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德经济思想初探
来源:岁月联盟
时间:2010-06-24
关键词:朱德;经济思想;现实意义
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我们要永远铭记,改革开放伟大事业是在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创立毛泽东思想,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建立新中国、取得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伟大成就以及艰辛探索社会主义建设取得宝贵经验的基础上进行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坚持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凝结了几代中国共产党人带领人民不懈探索实践的智慧和心血,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是党最可宝贵的和精神财富,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朱德同志不仅以卓越的军事思想和杰出的军事领导才能闻名于世,而且也具有丰富的经济思想。深入探讨朱德的经济思想,有助于我们完整准确地理解毛泽东思想以及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对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所做出的重要贡献,也有助于我们更好地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朱德同志的经济思想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革命的目的是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经济建设是社会主义建设的基础
革命的目的是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这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基本观点,朱德对此有深刻理解。1947年底,新中国的诞生已为期不远,革命胜利后如何进行新民主主义建设和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的问题已提到日程,朱德已深刻地认识到这一点,认为发展经济要有长期打算。他指出:“由新民主主义社会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是一个阶段。目前的新民主主义建设就是给将来社会主义建设打基础,一切建设都要有长期打算。”朱德认为,无论新民主主义革命还是社会主义革命,其目的都是为了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都必须以经济建设为基础。他说:“经济建设是基础。我们打仗为了什么呢?为的是生产建设。土改又为了什么呢?也是为生产建设,就是说要彻底摧毁封建制度对生产力的束缚,以便把各种力量动员组织起来搞好生产。土改搞好了,使人人有生产资料,人人能生产。战争是暂时的,生产是永久的。”为更好地发展生产,朱德主张“要把工人动员和组织起来,学习技术,降低成本,提高劳动生产率,像土改后大搞生产运动那样掀起生产热潮。”朱德还提出发展农业、工业、运输、商业和银行等方面的许多具体措施。
1949年7月,党的工作重心即将从转入城市,从军事斗争转向经济建设,朱德更加认识到抓经济建设和发展生产的重要性。他指出:“革命的终极目的就在于发展生产。为着支援当前尚未结束的解放战争,需要发展生产,为建设新中国,使中国由农业国变为工业国,由新民主主义转变到社会主义,更需要发展生产,特别是发展工业。发展生产,发展工业,是中国人民的要求,也是工人阶级的要求,也是我们党的要求。”“我们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困难在哪里呢?最根本的困难,就是在于我们的经济落后和文化落后,我们的国家原来被帝国主义剥削得很穷,我们是在遗产很少的基础上建立社会主义家业的。”然而,我们也有许多有利的条件。“就国内来说,我们最主要的有利条件,在于我们有全国人民在党的领导下的大团结。……六亿人民的团结是一个伟大的力量。……全国六亿人民在我们党的领导下,在人民政府的领导下,团结一致,以高度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去发展生产力,这是我们以比较快的速度来建成高度工业化的社会主义国家的最根本的有利条件。”
1957年春,朱德对我国工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做了深刻分析,提出了解决办法和措施,这实际是对我国当时工业管理体制改革进行一定程度的探索。朱德指出:“最突出的问题,是兵工生产如何同民用生产相结合的问题。“第二个问题是如何更有效地利用矿产资源的问题。……国家对这些资源统得太死,地方和群众都没有活动的余地。”第三个问题是中央对地方的机械工业不宜统得太死,不要把稍微像样的机械厂都收归中央管理。”朱德指出的上述问题,实际上是涉及我国经济管理体制改革的三个重要方面:即军用产品生产和民用产品生产的关系问题、充分有效利用资源问题以及中央和地方的经济管理权限问题。这些问题在我国改革开放以前一直存在,改革开放以后才逐步解决。
朱德关于革命的目的是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经济建设是社会主义建设的基础的观点至今并未过时,仍然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邓小平在1992年春的南方谈话中明确指出:“革命是解放生产力,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过去,只讲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生产力,没有讲还要通过改革解放生产力,不完全,应该把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两个讲全了。”他特别强调:“发展才是硬道理。”邓小平的这一重要思想把革命、改革和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有机地统一起来,为我国改革开放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江泽民同志指出:“必须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不断开创化建设的新局面。”胡锦涛同志也明确指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兴国之要,是我们党、我们国家兴旺发达和长治久安的根本要求。”
二、扩大对外贸易,发展山区经济和实行多种经营
1957年春,朱德进行了大量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分析了我国发展对外贸易的有利条件,充分肯定了发展对外贸易在我国国民经济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指出发展对外贸易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他指出:“我国是一个大国,手工业产品的价廉物美闻名于全世界,加之我国在国际事务中所起的作用越来越大,无论是为了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或是为了加强国际交往,我国的进出口贸易必须大大地加强和发展。”朱德还分析了当时我国发展对外贸易所面临的困难。他认为,当时对外贸易最根本的问题是货源不足。其原因有三:一是生产虽有增长,但国内市场的需要也在增长,因而发生矛盾。二是组织货源的工作没有做好,在价格、税收等政策上有毛病,经营环节多,对发展山区经济不够重视,运输不畅等等。“解决的办法,只有从发展生产、适当节约消费、寻找代用品等方面着手,以便尽量挤出东西来出口。”朱德还提出改革外贸体制的政策建议及其对发展山区经济的重要意义。他指出:“要减少经营管理环节,允许产地基层单位直接同外贸系统挂钩。”“这样,山区的物资就可以源源运出来,并且还可以不断增加。这不但使对外贸易的货源有了着落,解决了国内某些工业生产原料的缺乏,同时更重要的是搞活了山区经济,改善了山区人民的生活。”朱德的上述思想对当时党和国家制定正确的外贸政策、指导对外贸易的发展以及活跃和发展山区经济、改善人民生活,起到了重要作用。
采取怎样的方针政策才能很好地发展山区经济呢?朱德认为,应“按照因地制宜、实行多种经营的方针,发展山区的农业、林业、畜牧业和各种土特产的生产。”为此,必须改善山区的交通运输条件,加强山区商业贸易工作,要特别注意发挥基层供销社的作用。从这些论述中可明显看出,早在20世纪50年代中后期,朱德就非常重视发展我国的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以及促进城乡、国内外的物资交流对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重要作用。
朱德关于扩大对外贸易、实行多种经营和发展山区经济的思想,对我国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具有长远的指导意义。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山区经济面貌也发生深刻变化,但我国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山区经济文化发展仍然相对落后。同时,山区经济在发展过程中也出现了比较严重的资源浪费、环境污染和生态失衡问题。因此,大力发展山区经济,广开生产门路,实行多种经营,努力改善生态环境,防止环境污染,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对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提高山区人民生活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三、积极发展手工业生产。努力办好手工业合作社,允许个体手工业存在和发展
旧中国是一个经济文化十分落后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农业国。“工业和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就全国范围来说,大约是现代工业占10%左右,农业和手工业占90%左右。”新中国成立初期,这种状况虽然有所改变,但手工业在国民经济和人民生活中仍占有重要地位。怎样积极发展手工业生产,正确引导手工业者走上社会主义道路,这是当时党和国家的重要任务之一。 首先,朱德阐明了手生产的重要地位和作用以及手工业生产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朱德指出:“手工业生产的知识也要很好地学习。不要以为全国胜利已经到来,就完全是大工业生产了,手工业就完全垮台了,因此就不去学习发展手工业生产的知识,等待着大工业来临。这样的想法是不对的。事实上,革命战争结束以后,新的工业的发展与原有工业的恢复,都不是立刻可以实现的。为了供应广大人民的日用必需工业品,在一定时期以内,帮助副业与手工业生产的发展是完全必要的。”朱德还说明了发展手工业生产的重要性。他认为,由于我国工业落后,“在没有工业生产品可以输出的时候,就还需要依靠手工业,用精致的手工业品从外国换回机器,这样才不至于吃亏。因此对于手工业和农村副业,如纺织、缫丝、刺绣、草帽辫、地毯、花边、食品等等,都应该很好地加以研究,掌握生产技术,降低成本,提高产品质量。”实践证明,朱德的这些观点是很有价值的。从这里可以看出,朱德不仅认为手工业生产的发展对国民的恢复十分重要,而且认为它在社会主义改造时期对国民经济的发展同样重要。
其次,朱德论述了对手工业实行社会主义改造的必要性和途径。朱德指出:“实现对个体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是一个重要的任务,是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和总任务的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手工业者一方面是劳动者,同时又是私有者,如果不对他们进行改造,就有可能向资本主义发展。”那么,如何对手工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呢?朱德认为,“个体手工业经济要经过合作化的道路,逐步改造为集体所有制。组织手工业生产合作社,是改造手工业者的个体经济、帮助他们过渡到社会主义的唯一的组织形式。”1957年12月,朱德进一步强调了稳定手工业合作社和适当发展个体手工业的重要性。他指出:必须注意使手工业合作社的集体所有制保持长期稳定,除极个别的外,不应当把手工业合作社转变为国营,否则会影响手工业合作社的巩固和进一步发展;在发展手工业合作社的同时,应当允许个体手工业户的存在和发展,“只要他们不从事违法的经营,他们的个体生产是允许的。”可见,朱德早在20世纪50年代中期就充分肯定发展个体手工业的必要性,这种认识在当时也是比较超前和具有战略眼光的。
再次,朱德提出了努力办好手工业合作社的重大措施。一是“在组织方法上,主要是由他们自筹股金,自备工具,根据每个人的特长,分工合作,按劳分配。”也就是说,要根据手工业生产的发展水平和进一步发展的要求组织手工业合作社,不能急于求成和盲目求纯,更不能搞“穷过渡”。二是国家要大力扶植手工业,帮助手工业劳动者克服困难,使他们积极走合作化道路和参加国家的社会主义建设。三是要把合作社办好,还要“提倡物美价廉、老少无欺,反对粗制滥造、偷工减料。合作社可以实行计件工资,按劳分配。要提倡节约,反对浪费。要建立合作社的家务。公共积累是社会主义的公共财产,大家都要爱护它,保护它。四是为办好手工业生产合作社,还“必须贯彻执行民主办社和勤俭办社原则,还必须根据统筹兼顾、适当安排的原则,协调国家、集体和社员三方面的关系,正确处理国营企业和手工业合作社之间、农业合作社和手工业合作社之间的矛盾。必须使全体社员认识到,社员的收入只能随着生产的发展而逐步提高。否则,就会危害社员的长远利益,影响国家建设。在勤俭办社的原则下,应当重视积累,以便扩大生产规模。要积极发展对于国计民生有利和有广大的国外市场的手工业。”。五是注意保持和发扬手工业原来的特点和优势,增加产品品种,提高产品质量;根据需要和可能,对一部分手工业可逐步实现机械化或半机械化,以发展生产。
朱德关于积极发展手工业生产、努力办好手工业合作社以及允许个体手工业存在和发展的思想,不仅在当时起到积极作用,即使在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取得重大进展的今天,它的基本精神仍然没有过时。我国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发展相对落后和不平衡的状况在短期内还难以完全改变,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特征十分明显,尤其在农业和服务业当中手工劳动的比重还很大。因此,必须重视手工业生产及其各种类型合作社的发展,这不仅对发展经济和满足人民生活需要有重要意义,而且对广开城乡就业门路,引导人民走共同富裕的道路,更具有重要意义。
四、坚持勤俭持家方针,反对平均主义“大锅饭”
1956底,我国开始进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新时期。采取怎样的方针进行建设,这是摆在全党和全国人民面前的重要任务。朱德认为,不仅要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方针,而且要坚持勤俭建国、勤俭持家的方针。因为当时我国是一个经济技术落后、人民生活水平很低的国家。要想在这样的基础上建成一个具有现代工业、现代农业和现代文化的富强的社会主义国家,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情。因此,必须依靠全国人民的努力,发挥一切积极因素,切实贯彻勤俭建国、勤俭持家的方针,只有这样,才能达到这一目标。朱德还对“勤俭持家”的基本涵义作了明确界定:“勤俭持家包括‘勤’和‘俭’两个方面。‘勤’就是要多方面增产,……‘俭’就是要多方面节约。……在贯彻执行勤俭持家方针的时候,主要应当从勤劳生产、厉行节约和有计划地安排家务开支等三个方面来努力。”
1958年,我国农村刮起了一股以“穷过渡”和平均主义“大锅饭”为主要特征的“共产风”,朱德对此进行了严肃的批评。指出,“社会主义实行的是‘不劳动者不得食’和按劳分配的原则,并不是什么‘吃大锅饭’。”如果“不吃大锅饭,可以节省很多东西出口,换回来更多的钢铁、机器。只有生活资料归个人所有,归个人支配,才能调动社员的积极性。有些人怕因此发展了资本主义,这种顾虑是多余的,因为生产资料掌握在集体和国家手中。群众的生活应该是越富越好。”从朱德的这些论述中可以明显地看出,他不仅坚决反对平均主义“大锅饭”,而且已隐含了以公有制为主体、以个体所有制为补充的重要思想。
朱德关于勤俭持家搞建设、反对平均主义“大锅饭”的思想在当今仍具有重要意义。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分配制度的改革正是以打破平均主义“大锅饭”为突破口,允许和鼓励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企业、一部分人在诚实劳动和合法经营的前提下先富起来,极大地调动了地方、企业和劳动者的积极性,提高了生产和工作的效率,促进了经济社会的迅速发展。同样,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第三步战略目标,不仅需要发扬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和艰苦奋斗的精神,而且需要坚持勤俭建国和勤俭持家的方针,实现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的目标。
上一篇:公平问题研究述评
下一篇:浅论政府经济职能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