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群式创新的社会资本激励效应分析
来源:岁月联盟
时间:2010-06-25
关键词:产业集群 创新网络 社会资本 合作创新
一. 问题的提出
在现有的创新理论和研究中,我国学者似乎把注意力主要放在“实物资本”、“人力资本”对创新的促动上,忽视了“社会资本”对创新的作用。事实上,一国经济的发展,不仅仅依赖于或社会的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而且在很大程度上还依赖于一种以规范、信任和网络化为核心内容的“社会资本”,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社会资本的影响甚至超过前两种资本。我们经常可以见到这样一个现象,一些国家或地区,虽然客观上拥有相同的物质资本水平、人力资源水平和相关的国家资源,但在创新的速度、创新能力以及产业竞争力的形成上却表现出截然不同的水平和绩效。造成这种差距的一个关键因素,就在于它们所拥有的社会资本水平不同[1]。
从技术创新研究的层次来看,我国学者更关注微观层次(企业创新系统)和宏观层次的创新研究(国家创新系统),产业层次的技术创新研究则较为少见。我们知道,决定一国竞争力的绝不是一国的一两个大企业,而是该国一系列有竞争力的产业,产业竞争力的大小又取决于该国产业创新与升级的能力,一国化的过程正是产业层次技术创新持续活跃的过程[2]。从我国的创新研究和创新实践来看,目前存在的诸多问题恰恰是忽视了产业创新对于微观创新与宏观创新之间的联系功能,致使宏观技术创新政策缺乏支撑点、微观技术创新政策缺少方向性的指导,从而导致创新绩效无法达到理想的效果,经济——技术“两张皮”的问题长期无法得到有效解决。
理论来源于实践,同时又指导实践。在现有理论无法有效解决现存的问题时,我们有必要从另外的角度,即从“社会资本”的角度来研究创新、从产业层次来考察技术创新体系的构建,从社会的角度来分析创新行为和创新组织的演化,以促进创新的发展和经济的有效增长。
二.集群式创新的内涵及特性分析
所谓集群式创新,是指以专业化和分工为基础的同一产业或相关产业的企业,通过地理位置上的集中或靠近,形成长期稳定的创新协作关系而产生创新聚集,进而获得创新优势的一种平等开放的创新的网络组织形式。从其构成来看,作为产业网络一种形式的集群式创新,包含有一系列的企业和机构,这些企业和机构构成了创新网络的结点。这些结点往往与某一产业相关,包括了各类企业,如零部件、机器设备和服务的供应者,生产上有互补性的企业,下游的渠道和顾客,以及在知识、技能、技术上相关的企业,还有各种机构,如提供、培训、相关信息以及研究和技术支持的大学、职业培训机构、标准制订机构、咨询和评估机构等社会机构,提供公共产品的政府机构等。在发展较成熟的产业集群中,这些企业或机构间已建立了持久的联系,形成了良性的互动结构。与其它创新模式相比,集群式创新除具有创新的一般特征外,还具有其自身的特征,归结起来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所谓集群创新的网络化,是指集群内的企业或相关机构之间以及与外部企业和相关机构之间由经济或技术纽带连接而成的某种相对稳定的协作与交换关系,这一协作与交换关系深深地根植于当地的社会环境之中。集群式创新是一个复合式多主体创新模式,具有较强的地方结网性。集群内的企业、相关机构(政府、大学、研究机构以及中介机构)以及各种创新的思想和设计构成创新网络的结点,交流尤其是面对面的交流使各个结点链结成网或类网,并在交流中产生“网”中新的结点。交流越频繁,则结点越多;结点密度越大,交流的机会也就越多、越频繁,创新的机会就越多,创新的能力也就越强。与此同时,每一个结点都具有决策活性,在共享其它结点信息的基础上依靠自身的能力对信息进行加工,从而创造新的知识,使协作创新得以实现。
2.互惠共生的经济特性
共生经济是指经济组织之间以同类资源共享或异类资源互补为目的而结成的共生体。这种共生体的形成会导致经济组织内部或外部的直接或间接的资源配置效率的改进,既能够带来经济组织效益的增加,也能带来整体社会福利的增加[3]。集群内的企业或机构由于创新空间的扩大、创新风险的降低与分散、创新周期的缩短等原因,形成集群内的创新共生体。按照拉尔森的观点,集群式创新是组织间连续“握手”的结果[4],集群内的企业形成一个共生的系统。作为集群式创新的参与者,虽然是相互平等的独立主体,但一旦加入创新网络、嵌入创新集群,他的行为就要受到集体创新目标的引导和制约,形成基于创新依赖的各个网络结点。共生能产生大量剩余,从而使集群内创新网络的参与者取得合作的好处而增强各自的实力,进而取得集群外的竞争者无法得到的创新优势。
3.协同竞争性
资源的稀缺性是资源配置的前提,对稀缺资源的争夺是企业间竞争产生的根本原因。集群内的企业尽管存在创新的相互依赖,但逐利是企业的本性,因此群内的企业之间也存在竞争,而且这种竞争遍存于集群的各个角落。竞争使企业始终保持足够的动力和高度的警觉性和灵敏性,并在竞争中发展壮大。按照迈克尔·波特的观点,如果没有有效的竞争,集群将难以生存。然而,这种竞争已经发生了变化,不再是你死我活的竞争,而是一种协作竞争。在集群创新模式下,企业更注重与其它企业的互动关系,共享信息和知识,集体学习成为创新的动力。因此,协作在这种模式下就显得尤为重要,而这恰恰是集群式创新的本质特征。三. 集群式创新的社会资本激励效应
社会资本,是指与物质资本、人力资本相区别的以规范、信任和化为核心的从数量和质量上影响社会中相互交往的组织机构、相互关系和信念,是社会机构、社会成员互动作用的具有生产性的社会网络。即处于一个共同体之内的个人或组织通过与内部、外部的对象的长期交往合作互利形成的一系列认同关系,以及在这些关系背后积淀下来的传统、价值观念、信仰和行为范式。遍历性和共同的价值基础是社会资本的基本特性。从遍历性来看,社会资本是指通过正式和非正式的组织的交流和沟通网络所形成的社会关系网络,直接存在于和企业员工等群体之中;从共同的价值基础来看,社会资本在某种意义上是一种高级规则,它提供了共同的目标、共同的价值追求,促成了企业内部及企业间意志的一致性,从而为企业和集群带来效率。这种遍历性与共同的价值基础突显了集群式创新的内在本质——平等交往、持续创新。作为产业集群构成要素的生产组织和资源,由于相互间频繁交往和流动而使企业和机构在文化上不断融合,在行为上表现出相当的一致性,从而形成较强的创新优势和竞争能力,这一优势和竞争力来自于集群所具有的独特的社会资本对合作创新的激励上。这种激励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基于社会资本的创新合作效应
技术创新的复杂性趋势、不确定性程度的提高以及快变市场的形成,使企业很难依靠自身的力量来完成创新链的全部工作。因此,企业不得不依赖外部技能。甚至有些创新问题,只有寻找到适当的伙伴,通过形成合作才能得以解决。集群式创新网络由于具有目标的一致性,因而使创新网络的参与者平等地安排必需的资源,协调各自的行为。参与者中心任务的高度一致性和契合度,使彼此能够携手共进。作为“相对松散的、非正式的、隐含的、可分解和重组的相互关系系统”的创新网络,为集群内企业的创新创造了一种社会文化环境。这个环境就是马歇尔所说的企业创新所需要的“空气”,创新也就产生于这种新鲜的“空气”之中,这种创新的空气使信息的扩散和利用成为现实。集群式创新的平等开放的网络化特性,为技术人员提供了无所不在的面对面交流信息的机会,既包括正式的交流,也包括各种非正式的交流。这种交流使信息在集群内迅速传播,实现知识资源的共享,这就使企业间及企业与相关机构之间的信任与合作成为促进技术创新的无价之宝,从而实现了合作创新1+1>2的“双赢”的局面。这一局面的产生,源自于集群式创新所具有的平等开放的网络特性,即在网络连接企业和制度以及“软基础结构”最有力的地方就是创新最强的地方[5]。
2.高效的信息流动与处理机制
当代技术创新是一个知识流动与碰撞的动态过程,是通过知识的激活、碰撞和整合而产生新观念、新思维和新方法以实现价值增殖的过程,是由创新主体之间以及与用户在交流编码化知识和隐含经验类知识的过程中的交互作用所推动的集体交互学习的过程。创新的关键就在于不同的知识源及相关知识的流动与碰撞、知识的整合与学习,不同属性的知识及其流动与扩散的方式会引致知识交流效果的重大差别,进而影响企业的创新活动和创新绩效。从一定意义上说,知识的流动与配置甚至比知识的生产更为重要,系统知识的配置力是创新系统效率的重要衡量指标,同时也是集群或产业经济增长和竞争优势的决定性因素。因此,解决了知识的流动与配置问题也就为创新奠定了坚实的的基础。由于集群所具有的文化根植性,使集群逐渐形成一种趋于一致的产业文化,致使群内的企业家、技术人员以及其他从业人员在思想观念、思维方式和行为模式上刻有相似的痕迹,这就使群内的人员流动很少受到来自企业文化的限制。也就是说,由于根植性所形成的文化认同,使人员在流动时对群内企业具有一定的亲和感,从而加速了群内知识和信息的流动,大大地提高了集群内集体学习的效率。除了正式合作联系外 ,集群中面对面非正式接触的频率也很高。集群中的企业间、企业与机构间的界限是多孔状的 ,它们相互渗透。企业在竞争中互相学习,通过非正式的交流和正式的合作 ,及时了解变化的市场和技术。同一产业或相关产业的企业与机构的集聚和持续往来使得内容广泛的各类市场、技术、竞争信息在集群内积聚,形成了较为充分的信息环境。而且,这种根植于当地社会关系中的产业文化还会强化成员间的信任,减低行为人的机会主义倾向,从而保证了信息的真实性。
3.交易成本的节省效应
交易成本理论最早是由英国经济学家罗纳德·科斯在其经典著作《企业的性质》一文中提出来的。按照他的观点,交易成本主要包括搜寻成本、谈判成本、以及履约和监督成本。从技术交易本身来看,由于技术商品具有较高的交易费用。同时,由于信息的不对称,使企业在通过市场外部交易进行技术选择过程中,很难发现符合自身条件的技术。也就是说,由于不同的企业具有不同的能力和优势、具有不同的技术学习和吸收能力,因此,寻找合适的技术对企业来说就成为一个艰难的过程。相对于集群式创新网络,由于根植性而形成的共同的产业文化使人们之间相互信任而不断地进行交流,这就加快了新思想、新观念、信息和创新技术的扩散速度,从而大大地降低了搜寻成本。同时,这种地域根植性,使信任成为其主要的治理机制。这种机制虽然是一种非正式的,但它未必是脆弱的[6]。相反,由于这种以信任为基础的行为所具有的关键特性,即整个创新网络中的企业彼此愿意合作承担创新的风险、企业愿意重新组织彼此的关系以及愿意采取集体行动实现互利,使它可能比各种正式的治理机制更有效率。由于信息的不对称及有限理性的存在,使企业在签订技术交易契约时很难使合约达到完备的程度,合约的不完全性往往是一种常态。当合约不完全时,集群内企业间基于人际关系的信任往往能保证合约以适当的形式得以继续履行,甚至在没有任何正式契约的情况下,仍然能保证合同的顺利履行,从而减低了交易成本,极大地提高了创新效率。
4.风险分担与减低效应
技术创新的复杂性趋势、不确定性程度的提高以及快变市场的形成,带来技术创新活动的高风险。与此同时,许多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普遍存在创新资源不足的问题,单个中小企业难以进行有效的技术创新。但集群式创新网络中的创新主体,可以利用地理位置上的接近和产业的关联,通过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共同投入、风险共担方式进行合作创新,既可以克服创新资源不足的困难,又可以分散风险,提高创新能力和创新效率。特别是集群内企业之间是面对面的共存 (co- existence)关系,会形成良好的合作氛围。这种良好的合作氛围可以使企业获得外部技术经济,即群内企业通过产业中其它企业或相关的研究机构的技术外溢和从彼此的基于各种正式或非正式的的交流中的“干中学”获得知识和技术,以提高自己的创新能力和劳动生产力。共同的产业文化强化了组织间的信任,而信任的增强又促进了集群成员之间的合作,进而降低创新风险。
四. 结 语
创新是一种社会集体的努力,是一种合作进程,其本身又是一个复杂的、互动学习的过程。任何经济活动都不是孤立的,而是嵌入到特定的经济环境之中,并具有一定的互补性和资源依赖性。国内合作是一国产业获得竞争优势的关键。国内产业需要创新,也就需要合作。各国之所以在本国有特色的产业中获得竞争优势,其原因就在于拥有强大的社会资本而形成的活跃的国内合作氛围。因此,创新的实现与持续创新能力的维系不仅需要各种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而且还依赖于以规范、信任和网络化为核心内容的社会资本。一定意义上,社会资本的作用甚至超过前两种资本,因而,区域经济的必须重视社会资本。
:
[1] 弗朗西斯·福山,《信任——社会美德与创造繁荣》,彭志华译,海南出版社,2001年版,第31页。
[2] Porter, Competitive Advantage of Nations, The Free Press, 1990, pp. 157-158.
[3] 傅家骥,《技术创新学》,清华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160页。
[4] 孙天琦,《合作竞争型准市场组织的与产业组织结构的演进》,载《经济》,2001年第3期。
[5] 菲利浦·库克、凯文·莫根,《创新环境:对创新的区域审视》,转引自《创新聚集——产业创新手册》,陈劲等译,清华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34页。
[6] 王缉慈,《创新的空间—集群与区域发展》,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第336页。
上一篇:竞争与均衡,和谐社会的经济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