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第三产业发展与就业之间的关系
关键词:第三产业 就业 江苏
论文摘要:本文首先从三个角度出发,说明了第三产业对促进就业的作用。于是得出结论,促进就业的关键在于推进第三产业发展。然后对江苏第三产业发展现状做了分析,发现江苏第三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解决问题的建议。
江苏省是人口大省,也是人口密度最大的省份之一。劳动力资源丰富,就业矛盾突出。解决就业问题、使劳动力资源得到充分利用对于促进江苏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从劳动力在三次产业的分布情况看第三产业吸纳劳动力情况
分三次产业的从业情况 | |||||||
年 份 | 从业人数 (万人) | 人数(万人) | 构成(%) | ||||
第一产业 | 第二产业 | 第三产业 | 第一产业 | 第二产业 | 第三产业 | ||
1978 | 2777.72 | 1937.06 | 544.57 | 296.09 | 69.7 | 19.6 | 10.7 |
1980 | 2821.03 | 1987.28 | 546.48 | 287.27 | 70.4 | 19.4 | 10.2 |
1985 | 3262.97 | 1738.09 | 1065.75 | 459.13 | 53.2 | 32.7 | 14.1 |
1989 | 3519.83 | 1714.69 | 1215.40 | 589.74 | 48.7 | 34.5 | 16.8 |
1990 | 4225.02 | 2389.25 | 1212.58 | 623.19 | 56.6 | 28.7 | 14.7 |
1991 | 4272.97 | 2405.68 | 1226.34 | 640.95 | 56.3 | 28.7 | 15.0 |
1992 | 4315.12 | 2337.93 | 1270.80 | 706.39 | 54.2 | 29.4 | 16.4 |
1993 | 4339.81 | 2228.06 | 1325.38 | 786.37 | 51.4 | 30.5 | 18.1 |
1994 | 4362.76 | 2131.65 | 1375.14 | 855.97 | 48.9 | 31.5 | 19.6 |
1995 | 4385.17 | 2057.08 | 1407.64 | 920.45 | 46.9 | 32.1 | 21.0 |
1996 | 4386.97 | 2014.06 | 1397.25 | 975.66 | 45.9 | 31.9 | 22.2 |
1997 | 4388.79 | 1981.54 | 1382.03 | 1025.22 | 45.1 | 31.5 | 23.4 |
1998 | 4389.92 | 1946.49 | 1341.12 | 1102.31 | 44.3 | 30.6 | 25.1 |
1999 | 4390.71 | 1908.64 | 1330.39 | 1151.68 | 43.5 | 30.3 | 26.2 |
2000 | 4418.14 | 1890.96 | 1335.16 | 1192.02 | 42.8 | 30.2 | 27.0 |
2001 | 4434.28 | 1813.62 | 1356.89 | 1263.77 | 40.9 | 30.6 | 28.5 |
2002 | 4458.02 | 1734.17 | 1381.99 | 1341.86 | 38.9 | 31.0 | 30.1 |
2003 | 4468.67 | 1608.72 | 1452.32 | 1407.63 | 36.0 | 32.5 | 31.5 |
2004 | 4482.52 | 1506.13 | 1533.02 | 1443.37 | 33.6 | 34.2 | 32.2 |
2005 | 4510.12 | 1420.69 | 1546.97 | 1542.46 | 31.5 | 34.3 | 34.2 |
2006 | 4564.76 | 1360.30 | 1588.54 | 1615.92 | 29.8 | 34.8 | 35.4 |
数据来自《江苏统计年鉴——2007》
从上表可以看出: 1978年到2006年之间,第一产业从业人员所占比重大幅度下降,由69.7%下降到29.8%,意味着越来越多的劳动力从第一产业中流出;第二产业从业人员比重有所增加且比较稳定;第三产业从业人员比重由10.7%上升到35.4%,上升幅度最大,意味着有大量劳动力流入第三产业部门。从绝对值来看,我省就业总人数从2777.72万人上升到4674.76万人,增加了1897.04万人,其中第三产业从业人数增加1319.83万人。即新增就业人员的69.57%在第三产业就业。到2006年第三产业从业人数最多、从业人员比重最大。
(二)从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偏离的角度看第三产业吸纳劳动力能力
年份
| 就业结构(%) | 产业结构(%) | 结构偏离度 | ||||||
第一产业 | 第二产业 | 第三产业 | 第一产业 | 第二产业 | 第三产业 | 第一产业 | 第二产业 | 第三产业 | |
1978 | 69.7 | 19.6 | 10.7 | 27.6 | 52.6 | 19.8 | -0.604 | 1.684 | 0.850 |
1995 | 46.9 | 32.1 | 21.0 | 16.8 | 52.7 | 30.5 | -0.642 | 0.642 | 0.452 |
2000 | 42.8 | 30.2 | 27.0 | 12.2 | 51.9 | 35.9 | -0.715 | 0.719 | 0.330 |
2005 | 31.5 | 34.3 | 34.2 | 8.0 | 56.6 | 35.4 | -0.746 | 0.650 | 0.035 |
2006 | 29.8 | 34.8 | 35.4 | 7.1 | 56.6 | 36.3 | -0.762 | 0.626 | 0.025 |
结构偏离度=(某产业期内GDP比重/同期该产业从业人员比重)-1
资料来源:根据《江苏统计年鉴——2007》数据计算
上表显示:1.第一产业在改革初期结构偏离度为-0.604,说明当时已存在着大量剩余劳动力和隐性失业问题。随着改革进一步深化,偏离度逐年偏离零值越来越远。2006年,该值为-0.762,说明第一产业不仅不能吸收更多的劳动力就业,相反,成了使劳动力源源不断流出的部门,对我省的就业产生巨大的压力。2.第二产业的结构偏离度为正值且较大,这说明:(1)该产业应当吸收更多的劳动力。(2)该值呈现出越来越小的趋势,说明该产业各部门在这个时期正在接纳越来越多的从其他部门转移出来的劳动力,这与前面提到的在此期间第二产业就业人数比重上升的情况一致。3.第三产业的结构偏离度为正且越来越向零值靠拢,趋势比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明显,说明第三产业己成为吸收劳动力就业最主要的部门。在未来,第三产业仍有继续接纳劳动力的能力。
(三)用相关系数分析第三产业与就业的关系
相关系数计算表
年份 | 第三产业产值(亿元) x | 第三产业从业人数(万人) y |
|
|
|
1978 | 81.99 | 296.09 | 6722.36 | 87669.29 | 24276.42 |
1980 | 95.96 | 287.27 | 9208.32 | 82524.05 | 27566.43 |
1985 | 196.63 | 459.13 | 38663.36 | 210800.36 | 90278.73 |
1989 | 603.92 | 589.74 | 364719.37 | 347793.27 | 356155.78 |
1990 | 649.19 | 623.19 | 421447.66 | 388366.34 | 404569.01 |
1991 | 822.70 | 640.95 | 676835.29 | 410811.13 | 527305.86 |
1992 | 1099.46 | 706.39 | 1208812.29 | 498979.97 | 776642.21 |
1993 | 1612.62 | 786.37 | 2600543.26 | 618383.39 | 1268121.70 |
1994 | 2204.38 | 855.97 | 4859291.18 | 732690.65 | 1886890.90 |
1995 | 2925.50 | 920.45 | 8558550.25 | 847223.02 | 2692768.20 |
1996 | 3587.38 | 975.66 | 12869295.26 | 951916.59 | 3500070.80 |
1997 | 3876.11 | 1025.22 | 15024228.73 | 1051078.80 | 3973870.70 |
1998 | 4336.31 | 1102.31 | 18803584.42 | 1215084.94 | 4779953.20 |
1999 | 4755.47 | 1151.68 | 22614494.92 | 1326374.27 | 5476795.10 |
2000 | 5204.71 | 1192.02 | 27088980.58 | 1420911.68 | 6204115.50 |
2001 | 5904.31 | 1263.77 | 34860879.36 | 1597114.61 | 7461690.10 |
2002 | 6712.67 | 1341.86 | 45059895.04 | 1800588.26 | 9007459.00 |
2003 | 7641.42 | 1407.63 | 58391271.14 | 1981422.22 | 10756289.00 |
2004 | 8653.60 | 1443.37 | 74884792.96 | 2083316.96 | 12490347.00 |
2005 | 10705.30 | 1542.46 | 114603448.09 | 2379182.85 | 16512497.00 |
2006 | 12951.07 | 1615.92 | 167730214.14 | 2611197.45 | 20927893.00 |
合计 | 84620.69 | 20227.45 | 610675878.00 | 22643430.10 | 109145556.00 |
资料来源:根据《江苏统计年鉴--2007》数据,运用Excel软件计算
相关系数:
相关系数为0.947,说明第三产业从业人数与该产业产值之间有高度的线性正相关关系,即:第三产业产值越高,该产业从业人数越多。同理可以求出第一产业从业人数与该产业产值之间的相关系数为-0.576, 第二产业从业人数与该产业产值之间的相关系数为0.697。说明第一产业从业人数与该产业产值之间存在显著的线性负相关关系,即:第三产业产值越高,该产业从业人数越少;而第二产业从业人数与其产值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所以第三产业的发展对与促进就业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从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第三产业的发展与就业密切相关,所以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解决就业问题的重要出路就是推进第三产业的发展。首先,分析一下第三产业发展情况。下面是1978年到2006年三次产业发展趋势图(以产值代表其发展趋势):
上图表明:改革开放以来第三产业发展较快,呈明显上升趋势,发展已经大幅度超过第一产业,但是与第二产业相比,发展还存在一定差距,截至2006年,第三产业生产总值比第二产业低4000多亿元 。所以,必须大力发展第三产业。要促进第三产业发展,首先必须分析第三产业内部结构。
资料来源: 根据《江苏统计年鉴--2007》数据。
上图反映了第三产业各行业情况,住宿和餐饮业、信息业及服务业发展不太乐观,批发零售业发展态势良好。因此,促进第三产业发展首先必须优化第三产业内部结构,做到以下几点:
1、保持传统服务业高速发展,积极拓展服务业。优化第三产业内部结构就是要在发展传统服务业的同时,不断提升现代服务业的比重,特别要在发展劳动密集型服务业的同时,提升资本、技术和知识密集型服务业的比重。同时应增加中介服务机构,细化服务项目,提高服务质量,提升服务业的附加值率。
2、促进信息业发展。随着信息化的来临,世界模式也从经济转向了知识经济。在工业经济逐步转为知识经济的过程中,一个地区的信息化建设水平和第三产业发展水平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该地区经济增长水平。因此,第三产业发展与信息产业发展密切相关,必须促进江苏信息化建设。
3、关注餐饮业的发展。现在餐饮业由技术型向管理型转化,要加强创新,打造名菜、名师、名店,以满足人们对饮食个性化和多样化的追求。要加大宣传力度,充分发挥行业组织的作用,培育龙头,实行集团化连锁经营,兼收并蓄,促进菜系百花齐放,推进我省餐饮业规模化发展。
4、克服业发展中的制约因素,促进金融业发展。金融业不仅可以通过资金融通,促进经济增长,而且自身通过吸纳就业提供金融服务,创造经济财富,因而已成为一项重要产业。然而现实中却存在着这样一些制约因素:(1)金融体制不顺;(2)商业银行创新不足,金融效率不高;(3)融资工具单一,渠道集中,资本市场利用不足。因此必须制定明确的金融发展目标和相应的切实可行的对策,消除制约金融发展的因素,以实现江苏省经济持续、稳定、高效的增长。
5、继续促进房地产业发展。目前,江苏房地产业的发展已步入良性发展的轨道,今后一段时期,江苏房地产业仍将持续发展,并将走向繁荣。促进房地产业发展应从以下几点入手:(1)以市场化为导向,进一步优化市场环境,不断完善房地产市场体系;(2)调整住房供应结构,进一步完善住房供应体系;(3)加强宏观调控,整顿和规范房地产市场秩序;(4)着力推进房地产市场主体建设,搞活经营机制;(5)加快建立住宅产业现代化的市场推进机制和科技创新机制,提高住宅建设质量。
在优化第三产业内部结构的基础上还应做到以下几点:
一、积极推动城市化进程。由于第三产业发展的主要载体在城市而不是,因而发展第三产业必须要以城市化进程作为支撑。提高城市化水平可以从两方面入手,既大力发展小城镇,又增强已有城市的容量和对外来人口的吸纳能力。
二、积极发展中小企业。中小企业的资本有机构成较低,对资本和技术要求也相对较低。且内部管理结构合理有效,符合江苏省的资源禀赋的比较优势,因而有成本上的竞争力。因此,江苏省在今后发展第三产业的过程中,一定要注意企业内部管理结构的有效性,进一步将大型国有企业产权向中小企业分散。
三、正确处理第二产业与第三产业之间的关系。近年来,江苏第二产业特别是制造业的用人需求比重呈上升趋势,这为第三产业的发展及其就业规模的扩大奠定了基础。经济结构是一个有机的整体,第三产业发展离不开第二产业特别是制造业的振兴。第二产业的人员规模和素质的改善,是第三产业发展、扩张的前提条件。第二产业的经济和就业状况改善了,第三产业才能更快地发展并更好地带动就业岗位的增加。
:
[1]江苏统计局.江苏统计年鉴—2007.
[2]冯雪珍.第三产业发展的制度障碍和制度创新思路[J].产业经济研究,2001/02.
[3] 蒲艳萍 第三产业发展带动我国就业增长的实证分析[J].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版),2005/02.
[4] 薛信莉,唐学文,党耀国.江苏省第三产业发展与GDP就业弹性分析[J].统计与决策,2005/08.
[5]廖新平.江苏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关系的实证分析[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06/07.
[6] 胡学勤,周春平,赵成柏.《全面小康与江苏就业制度创新》.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0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