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三角机场建设大战之博弈分析——以苏州和无锡为例
来源:岁月联盟
时间:2010-06-25
[关键词] 博弈论,机会成本,比较优势,一体化战略,差别化战略
一、引言
2002年10月,上海作出决定:把虹桥机场所有国际与港澳地区航班转移到浦东机场。此举直接增加了上海与苏州、无锡之间的物流运输时间和成本,重创了苏锡的IT业。问题是,从避免重复建设的角度讲,相邻的两个大市苏州和无锡,国际机场肯定只能有一个。当江苏省政府决定建设苏南国际机场时,苏州和无锡开始较劲。机场建设大战有其客观和主观的“战因”,长三角经济一体化是不断“磨合”的过程。
二、博弈分析
从博弈论看,这里存在一个局部最优与整体最优的博弈悖论。以苏州与无锡的博弈为例,苏州无锡都是继珠江三角洲之后又一个外资(尤其是台资)高科技“群聚”之地。上海虹桥机场所有国际与港澳地区航班转移到了浦东机场,使得苏州无锡物流时间和成本陡增,两市都担心失去竞争力而失去很多商机。当江苏省政府决定建设苏南国际机场时,苏州和无锡开始较劲。于是,两市都从自身利益最大化的角度提出建设一个自己的机场。他们的指导思想构成了一个静态博弈模型。实际上,两市都陷入了“囚徒困境”而作出了偏离最大化两市共同利益(甚至偏离整个长江三角洲共同利益)的决定,如下图所示:
无锡合作 无锡叛变
苏州合作 10,10 0,15
苏州叛变 15,0 5,5
图表 1:苏州与无锡博弈的支付矩阵图
两市博弈,达到“纳什均衡”,从而作出各自建设一个机场的决策。显然,如果“两市合作”,其共同利益为10+10=20;但是,两市都有“叛变”的动机,因为一旦叛变自身利益会从10上升到15。这样,“一市叛变”必然导致“两市叛变”,于是共同利益变为5+5=10(由20下降到10)。这就是“局部最优与整体最优的悖论”:两市作决策时都认为自身是理性的(自己的决策能使自身利益最大化),由于利益引诱从而“叛变”,各自建设机场,然而,实际结果是从总体上看两市都没有实现自身利益最大化,当然整体利益也没有达到最大。华东民航局等单位作为“调解员”,很难判断孰是孰非,唯一能判断:各自建设机场不利于长江三角洲机场资源的整体利益最大化,不利于长江三角洲机场资源的整合。
各市政府行为与市场行为不一致,一个原因在于各市政府看重的是机会成本,而机场运营看重的是会计成本(华东民航局是由会计成本看整体效用)。飞机场是垄断性质的资源。对于垄断性资源的配置和调节,市场常常失灵,政府干预就成为一定意义上的必然,为之打上了行政垄断的烙印,这样,机场资源常具有“双重垄断”(自然垄断和行政垄断)性质。双重垄断资源常是战略竞争性资源(隐含大的机会成本),成为竞争者争夺的对象,谁拥有它谁就为培养自己的独特能力创造了有利条件,为赢得竞争优势和利润创造了有利条件。现实经济生活中,垄断性资源要么获得垄断利润,如石油等,因为它们是缺乏弹性的(难于替代);垄断性资源要么陷入亏损,如长江三角洲部分机场资源等,因为它们是较有弹性的(易于替代的,如轮船、汽车和火车是其替代品),过于垄断,许多客户会选择替代品而使之丧失市场。虽然长江三角洲地区很多机场陷入亏损,但是一些城市仍然提出要建设一个属于自己的机场,呈现出过度竞争与竞争不足的矛盾局面——机场建设竞争过度,盲目建设和重复建设(主要表现为政府行为强),机场资源的使用和竞争不足,在与替代品争夺客户时尤其如此(主要表现为市场行为弱)。政府行为与市场行为不一致,一个原因是二者核算亏损的标准不统一,各有其理。机场是投资大、回收周期长的项目,客货运不保持一定的航班量、运输量,就会导致亏损——这是按会计成本核算的。而政府看重的主要是机会成本,表现为机场是优化投资环境的一种资源,没有机场可能丧失大量商机,带来大的损失,而这种损失主要应由机会成本核算,这是会计成本无法比拟的。基于此,政府宁可损失会计成本而守住巨大的机会成本,只要损失的会计成本小于机会成本,政府就宁可建设机场。
三、政策建议
到2020年,除了上海将建成亚太航空枢纽中心,华东还要建成48个民用机场,比现在多14个,每隔200公里有一个支线机场,每隔400-500公里有一个干线机场。到“十五”末期,华东地区将拥有运营机场36个,这些机场绝大部分汇集在长三角。当前迫切需要在整合中求,对机场盲目建设、重复建设应该说“不”。
为实现“整体效用最优”,走一体化战略是必然趋势。在区域一体化框架下,各机场应走差别化战略,发挥比较优势,形成优势互补,打造枢纽机场,形成干支线,以利于形成差别化经营、定位合理的机场格局。
第一, 要打破“割据局面”,对当前机场建设的矛盾可用“地面”予以连通。机场是“点”经济,地面交通是“面”经济。“点面结合”可以极大地带动一个区域的发展。实现地面交通的一体化,构建以轨道交通、高速公路、高速铁路、磁悬浮等交通为主干的“长三角”区域3小时都市圈的快速交通,将大大扩大机场的服务覆盖面,提高机场资源的利用率。目前,“联络线” 地铁2号线、磁浮列车都开通,这仅仅是一体化战略的开始。
第二,浙江沿海的一些机场完全可以探索成为专门化的货运机场,与上海、杭州的大型机场相配套,不再与大机场恶性争夺客源;而拥有两个机场的上海,完全可以率先建成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枢纽机场,在长三角构建以上海机场为枢纽的航空运输结构,形成支线机场、区域性中型枢纽和大型国际枢纽机场相结合的差异性经营、布局合理的机场网络群,优化市场资源配置,形成机场资源的一体化。问题的关键在于一些城市要甘愿做支线机场。
从某种程度上说,机场建设博弈实际上是新的政策与原有政策的博弈,也是政府行为与市场行为的博弈。对现有资源进行整合,走差别化战略和一体化战略(着眼于经济一体化框架下的各个城市比较优势互补),以充分发挥资源整体效益是必然选择。
[1] 周凯:长三角机场建设引发“多少”争论[N],《青年报》,2004.5.10:2版
[2] [美]萨缪尔森 等著:微观经济学(第16版)[M],萧琛 等译,北京:华夏出版社,1999.9:125~167
[3] [美]惠伦 等.《战略管理精要》(第2版)[M],王毅等译,北京:出版社,2002.1:84~85
[4] 胡天舒 :长三角众机场难言一体化[N],《国际报》 2003.03.28:2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