公正执法、文明执法、严格执法;完善行政权力制约制度和人民群众对政府的监督制度,真正做到有权必有责、用权受监督、侵权要赔偿;下决心建设一支合格、纪律严明、业务精通、作风过硬的行政执法队伍。我们还必须牢固树立和践行“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建设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的新观念,节约土地、水、能源等资源,倡导绿色生产、生活方式和文明消费。优化环境,人人有责。
最后,让我们用一句话来结束本文:经济发展在于经济机制创新,社会全面发展在于社会全面机制创新,快速发展在于快速创新,根本的还是观念创新。
上一篇:不完全竞争模型的超边际分析
下一篇:理性人是怎样破坏组织结构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