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均衡假定条件的关联性
【摘要】 本文旨在阐明以完全竞争市场作为参照系来分析非完全竞争市场均衡时,不能只将所考察市场的假设条件与完全竞争市场的假设条件简单地进行对比,而要对所考察的市场进行具体分析,注意到市场假定条件之间关系可能的变异性,通过比照两者之间的差异来进行均衡分析。在分析具体的市场均衡问题时,有必要适当拓展假定条件。
【关键词】 假定条件 关联性 市场均衡
学的通常分析方法是先在一定的假设条件下建立一个参照系,然后以此参照系为基准,对不满足这些假定条件的经济现象和经济问题进行分析,具体到对市场均衡问题的分析,其思路是先分析完全竞争市场,然后以完全竞争市场作为参照系对其他非完全竞争市场进行考察,比较两者在市场假定条件之间的差异,进而分析市场均衡的形成。市场均衡的分析分为两个层次:一是局部均衡,从消费者和生产者的相互作用中考察单个产品、单个行业的市场价格和产出量的决定;二是一般均衡,从各个市场的相互联系的角度来研究全部产品的市场价格是如何同时决定的。本文所讨论的市场均衡是指局部均衡,试图说明这种分析方法存在的不足,提出了一些需要进一步探讨的问题。
一、一个似乎必然的推论:市场均衡的假设条件具有非关联性
完全竞争市场均衡的基本假设条件有四个方面。一是市场上有大量的买者和卖者。相对于整个市场的总需求和总供给量而言,每个买者的需求量和每个卖者的供给量都是微不足道的,所以,他们都是价格的接受者,而不是价格的决定者,对商品的价格和数量均不具有影响力。二是市场上每个厂商提供的商品都是同质的。这里的商品同质是指商品完全无差异,不仅指商品的质量、价格、商标等完全相同,还包括购物环境、售后服务等方面也完全相同。这意味着厂商之间的产品是完全可替代的,因而导致市场的完全竞争。三是资源具有完全的流动性。这里的资源是指所有的资源,包括原材料、土地、劳动力等厂商生产所需要的资源。这意味着厂商进入和退出市场是完全自由和毫无困难的。四是信息是完全的。即市场上的每一个买者和卖者都掌握与自己一切经济决策相关的信息。从这四个假设条件出发,可以得出的基本结论是:完全竞争市场能达到一般均衡,且均衡是帕累托最优,是有效率的。
这四个基本假设条件是从不同的方面来刻画经济环境的特征。市场上有大量买者和卖者的这一假设条件界定了交易双方的数量,从而决定了市场竞争的充分性;信息完全假定刻画了交易者初始信息禀赋特征,是交易双方进行有效交易所必备的基本条件;商品同质假定界定了交易对象的特征,这一特征排除了可替代商品的存在性,从而排除了产品关联性的影响;资源完全流动性假定是指生产交易对象时资源的可获得性、进行生产与退出生产的自由性,也即产品供给的充分伸缩性。正因为这四个假设条件是从不同的角度来刻画经济环境特征的,从每一个条件或从其他几个条件出发并不能必然推出其他任一条件的存在,故假定条件具有一定的独立性。
因此,对市场均衡分析时,一般认为完全竞争市场的四个假设条件是非相互关联的,由此可以推断其他非完全竞争市场的假定条件也一定具有非关联性。
二、市场均衡假设条件关联性的分析
对市场均衡假设条件的非相互独立性分析,以两个具体的特殊市场均衡形成进行说明。
1、以柠檬市场为例。Akerlof的《柠檬市场:质量不确定性与市场机制》一文探讨了在信息不对称条件下市场逆向选择的形成问题。套用前文的分析框架,可视柠檬市场的假设前提为:有大量的买者和卖者,产品不同质,信息不完全,资源具有完全的流动性。对此作如下说明,第一,在本文中,旧车的质量具有不确定性,其质量服从均匀分布,可视为是产品不同质假定。第二,买者不能确定旧车的质量,而卖者则完全了解,可视为是信息不完全的假定。第三,有大量的买者和卖者的假定可能有些牵强,资源的完全流动性该文也并未作说明,但这两个假定与该文的核心分析关联不大,因此作这样的规定是可行的。由以上分析可见,柠檬市场的假设条件与完全竞争市场相比,只是在信息和产品质量方面的假定存在不同。因此,可以认为这两个假定条件是导致柠檬市场逆向选择的主要原因。
为了下文分析的方便,先对Akerlof文的分析思路和框架作简要的说明。该文的分析分为两层,首先,从效用最大化出发分析买者和卖者的最优行为,得出交易双方进行交易的充要条件,然后分析市场均衡的形成。其基本结论是,信息不对称导致了旧车市场的逆向选择。
由于信息不对称,买者对旧车的质量不确定,作为一个理性的人,他将用期望质量?滋来代替对旧车质量的评估,因而他的效用函数也就相应变为期望效用函数。在效用最大化的条件下,
由于卖者对自己旧车的质量确定,因而他的期望效用函数与原效用函数相同。在效用最大化的条件下,卖者的交易条件为:q≤p(q指旧车的质量)。
(1)假定信息不对称而产品同质或不同质。产品不同质这是Akerlof讨论的典型情况。对卖者来说,,与买者的交易条件相结合,可得到市场的均衡解:p=0,q=0,?滋=0。这一均衡结果的涵义是:在价格p给定后,好车逐渐退出市场→买主出价越来越低→次好车又进一步退出市场→买主出价更低→二手车平均质量更低……,最后市场没有交易,市场彻底萎缩,逆向选择产生。在这种情况下,市场失灵的根源在于价格充当了双重功能:一方面,价格决定了供货者产品的平均质量;另一方面,价格又决定了二手车在供求之间的均衡。
产品同质信息不对称且产品同质,这一情况在Akerlof文中没有讨论。现假定存在这种情况,分析市场会形成怎样的均衡结果,这又分为两种情况。若只进行一次交易,这时,虽然旧车同质,但买者不知道旧车同质的事实。在信息不对称的前提下,买者仍会依据自己估计的平均质量来代替对所有旧车质量的评估,逆向选择会发生一次。但市场的交易不会停留在一次交易上,因为这既不符合前文对旧车市场有大量买者和卖者的假定,也不符合旧车市场存在的事实。
若进行多次交易,虽然在第一次交易时,市场上的买者依自己估计的平均质量来评估旧车的质量,但只要买者满足理性人的假设条件,有理由认为在经过多次交易后买者最终会知道旧车的真实质量,从而在以后的交易中依实际质量p而非平均质量?滋来进行交易,这样逆向选择就不会产生。
综合上面的分析,可得出的基本结论是:在信息不对称的假设前提条件下,若产品不同质则必然发生逆向选择;若产品同质则不会发生逆向选择。由此可见,在柠檬市场上信息不对称的假设前提不具有独立性,它只有与产品不同质的假设条件并存且相互作用时才会必然产生逆向选择。
(2)假定产品不同质而信息对称或不对称。信息不对称,这种情况的分析与上文信息不对称时产品不同质的分析相同,市场同样会产生逆向选择。信息对称,在这种情况下,Akerlof的分析是:虽然旧车不同质,在质量上存在等级的差别,但买者和卖者都知道旧车的真实质量。因此,
,买卖双方都会有净的收益,达到双赢,价格机制就能正常运行,形成非逆向选择性的均衡价格。
但Akerlof的分析不具有现实意义。首先,与经济学的基本假定相冲突。经济学有两个基本假定:一是人是利己的,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二是人是有理性的,包括理性预期和有限理性。在这两个假定条件下,拥有不同质量旧车的卖者就会具有机会主义倾向,即隐瞒自己旧车质量的真实信息,以获取机会收益,信息对称向信息不对称转化,从而使信息对称假定在产品不同质假定存在的情况下难以成立。若信息对称与产品不同质这两个假定同时存在,且又与经济学的基本假定不相违背,那么只有在监督费用为零的情况下才会成立,而假定监督费用或交易费用为零是不符合现实的。因此,在产品不同质假定存在的前提条件下,信息对称假定若仍能存在,那么这势必与经济学总的基本假定相冲突。
2、以保险市场为例。保险市场是一种特殊的市场,其交易双方为保险公司和购买保险的人或组织;交易对象为保险单,保险单依保费率和保险额度划分为不同的保险品种。Rothschild和Stiglitz在《竞争性保险市场的均衡:论不完备信息学》一文中对保险市场的均衡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探讨。根据前面的分析框架,保险市场的基本假定为:有大量的保险公司和购买保险的人或组织,信息不完全,资源可自由流动。与柠檬市场不同的是,保险市场产品不同质的条件不是事先给定的,而是在信息不完全条件下保险公司的一种必然选择。Rothschild和Stiglitz通过构建保险市场的模型,论证了在信息不对称条件下混同保险合同(产品同质)不可能是一个纳什均衡,有可能存在的均衡只能是分离均衡(产品不同质),即向低风险和高风险的购买者提供不同的保险单。由此可见,在保险市场上信息不对称的假设条件必然导致产品的不同质,产品不同质是内生的。因此,从完全竞争市场这一参照系出发得到的相应假设条件在保险市场上也不具有相互独立性。
三、结束语
本文阐明了以完全竞争市场作为参照系来对其他非完全竞争市场的均衡问题进行分析时,为分析对比的清晰以及对市场更全面的刻画,有必要适当拓展假定条件。需要进一步讨论的问题是:引入一次行动假定后,在其他不同假定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市场的均衡结果会是怎样;市场具有什么样的特征时才会使得假定条件产生关联性,这种关联的内在机理是怎样的;市场的假定条件发生关联性时,均衡的经济效应会发生怎样相应的变化。
【】
[1] 张维迎:博弈论与信息经济学[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
[2] 平新乔:微观经济学十八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
[3] 安德鲁、马斯-科莱尔等:微观经济学[M].北京:社会出版社,2003.
[4] 罗斯.M.斯塔尔:一般均衡理论[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3.
[5] 高鸿业:西方经济学(第二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
[6] 田国强:经济学的基本分析框架与研究方法[J].经济研究,200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