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经营中劳动生产率提高的区域性特征
内容摘要:土地家庭承包经营使得劳动力的各尽所能,区域优势得到充分体现,受地理环境、基础、现实生产条件等多因素影响,劳动生产率在地区间及农户间发展不平衡。在劳动力转移大潮中,大浪淘沙使劳动力在反反复复流动中逐渐形成了明显的区域类型化和不均衡性。本文以河北省为调查研究对象,对山区、平原、京津城郊三种不同类型区劳动生产率提高方式和水平进行了变化差异分析。
关键词:劳动生产率 区域 影响因素
土地家庭承包经营使得劳动力的发展各尽所能,区域优势得到充分体现,受地理环境、历史基础、现实生产条件等多因素影响,劳动生产率在地区间及农户间发展不平衡。在农村劳动力转移大潮中,大浪淘沙使劳动力在反反复复流动中逐渐形成了明显的区域类型化和不均衡性。本文以河北省为调查研究对象,对山区、平原、京津城郊三种不同类型区劳动生产率提高方式和水平进行了变化差异分析。
山区劳动生产率提高以劳动力努力投入为主
山区县一般地貌类型复杂,山地、丘陵和平原均有分布,与平原或京津周围县(市)相比,劳动率提高的主要限制因素是条件。自然条件较差,耕地数量少,水肥条件差的山坡旱地为主,小块土地零散分布更是其典型特征。每个家庭只有几分薄地或几亩山场。自然条件的限制,使农用工具如拖拉机等难以发挥作用,农业生产方式和所使用生产工具多数处于传统农业时期。自然条件不仅限制了土地的合理利用,信息的不便也对劳动力接受和文化形成了限制。近年来电视普及率逐年升高,使农民了解外部世界的渠道拓宽,每年外出打工的年轻人带回山外信息等也使农民的观念不断发生着变化。对待家庭承包地的经营情况基本是:青壮年不论男女多数外出打工,农忙回家种田收割;老年和已婚妇女成为山区主要劳动力大军,“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劳作仍是现实写照,劳动强度并没有明显减少。由于地块小又具极典型的分散性,小块土地上对科学技术的容纳度低,提高生产力水平的现代化劳动工具难以在这里应用等。多种原因共同构成了山区劳动力和生产力与平原地区相比均处于较低水平。但在20年中劳动生产率水平仍处于提高趋势中。劳动生产力水平变化情况见表1。
该生产队农户数和人口总数未发生巨大变化,该队位于浅山区地带,耕地减少主要为农村居民点占地,土地单位产出提高是以化肥、农药、良种等物质生产要素投入和劳动力精耕细作的结果,土地生产率提高了2.8倍,劳均单产提高了4倍。以1978年为100,则劳动生产率提高了160%,而经营土地的劳动力总数下降了23%。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主要是劳动力投入努力的结果,在土地面积一定的条件下,其它生产资料投入相比较少。
平原区劳动生产率提高以机械化发展为主
山区劳动生产率提高主要是劳动力要素与土地生产要素相和谐配置的结果。平原地区提高劳动生产率则主要依靠物化劳动,依靠机械化水平的提高,减少活劳动的投入,是机械替代劳动力的结果。因为,不论家庭经营土地规模如何,仅就自然条件禀赋便具有优势。平原区一般地块平整,实施土地家庭承包经营后,对土地的投入主要从提高劳动生产率为目的,释放劳动力从事非农产业增加家庭收入来源。而提高机械化水平是替代劳动的最佳选择,机械化作业和灌溉设施建设发展迅速。
城市郊区劳动生产率提高以信息与技术投入为主
河北省三河市燕郊镇位于北京郊区圈内,土地经营特征呈现出化的市场农业生产带。这些城郊地区,不仅土地价格高昂,农民经营土地的理念与方式也都已发生了时代性变化,“民以食为天”的观念在这里已经淡化,将土地作为创造财富的基础条件,经营土地视作经营企业,由传统的追求土地产量最大化转向了追求土地产出效益最大化。因此,土地中科技含量逐年提高,科技贡献在土地产出中作用逐年增长,土地经营内容紧紧依赖市场信息,以市场需求为生产导向,形成了科技型农业、市场营销型农业特点。以鲜、精、活为特征的类型产品供应城市的蔬菜业、养殖业的产业相比传统的大田粮食作物种植业更有优势,设施农业、观光型农业、都市农业等成为城市郊区农业风景。农业劳动力正逐渐成为具有或掌握一两门农业专业技术的工人,传统的季节性劳动变成为常年性劳动,劳动密集程度和劳动者技术水平提高。设施型农业一般占地较少,如一个蔬菜或花卉大棚占地0.13公顷,需要劳动力1.5-2人;一个家庭基本上2-3个大棚3 个劳动力常年经营。因此,在城郊经济及现代化农业发达地区,家庭承包制使土地和家庭劳动力紧密结合,两者都得到了充分利用。在农业未实现完全规模化之前,这种家庭经营方式是合理利用土地和利用劳动力的最佳选择。见表3。
由表3可知,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原因在区域间表现出明显的特征。在土地由集体经营转为家庭经营的27年中,劳动生产率提高是普遍性的,但促使劳动生产率提高的主要因素是有差别的,受条件和地理位置的约束及市场对农产品需求的影响,山区劳动生产率提高主要依靠劳动力的有效投入,平原则主要依靠机械化程度的提高,但两者在家庭活劳动量的投入上都是减少的趋势;城市郊区劳动量的投入受经营内容需求的约束,在劳动生产率提高的趋势中,家庭活劳动量的投入呈现出由减到增的变化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