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纺织业出口形势严峻初现端倪
纺织业一直是我国出口的“拳头产品”,作为纺织行业全球第一生产、出口、消费大国,我国的纺织品出口总量占据全球的25%。近年来,我国纺织行业,屡遭国外反倾销、特保政策,同时国内出口退税政策调整又使出口面临出口退税降低、人民币升值和劳动力成本上升、利润空间减少等困境。因此,我国纺织品出口备受压力,出口增速放缓,出口形势不容乐观。据海关统计,2007年1月份天津口岸出口纺织品(包括服装和纺织纱线)价值4.74亿美元,比去年同期(下同)增长1%。
一、今年首月天津口岸纺织服装出口特点
(一)一般贸易出口下降。2007年1月份天津口岸以一般贸易方式出口纺织品3.3亿美元,下降2.1%,占同期天津口岸纺织品出口总值的69.6%;加工贸易出口1.42亿美元,增长9%,占30%。
(二)尽管出口至欧盟、美国部分纺织品服装受限,但整体上欧盟和美国依然为天津口岸首要出口市场。2007年1月天津口岸出口纺织品至欧盟1.16亿美元,增长1.5%;出口至美国9436万美元,增长7.2%,合计占同期天津口岸出口该类商品总值的44.4%。
(三)非设限国家出口大幅增长。欧美实施反倾销调查后,企业为了生存,转向亚洲、东欧等其他国家,或将出口市场转移到报价更低的中东、非洲等地。例如:出口纺织品至日本7506万美元,增长15.6%;出口菲律宾237万美元,增长61.2%;出口阿拉伯联合酋长国1056万美元,增长21.9%。
(四)国有企业出口下降,私营企业迅猛。2007年1月份天津口岸国有企业出口纺织品1.61亿美元,下降12.8%,占同期天津口岸出口纺织品总值的34%;外资企业出口纺织品1.58亿美元,增长12.1 %,占33.3%;私营企业出口1.24亿美元,增长18.3%,占26.2%。
二、近期天津口岸纺织品出口下降的主要原因
(一)贸易壁垒频现导致国内企业低价竞争,产品价格下降。继欧美等国对我国纺织品实施特保之后,巴西、印度、厄瓜多尔、哥伦比亚、以色列、秘鲁、南非等多国纷纷效仿,均针对我国的纺织品出口提出各种限制措施。随着出口利润的减少,企业出口压力越来越大,出口产品价格竞争日趋激烈,为抢占国外市场,部分企业采取低价竞争的方式出口,致使纺织品出口价格大幅下跌,形成恶性循环。如近年来,我国梭织服装的出口价格下降了27%,针织服装的出口价格下降了33%。
(二)出口退税下调加大国内纺织业出口压力。自2006年9月15日起,国家将纺织品的出口退税率由13%降至11%,出口退税下降了两个百分点,约使整个纺织行业减少利润总额1.5%左右,导致国外订单减少或向其他国家转移,直接影响到服装出口企业利润。例如:由于天津市服装企业产业链不够完善,配套产业不全,尚未形成如江苏、浙江、福建等地的成熟产业结构,许多原料需要去南方采购,在原料供应渠道等生产成本方面缺乏优势,出口退税下调进一步缩减了企业利润,加重出口压力。
(三)自主品牌短缺严重制约产品出口。据了解,目前国内出口纺织品的自有品牌较少,研发、技术投入严重不足,出口产品以定牌、贴牌为主。国有纺织企业研发投入比例仅为销售收入的0.25%。突出特点是“用高档设备加工低档产品”,产品附加值低。很多从事出口服装业务的企业只不过是国外品牌的加工厂,商品的附加值都被国外企业拿走,严重影响了国有纺织行业国际竞争力的提升。如我国对日本出口的服装虽已占到了日本进口量的约70%,却几乎没有我国自己的知名品牌,附加价值较高的服装基本上都是外国或日本厂家自己的品牌。自主品牌在国际市场上最多能卖到3-5美元,可贴牌生产,则可卖到30-50美元,在这样利润前多数企业往往选择贴牌生产,但随着其他成本更低的发展家加工实力的增加,我国出口量大幅下降。
(四)欧美设限致使国外订单大量转移。在我国纺织品贸易受到欧美反倾销等限制措施后,为规避风险,近年来,欧美客商的订单已向印巴和拉美等国家和地区转移,纺织品出口清关率偏低,欧美客商的订单已向印巴和拉美等国家和地区转移。据了解,欧美服装采购呈现向新兴纺织强国转移趋势,已有部分订单流向巴基斯坦、印度、越南、柬埔寨等国家,国内企业出口量下降。出口市场转移。
三、目前纺织品出口值得关注的情况
(一)中欧、中美纺织品协议即将到期,我国纺织品贸易面临新挑战。近年来,我国纺织品服装企业不断遭到欧美反倾销以及特殊保护条款等贸易保护主义的限制,大量货物输往其周边国家。而一旦2007/08年协议终止后,可能再次造成我国纺织品出口量增价减的混乱局面,从而为欧美利用特保、反倾销措施等手段对我国实施限制提供口实。由于反倾销、反补贴措施对我国纺织品出口的危害要比单纯的数量限制大得多,一旦实施,我国纺织品在欧美市场份额将遭到严重削弱。
(二)欧盟“扩容”出口设限范围扩大应引起企业重视。随着保加利亚、罗马尼亚于2007年1月1日加入欧盟,根据商务部、海关总署、国家质检总局近日联合发出《关于输保加利亚、罗马尼亚部分纺织品管理规定的公告》,从2007年1月1日起,从我国出运到保、罗两国的相关类别纺织品也将被纳入《中欧纺织品谅解备忘录》管理,出口数量增幅将被限制。2005年在我国与欧盟签订的《中欧纺织品谅解备忘录》达成协议之时,欧盟共有25个成员国。然而,随着欧盟第6次“扩容”的步伐加快,设限国范围扩大。据“第一纺织网”统计数据显示,2006年,这两个国家已成为我国纺织品进出口金额大幅增长的贸易伙伴。因此,对我国出口上述国家的纺织品服装出口企业来说,无疑于雪上加霜。
(三)其他国家加强对我国纺织品出口的限制。越来越多的国家出于保护其国内纺织行业的利益而对我国纺织品出口加以限制。如土耳其外贸署12月24日发布第26386-2006/6号官方公报称,依据2004年制定的《关于特定纺织品进口监控和保障措施条例》的规定,土耳其政府认为自中国进口纺织品对土耳其市场造成市场扰乱或市场扰乱的威胁,因而决定2007年继续对我国出口44类纺织品实施配额限制。实施时间为2007年1月1日至12月31日。此外,部分发展中国家也开始对我国的纺织品实施反倾销调查,使我国纺织品遭受的贸易摩擦一直处于不断上升状态,应引起企业重视。
(四)国际市场竞争加剧,纺织品出口形势不容乐观。目前,虽然我国是纺织品第一出口大国,但是印度、墨西哥、土耳其、巴基斯坦、孟加拉、泰国、斯里兰卡、越南、南非、尼日利亚等众多家也是纺织品出口国,其部分出口市场与我国重叠。因此,随着很多发展中国家,尤其是亚洲周边国家的纺织业竞争力不断提高,我国的成本优势不断下滑,未来纺织品出口境况更加复杂。
(五)出口退税作用不甚明显。由于普遍认为,2006年国家对纺织品出口退税率下调有可能仅仅是一个开始。因此,纺织品生产企业为抢在出口退税下调政策实施前获取更多的利润,采取调整生产计划,加快生产、提前出口的措施,使纺织品出口显著增长。如2006年4季度天津口岸纺织品出口仍呈增长趋势,易引起贸易摩擦。
(六)纺织企业海外拓展面临困境。由于国内部分企业诚信度较低,普遍存在三角债现象,而国外客户能够及时支付货款,使企业快速回收资金进行周转目前我国企业真正走出去的都是国内有实力、资金雄厚的合资或独资企业,他们到东南亚、非洲、南美洲等地利用国内国外两个市场和资源,进行跨国经营。这些企业海外投资建厂的过程比较长,一般需要几年的时间,包括前期的考察、选址、规划设计以及后期的建厂、员工培训、投产等。这些不仅需要进行大量的资金投入,还需了解当地政策法规、地理环境、风土人情,承担诸多风险。
(七)四大因素致使我纺织品国内压力“暗流汹涌”。受人民币升值压力不减、劳动力短缺、自主创新能力差和生产链不完善等四大不利因素影响,国内纺织企业出口成本增加,国际订单减少或向其他国家转移。据了解,人民币升值2%,企业出口成本将增加0.6%-2%。从2005年7月21日人民币兑美元汇率升值2%以来,人民币升值增势不减。2006年人民币升值3%,预期2007年人民币升值幅度在4%—5%,人民币升值增势强劲加剧企业出口成本增加,利润缩水;我国纺织业属于劳动密集型行业,而目前主要出口部门的劳动力缺口至少为100万人;缺乏核心竞争力,全行业真正自主创新的比例不足10%,中高档产品少而“大路货”多,鲜有国际知名品牌,国内高端市场大多被国外品牌占领;南北差异较大,如天津、北京等北方地区的纺织品大型生产企业没有如南方江浙一带面料、辅料成套供应的原料基地,采购困难,不具备稳定的良性发展环境,致使欧美订单大量流失。近期已有部分订单流向巴基斯坦、印度、越南、柬埔寨等国家,国内企业面临生存压力,未来出口前景不容乐观。
此外,棉花进口配额政策也将影响国内纺织业发展。近年来,我国纺纱产量连续四年以20%的速度增长,导致我国棉花消费量已占全球总消费量的40%左右,棉花进口激增。近期,棉花进口是否继续增发配额成了纺织行业于棉花市场的焦点问题。进口棉花成本相对低廉,纺织行业主张再增发170万吨配额,而棉花企业认为目前国内棉花资源已经能够满足供应,无须再增发配额。如不再增发配额,势必导致棉花价格上涨,从而提高纺织业生产成本,影响企业出口。
四、相关建议
(一)加快从“以量取胜”到“以质取胜”的转变,提升产品档次和产业水平,保持纺织业的可持续发展。面对不断变化的贸易环境,纺织企业应不断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建立和扩大国际营销渠道,通过出口结构调整,提高深加工、高质量产品,增加高附加值产品的出口。
(二)调整出口产品结构,大力推行“品牌战略”。目前我国纺织品出口主要靠以量取胜,没有自己的品牌,才导致竞相压价。建议出口企业建立并完善知识产权和品牌保护机制,加大纺织品服装自主品牌建设的力度,强化品牌意识培养自己的纺织品品牌,提高附加价值。逐步推行统一分销价、统一零售价,采取价格差异化定位,增加高档次、高附加值产品的出口量,开发特色产品市场,加强技术创新和设计创新能力。
(三)进一步强化行业商协会的作用,加强行业自治能力。借鉴美欧的行业协会组织的经验,在贸易争端频仍、开辟海外市场矛盾激化的背景下,改革商会、行业协会组织的属性定位和内部机制,强化其职能,让商会、行业协会组织在应对贸易摩擦中发挥更大作用,协调和指导纺织企业的生产和出口问题,竭力避免导致同国外发生贸易摩擦问题。纺织企业应正确认识贸易摩擦,积极应对,减少贸易摩擦的出现。
(四 )各相关部门加强沟通,建立出口纺织品监测预警机制。在贸易磨擦应对中,形成政府、行业协会、产业部门、企业的研究机构以及媒体之间的良性互动。出口纺织品监测预警体系的建设,有利于我国纺织行业长期出口发展,对规避各种贸易壁垒等风险,起到预警监测作用。
(五)加强引导,推进外贸增长方式的转变。企业应尽快地调整经营观念,实现出口贸易增长方式的“规模导向型”向“效益导向型”转变。同时,政府在推动纺织品出口市场多元化、完善相关的法制建设等方面能发挥积极作用,帮助积极寻找新的竞争优势,努力扩大产品的技术含量和提高附加值。
(六)采取有效手段,规避收汇风险。企业及时关注各币种汇率的变化,更好地选择结算外币品种,利用工具尽可能降低收汇风险。目前国内企业可以使用的汇率避险工具主要有人民币远期外汇交易、外汇期货交易、远期外汇买卖、外汇期权、掉期交易、出口押汇、福费廷及结构性存款等。如出口收汇企业可通过远期结汇产品防范人民币汇率升值风险。人民币升值和出口退税降低对出口企业只是短期的“阵痛”, 政府、行业组织、纺织品出口企业应从长远考虑,采取措施维护国内产业发展和企业合法权益。(四 )各相关部门加强沟通,建立出口纺织品监测预警机制。在贸易磨擦应对中,形成政府、行业协会、产业部门、企业的研究机构以及媒体之间的良性互动。出口纺织品监测预警体系的建设,有利于我国纺织行业长期出口发展,对规避各种贸易壁垒等风险,起到预警监测作用。
(五)加强引导,推进外贸增长方式的转变。企业应尽快地调整经营观念,实现出口贸易增长方式的“规模导向型”向“效益导向型”转变。同时,政府在推动纺织品出口市场多元化、完善相关的法制建设等方面能发挥积极作用,帮助积极寻找新的竞争优势,努力扩大产品的技术含量和提高附加值。
(六)采取有效手段,规避收汇风险。企业及时关注各币种汇率的变化,更好地选择结算外币品种,利用金融工具尽可能降低收汇风险。目前国内企业可以使用的汇率避险工具主要有人民币远期外汇交易、外汇期货交易、远期外汇买卖、外汇期权、掉期交易、出口押汇、福费廷及结构性存款等。如出口收汇企业可通过远期结汇产品防范人民币汇率升值风险。人民币升值和出口退税降低对出口企业只是短期的“阵痛”, 政府、行业组织、纺织品出口企业应从长远考虑,采取措施维护国内产业发展和企业合法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