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共性技术开发组织形式选择问题探讨
来源:岁月联盟
时间:2010-06-24
关键词:产业共性技术 开发组织 形式选择
产业共性技术是指在很多领域内已经或未来可能被普遍应用,其研发成果可共享并对整个产业和多个产业及其产生深度影响的一类技术。整体而言,共性技术是一种可以促进跨产业技术进步和产业技术创新的技术,作为产业进步和升级的技术平台,在产业政策中的作用日益重要。
我国产业共性技术开发面临的问题很多,主要表现在科技体制改革后共性技术开发组织主体缺位、共性技术开发组织选择不当造成有限的资源浪费等。从目前的共性技术开发实际来看,涉及到的组织形式较多,如国家科技计划、行业技术开发基地、国家工程技术中心和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国家工程实验室、单个企业、科研院所、大学、产学研合作组织等,如何在共性技术开发时选择一种比较有效的开发组织形式,以便提高效率、降低资源浪费,这个问题目前学界关注不多,本文基于相关研究成果,构建一个简单的原则性选择模型,希望能够为此问题的研究提供思路。
产业共性技术开发组织形式选择模型构建方法
产业共性技术开发组织形式选择模型拟采用霍尔三维结构分析法进行设计。霍尔三维结构将系统工程整个活动过程分为前后紧密衔接的七个阶段和七个步骤,同时还考虑了为完成这些阶段和步骤所需要的各种专业知识和技能。这样,就形成了由时间维、逻辑维和知识维所组成的三维空间结构。其中,时间维表示系统工程活动从开始到结束按时间顺序排列的全过程,分为规划、拟定方案、研制、生产、安装、运行、更新七个时间阶段。逻辑维是指在时间维的每一个阶段内所要进行的工作内容和应该遵循的思维程序,包括明确问题、确定目标、系统综合、系统分析、优化、决策、实施七个逻辑步骤。知识维列举需要运用包括工程、医学、建筑、商业、、管理、社会、等各种知识和技能。三维结构体系形象地描述了系统工程研究的框架,其中任一阶段和每个步骤,又可进一步展开,形成了分层次的树状体系。
虽然霍尔三维结构模型是用来解决大型复杂系统的规划、组织、管理问题的,但对于产业共性技术开发的组织形式选择这样具有一定复杂性的活动,具有借鉴意义。本文选取影响共性技术开发组织形式选择的三个最重要的因素,以这三个因素为三维,构建一个共性技术开发形式选择的模型。
产业共性技术开发组织形式选择模型构建
产业共性技术开发组织形式选择模型借鉴霍尔三维结构模型,为三维选择模型,即分别从共性技术的重要性维度、共享性维度和开发的风险性维度进行考查,对于在以上三个维度表现不同的共性技术采用不同的共性技术开发组织形式(见图1)。总体而言,在三个维度总衡量结果比较高的共性技术,更多偏重于选择政府主导(引导)或技术合作开发组织进行开发。
(一)重要性维度
根据重要性,可以把共性技术划分为关键产业共性技术、基础性产业共性技术和一般产业共性技术。越重要的共性技术越需要用政府主导(引导)、技术合作开发组织等组织形式开发。
(二)共享性维度
该维度包含共性技术的共享性和外溢性两个因素。在相关中,从共性技术的共享性出发,将共性技术分为产业间共性技术、产业内共性技术和企业内共性技术,共性技术的共享性越强,越需要选择政府主导(引导)、技术合作开发组织等形式予以开发。技术的外溢性指由于该技术的存在,引起的除直接技术转让之外的技术进步和劳动生产率的变化。
(三)风险性维度
共性技术开发风险与一般技术研发创新有较大区别。本文针对共性技术研发特点,主要采用技术因素、市场因素、政策因素和复杂性因素进行风险因素的衡量。
1.技术风险因素。从共性技术的特点看,这一类技术可以被一个或多个产业的众多企业采用,属于产业的技术平台,准公共产品特征明显。其产生的社会效益要远远大于私人收益,决定了产业共性技术知识产权保护的不完全性和非排他性,产业共性技术可以从知识和价格两个方面产生外溢效应。技术成熟、先进、复杂、障碍程度可能严重影响研发技术风险,研发共性技术不成熟或者不先进、太复杂,存在技术攻关难度,都有可能导致研发半途而废。研发科技人员团队组成是否合理、实力是否足够,在很大程度上将关系到研发成功与否。
2.政策风险因素。共性技术开发的政策性风险主要是指国家政策过于频繁而且剧烈的调整使企业技术创新面临困难增大、中断甚至放弃的情况。总体上而言,国家政策对企业技术创新的积极作用是主要的。但是由于我国经济体制尚处于转型时期,产业等经济政策的大量调整在所难免。政策调整的幅度、频率和随意性均有可能引发企业对自身判断不清、预测或决策失误等客观风险因素的增加。因此,国家政策调整的科学进行,需要强化宏观层面的短期稳定性和利益均衡性,尽量减少政策性风险和损失。
3.市场风险因素。根据美国学者泰奇的分析,单个厂商进行技术研发时,面对的风险有两种:市场风险和技术风险。市场风险在很大程度上将影响技术风险,市场预期不准确将带来极大风险。在R&D期间,独立于技术风险之外的市场风险并不会随着基础知识研究的完成而降低。也就是说,必须考虑额外的风险,即新产品的性能表现可能会不满足市场需求,或者新工艺、新技术带来的成本降低并没有把单位成本降低到可以实现市场渗透目标的水平。这种额外风险发生在技术研发的早期,即共性技术阶段。
4.复杂性风险因素。由于涉及到多种行业、多种技术基础,产业共性技术往往由几十个、几百个、几千个、甚至上亿个技术单元组成,而且各技术单元之间的关系也越来越复杂,呈现出非线性结构。产业共性技术的复杂性在增加技术创新机会的同时,也增加了技术创新的难度。产业共性技术本身的复杂性,必然构成了针对此类技术开发的复杂性和风险性。
产业共性技术开发组织形式选择模型各因素的量化方法
(一)共性技术复杂性的量化—复合度
在创新过程中,基础研究产生的理论成果往往能被应用于许多领域(或与其它理论结合之后),具有较强的公共应用特性。而到了创新的后期,如开发阶段,由该理论成果演化而来的技术将逐渐变成专用性较强的技术。也就是说,技术的“公共应用性”沿着创新过程由大而小逐步递减。
由于产业技术最终服务于专业需要,在从基础理论向专用技术过渡的过程中,会逐渐融合专业的技术和知识。因此,技术的复合度(即组成技术的数量)呈上升趋势。 基础研究的结果往往是理论性的,尚不能以技术的形式出现,但它是共性技术的起点,而开发阶段的开始正是一项技术走向专用的开始。因此,共性技术所对应的共性区间就是从基础研究结束到开发阶段开始这一与有导向的研究基本对应的阶段。从这个意义上来讲,共性技术也是“阶段”技术。
(二)共性技术共享性的量化—共性度
技术的共性度是从应用范围和涉及产业两个方面考查的,这里用它来描述共性技术的共享程度。为便于分析,下文以可应用于多个产业的共性技术为例。
指标1:应用范围指标n,反映影响的广度,用于考察某项技术(I技术)被应用的产业的数量,设为nI。
指标2:类型指标α、β,反映影响的深度,若nI≥2,考察nI个产业各自的产业类型,即属于主导产业、支柱产业及其它产业等,设产业类型指标为αi,其中i=1,…,nI,同时考察该技术在各个产业中的类型,即主导技术、辅助技术等,设为βi,这里i=1,…,nI。
基于以上提出的指标,理想的界定方法是根据产业的有关资料(如产业的净产值在国民中的比重、影响力系数以及基于产业产品的R&D强度等)找出各类型产业的关系,从而为确定αi的权重提供依据,如将非主导产业和非支柱产业的权重设为1,推算出主导产业和支柱产业的权重为α支(α支≥1);同样可以按照上述方法,由产业中主导技术和辅助技术的关系推算出β主(β主≥1,辅助技术权重β辅为1)。即可按下式,产业技术的共性度:
DGT=α支(β主l1+l2)+(β主m1+m2)(当nI≥2时)
其中,l1+l2=L为主导产业、支柱产业的数量,l1为I技术在主导产业中作为主导技术的数量,l2为I技术作为辅助技术的数量;m1+m2=M为其它产业数量,m1为其它产业中I技术作为主导技术的数量,m2为辅助技术数量;L+M=nI。
然而,由于统计体系不完善和资料来源受限等问题,目前尚无法完全按照上述方法进行技术共享度的测算。但通过这一界定方法的讨论,可以对其中明确的、易获得的数量指标如nI等进行粗略统计。
(三)共性技术重要性和风险性的量化
共性技术的重要性体现在它能在多个行业或领域广泛应用,其应用和扩散能对多个行业和产生影响。共性技术的风险性包含内容多,受实际情况的影响程度大。以上两方面的因素很难使用量化标准加以衡量,实际操作中可以组织包括企业、高校、科研院所、政府部门等相关部门人员组成专家组,进行评价。相关评价方法如德尔斐法适用范围广,不受样本是否有数据的限制,适用于不易直接量化的一些模糊性指标;又如专家评价法,可以用来对共性技术的重要性和风险性进行衡量。
:
1.李纪珍.产业共性技术供给体系[M].出版社,2004
2.马名杰.政府支持共性技术研究的一般与组织[J].中国制造业信息化,2005.7
3.薛捷,张振刚.国外产业共性技术创新平台建设的经验分析及其对我国的启示[J].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6.12
上一篇:产业联动对新型工业化的作用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