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半岛制造业基地建设中的产业转移模式选择
[关键词] 山东半岛制造业基地 产业转移模式
[论文摘要] 山东半岛制造业基地作为以制造业为中心的发达地区,与周边地区存在明显的梯度差异,存在区域产业梯度转移的现象,选择适合的产业转移模式可推进基地建设的发展。
梯度推移理论认为,任何国家在发展的某一阶段,由于受主客观因素的影响,都会优先发展基础较好的地区,将有限的人力、物力、财力投向最有效的区域,使该区域成为高经济技术区,并通过适当模式的产业梯度转移,实现区域经济的均等发展。区域产业在转移时可运用的模式多种多样,只有选择合适的模式才能促进区域经济(包括转出区域和转入区域)的发展。山东半岛制造业基地作为山东省优先发展的高经济技术梯度区域,与周边地区存有产业梯度转移现象,存在转移模式选择问题,本文结合山东半岛制造业基地自身的特点,从产业转入和产业转出两个角度分析了适合山东半岛制造业基地建设和发展的产业转移模式。
一、山东半岛制造业基地的产业转入模式
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欧美及日韩国家加快了自身产业结构的升级,加快了产业的对外转移,山东省尤其是山东半岛成为承接海外产业转移的主要目标地。20世纪80年代,发达国家在华投资重点以纺织、化纤(劳动密集型)行业为主。90年代转向钢铁、造船、炼化(资本密集型)行业以及汽车、机械、电器(兼具资本、技术密集特征)行业。本世纪以来,微和IT(技术密集型)将成为产业转移的主角。根据这些变化,结合山东半岛制造业基地自身的特点,半岛制造业基地在承接产业转移时所选择的方式主要有以下两种类型。
1.宏观上的领头雁型。日本经济学家赤松要通过对日本承接欧美产业转移的分析,提出了“雁行发展理论”。美国经济学家弗农借用对产品生命周期的分析,形成了“产品生命周期理论”,间接地讨论了经济技术差异区由高至低的产业转移路径。根据赤松要和弗农的观点,发达国家和地区应成为先进技术、先进产品的研发基地和领头雁,应处在产业转移的第一层次。因此具备经济梯度转移条件的发达国家或地区,一方面要遵循“产品进口、国内生产、产品出口”的原则,通过产业转入,学习产业转出国的产业发展经验,吸收其资本和技术,发展相应产业,成为领头雁。另一方面应运用“雁行发展理论”和“产品生命周期理论”来研习先进技术,先发展起来,成为产业梯度转移过程中的高层次或转出层次。山东半岛制造业基地就应在产业转移过程中,通过运用领头雁性的转移模式,使基地成为“山东制造”的“领头雁”。
2.微观上的推移路径型。曹荣庆根据区域产业转移的推进路径:商品输出——市场拓展——资本输出——人才联合这一发展,将区域产业转移概括为六种具体模式:一是整体迁移,指随着行业生产中心的迁移而异地新生;二是商品输出,指对邻近市场乃至国际市场的商品输出;三是市场拓展,指通过有形或无形市场的拓展,进而使企业具有更大的市场空间;四是资本输出,指企业通过资本输出而实现的多元化经营;五是产业关联,指一个企业通过产业间的渗透或跨越而实现产业转移和结构优化;六是人才联合,指通过人力资本的累积而达到产业结构优化和升级。
(1)整体迁移,适合于资源导向型的加工制造业的产业转移。这种模式要求引资时对转入产业进行充分分析,看其在当地是否是因为形成了一个具有更大增值能力的新兴行业,造成了行业成长替代;是否是行内企业出现了边际成本超过边际收益的状况,如果是,就适合采用整体迁移型的承接方式。
(2)部分迁移,包括商品输出、市场拓展、资本输出、产业关联以及人才联合等五种形式。市场导向型的产业适合采用“商品输出型”和市场拓展型 ,商品输出作为区域产业结构优化的一种模式,是单个企业外部市场的拓展,如果只是单纯地进行商品输出,则适合商品输出型。但当这种拓展更多情况下是基于某种性质而组合的一类企业的共同行为时,就适合市场拓展型。当市场拓展到一定程度,商品输出已不能更好地满足投资者利益,资本输出便具有了特殊的意义,此时,经济发展强势区域有意将工厂由自己属地迁至商品输入地,在商品输入地直接生产和销售, 资本输出型产业转移便应运而生。产业关联型作为一种次优选择,是资本输出这种产业嬗变模式在与企业原有的产品具有某种关联,但在空间上分开的产品中的经常运用。它是基于某种内在联系的渗透式扩张。它适合于资源导向型产业,包括按照产品之间的前后向联系而展开的纵向产业渗透,按照产品之间关联性而展开的横向渗透,按照生产某种“大型”产品的企业转而生产原来由其配套厂商生产的产品的内向渗透,以及由内而外的外向渗透等四种方式。而劳动力导向型的产业转移模式主要是人才联合型。在产业发展过程中,由于物质形态层面上的属性已经越来越不重要,更为重要的是人力资源的积累和使用,因此人才的培育和联合也就成了产业结构优化的一种最为重要的途径和最高的层面。无论哪种模式,都可通过横向兼并或横向一体化、区际直接投资、直接设厂(对外建立生产加工点)、收购兼并、委托生产或生产外包装、对外建立销售网点等方式完成。
基于以上承接产业转移模式的选择思路,“半岛制造业基地”在建设过程中,可通过不同模式的选择,结合转入产业的特点,打造青岛的家电、烟台和青岛的汽车、烟台和威海的造船、青岛和烟台的食品加工和海洋化工等产业和品牌,从而加强与欧美及日韩的电子、钢铁、汽车、造船等大公司的合资合作,提高“半岛制造业基地”承接产业转移的能力。
二、山东半岛制造业基地的产业转出模式
区域产业转移表现为资金、设备、技术、劳动力等生产要素跨区域的流动。而企业是生产要素的载体,因此,区域产业转移实际上是众多相关企业的迁移(区位的再调整)。从生产要素的流动角度,产业转移需要经过转入、转出两个阶段。转入是产业的新生,而转出则是产业的升华,是结构的调整。“半岛制造业基地”对中西部的产业转出即是对承接产业的升华,可根据转出产业在本地区所处的发展阶段,选择适当模式进行,具体可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探索:
1.衰退型产业转移。衰退型产业是指由于区域内外供给和需求因素的变化,导致企业在现有区位比较优势的丧失,相较于其他产业的相对收入降为零的产业。将这种产业转移至低梯度地区,降低生产成本,重获比较优势。
2.扩张型产业转移。这种产业转移模式是指产业在原区位仍属于成长型产业,在现有区域本产业仍具有比较优势,主要是出于占领外部市场,或充分利用目的区域的投资、技术等生产要素,扩大产业规模而进行的产业转移。这种类型的产业转移一般集中在目标区域的传统优势产业,因为相较于目标区域其他产业,转移区域产业技术梯度更高、更具优势。由此可以出影响扩张型产业转移的主要因素:一是目标区域市场的大小及其发展前景,这是该类型产业区域转移时首先考虑的问题;二是目标区域资源供应状况,相较于其竞争区位是否具有竞争力;三是目标区域的增长极的竞争力情况。如果目标市场的中心城市具有一定的相关产业配套基础和科研能力,就可以赢得高梯度地区一些高新技术产品某些生产环节的外包业务。
山东中部、西部资源丰富,工业化发展潜力巨大,这就为山东半岛的一些装备制造工业提供巨大的市场。同时中部的一些中心城市如潍坊、淄博、东营等城市制造业基础好、智力资源丰沛、土地供应充足,完全有能力以更低的成本承接山东部分企业外包的一些高新技术产品的某些加工制造环节。目前,山东一些有竞争力的大企业集团,正利用投资新建、参股控股、兼并收购、建立生产加工点和生产基地、研发中心等多种方式,向中西部地区进行转移。
3.膨胀型产业转移。这种产业的识别主要是从经济上的“合意性”角度出发,通过判断其机会成本大小而识别的。若某一产业技术适中,由于充分利用所在区位的某一资源(如文化、质优价廉的劳动力等),产品在国内外市场上具有强大的竞争力,占有较高的市场份额,并且产值连年增长,财税贡献也逐年增加,则成为对本区域经济增长有重要影响的产业之一。但由于该产业技术程度不高,导致其资源集约度(单位资源——水、电、土地、原材料等——投入产值)不高,产业高速增长依靠的是资源大量的投入。如此,该产业的迅速发展,就会同其他产业争抢资源,从而挤占新兴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空间,延缓本区域产业结构升级,影响本区域未来产业的竞争力。因此从提高区域长远竞争力的角度出发,区域政府应把握世界产业发展趋势,未雨绸缪,积极利用经济(产业调控政策、财政税收政策等)、、行政等手段,制定产业规划,稳妥地指导、限制、分流膨胀型产业,从而为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提供充足的资源供应,开拓发展空间,推动产业结构优化、高级化,为区域产业竞争力的动态发展铺平道路。
目前,山东半岛地区也存在一些膨胀型产业,如服装、石油化工、一般性机械加工工业等产业,具有较强的产品竞争力和良好的发展势头,但山东半岛地狭人广、资源缺乏的特点决定了这一类膨胀型产业应向山东中、西部等资源充沛、空间广大的地区转移,从而为信息等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提供空间。如近年来,山东省全省生产要素瓶颈制约明显加剧,山东半岛地区尤为突出:土地供应偏紧,电力、资金相对紧张。土地供应偏紧以及电力和资金相对紧张已对外资的引进产生消极影响,全省利用日韩外资数额趋于下降。可见,这一类膨胀型产业的持续快速发展会挤占新兴产业的发展空间,存在着向外转移的客观压力。
4.“飞地开发区式”产业转移。“飞地开发区式”的产业转移主要发生在东西对接帮扶的城市之间。山东省经济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挂钩帮扶、促进地区均衡发展的一项措施,表现为市场经济中一种强势政府行为。
目前在市一级东西挂钩结队的城市之间以及所辖县级市之间,广泛地采用这一模式推动产业转移。这一类型的产业转移主要表现为两种形式:一种是挂钩帮扶的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政府之间的合作,由欠发达地区提供土地、基础设施服务,发达地区提供资本、技术、管理经验,以发达地区为主导的方式;另一种是挂钩结对中的欠发达地区主动设立招商目标,为结对地区实力雄厚的企业集团前来开发、发展的方式。
半岛制造业基地作为产业转移的集结地,在产业转移过程中,通过不同模式的运用,一方面承接发达国家和地区的先进制造业的转入,另一方面将结构优化需要的出于不同发展阶段的产业转出到山东的中西部地区。对资源导向型的加工制造业,可采取整体迁移和产业关联的转移模式;市场导向型的产业,可采取市场拓展型和商品输出型的模式;劳动力导向型的产业,可采取人才联合型的转移模式。通过采用不同模式的产业转移,山东半岛地区可以为承接高新技术产业腾出空间,优化区内产业结构,加速发展高附加值的新兴产业,既发挥了领头雁的作用,又促进了半岛制造业基地的发展,使“半岛制造业基地”成为“山东制造”的带头兵。
:
[1]张可云陈秀山:区域经济理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335
[2]胡俊文:论“雁行模式”的理论依据及其局限性[J].日本问题研究,1999(4)
[3]曹荣庆:浅谈区域产业转移和结构优化的模式[J].中州学刊,2001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