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危机背景下炼油业市场环境分析
来源:岁月联盟
时间:2010-06-24
[关键词]金融危机;炼油业;SWOT分析
2008年以来,我国炼油经历了一轮国际油价宽幅剧烈动荡的考验。上半年,因为国际油价的不断上涨,炼油企业还在巨额亏损中艰难度日。谁料风云突变,由于受到担忧世界经济衰退等一系列因素的影响,11月中旬的国际油价已经比7月份的147美元/桶最高价下跌了近2/3。油价下跌对炼油业无疑是利好,它使原来的高成本压力减轻。但是,这种涨落是在金融危机的背景下形成的,其实际情形远非如此。本文拟对我国炼油业面临的市场环境作深入分析。
一、我国炼油行业现状
目前,我国已成为世界上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炼油国。截至2007年底,我国原油一次加工能力达3.8亿吨/年。全国共有规模炼油厂150多家,其中有两家企业炼能达到2000万吨/年,他们分别是石油所属的大连石化、中国石化所属的镇海炼化。还有10多家炼油企业的产能已经达到或接近千万吨规模。自2002年以来,尽管国内原油产量增长缓慢,但我国石油产品需求保持持续增长。在进口原油逐年增加的情况下,我国炼油生产一直保持稳定增长,以保证国内市场对成品油的需求。2007年原油加工量3.27亿吨,同比增长6.6%。汽油、柴油、煤油和航空煤油等四大类成品油产量已达2.02亿吨,表观消费量1.99亿吨,国内成品油供需基本平衡。
随着加入WTO后过渡期结束,我国炼油业已经进入全面开放期,部分外资开始进入炼油和油品批发零售领域,我国炼油业的竞争,从过去以国有控股公司为主导、民营公司为辅助的二元格局,过渡到有外资参与的三元格局,使得投资主体和竞争主体出现多元化。
进入“十一五”规划期以来,国家制定了《炼油业中长期发展规划》,加大了产业结构调整力度。预计到2010年,我国原油加工量将达到3.7亿吨,新增原油加工能力约9000万吨/年,(包括新建和原有企业的扩建),同时淘汰2000万吨/年落后产能。加快技术进步,进一步提高集约化程度,形成20个左右千万吨级原油加工基地,加工能力占全国总能力的65%,确保装置大型化、生产清洁化、炼化产业布局一体化、完善二次加工配套装置、统筹区域平衡,逐步改善炼油布局。适应原油进口多地区、进口方式多元化、运输方式多样化特征。优化原油资源配置,提高加工进口含硫原油能力,增加加氢裂化、加氢精制、催化重整等清洁产品生产装置将是行业发展的重点。随着我国节能减排政策的严格、汽车尾气排放标准的提高、油品的清洁化发展趋势的进一步增强,炼油企业加快二次清洁生产装置的建设步伐、加快装置结构与产品需求的一致性的趋势,已成为炼油企业改造的目标。对于炼化企业,实现炼油——乙烯一体化、炼油——芳烃一体化、其他副产资源区域性集中加工的先进和集约化发展模式已得到共识。期间,各地方炼油企业的发展也正在进入集约化阶段,部分企业已进行或正在进行重组,同时也在加速产业结构调整,以突出特色化和专业化的发展模式。
2008年,我国的炼油业经历了一场惊心动魄的市场洗礼。首先是自年初开始,国际原油价格一路走高,到7月份国际期货市场创出147.27美元/桶天价,而国内成品油价格因为作价机制与宏观调控等多种复杂因素影响始终未能与国际接轨,炼油企业亏损严重。此后,随着华尔街金融海啸呼啸而过,短短不到4个月,油价从高位急剧下落,甚至跌破50美元/桶,到10月份,部分炼油企业已经逐步走出亏损的阴霾。但是,作为石化产业链上的重要一环,面对全球性金融危机,炼油业也不可能做到独善其身。
二、当前金融危机下我国炼油业市场环境分析
在现在的战略规划报告里,SWOT分析应该算是一个众所周知的工具,包括分析企业的优势(Strength)、劣势(Weakness)、机会(Opportunity)和威胁(Threats)。金融危机对我国炼油业的影响到底如何?我们采用SWOT分析对企业内外部环境进行综合和概括,进而分析炼油企业的优劣势、面临的机会和威胁等。
(一)优势(Strength)分析
1 企业竞争力明显增强
经过多年的改革和调整,以中国石化集团和中国石油集团为主体的炼油业管理体制和市场运行机制有了很大改善。通过产业布局的优化和结构的调整,炼油企业的经济规模有了很大提升,平均达到560万吨/年,接近世界平均水平的规模。通过改扩建形成了茂名、镇海、齐鲁、天津等一批炼化一体化基地,既优化了资源配置,又极大提高了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
2 市场走向全面开放 一方面,自从加入WTO以来,我国炼油业从封闭走向开放,众多企业“走出去”的步伐不断加快,已经全面融入全球产业链当中;另一方面,行业投资主体多元化、市场主体化的竞争格局进一步发展。2008年以来,众多国际资本在我国加快了投资速度,显示了极强的信心,且一致放眼于炼油细分产业上。如壳牌、卡塔尔与中石油,沙特基础公司与中石化签订了合资建立炼化企业的意向合作等。他们看重的就是我国成品油价格逐渐与世界同步、国内石油消费持续增加的趋势。并且,外资石油公司也将在我国炼油的布局纳入各自的总体战略之中。同时,内资企业如中海油向中下游延伸,中化集团、中国化工集团加快业务转变,进入炼化领域的国有企业数目日益增加。地方炼油企业、民营企业在开放政策支持下也逐步发展壮大。
(二)劣势(Weakness)分析
1 炼油产能过剩导致竞争加剧
进入“十一五”时期,国内炼油能力快速增长,随着1000万吨/年青岛大炼油、1200万吨/年惠州炼油厂等一批特大型炼油厂的相继建成投产,2008-2009年,国内将新增5400余万吨原油加工能力,并至少将会形成2500余万吨的汽柴油新增产量,从而彻底改变汽柴油供不应求的状况,甚至会出现因需求不足而形成一段时期供大于求的局面。产能过剩必然导致国内相当多的炼厂削减加工量低负荷运行。与此同时,韩国、新加坡等周边邻国的成品油和化工原料也会更多地涌入我国市场。市场中将涌动着更为充裕而廉价的流动资源,从而拉动成品油以及化工原料产品价格的下跌和持续低迷,众多炼油企业将不得不面对更为剧烈的市场竞争。
2 行业技术创新能力差距明显
由于我国的炼油业务起步较晚,无论是规模、炼油技术、加工成本等方面与国际先进水平存在相当差距,整体工艺技术水平只相当于20世纪90年代中期国外的水平。欧美日等跨国石油石化公司加强了对先进技术的控制,利用其在知识产权保护和标准化方面的优势,不断加强对我国炼油业的关键技术的制约和控制。除部分大型炼油企业外,国内炼油企业与世界先进水平相比,我们的资源利用效率低、“两耗(能耗、物耗)”高、产品质量等级低,差距较大。而且,各炼油企业之间的生产水平也很不平衡,整体竞争力较弱。此外,国内炼油销售企业还将面临相关政策变化带来的压力。成品油零售市场、批发市场的全面开放,使得国外大石油公司进入国内成品油流通环节成为现实。而在油源被垄断和政策的高门槛面前,民营炼油企业的处境面临艰难的抉择。 3 可持续压力不断加大
国家正在努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并将加大环保、节能力度、建设节约型社会、发展循环、促进可持续发展列入“十一五”规划的主要内容。社会公众对改善环境的需求也日渐强烈,“十一五”期间国内清洁燃料升级换代速度将加快,炼厂技术进步和投资成本压力将加大。在2007年7月1日全国实行相当于欧Ⅲ排放标准,2010年7月1日全国将实行相当于欧Ⅳ排放标准。炼油不能再用有毒、有害、有碍人体健康的酸碱等辅助原材料,更重要的是要减少汽油的硫、烯烃、芳烃含量和柴油的硫、芳烃含量,生产清洁汽油和清洁柴最有效应对措施就是削减产量,抽紧资源以遏制油价下跌。对于进口国而言,直接影响就是造成原油资源短缺,虽然说这是一个我们今后必须长期面对的问题,但在危机光顾时就越发显得突出。
2 市场需求急剧下降
企业效益和行业发展都离不开市场需求的支撑。由于世界经济的不景气,石油消费量也在减少。2007年全球石油需求量的增速只有1.1%,2008年更是存在负增长的可能。国际能源机构2008年10月发布的国际石油市场月报显示,今明两年全球原油日均需求量将分别为8650万桶和8720万桶,较上月预期值下调24万桶和44万桶。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近日亦警告,全球将面临60年来首次出现的美欧日三大经济体同时衰退的局面,而一些较大依赖石油进口的新兴市场国家如也开始出现经济增长减速。金融危机引发的市场波动,让石油需求存在明显的不确定性。就石化产业链的价格传导效应来说,从中长期来看,当原油价格相对稳定时,下游产品价格(包括成品油、石化产品等)与原油价格相关性也比较弱,下游产品价格主要由自身供求关系决定。而在短期内,当原油价格变化方向比较明显且变化幅度比较大时,原油价格和下游产品价格有明显的相关性,主要有两种情况:(1)当原油价格从低位向高位明显上涨时,下游产品价格也会随之上涨,并且上涨的幅度和速度均比原油价格上涨幅度要大;(2)原油价格从高位明显回落时,则与上述情况相反,下游产品价格下跌的幅度和速度均比原油价格下跌幅度要大,目前,油价的高位回落带来了石化产品价格的下跌,而且这种价格下跌可能会比油价下跌的幅度更大,影响也更深远。而此番危机恰恰出现了“双下降”,下游产业需求极度疲软。
3 国际新贸易保护主义抬头
近年来以发达国家为代表的新的贸易保护主义进一步抬头,贸易壁垒正在进一步强化,我国越来越多的出口化工产品受到国外所谓的反倾销调查甚至制裁。欧盟实施的REACH法案,使我国约有700多种石化产品面临考验,导致出口成本增加。在2008年,国外采用的技术壁垒更有针对性,涉及面更广。美国强制推广的SA8000标准认证,将劳工权利与订单挂钩,直接影响到跨国公司在我国的采购,约有85%的我国生产制造企业将遭受其带来的直接或间接影响,作为生产化工原料的炼油业便首当其冲,更何况在危机条件下为了保护本国企业利益,这种遏制和壁垒将更甚,油和化工产品。而这方面许多企业欠账多,压力很大。
(三)机会(Oppoiunity)分析
1 巨大的市场需求有利于企业发展
尽管金融危机给全球经济带来深刻影响,但是我国经济具有相对独立性,未来几年,我国仍将是世界石油化工行业发展最快的地区,并将成为国内外投资者投资的重点地区。尤其是国家近期相继出台的一系列刺激经济措施,必定会极大拉动内需,在扩大内需政策的带动下,直接拉动重化进程,促使我国石油消费刚性增长。拉动市场对成品油和化工产品的需求。因此,我国炼油业的市场前景仍然广阔,发展空间巨大。
2 宏观政策创造了良好的竞争环境
进入“十一五”以来,国家全力推进财税体制改革,包括增值税转型改革、消费税改革、内外资所得税合并、资源税制改革与完善等。特别是由于近来国际原油价格的回落,给燃油税实施与成品油作价机制的联动改革带来了可能和良机,这个配套改革的即将付诸实施必将极大改善炼油企业的经营环境,改善因价格扭曲造成的生产经营的被动局面,营造了一个公平竞争的政策平台。
3 油价回落有利于企业尽快走出困境
国际原油价格的形成有极其复杂的和经济因素。但是,油价走低总体利好我国,特别是对于国内炼油企业来说,目前的低油价能够削减企业原材料成本,为这些企业提供了利润空间。前一轮的国际原油价格持续走高对国内炼油企业构成了巨大的经营压力,国内成品油和原油价格倒挂成为油价上涨以来影响炼油企业利润的突出问题。在国内成品油价格没有上调到位的情况下,越加工越亏损已成为炼油企业不争的事实。中国石化2008年中报显示,第2季度炼油业务亏损482亿元,国家补贴为229,3亿元,销售板块的国家补贴为30,7亿元,第2季度公司炼油业务实际亏损为212亿元;中国石油今年上半年炼油与销售板块亏损590.15亿元,而上年同期为盈利39.25亿元。可以看出,两大公司受油价倒挂的影响非常之大。油价的走低同时也为政府的成品油价格市场化管理体制改革带来宽松环境。
(四)威胁(Threata)分析
1 资源存在瓶颈制约
目前,我国的原油对外依存度约在50%左右。2007年我国的表观消费量在3.46亿吨,其中进口1.6亿吨。2010年我国汽车保有量将达到6000万辆,石油消费量至少3.5亿吨。由于乙烯工业的迅速发展,芳烃需求及产能增加、车用清洁燃料质量升级步伐加快和需求量增加,炼油工业提高成品油质量和化工用油生产之间的矛盾加剧,化工用油(尤其石脑油)短缺的矛盾逐步显现。预计未来国内化工用油年缺口量将达800万吨以上。而国内原油产量始终没有大的突破,消费量增长也就意味着进口量的增加。国际原油价格的急剧下挫,对于OPEC等产油国而言是最不愿见到的,他们所采取的
三、应对措施及建议
国际油价的大幅下跌,使炼油企业成本压力减轻,但面对必然到来的国内外同行业激烈竞争,准确分析金融危机对我国炼油业带来的影响,正确把握在危机中自身拥有的优势和机会以及存在的劣势和威胁,趋利避害,有针对性地采取应对策略,方能规避风险,促进行业的可持续发展。
(一)从中长期看
1 调整石油资源战略
世界所有跨国石油公司都是在占有石油资源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控制的资源遍布世界各地,控制石油资源量占加工总量的比重一般都在50%以上,甚至超过100%。相比之下,我国炼油行业面临两大问题;一是总体上炼油加工的适应性较差;二是资源控制度有明显降低的趋势。炼油业一方面继续加快含硫原油加工基地的建设,另一方面必须调整原油资源发展战略,通过独资、合资、合作、参股等多种手段,开发和控制石油资源,用10-15年的时间,使自产原油和海外控制资源占加工总量的比例至少达到60%以上,而含硫原油在总加工量中的比例要提高到60%-70%。
2 加大产业结构调整力度
目前,我国炼厂总数仍然有180个左右,较大规模的主要集中在中国石化和中国石油两大集团,其他分布在地方,平均规模偏小。因此,必须在前阶段大型炼油基地群建设的基础上,加大落后产能淘汰的力度,对现有的小规模炼油厂或地缘条件较差的炼油厂,对其改造与扩能坚决予以制止,直到关闭,对大多数具有一定规模的炼油厂应以提高产品质量为主进行适度改造。同时,从原油资源和化工原料两个方面优化资源、优化配置,原油资源优化配置的目标就是提高原油加工适应性,降低原油成本,要降低化工原料的生产成本,提高化工原料厂际间的互供率。
3 提高产品结构调整的灵活性
炼油厂产品结构调整不仅是满足市场需求的问题,也切切实实关系到原油加工量的稳步提高和炼油加工的综合效益。(1)要调整装置构成,提高加氢裂化装置的能力,结合含硫原油加工的要求,使得加氢裂化(高压或中压)加工能力所占比例提高到10%以上;(2)提高高附加价值产品比例,如提高高档润滑油、高级道路沥青、高级汽油、高级溶剂油等产品产量,提高炼油厂加工效益;(3)依靠两个市场,调整产品结构。2010年之前产出柴汽比调整的灵活性要达到1.6-2.5,97#高级汽油(部分满足出口需求)占汽油总产量的比例要达到30%-40%,争取用10年时间使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高档润滑油生产比例占到70%-80%以上。
4 全力推进产业技术创新
21世纪炼油技术的突破点仍然在催化剂,根据我国炼油厂未来发展的需求,重点发展的炼油主要催化剂包括加氢裂化催化剂、含硫渣油加氢处理催化剂、催化裂化催化剂、异构化催化剂、润滑油催化剂等。同时,信息技术将使我国炼油业的原油采购配置、生产计划、装置控制、产品结构调整等全过程产生革命性变化。通过技术的不断创新和改进,进一步提高加工适应性、降低加工成本、提高加工轻油率、降低投资费用、改进产品质量和改进管理手段。
(二)从后期看
1 密切关注国际原油价格走势
炼油企业要加强前瞻性分析,研究市场需求和下游行业变化趋势,紧盯进口产品和国内同行的价格和动向。在价格急剧下行期间,控制并保持库存处于较低水平,降低跌价风险,贴近市场针对不同的产品采用不同的产销策略。在市场下行期间保持企业竞争力。
2 以整体效益为原则优化生产
在目前企业库存较高的情况下,应该追求整体效益的最大化,继续保持部分效益好的企业高负荷生产,适当调减效益相对较差企业的加工量,同时,要控制产能的急剧扩张,加大淘汰落后产能力度,对加工负荷的调整,更多地要考虑企业所在区域的市场需求、销售价格以及资源运输,尤其是边际效益和利润等情况。
3 充分发挥炼油化工一体化优势
要优化资源配置,统筹优化业务链条,减少中间商的营销费用。在目前产品需求不足、价格下降情况下,要加强各板块之间的衔接。国内炼油企业应该从炼化的原料成本、装置生产和产品销售业务链统筹考虑,优化排产,调整产品结构,确保化工原料供应和副产品的出路,不受市场需求和价格波动的影响。
4 大力开展节能降耗和挖潜增效
要发展以渣油加工为主的深度加工,提高轻质油收率,优化资源利用。要眼睛向内,苦练内功,精细管理,千方百计降低各项成本,尤其要加大技术创新力度,采用先进技术,生产清洁油品,促进环境的持续改善和产品质量等级水平的不断提升。
目前,整个石油石化产业正处于一个大变革、大调整的时期,虽然国际炼油业正处于景气周期下行区间,但是发展中的我国正处于重化工业阶段,石油消费本身就具有较强的刚性,加之国家正全力推进扩大内需政策,只要炼油业有充分的准备和足够的应对措施,一定能够走出低谷,迎来产业发展的又一个春天。
上一篇:国内外会展经济理论现状与展望
下一篇:装备制造业产业安全状况实证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