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观的演进与发展的测度
来源:岁月联盟
时间:2010-06-25
一、发展观的演进与发展的测度?
到本世纪80年代为止,人们通常把的发展当作发展的全部,以经济增长问题来涵盖发展问题。如以联合国于1951年发表的“欠发达国家经济开发方略”为代表,这一时期的关于发展问题的研究和论述,主要集中于探讨欠发达国家之所以欠发达的原因以及摆脱欠发达的途径。发展经济学的形成便是这方面研究的大量涌现和积累的产物。在这一时期,追求国民生产总值和人均国民收入的迅速增长是发展政策的首要的甚至是唯一的目标,人均国民收入或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也就成为测度发展的唯一性的指标。?
进入70年代以来,发展观向着被称之为“发展目标的社会化”的方向前进了一大步。这是由于,众多国家的实践表明,单纯的经济增长并不能而然地使贫困、失业、分配不公等社会问题得到解决,有些情况下甚至还会恶化。作为反思的结果,国际劳工组织(ILO)于70年代初期在对哥伦比亚、斯里兰卡、肯尼亚等国的调查报告中,提出了以增加就业、匡济贫困阶层为主体的政策建议。在1975年ILO进一步将“基本需求战略”作为发展家的发展战略而向国际社会推荐,这一战略从70年代后期开始支配了发达国家的发展援助政策。“基本需求战略”致力于优先满足公众的基本需求,注重提高贫困阶层的最低收入、增加就业、兴办有关人民基本生活需要的社会福利事业,并强调要给予公众以更多的参与社会活动的机会。?
与“发展目标的社会化”相一致,从60年代开始,把人均GNP作为发展的唯一测度指标的片面性和缺陷为越来越多的人所认识。在众多的对人均GNP指标的批判当中,加斯塔(F.T.Juster)的论述最具代表性。他指出,以人均GNP来衡量社会的福利水平存在这样几个问题:①没有包含诸如环境破坏和主妇的劳动等没有进入市场的项目;②对成为积累进入存量的投资与现实消费未作区别;③尽管政府支出的大部分是用于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但对其的评价不是根据实际效益而是仅仅根据支出金额;④用于处理事故和公害的支出也被包含在GNP之内;⑤国民收入的分配和归属状况不明。针对这样一些问题,人们分别从对GNP指标进行改良和建立社会指标体系两种途径进行了努力。?
作为GNP的改良型指标,可以举出净国民福利NNW(Net National Welfare)、分项目GNP、经济福利测度MEW(Measures of Economic Welfare)、绿色GNP(Green GNP)等。这一类指标的基本思是将GNP所未能涵盖的、但又可以用货币形式表现的项目补充到指标之中。例如,日本经济审议会于1973年公布的NNW指标包括如下的项目:①政府消费(扣除司法、警察、一般行政费等)②个人消费(扣除耐用消费品支出、通勤费用、个体经营费用等)③政府资本品服务(生活基础设施)④个人耐用消费品服务⑤闲暇时间⑥市场外活动(主妇的家务劳动)⑦环保开支⑧环境污染⑨城市化带来的损失(通勤时间、通勤费用)。其中⑦⑧⑨三项为负数。对不存在市场价格的项目采用机会成本来换算成货币量(如将闲暇时间的价值以同等时间从事工作所得报酬来表现)。最近,日本政府又公布了按照绿色GNP方法测算的国民经济核算结果。但是一般来讲,GNP改良型指标存在着不能涵盖难以货币化的项目、采用机会成本进行换算的方法本身存在缺陷、从把握社会状况的角度来看各项目仍然过于概略而难以进行详细评价等问题。?
建立社会指标体系的努力始于60年代中期创立的联合国社会开发研究所,随后在美国、OECD、日本等国家和国际组织广泛开展。社会指标与GNP改良型指标的根本区别在于,社会指标不拘泥于一元尺度化和货币化,而试图用一个指标体系来全面衡量国家或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如在社会指标的研究领域处于领先地位的学者德莱布诺夫斯基(J.Drewnowski)在他的专著《福利的测定和计划》中提出了一个包括3个指标群、9个构成要素27项指标的指标体系,其9个构成要素分别是营养、衣物、住宅、保健、、闲暇、安全、社会环境、物理环境。这一思路后来得到了一些国家和国际组织的广泛采用。如联合国开发计划署(UNDP)自1990年以来每年公布《人类发展报告》,以“人类发展指数”来评价世界各国的发展水平。“人类发展指数”包括寿命、知识和生活水平三个基本要素,是这样三个分指标的合成。UNDP每年还都对指数的方法作出局部改进,以求使得这一测度方法不断完善。
“可持续”概念的提倡和普及是80年代后期以来发展观的最重要的进步。这一提法虽然在1972年的世界环境大会上就已出现,但它真正成为国际社会的共识,则是在1987年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在题为“我们的共同未来”的报告中对其作出了定义和阐发之后。“可持续发展”被定义为“既满足当代人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为了实现可持续发展,人类必须致力于:1?消除贫困和实现适度的增长;2?控制人口和开发人力资源;3?合理开发和利用资源,尽量延长资源的可供给年限,不断开辟新的能源和其他资源;4?保护环境和维护生态平衡;5?满足就业和生活的基本需求,建立公平的分配原则;6?推动技术进步和对于危险的有效控制。从以上表述中可以看出,可持续发展战略体现了人口、资源、环境、经济、社会必须协调发展的思想,是人类对于人与自然的关系以及自身社会经济行为的认识的飞跃。近几年来,可持续发展战略已经成为许多世界最高级会议和全球大会的中心议题。1992年联合国里约热内卢环境与发展大会通过了《里约环境与发展宣言》和作为具体行为计划的《21世纪议程》。1995年哥本哈根社会发展世界最高级会议的宣言也再次强调,要通过保证各代人的平等和对环境综合、持久的利用,努力实现对当代和未来各代人类的责任,并要求把人置于发展的中心地位。?
在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得到广泛接受以后,随之而来的问题就是如何测度发展的可持续性,以将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实际应用到政策制定和政策评价中去。作为这方面的探索,世界银行的专家提出了用“人均资本”来衡量发展的可持续性方法。如果我们的活动能够给未来留下与现在相等或更多的人均资本,那么它就是可持续的,反之亦反。但是这里的“资本”被赋予了新的定义而不同于传统经济学中的概念。按照这一定义,资本包括人造资本、自然资本、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四种。人造资本包括房屋、道路、工厂等,相当于传统经济学中的资本概念。自然资本指大自然中自然存在的可供人类享用的财富,包括土壤、森林、空气、水、石油等等。人力资本由具有一定水平、健康水平和才能的人们所构成。社会资本考虑的是社会赖以正常运转的制度、组织、文化凝聚力、共有信息和知识等,但其内涵及测度方法目前尚未确立。?
在上述概念框架的基础上,世界银行的专家还进一步将可持续划分为对人均资本保有程度要求不同的三个层次,即弱的可持续、适中的可持续和强的可持续。弱的可持续只要求资本总量不减少而不考虑资本的结构,这实际上意味着假定各种资本之间存在完全可替代性。适中的可持续除了要求资本总量不减少外,还要求资本的构成合理,即各种资本都不能低于一定限度。适中的可持续肯定了各种资本之间的部分可替代关系。强的可持续则否认各种资本之间可替代关系,要求各种资本都不能减少,如对于自然资本而言,消耗石油所得到的收益必须全部由于可持续的能源生产。这种观点显然过于苛刻,除了作为一种概念上的工具以外没有多少实际意义。?
世界银行的专家还利用公开发表的数据对全世界192个国家的资本存量进行了粗略的。由于如何计算社会资本的问题尚未解决,这次计算只包括了人力资本、自然资本和人造资本。根据其计算结果得出的结论之一是,全世界上述三种资本的构成比为64∶20∶16,人力资本是世界总财富中最大的财富。?
由于利用人均资本的概念对发展的可持续性进行测度的方法仍然是用单一的货币尺度来进行衡量,因此它实际上是沿用了GNP改良型指标的思路。因而它也就带有GNP改良型指标所具有的缺陷:对于难以货币化的项目无法涵盖。上述计算中未能将社会资本包括在内即是出于这一原因。?
总之,随着的进步、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及其带来的各种问题的不断累积,人类对于人与自然的关系和自身社会经济行为的认识水平也在提高,发展观经历了一个从“增长至上”到“发展目标的社会化”到“可持续发展”的演进过程。同时,人们也在不断改进发展的测度方法,使之与发展观的进步相适应,更好地为政策的制定和评价服务。但由于测度方法本身涉及到许多方法论和具体技术问题,对于测度的全面性和正确性的追求也永无止境,对于测度方法的研究和探讨还有很多工作有待开展。?
二、关于测度方法的若干理论问题?
1?测度指标的效用有限性?
发展的测度指标对于发展政策的制定和政策效果的评价都是必不可少的工具。但是要合理地“制作”、有效地运用这一工具,必须对测度指标的局限性、或者说其效用的有限性有足够的认识。在70年代美国、OECD、日本等国都致力于社会指标的制定,形成了一个“社会指标运动”的高潮时,日本学者安藤文四郎从以下两个方面对社会指标的效用有限性进行了论述。第一,人们的价值观是多种多样的,而且人们对于自身的“幸福”的条件并不能完全把握,因此用一个综合指标来作为衡量社会的福利水平的绝对标准是行不通的。第二,在选择指标体系中的具体指标时,人们不可避免地要面临代表性和包括性这一对矛盾。对于某一项社会目标,人们通常是选择少数几个“有代表性”的指标进行描述,但必定还有一些不能被这几个指标所描述的属性被遗漏。如若要尽可能全面地对目标进行描述,又会因指标数目太多而在实际上行不通。因此在指标的取舍上选择者的主观判断必定得到反映,指标体系不可能成为完全客观的测度标准。安藤的结论是,追求使社会指标成为完全客观而全面的测度尺度的努力将是徒劳无功,而把社会指标作为发现发展中存在的问题的工具才是现实的出发点。?
当然,认识到测度指标的效用有限性,丝毫不意味着测度指标的重要作用会因此而减弱。世界各主要国家和国际组织仍在坚持不懈地寻求更为完善和更为实用、更好地反映发展观的进步的测度指标体系。?
2?投入指标与产出指标?
从理论上讲,某个领域的发展现状应该由直接反映其发展水平的指标(产出指标)来测度。但有时往往会遇到产出指标难以搜集到的情况。这时一般的做法是用反映旨在提高发展水平的政策投入情况的指标(投入指标)来代替。如以学生百人平均教师人数作为水准的指标之一就是一例。投入指标虽然不如产出指标直接,但它也具有可以反映政策投入的实现情况,比较直观易于理解等优点。?
3?存量指标与流量指标?
在测度发展水平的指标体系中,诸如个人收入和闲暇时间等反映一定时间段内的量的指标被称为流量指标,而诸如住宅面积和铁路长度等反映某种资产的存在量的指标被称为存量指标。人均GNP就是一种流量指标。而社会指标体系中一般都积极引入存量指标以使指标更加全面。前面介绍过的世界银行正在探讨的用于测度发展的可持续性的“人均资本”的方法可以分别从存量和流量两个方面作出解释。从存量的角度看,可持续发展就是要保证人均资本存量不减少。从流量的角度来看,可持续发展要保证“真实储蓄”(genuine saving)为正数。真实储蓄指的是总产出减去消费、人造资本的折旧以及资本的消耗之后的余值。根据世界银行的,虽然拉丁美洲的1969年和1983年的储蓄率都为当年GNP的18%,但1969年的真实储蓄率为7%,1983年的真实储蓄率为-2%。考虑了自然资源的损失的真实储蓄才真正反映了可持续发展观下的总财富的变化。?
4?指标的时效性?
这是一个各国在构筑社会指标体系的实践中实际遇到的问题。某一个时期就某一个领域选取的代表性指标到下一个时期可能会失去其意义。举例来说,电话普及率在现阶段也许可以作为衡量居民消费水平的指标之一,但到了家家户户都有了电话以后这个指标就不再有效而需要代之以别的指标。另一方面,根据社会心家马斯洛(Maslow,A.H.)的需求层次论,人们在低层次的需求满足之后就会转而追求高层次的需求,因此人们对同样的消费对象物在不同的时期有不同的价值判断。从这个角度也可以说明,社会指标体系中的很多指标是有它的时效性的,过一个时期以后就会陈腐化,需要对其进行更新。
三、关于建立我国的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的几点思考?
1?建立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我国近几年来持续高速增长,国民经济总量水平和人均国民收入水平都有很大提高。但是,我们同时也看到,由于可持续的思想还没有真正为大多数人所理解和接受,对资源的掠夺性开采和破坏、对环境的严重污染等问题以前所未有的规模和危害程度显现在人们的面前。作为比较典型的例子,一些矿区的矿产资源遭到当地乡镇和农民滥采滥挖从而受到破坏、淮河流域水体受到严重污染使得沿河城市的饮水和居民健康受到极大威胁等事例已经引起各方面的关注。这些问题如果不能得到解决,则不仅发展的可持续性将失去根基,而且直接威胁到人民的健康甚至生命,问题的紧迫性不言而喻。而要求得问题的解决,需要从提高领导干部和全体民众的思想意识、建立健全有关资源和环境的法制体系、将资源和环境成本纳入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纠正片面追求产值的错误倾向等几个方面作出全面的努力。建立衡量可持续发展的指标体系,就是这些努力中的一项极其重要的基础性工作。?
首先,有了可持续发展的指标体系,才能对一个项目、一项开发活动、一个地区或一个部门在某个时期的经济活动是否符合可持续发展原则作出大致定量的判断。这样的判断有助于直观地认识项目和开发活动的基于可持续发展原则的合理性,对于提高国民的可持续发展意识很有必要。其次,用这样一个指标体系来代替单纯的产值指标,有利于正确引导政府和企业领导人的决策行为,对于纠正目前存在的一些地方的领导人片面追求产值而不顾及发展的可持续性的倾向将是有力的工具。第三,促进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需要积极广泛地运用经济手段,导入诸如环境和资源税、污染排放罚金以及资源利用补偿等机制,这些也都需要有能够对资源和环境因素进行定量评价的指标体系作为依据。所有这些,都要求我们尽快建立合理适用的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
2?建立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的若干原则?
作为一个可持续发展的指标体系,应该较好地反映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思想,并便于在实际工作中应用,为政策的制定和评价服务。因此我们认为,在建立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时应遵循这样一些原则:?
(1)全面性的原则。指标体系应全面涵盖可持续发展战略目标的内涵,经济发展、社会发展、资源的保有和利用水平、环境质量、人口素质等可持续发展战略的主要构成要素都应在指标体系中得到反映。?
(2)性的原则。指标体系应具有清晰的层次结构,选取的各项指标具有明确的经济意义或物理意义,对于所要反映的要素具有较好的代表性,并能够以科学准确的方法进行测定。
(3)实用性的原则。指标的设置要简单明了、容易理解,数据容易搜集,最好是利用现有的统计资料。?
(4)可比较性的原则。可持续发展是一个超越国界和区域界限的全球性的问题,因此所选取的指标应能易于进行地区之间和国际间的比较,这样对内可以发现不同地区的不同问题,对外有利于明确我国在世界上所处的相对地位,为我国在国际上的发言提供依据。?
以上还仅仅是我们对于发展的测度问题的初步思考。实际建立可持续发展的指标体系,并运用其进行现状分析、政策分析和评价,将是我们在下一阶段的研究工作中探索的内容。??
发展预测研究部 李善同 林家彬 马 骏
:?
1孙尚清:发展观的演进与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管理世界》1996年第3期
2?高地康郎:发展家开发论的变迁,日本进出口银行《海外投资研究所报》1992年第5、6期
3 (日)中村英夫编著:国土调查一区域的调查与分析一,技报堂出版,1984年11月
4(日)《社会学》第五卷第二号,特集〈社会指标论〉 ?
5 Jan Drewnowski:On Measuring and Planning the Quality of Life,Mouton,1974 ?
6? Jsmail Serageldin:Sustainability and the Wealth of Nations-First Stepsin an Ongoing Journey,March,1996 ?
7?The World Bank:Monitoring Environmental Progress,1995 ?
8? 联合国开发计划署《1995人类报告》中文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