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TH视角的房地产业发展研究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许云华 时间:2010-06-24

  摘要:近几年,房地产业较高的利润回报率吸引了众多资本,我国很多的民营和国有企业,都把目光投向了投资房地产。而高技术产业的由于具有不确定性,对各类资本不具有更大的吸引力。只有技术创新获得超额利润,才有利于调整我国的产业结构和建设创新型国家。所以房地产业的过度超前投资对建设创新型国家具有颠覆性作用。文章试从官产学的角度论证我国现阶段房地产业的发展。

  关键词:三重螺旋(TH);房地产业;大学
  
  一、TH相关理论
  
  自20世纪80年代末以来,官产学合作所形成的创新发展模式在国际上一直备受科技政策部门与学术界的青睐。为确切、有效地整合国家或区域的科技资源,官、产、学的伙伴关系提升成为关键因素。所谓伙伴关系(Partnerships)指的是,大学、产业、政府之间透过组织结构性的安排,制度性的设计等机制,以加强三者资源的分享与信息的沟通,达到科技资源的协同运用与效能整合,其理想的境界即:大学、产业、政府建立起策略性互动机制。
  官产学“三重螺旋”(TH,Triple Helix)首先见于Etzkowitz & Leydesdorff(1995)。在这篇具有奠基意义的中,Etzkowitz& Leydesdorff认为大学和产业的触角己开始伸向了先前属于对方的领域。胡恩华和郭秀丽(2002)在其针对“产学研”问题对策研究中均挑明了“官产学研合作”之说,对官产学(研)合作中的产业界、学术界和政府各自职能进行了相应界定,并指出应逐步形成以国内外市场需求为导向,企业为主体,政府、高校和科研机构为纽带的新型合作机制。在这种合作机制中,要充分发挥政府的政策指导作用,发挥企业主力军作用,发挥高校和科研机构的科研先导作用,真正建立起以企业为“龙头”,高校和科研机构为“躯干”,政府为“尾翼”的系统结构,实现“技术面向建设主战场”的战略转变。在这种合作机制中,政府的职能是制定合作发展的战略规划、重大政策,协调重大合作项目等;高校和科研机构的职能是着眼高技术的基础研发工
  作,提供先进技术和研究成果;企业的职能是着重应用技术的研究开发和工艺创新,并将科技成果商品化。
  
  二、房地产业与政府、大学之间的关系
  
  房地产业作为我国现阶段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因其旺盛的市场需求、较高的产业关联效应以及其在我国现阶段化、化和城镇化进程中的基础作用而倍受关注。房地产业的健康持续发展成为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发展的关键因素。
  (一)房地产业与政府的关系
  房地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举足轻重。首先,当前房地产业作为我国的支柱产业之一,正继续保持着快速的发展势头,其在整个国民经济中所起到的作用和所处的地位也越来越重要和显著。但同时在房地产业的发展过程中,也存在不少“市场失灵”现象,非市场因素的投资过热、结构性失调和泡沫凸现等弊端非市场机制能诊治和化解,因此需要有政府运用政策措施手段介入其中,以弥补“市场失灵”的缺陷。其次,由于房地产业与系统具有高度的相关性,一旦发生房地产泡沫,则很容易导致金融危机。大量经验事实已经证明,地产投机和泡沫是金融危机的前奏,因此需要政府对房地产业的发展给予足够的重视,并通过政策手段实施有效的预防和适当的干预。再次,房地产业具有社会保障功能。为了实现社会公平,政府应向低收入者和穷人提供经济性住房,保证所有的社会大众“居者有其屋”,而仅凭市场是无法做到这一点的,需要政府制定相应的产业政策实施干预。最后,作为房地产业发展所必需的基本要素之一的土地属于一种稀缺性资源。为了实现资源配置效率的最大化,需要以市场机制的配置为主导再辅之以必要的政府政策措施。
  因此,无论是从房地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作用和地位,还是从其本身所具有的特点来看,要使其得以快速、持续、健康发展,政府引导、规范、调控的作用都是非常关键和必要的。
  (二)房地产业与大学的关系
  1、大学科研为国家出台产业政策提供理论支持。产业政策是国家关于产业发展趋势的战略目标和实现这一战略目标的措施和手段。房地产产业政策是城市住宅产业的生产和开发的政策,是国家部门产业政策的一项重要的政策。根据城市房地产产业特征和我国经济发展水平的具体情况及市场经济发育的状况,城市房地产产业政策的内容设计主要包括:投资导向政策、市场行为规范政策、产品质量管理政策、产业技术开发政策、产业规模政策、产业金融扶植政策、房地产开发成本和产品价格管理、政府行为等。这些政策都必须围绕国家有关房地产开发的目标协调运作。同时,作为一种部门的产业政策的贯彻与实施,还必须在国家经济发展总体计划和体制改革的总体布局中进行,它必须配合其他的改革如工资分配、社会保障、金融管理等体制的改革和市场发育的进程同步协调地加以实施,并在实践中日臻完善。大学科研方向和内容就是要建立在学科基础上围绕社会的重点和难点展开,在不同的环境下探讨相应的解决办法,为政府出台相关政策提供理论支持。
  2、大学科研为房地产经营企业提供技术创新、管理创新。高校高层人才密集,学科领先且综合性强。由于拥有一批科研视野开阔、理论功底扎实的学术带头人,在本学科领域辛勤耕耘,不断获取新的知识,提出新的思想,力求站在本学科领域的最前沿,并且拥有学科综合的优势,学科门类齐全,便于学科交叉融合。在学术自由、学术自治的宽松氛围下,易于产生新理论、新方法、新技术,是思想创新、知识创新的生力军。在房地产业发展的过程中,由于社会进步、市场化不断深入、客户需求提高、管理法制化等因素要求房地产企业不断创新,既包括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又包括商业模式的创新。房地产开发企业可以通过合作的方式与相关高校建立联系,汲取高校的新思想、新技术、新知识,推动企业持续创新性地发展。
  
  三、新时期我国房地产业发展的现状与趋势
  
  从1998年我国停止住房实物分配,大力培育发展住房市场。从2003年起,我国宏观经济偏“热”,出现了房地产投资过热、房价上涨过高过快、产品结构失衡、供需矛盾突出、投机炒房过旺、中低收入人群住房困难等一系列问题,我国的住房产业政策也经历了一系列的调整。
  2004年,为抑制房地产投资过快增长,中央政府采取了“管严土地、看紧信贷”的宏观调控政策,控制房地产投资和开发规模。2005年初,根据房地产市场房价涨幅过大、投机炒作和被动需求增长过快等市场新问题,中央政府在3个月内连续出台了一系列调控政策,调控的目标由控制房地产投资规模过大的单一目标向既控制投资速度又要抑制商品住房价格上涨过快的双重目标转换。2006年,国家新出台了部分调控政策,发展满足当地居民自主性需求的中低价位、中小套型普通商品住房,有步骤地解决低收入家庭的住房困难问题。2007年10月15日召开的党的“十七大”,将“住有所居”与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并列为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的重要目标。
  从我国的国情出发,进一步明确城市住房发展目标,完善城市住房市场体系,提高市场机制配置城市住房资源的效率,同时准确定位并充份发挥政府在城市住房资源配置中的公平保障职能,对于我国房地产业持续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四、基于TH视角的房地产业战略
  
  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市场正在逐步建立与完善,所以政府更应发挥主导和引导作用。随着社会的进步,大学的功能也发生变化,由原先的单一知识传授到知识传授和知识创造,到现在的由知识的传授、知识创造和知识应用这三个方面的和谐统一。技术创新和应用已经成为大学的一个重要环节和主要功能。发掘大学知识创新、传播和应用的集成功能,走产、学、研结合的道路,对于我国产业结构调整和构建创新型国家具有重要作用。
  
  (一)高校要真正面向社会经济发展主战场
  教学、科研、社会服务是高校的三大功能,高校的发展基于这三大功能的有效发挥。一方面,高校和科研院所要形成服务社会经济的共识,并将其视为指导自身发展的指针;另一方面,高校要不断拓展产学研合作的途径,逐渐提升产学研合作的层次,切实转变高校的办学模式,积极引进科研院所和的力量,将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间的合作形式由单纯的项目合作转向人才联合培养、人员相互流动乃至企业、科研院所直接参与高校共同办学,真正形成能够自我运转的“利益共同体”,形成产学研战略联盟。
  就房地产业而言,高校针对于其发展过程中出现的种种问题,结合国民经济具体情况和行业特性所进行的深入研究,无论是从政府管理和行业发展的角度,还是从房地产企业的战略创新、制度创新、管理创新、产品和技术创新及未来发展趋势的角度,对于推动房地产业的持续健康发展都是非常有益和必要的。
  (二)政府要致力于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住房政策体系
  1、建立思路清晰、目标明确的住房发展战略。一是我国房地产发展战略应注重从单纯的产业政策向公共政策适度转型。我国城市居民住房问题的解决关键是依靠住房市场和住房保障,二者缺一不可。二是城市房地产业应重点开发面向广大群众的普通商品住房,要通过土地、信贷、税收、行政等相互配合的多种政策,引导开发商积极开发普通商品住房,优化商品房供应结构,改变目前住房市场中普遍存在的住房结构不合理的问题。三是正确运用政府调控和市场机制两个手段,保持房地产投资合理规模,加强房价监管和调控,抑制房地产价格过快上涨,保持合理的价格水平。四是从我国人多地少的国情和现阶段经济发展水平出发,合理规划、建设、适度消费,发展节能省地环保型建筑,形成具有我国特点的城市住房建设和消费模式。
  2、建立目标相对一致的政策执行体系。为有效实现所确定的住房发展战略,还需要建立目标相对一致的政策执行体系,包括土地政策、信贷政策和税收政策等。在土地政策方面,进一步调整土地供应结构,提高普通商品住房和经济适用住房的比例;严格执行土地回收规定,遏制开发商囤积土地、人为扰乱市场的行为。在信贷政策方面,在严格控制房地产开发信贷规模、防范房地产过热的同时,适时适当调整个人住房贷款利率,积极支持居民合理的自住型住房消费,同时抑制过度的住房投资和投机需求。在税收政策方面,逐步完善各项税收制度,促进城市存量土地流转、开发利用;通过税率调整闲置高档住房、大户型住房的消费,鼓励引导中小户型、中低价位普通住房建设与消费,并积极推动二手住房市场和房屋租赁市场的发展。
  3、促进房地产市场信息公开。房地产市场管理和宏观调控的重要目标之一就是建立运作规范和透明公开的房地产市场,使信息得到合理传导,引导各经济主体形成合理预期并采取理性的经济行为。政府应该积极发挥作用,建立房地产市场公共信息机制,提供必要的房地产公共信息服务,弥补住房市场信息“失灵”,引导市场主体形成合理预期,调控市场主体采取理性经济行为。同时通过对市场信息的采集和数据分析,加强对市场的监测,准确判断广大民众主体住房需求和各地房地产市场运行状况和发展趋势,及时发现市场运行中存在的问题,分类提出调控对策,把问题解决在萌芽和初发状态,促进房地产市场的健康发展,保证普通民众的基本住房消费需求得到满足。
  (三)房地产企业要积极创新商务模式,勇于承担社会责任
  1、积极创新商务模式,从容应对行业转型期。在过去十多年的快速发展阶段,我国多数房地产企业的典型商务模式是“拿地-开发-销售-再拿地”。由于每块土地的差异很大,企业基本上是以“土地运营”为中心,对土地量体裁衣,设计适合土地条件的房子,然后推向市场销售。所以,大家把房地产企业称为“开发商”,其主要工作是“做项目、卖房子”。然而做一个项目,换一个地方,变一种房子,不利于房地产企业核心能力的积累和提升。随着2005年国家对房地产市场调控的开展,依靠政策培育和市场需求数量扩展的房地产行业发展阶段接近尾声,行业转型问题已经无法回避。部分企业进入了快速扩张和规模化经营的发展阶段,现有的“开发商模式”已不能适应企业发展的需要,房地产企业竞争的焦点将逐步转向产品和服务的品质。标准化产品、高效率生产、品牌化推广、快速运营等就成为房地产企业的首要任务。这样的房地产企业更像一个“制造商”,核心业务是“做产品、卖商品”,或者是“做品牌、卖价值”。根据自己的产品特点和运营能力,寻找合适的区域、城市、区位和地块,形成“产品-土地-产品”的商务循环,这就是商务模式的创新。这将有利于形成企业的核心产品、独特品牌和核心能力,促进企业做大做强。如果房地产企业从“制造商”的角色再进一步向“投资商”转化,形成“资本-产品-品牌-资本”的商务循环,就能够加快企业扩张和持续成长的动力,这反映了未来房地产企业的发展方向。因此,商务模式的创新对房地产行业和房地产企业的影响是革命性的,相当于重新定义产业标准和游戏规则,重新分配产业链的价值结构,足以引起房地产企业的高度重视。
  2、树立科学发展观,勇于承担社会责任。在市场经济社会中,社会是企业的依托,企业是社会的细胞。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维护利害关系人的利益,保护环境,是贯彻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房地产行业的“暴利”现象,在收入分配差距日渐拉大的背景下,对社会和谐已造成重大冲击。面对国际和国内的企业社会责任运动浪潮,我国的房地产业应逐步找出企业发展与承担社会责任的契合点,达到双赢和互惠,以保证企业长效持续发展。
  3、以知识创新的机制,促进产业升级。在知识经济的影响下,传统产业要发展必须依靠科技进步,而不是依赖保护性政策。强化科技与经济结合的纽带,营造科技创新和应用的环境,以企业为主体建立起产、学、研相结合的科技开发体系。为此,一方面房地产企业应主动走进校门,及时引进高等院校最新科研成果,使之尽快投入生产和应用,加快实现知识向直接生产力的转换;另一方面房地产企业应邀请专家、教授深入企业,共同投入到建筑节材、节能、节地、有利于环境保护及提高工程质量、劳动生产率和综合效益的重大科技项目的开发研究之中,力争以科技优势占领市场、开拓市场。只有这样,房地产业在新的世纪中才会大有作为。
  
  :
  1、王成军.官产学三重螺旋研究[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12).
  2、周静珍.我国产学研合作创新的模式探讨[D].南京大学,2004.
  3、吕明元.产业政策、制度创新与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成长[J].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07(1).
  4、胡恩华、郭秀丽.我国产学研合作创新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科学管理研究,2002(2).
  5、Gibbons,Michael.University and the New Production of Knowledge: Some Policy Implications for Government[Z],2003(8).
  6、Leydesdorff Loet.The Triple Helix:An Evolutionary Model of Innovations[J].Research Policy,2000(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