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经济人”假说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陈雪 刘伟娜 时间:2010-06-24
【摘  要】:关于人性的假设在理论界向来争议颇多,国内外学者关于“人”假说同样存在很多不同的见解,这一假说在不断的批评和修正中变得日趋完善,“经济人”假说已构成了当代西方经济学理论体系的基石。本文首先简要介绍“经济人”假说的及完善过程,再联系我国当前经济体制转轨过程中由于人性假设所导致的问题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经济人”假说    计划经济   市场经济   体制转轨
        “经济人”的概念悠久,仅仅把“经济人”理解为一个简单的概念,认为它只是为了理论简化的目的而存在的观点是片面和不完善的;笔者认为应该把“经济人”当作一种假说来看待,因为作为一种假说“经济人”是一系列命题的组合,其内容是历史、现实等很多因素综合影响的结果。“经济人”假说是经济学的理论基石之一,它自提出开始就不断地受到批评和指责,正是在这个过程中使得“经济人”假说完成了从提出、发展到逐步完善的过程。对于“经济人”假说的认识,我国经济学界是伴随着我国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这一进程不断的得以深化的,并且经济学界越来越倾向于承认这一前提,但是还存在很多的误解和偏见。本文对“经济人”假说的发展进行了简要概述,并对这一假说在我国体制转轨过程中的运用进行了分析探讨。
        一、“经济人”假说的提出与发展
        (一)古典时期。
        “经济人”的思想是由重商主义者首先提出的,但将“经济人”假设系统的引入并运用于经济学研究中却是从斯密开始的:亚当·斯密在1776年出版的《国富论》中以“经济人”作为其理论体系的基本立足点展开他的论述,尽管斯密没有直接使用过“经济人”这一术语,但是此时他关于“经济人”的思想已经成形了。斯密在他的经济自由主义的主张下,认为纷繁复杂的社会现象背后存在着某种“秩序”,且这种秩序是完美的由于它的运行“经济人”在追求私利时就会不自觉地实现公利,即利己的活动对社会是有益的。边沁在“经济人”思想的发展史上也有很显著的贡献,为“经济人”假说奠定了道德和心的基础。西尼尔和穆勒主要从方法论方面对“经济人”假说进行了探索,认为“经济人”是抽象人不能完全等同与现实中的人,只是现实中的人的一部分而已;主张“经济人”仅是一个重要的、基础性的假设。穆勒等人将“经济人”的利己本性发展为最大化原则。后来帕累托提出“经济人”概念时吸取了“边际革命”的成果,并建立了“经济人”在追求个人利益时如何实现个人利益与社会利益相统一的“帕累托最优条件”。在帕累托的时代,已经比较系统地完成了对一般均衡的存在性、稳定性和“看不见的手”的社会效果的论证。
        (二)新古典时期。
        这个时期的“经济人”假说的发展是在前一时期的基础上的进一步发展和完善的,主要代表有杰文斯、瓦尔拉斯、马歇尔等经济学家。
        (三)广义“经济人”假说时期。
        他们将“经济人”假说推广应用于非经济学领域中,扩充了“经济人”的最大化目标,引入了非货币收入的因素。主要有:西蒙的有限理性论和次优理论,以布坎南为代表的公共选择理论,贝克尔的经济理论等。
        (四)对现代经济学中人性假设的反思和展望。
        1998年,诺奖得主阿马蒂亚·森承认经济学在研究世界的经济现象和经济问题时,经济学需要人类“自利”普遍人性的假设,以追求最大化的目标来描述解释和预测经济生活;但是应该加入伦理的内容,承认人类行为动机的多样性,使人性假设最为逼近真实的经济与社会发展。对于“经济人”与“道德人”分离的“斯密问题”如果说从开始就被误解,那么在经济学研究中这种分离现象是客观存在,经过不断的批判和修正,特别是阿马蒂亚·森的研究这种情况得以复归。
        二、“人”假说在我国经济体制转轨过程中的作用
        在我国当前的经济水平下,各种资源包括:人利资源、非人力资源、时间等资源还存在稀缺性,还不能实现按需分配的理想的分配模式,故在当前的市场经济条件下各种经济关系的主体必然满足“经济人”假说。以前我国实行计划经济体制,即用公有制取代私有制,生产资料全部归社会占有,以群体的利益代替个人的利益,完全否定通过市场来客观评价个人贡献的机制而用身份、等级、职权等方式来代替。
        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是对人在经济活动中的选择和行为的不同的制度安排,它们各自内含的人性假设是不同的:计划经济体制下假定人是“道德人”即参与主体是理性的是非自利性;市场经济体制下假定人是“经济人”及市场参与主体理性的并且是自利的。在计划经济体制下,人们还是追求自身利益的,但这种行为不能直接表现出来只能通过扭曲的形式表现出来。计划经济体制不承认个人追求私利的合法性剥夺了个体追求私利的权利,此时缺少自主权没有足够的激励约束机制促使企业的高效生产,“道德人”只是缺少经济权利的单方面的“义务人”而已,这显然不符合人们追求私利的目标,故必然会导致生产的低效率甚至是无效率的状况。
        三、结论
        “经济人”假说已经奠定了在经济学中的地位,我国要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就要改变传统文化中对于道德的强调远远重于对利益的强调的局面,通过对“经济人”假说发展的研究,我们认为“经济人”行为是现实社会中一种普遍的存在,应该成为我国经济体制转轨、深化改革和制度创新过程中必须承认的一个基本前提。我们的任务就是在承认“经济人”假说的前提下,通过建立一种恰当的机制,促使人们追求自身利益的行为客观上有助于社会整体目标的实现,为在新的时期进一步推进我国经济体制转轨和深化改革提供理论依据。

 [1]王新新,“经济人”假设的合理性及其现实意义[J],《甘肃社会》,1998,(3).
 [2]张延,对西方经济学基本前提假设的研究[J],《北京大学学报》,1998(5).
 [3]谢小英. 腐败的经济人假设及其制约机制[J],《经济师》2001,(8).
 [4]凌晓东, 机制选择与经济人假设[J],《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199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