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化调整农业产业结构的思考
来源:岁月联盟
时间:2010-06-24
关键词:优化调整 农业结构 农业
合理的产业结构可以提高农业资源配置效率和农业生产效率、促进农业发展,增进农民收入,进而推动社会主义新建设。我国的农业产业结构,历经自1999年开始的建国以来第四次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尽管有了很大变化,但仍存在着一系列问题,因此,优化调整农业产业结构仍然是我国的一项重大课题。这也正是近几年中央一号文和十六届五中全会及06年初两会、年底的中央工作会议反复强调整农业结构、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原因。本人认为优化调整农业产业结构要重点做好两个方面的工作、即确立起正确的认识观念,找好优化调整农业结构的着手点。
一、确立正确,的认识观念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无论做什么,人们的行动都受着思想观念的影响或制约。因此,调整优化农业结构首先必须建立起一些正确,科学的思想认识
(一)要以解放思想的观念引领农民和农业结构调整
在我国,由于经济的影响根深蒂固,农民固守着传统的求稳心态;建国以后,我们又长期坚持计划经济,导致人们思维封闭、僵化。这样,我国农民面对新的经济形势,缺乏创新意识能力。因此,要想实现机制创新、技术创新、调活农业结构,首先要解放农民思想,清除思想认识上的障碍。
(二)要准确理解农业结构调坚的深刻内涵
这次结构调整,相比以往有着很大不同。1.实施调整的主体发生了重大变化。现在结构调整的主体是农民,而过去主要是政府。2.农产品的供需市场发生了根本变化。以往结构调整是在整个农产品紧缺还是卖方市场的背景下进行的,但现在我国农业发展已进入新阶段、农产品已由卖方市场转向了买方市场。3.调整内容发生了巨大变化。过去主要是在种植业内部做平面调整、只是调整面积粮经比例;现在则是一种复合型目标的立体式调整,主要是依靠科技进步优化农产品品种和品质结构,发展多种经营。4.城乡居民对农产品的需求发生了较大变化。人们对农产品的消费以往主要是为了解决温饱,现在则因追求生活质量而提出了优质化和多样化的要求。
(三)要用普进联系的观点看待当前的农业结构调整
经济全球化是大势所趋,面对这一国际局势,我国必须把农业结构调整置入世界经济大格局之中,做到既取长补短又能扬长避短,在发挥我国劳动密集型产品优势,增加劳动密集型农产品出口的同时,吸取外国的技术,以增加我国农产品的技术含量,提高其附加值。
(四)要用可持续发展的观点把握农业结构调整的方向
目前,有机农业和有机食品方兴未艾,绿色食品热销走俏、效益好。发展有机农业和绿色食品是人类对生态农业的理性回归,是人类对如何提高有限生存资源的利用率和如何提高生存质量的再认识。因此,我国的农业结构调整应考虑到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既要提高当前人们的生活质量,还应为子孙后代留好生路。
二、优化调整农业结构的着手点
当前,我同的农业结构调整应按照高产、优质、高技、生态、安全的要求,重点抓四个方面:
(一)积极推进农产品生产优质化
随经济的发展,人们对农产品的需求,再也不仅仅是为了填饱肚子,考虑更多的是有营养、多样化和优质化。况且,农产品总量的增加,是以牺牲农产品的品质换来的。并且提高农产品质量,还是增强国际竞争力的客观需要。据专家分析,21世纪世界农产品质量的竞争,核心是良种的竞争,谁拥有良种和先进技术,谁就能掌握质量竞争的主动权。从国内看,尽管许多农产品出现“卖难”,但一些名特优产品价格在超出同类产品价格几倍乃至十几倍以上仍然畅销。因此,无论是哪类农产品的生产,都应该把优化品种、提高质量作为自己的调整方向,而且这应成为提高农业素质和效益,增强市场竞争力的核心。
为此,需要国家积极推动开展优质高产技术的研究和推广,深入实施良种化工程,加大优良品种的繁育、引进、推广力度,提高优质高产品种的更新、繁育和储备能力,将农产品生产优质化作为种源农业的一项重要工作内容;积极推行农产出质量标准体系和检测检验体系建设。加强食用农产品安全监管,以农业同区和基地为重点,加快建立农业标准化示范区,重点推进无公害产品、绿色食品、出口创汇产品和优质农产品的标准化生产,品牌农业。
(二)积极推进生产经营产业化
随着市场体制的不断完善和市场竞争口趋激烈,农民以家庭作为一个经济实体进入市场,并按市场要求安排生产和进行商品交换的超小规模、高度分散的经营组织方式与大市场之间的矛盾日益显露,致使农民的生产效率和在流通中所获利益越来越低,农业的比较利益和竞争地化逐步下降。
只有发展农业产业化,把分散的一家一户农民组纵起来整体地进入市场,在农业产业内部实行生产、加工、销售有机结合的一体化或贸、工、农一体的经营方式和公司+农户的组织形式,才能在一定程度上有效地化解和防范风险,使农产品的生产成本、收入、利润、风险以适当的方式合理地分散在农民和公司之间。而且,农业产业化经营实现了贸工农三大产业之间的真正联合和与农业的有机结合,有利于非农产业利用资金、信息,管理和技术等优势反哺农业,是增强农业竞争力、促进农业发展的有效措施。加快农业产业化,关键政府要从财政、信贷、土地、进出口经营权等方面采取优惠政策,扶持和培育一批农业基地和农产品龙头以带动千家万户增收,把“千家万户”和“广阔市场”两者结合,形成“市场+农产品基地+龙头企业+农户”的产业化生产格局。
(三)积极推进生产经营规模化
农业规模经营是农业发展进入市场化,专业化、社会化的必然选择,是解决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为此,要以“三个集中”为抓手,加快土地承包经营权有序流转,整合农村土地资源,促进上地流动和经营规模的扩大。加强对粮食高产田、蔬菜基地、农民实行承包后退包农田的规模经营、进一步扩大设施农业的生产面积,提高土地生产经营效益;引入企业经营机制,农业企业化是规模经营的重要途径,把千家万户的分散经营变成适度规模的企业化经营,形成规模经营格局;采取股份制等多种形式,将资金、土地、技术、管理入股,由农户,集体和多元经济主体组成联合体,进行规模经营;加大农业招商引资力度,投资兴办各种农业基地和种养加项目,发展一批龙头农业企业,推动农业的规模经营;发展建设一大批经营规模和外向型程度较高、品牌化经营的“立体农业”、“设施农业”、“工厂化农业”等形式的农产品基地,推动农业经济向集约化、基地化、产业化方向发展。
(四)积极扩大初级农产品的转化和深加工
现代农业效益,更多地产生于产后的加工和流通环节据测算,发达国家农业产前、产中和产后向社会提供的产品价值量比为2:1:7,农业原字头产品的价值量只占农业最终产品价值量10%。可见,没有农业生产外环节的多次增值,农业经济效益就难以从根本上提高。但是我国农民的生产往往是停止于初级产品或半成品,他们的收入大多仅受益于初级农产品,所以,农民收入低的原因之一就在于农业的产业链过短,农产品的附加值太低。而且,随着人们收入和生活水平的提高,恩格尔系数越来越减弱,用于吃上的支出比重会越来越少,食品的收入弹性减弱,因此农民面临着很严峻的挑战。而大规模地转化和特加工初级农产品不仅可以使农产品增值,并且可以引导消费,为农业的发展开拓新的更广阔的市场空间。这就需要政府鼓励多种所有制和多元投资主体共同参与,重点扶持从事农产品加工工业的龙头企业,实现农为产业化经营,并引导它们以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为目标,按照“产业化促标准化”的机制,加快推广农产品全程的标准化生产技术,促进农产品由初加工向深加工、由粗加工向精加工、从数量型向质量型方向发展,即促进农业结构调整向纵深发展。
上一篇:我国会展产业形成机理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