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的经济学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宋照来 时间:2010-06-24
    在历来的社会中,农民一直处于较低的社会地位,这与他们拥有的条件有关。经济条件是决定一个人、一个阶层所处地位和享有文明的首要条件。改善和提高农民的经济条件,实现农业现代化,是我们在实现共同富裕,实现强国战略过程中应该认真考虑的问题。
     世界上的人大多数非常贫穷,而且世界上的穷人大部分都靠农业谋生,这似乎成了社会学中的一条定理。我国八千万的贫困人口几乎都在。如果说,在以往漫长的人类中,由于社会生产力的落后,人们无法克服农业的特性对于自然界的依赖,饱受自然界的欺凌而时时要挣扎在贫困和落后的痛苦之中,那么,人类社会到今天,科技、经济和政治的进步,该到了打破这一定理的时候了。实际上许多发达国家的农业发展随着现代化的实现已经与并驾齐驱,农业和贫困之间的距离被撇得越来越远了。在这一进程中,农民是主要的历史角色。因此有必要研究一下农民的经济学,有必要把农民及农业作为经济学研究中的一个重要部分。
     农民经济地位低下的原因
     拥有较少的文化知识,拥有较少的信息是农民经济地位低下的最根本原因。这种决定性的制约因素贯穿了整个历史。在最近几十年来,随着经济学的发展,直到人们开始重视并把人力资本作为生产力发展的重要因素列入经济学研究范畴的时候,国外的几位经济学家在对农业的研究方面取得了重要成就。
    城市和农村的重要差距,富裕和贫穷的重要差距,进步与落后的重要差距是由于各种原因造成的,但其中鲜为人们所认识的一点是:这些人们所掌握的信息量的差距。前世界银行副行长约瑟夫·斯蒂格利在他撰写的文章《知识---帮助世界穷人的钥匙》中阐述了以下观点:“对于亿万人来说,缺乏、技术和社会知识的情况,必然造成不必要的贫穷和苦难。”,“成功的发展要求改造社会,使社会依靠技术,也需要缩小发达国家和发展家之间的技术知识差距。绿色革命已在许多发展中国家大幅度增加了主要农作物的产量。这说明发展中国家如果获得合适的种子,种植方法和技术就能获得更大的成功。但是光靠技术本身是不够的,知识必须通过有效的扩大服务手段来传播,还必须有其他相辅相成的服务手段,如购买种子的贷款。”诚然,如果从城市到农村住上几天,就会感到闷,有些农村人在一年中获得的信息甚至不跟大都市人一天中获得的信息多。
    在商品经济不发达的时代,重农学派一直占据着经济学的主流,这是有其必然原因的,在那个时代,人类生存的一切需求的满足都依赖土地,它几乎成了人类的唯一生存生产资料。但是随着生产力的不断进步,包括在农业占主导地位的国家,随着工业化的进程,土地的重要性一直在走下坡路,农业对国民经济的贡献率不断下降,越来越多地被工业所取代。随着非农产业经济力量的扩大,政府也越来越多地把精力、资金和政策向非农产业倾斜。特别是在传统的农业国家,为了迅速壮大工业力量,基本上是采取牺牲农业来支持工业发展的政策的。
    有人也许会问,在重农学派占主流的时代为什么农民经济地位仍不高呢?大家知道,重农学派的经济理论是封建社会时代的统治理论,在中国漫长的封建社会历史中,统治者几乎都采用重农抑商政策,把农视为“本”,把商视为“末”,从国家政策上压制商品经济的发展。由于商业活动一直受到政策上的压抑,所有的农业生产活动不是本着交换的目的,都处于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状态,农民成为地主土地的附属物,从来没有条件去获取知识和掌握生产资料,仅有的生产剩余被地主阶级作为各种税赋拿去,他们剩下的仅有的生产资料就是可以干活劳动的体力了,并且这种体力也经常由于饥荒而削弱。

    农民要树立新的发展观念
    农民经济地位的提高有赖于农民自身素质的提高,这就是农民为什么要树立新的发展观的原因。下面阐述农民应树立什么样的发展观。
     一、改变“土地发展观”。认为只有土地才是农民发展的唯一出路的观念已经落后了。一些农民完全可以从土地生产活动中解放出来。乡镇,农产品加工运销,农村服务业都是农民发展的道路。随着农业生产的现代化和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必然要解放出大批的农村劳动力。上述产业的兴起也是农村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对于实现农业向第二、三产业的转化,缓解农业资源与人口的矛盾,完成农村就业结构的调整,优化农村经济资源的配置将产生重大深远的影响。大邱庄、华西村是新农业的典型代表。
     二、树立“社会经济观”。农村经济的发展,特别是近二十年来中国农业改革释放出来的巨大能量表明,土地的肥沃程度不是造成贫富差距的原因。在原来许多的落后地区,荒山、滩涂被开发利用,人们纷纷走上富裕路的例子到处都是。人均土地量也不是造成贫富差距的原因。我国的人均土地量比以前减少了许多,而粮食产量却大幅增加,许多农民把种粮改成种菜,收入增加了几倍。实际上,许多贫困地区的农业生产都具有很大的潜力来满足当地人们的生活需要,人口增加的需要,并且可以大大提高他们的收入,改善他们的福利。而掌握这一潜力,实现由贫穷到富裕转变的关键因素,前面已经证明了,不是土地,而是人口质量和知识水平。
在一百年前,拥有一百亩土地的地主的收入,恐怕不跟现在拥有十亩土地的农民的收入。这说明土地的生产能力被大大地提高了,这得益于农业科技的进步,这是几十年来对农业人力资本投资的结果,这包括农业的研究,农业劳动者受程度的提高,农业技术的不断推广等等。
    农民发展经济需要的是信息、科技和现代化的营销。这些因素中,信息居非常重要的地位。一提起农村,就给人一种封闭落后的印象,这种封闭落后,不是信息封闭的原因而正是信息封闭的结果。只要信息之风吹进农村,就会产生巨大的力量。山东电视台《乡村季风》报道了沂水县农民唐兆清和他的农业科技,种植一亩大枣成为一个万元户,科技与农业相结合为农村,特别是山区经济的发展打开了一扇新的大门。我很赞同舒尔茨的观点:“全世界的农民都在与成本、利润和风险打交道,他们都是时刻算计个人收益的经济人。在自己那小小的、个人的和分配的领域里,这些农民都是企业家。他们总是能那么敏锐地适应经济形势,使得许多专家都无法了解这些人是多么有效率。尽管由于教育、健康和个人经历等方面的原因,农民在对新知识的接受,理解和采取适当行动的能力方面尚有差距,但是他们却都具有企业家的最本质的素质。”
     现在的农业经营到处都是政府指导的影子。政府只所以能充当这个指导,只是因为它拥有权力和信息。有些时候它的决策并不比部分农民高明,乡村政府为了自己的政绩盲目指令农民种植而造成损失的情况不是没有。农民所缺的不是干预和指令,而在于充分的信息知识和一系列的服务。在中国的改革历史中农民的创造性往往具有开创性的意义,70年代末安徽凤阳农民的土地改革,80年代农村乡镇企业的异军突起,90年代土地延包带来的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每一次农村生产力的激活,都为中国经济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给农村以科技信息的支持,必将带来农村产业经济的一次飞跃。
    科技对农业的贡献及对农民提出的要求
    研究表明,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主要不是依靠资源条件,而是依靠科技进步和农业人力资本的投入。发展中国家劳动生产率要达到发达国家的水平,在资源条件方面可利用的潜力仅为1/4到1/3,而2/3以上要借助科学技术和人的智力水平。据枣庄市中区统计表明,到98年底该区良种覆盖率达96%,农业先进技术覆盖率达90%以上,科技进步对农业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52。34%。(《枣庄日报》98、12、21日二版)这充分地说明,人力资本因素对农业的贡献已经开始超过非人力资本因素对农业的贡献,也说明,加大对农村人力资本投入是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必然选择。    许多在生活的人也许还记得,小时侯上学的时候,认为学习很辛苦,说学习不好大不了回家种地。在今天看来,这句话也没有道理了。因为随着农业的,农业生产经营本身对劳动者素质的要求也提高了,农民将不再只是从事简单的生产活动,要依靠科技,面向市场,根据价格信号作出种植什么的决策,更要面临着如何将产品销售出去的问题。现在的一些农民已经应用最的科技手段-国际互连网-经营自己的产品了。可以说,在将来的农业经营中,没有相当的文化就无法运用技术,最终恐怕连农民也当不成了。
    扩大农民人力资本投资及政府在其中的作用
地方政府的职能作用在十几年来已经发生了巨大转变,这是不断发展的农业对政策提出的新的要求的结果。不能否认,政策相对于农业发展的现实形势有着滞后的情况。例如农产品的价格仍不能符合市场经济的要求,不能给农业投入以有效的刺激,农业缺少有效的资金政策的支持,农民没有一系列完整的社会保障等。另外,传播知识和新技术对发展的影响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各级政府如何更好地解决防碍发展的知识差距和信息问题。
    改善市场环境即农业发展的外部条件是政府的责任,针对农业发展所面临的制约因素,下面简单地探讨一下政府政策应关注的几个问题。
    一、农村社会化保障制度。农民一般没有医疗保险和养老保险,这种缺乏对于农业资本的积累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目前还没有发现进行深入研究的资料。但是一个明显的事实是,农民在生病或年老的时候,花费的是正在生产过程中的资金或是在以前的生产中节余的资金,由于农民没有生产资金和消费资金的区分,在这些情况下(生病或年老),生产资金往往被消费资金所侵占而不能保证生产资金的及时足量供给,从而影响了农业生产的发展,同时农民由于没有足够的资金投入而减产进而导致了农民的贫困。如果农村有了社会保障制度,则可以有效地解决这一问题,避免生产资金被侵占。
    二、农村信息(知识)不足问题。解决农村信息不足问题的唯一有效途径是加大人力资本投资。包括扩大成人,对农民进行生产技能培训,市场知识培训,建立畅通的信息流动渠道,建立农业科学技术教育和培训组织体系,加大农业科研投入。
    三、关于农民迁移的管理和激励制度。这一制度的着力点在于有效解决农村劳动力资源的配制,从而带动农村科技、信息、资金的优化组合,促进人力资源市场的建立。例如一个地区的农民是否可以到另一地进行包括土地在内的经营性投资。
    四、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振兴农业是一项系统工程,农业的发展离不开业、、第三产业的积极配合,如何以较低的交易成本实现各产业的协调发展是一个应该考虑的重要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