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组织中的竞争与合作
来源:岁月联盟
时间:2010-06-24
[关键词]竞争;合作;产业组织;企业联盟
一、竞争、合作与产业组织
在同一产业内,竞争是企业间互动行为的普遍准则。企业作为一个主体,在市场上为实现自身的经济利益和既定目标必须不断进行角逐,竞争具体表现为企业维持生存、保持或扩大市场占有份额、增大销售额、提高利润、争夺产业内有限资源等。竞争是市场经济的主要特征之一,市场上各经济主体之间充分而有效的竞争,可以引导资源流向高效率的行业和企业,实现资源配置的优化。竞争普遍地存在于同行业企业为争夺市场空间的活动中,存在于企业与其供应商及销售商争夺利润空间的活动中,它表现为竞争个体之间的直接争夺与对抗。可以说,竞争是市场经济中企业之间的一种主要关系形式。因此,长期以来,竞争成为处理产业内企业间关系的基本原则和态度,竞争的方式和表现形式虽然在不同时期发生了历史演变,但其始终是产业组织中企业间关系的主旋律。
在经济实践中,企业间的合作行为伴随着企业组织的起源与演进过程。在资本主义的发展史上,基于自身利益的企业间合作总是以各种各样的形式存在着。著名史学家克拉潘在其所著的《经济史》一书中就曾经不止一次地做过有关描述:在自由而公开的竞争极盛时期,生产者之间的价格协议就在某些行业中时时不期而然,但清清楚楚地表现出来。钱德勒在《看得见的手》中阐述了美国历史上单体企业如何向现代企业的过渡。现代企业是由若干个单体企业构成的,现代企业的形成过程实际上就是企业组织的合作过程,原有的单体企业以往是通过市场进行合作的,变为现代企业后单体企业是在一个组织内合作。他还描述了单体企业向现代企业转变过程中的过渡阶段,也就是介于市场合作和组织内合作的阶段,即企业联盟。纵观商品经济发展的历史,无论是商品社会早期所形成的社会分工与协作,还是从19世纪末20世纪初开始一直延续至今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发达国家所掀起的五次大规模的企业并购浪潮,我们都可以看出,实际上伴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企业间的合作一刻没有停止过,只是在合作的内容、方式、空间等方面发生了变化。
一般来说,一个产业的产业组织状况用产业组织结构和产业组织形式两个基本指标来衡量。产业组织结构主要从产业宏观层面描述产业组织竞争与垄断的程度,传统产业组织理论把产业组织分为完全竞争、垄断竞争、寡头垄断、垄断四种基本结构形态。产业组织形式则是从企业微观行为层面,描述产业中由分工与协作状况决定的企业的行为方式及企业间竞争与合作行为关系状况。产业内企业间分工与协作状况变化是产业组织结构演变的微观基础和根本原因,两者之间存在着内在的逻辑关系。要客观、全面地把握产业组织基本状况,既要从宏观层面上考察产业组织竞争与垄断的程度,也要从微观层面分析产业中分工与协作的状况。局限于从产业的宏观层面分析产业组织,不仅不能正确地认识和把握产业组织的基本状况,特别是不能正确地认识和把握产业组织的演变与发展的客观,反而会导致对合作行为的错误和狭隘的认识。
二、化时期产业组织中的竞争与合作
产业内企业间分工与协作是一个过程的两个方面,它们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依存、同步发展。专业化分工越细,专业化程度就越高,同类生产越集中,其生产协作联系的范围也就越广,协作联系的程度也就越密切。因此,分工是协作的前提和基础,协作是分工发展的保证和归宿。一般认为,产业内企业间的分工迄今为止先后经历了以下几个主要发展阶段:(1)产品专业化阶段,即单个企业生产自己所需的全部零部件及中间产品,并独立完成最终产品的生产;(2)中间产品专业化阶段,即一个企业仅生产某个最终产品的一部分;(3)零部件和工艺的专业化阶段,即某个企业仅生产最终产品的一个或几个零部件,或者负责完成某个产品或零部件生产的一个工艺过程。企业分工和专业化的演进,必然引起企业间合作方式、合作水平的变化,从而带来产业组织形式的变迁。在产品专业化阶段,同一产业内企业之间的合作很少,主要表现为与提供能源和原材料企业之间的联系。产业中分工处于中间产品或零部件专业化阶段,企业之间合作就显得较为紧密(钱书法,2003)。
在工场手工业时期,工场手工业内部的分工和社会分工协同发展,促进了分工的深化,一些局部劳动获得独立的产品形式,开始出现了分包的产业组织形式以及前向和后向的一体化行为,产业的组织化程度提高。在这一时期,产业组织中的合作主要是以企业内部的分工与专业化协作形式表现出来,包括劳动者之间、各职能部门之间的分工与协作。对于这种合作的效率及其产生的原因,亚当·斯密和马克思等都做过具体的分析。由于当时企业规模较小且数量较多,生产技术相对简单,产品较为单一,再加上当时市场严重的封闭性和市场需求的相对稳定性等特征,使企业既缺乏形成有效合作的条件,也缺乏通过合作(或合谋)抵御市场风险的动力。因此,产业内企业间的关系主要是竞争关系,而且竞争的方式比较接近新古典经济理论中的自由竞争方式。
到工厂制度初期,分包制的应用更为广泛,成为工厂对手工业工场、城市手工业者和家庭劳动者进行控制的手段,工厂在产业分工中占据了主导地位,产业内的分工协作进一步加强。到机器大工业进入成熟阶段,分工更加细化,产业组织出现更加丰富多样的形式,这时,垄断组织开始出现,横向和纵向的一体化现象十分普遍,产业组织化程度得到极大的提高。产业组织化程度的提高,意味着产业对资源的配置能力的增强和产业组织效率的提高。单个企业生产能力的快速扩大受到市场容量的限制,使竞争越来越激烈,竞争和争夺的结果使产业的资本集中成为普遍现象,市场集中度和进入障碍都提高,竞争也向垄断竞争方式转化。随着这种生产和资本集中的加速累积,产业越来越为少数大企业所控制,出现了卡特尔、辛迪加、康采恩和托拉斯等形式的垄断组织,竞争演化成为寡头垄断的竞争方式。垄断程度的不断提高成为市场结构演化的总趋势。与此同时,为了获得更高的垄断利润和更大的稳定性,垄断组织的形式也在演化。产业组织从较高竞争性的结构向较高垄断程度的结构演化,是由于各个企业的企业能力不断累积变化从而引起企业间相互力量对比发生变化,再加上技术及市场需求与供给条件的变化综合作用的结果(张燕,2005)。 在工业经济时代,产业组织也处在不断地演变过程中,但我们可以清晰地发现这一时期产业组织竞争与合作的基本特征。首先,对抗性竞争在产业组织中始终占据主导性的地位。不论是处于自由竞争阶段还是寡头垄断阶段。竞争一直表现为一种你死我活的激烈竞争,一方的胜利必然意味着另一方的失败。而且竞争都是围绕着市场价格展开的,或者说市场价格是这一时期企业竞争关注的关键变量。只是由于市场竞争或垄断的程度不同,价格竞争的形态也存在一定的差异。具体地说,在自由竞争时期,企业之间的价格竞争常常呈现出较为激烈甚至是无休止的特征;而垄断或寡头垄断出现之后,企业的价格竞争转化为相互之间制定公开或默契的价格协议,或结成价格卡特尔。其次,合作在产业组织中成为一种经常性的市场现象。但这一时期企业之间的合作,一方面,表现为市场的自由贸易基础上的市场交换关系,主要是上下游企业之间利用市场所形成的一种市场交易关系,这种合作往往是受分工因素决定的,对于企业而言还不是一种自觉状态;另一方面,合作往往作为竞争的对立面存在,合作并不会导致竞争的激化,而是为了限制和抑制竞争。特别在垄断阶段,企业间的合作往往局限在价格和产量上,合作的表现形式主要是结成垄断联盟,从而获取垄断利润。因此,工业化时期产业组织中的合作与垄断往往相混杂,合作主要以垄断组织的形式表现出来,这也是传统经济理论对合作产生误解的一个主要原因。
三、经济条件下产业组织中的竞争与合作
进入20世纪80年代后,化迅猛,网络经济作为一种新型经济运行方式,具有许多不同于经济的运行规则,由此导致组织发生根本性的变化。
在经济网络化条件下,传统的U型(职能型组织)、M型(多部门化组织)等组织形式已越来越不适应技术条件和企业运营环境的变化,而战略联盟、企业集群、模块化生产等以网络性和合作性为主要特征的企业联盟,成为生产和经营的基本组织形式。企业联盟这种新的产业组织形式放弃了以往过度竞争、两败俱伤的竞争模式,通过研发联盟、制造联盟、销售联盟等形式,在企业间进行知识的转移、核心能力的融合,实现各种资源的无限次重复使用,使企业得以共用一个网络,共用一个平台,共用一个渠道,从而达到充分有效的合作。20世纪90年代以来,企业间各种合作联盟每年以超过25%的速度在增长。据调查,日本企业的生产物资供应55%来自公司外围合作网络,40%来自公司内部网络,只有5%来自非合作性贸易。
当各种各样的企业间合作形式在市场上大量涌现,企业联盟成为产业组织的主要形式时,产业组织中的竞争与合作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在工业化经济条件下,企业是市场经济中从事生产和经营活动的主体,因此,在一个产业内竞争是以企业为单位进行的,企业联盟的出现改变了这种传统的竞争结构,企业联盟成为市场上的一个基本经济单位。在一个产业内竞争既可能在企业与企业之间展开,也可能在企业与企业联盟之间进行,而更常见的则是在联盟与联盟之间展开。因为技术与市场外界环境的变化决定了企业单打独斗无法在市场上得以生存,企业必须寻求广泛的合作,融入某一合作网络中。与单个企业相比,企业联盟的竞争优势表现为它在组合利用不同资源时适应性和灵活性较强。斯密在两个世纪前就说过,如果一个企业能把生产任务分成不同的部分,并分拨特定的工人完成特定的部分,这个企业的生产率会有大幅度提高。联盟可以迅速聚合新的资源,通过联盟取长补短,更快、更经济地发展新资源,从而摆脱企业资源固有的惰性。
企业联盟是介于市场与企业间的一种中间性组织结构,融合了企业和市场的诸多特点。联盟与企业一样,是处理经济角色间不完全契约的方式;联盟和市场一样,代表一种决策机制,在此机制中任何企业都没有绝对权威,协商才是行为准则。开放市场中的企业是“无意识的合作海洋中的有意识的力量岛屿”,企业间合作联盟填补了这些岛屿间的间隔,但它们的作用并非仅限于此。通过联接企业,联盟创造了市场中“有意识力量”的新型集中方式。相互关联的岛屿间的地域不再像硬土般坚硬,但也不再是开放外延的海洋。群岛于是在实际中成为一个新的力量单位。当企业联盟成为竞争的一个基本单位时,为了便于联盟成员相互借鉴,或是为了协调利用互补的资源,必然会控制联盟内部成员之间的相互对抗竞争,消除内部的磨擦,增强彼此间的合作,以提高联盟的对外竞争效率。从这个意义上讲,一方面,企业联盟压制了成员企业间的内部竞争,但压制内部竞争常常会使联盟在外部竞争中表现得更富竞争力,在对外竞争中能够发挥更大的竞争优势,从而使整个竞争环境显得更为激烈。联盟在一个层次上压制竞争,同时又在一个更高的层次上激化竞争。另一方面,企业联盟并不能消除联盟中各成员间的相互竞争,联盟中的成员企业是一个独立的生产和经营单位,在联盟内部往往为了各自的经济利益展开角逐,但是这种内部竞争是“套”在更大的竞争过程中的。因此,产业组织广泛的合作并没有抑制产业组织中的竞争,相反产业组织中的竞争空前激烈,竞争与合作呈现出相互融合的趋势。
从产业组织理论的角度看,企业联盟和卡特尔等垄断组织都是企业间的合作安排,这种合作安排是介于纵向一体化和完全市场化之间的一种组织,都是通过企业之间的某种集体性契约或股权控制行为来扩大企业的寻租空间,获取合作行动的利益,因而都是一种利益共同体。但是,企业联盟和卡特尔等垄断组织存在着本质的区别。卡特尔等垄断组织的成员企业产品供给是同质的,相互之间是一种纯粹的竞争关系。垄断组织成员通过公开或暗中的协议,限制产量或价格,制造产业市场壁垒,抬高成员企业的市场力量,通过利用人为的方法控制消费者剩余需求曲线,使垄断组织成员获得短期的垄断租金。合作伙伴之间没有生产要素的重新组合,由于这种垄断租金不是依靠合作伙伴的资源重新配置取得的,它必须支付巨大的市场管制成本,其利润水平虽然高于完全竞争市场下的企业利润,但对社会提供的产品数量却远远低于完全竞争市场。而企业联盟是企业自愿组成的松散的,以契约或产权为纽带,追求长期、共同、互惠利益(任剑新,2003)。在企业联盟中,各成员企业有相当大的独立性,在选择合作伙伴时强调的是相互之间资源和能力的互补性,而不是产品的同质性,因为企业要素投入的不同,一些企业可以找到比其他企业更为有效地使用某种资源的途径,通过企业联盟的资源共享或互补,可以让伙伴企业提高自己对某些资源的使用效率。因此,企业联盟的利润来自企业生产要素的重组,联盟也是一种产生新的生产函数的制度创新。企业联盟依靠合作伙伴之间相互租用核心的资源和核心能力获得理查德森租金。
上一篇:我国面临全球经济失衡应采取的措施
下一篇:谈制约人文经济发展的迫切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