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亚货币合作的现实基础及构建
摘要:东亚整体上无论是经济规模、各国政策目标,还是通货膨胀水平,均存在较大差异,东亚区域作为一个整体,不具备同时进行货币合作的可行性。东亚地区一方面要积极为汇率合作创造条件,另一方面要尝试建立辅助的、较初级的货币合作,为进一步的深入合作创造条件。
关键词:东亚;货币合作;现实基础
东亚货币合作在近年来有了加速的趋势。东亚货币合作的根本目标,是以高度的经济一体化、紧密的政策协调、一致的承诺为基础而建立起来的货币联盟。然而,从目前的合作形式看,东亚国家距离实现这一长远目标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一、东亚货币合作的可行性
(一)区域内贸易及经济开放度
一方面根据IMF的统计数据,东亚区域内国家和地区的区域内贸易比重近年来不断提高,从1970年不到30%,发展到2003年已经超过了50%。可见,东亚区域内贸易的依赖性很高,区域内长久的贸易合作及发达的贸易投资,将促使亚洲经济一体化程度不断提高,也内在地要求东亚各国之间货币的相对稳定,为东亚地区进行货币合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另一方面,据世界银行《世界发展指标》(2006)的数据,由贸易依存度指标来衡量,东亚的经济开放度水平很高,尤其是新加坡、马来西亚、泰国、越南、文莱、柬埔寨,其开放度均在100%以上,新加坡甚至超过了200%。从2001年到2005年,东亚各国的开放度平均值高达129.88%,普遍高于2001年前的欧盟15国经济开放程度,这说明东亚各国对外部的贸易依赖程度很高,是具有吸引力的。
(二)东亚各国政策目标相似性
根据IMF及ADB的统计数据,对1987年~2004年东亚国家(地区)进行比较发现,1987年至今,东亚地区绝大多数经济体都存在财政赤字,但就相对规模而言,新加坡、韩国、印度尼西亚的财政赤字规模相对较小,财政政策倾向相对比较谨慎。马来西亚、菲律宾和泰国近年来财政赤字水平较高。由于政府财政状况可以间接地反映出一个国家的通货膨胀倾向,财政赤字越高的国家,越依赖于对本国货币铸币税的控制,因此进行货币与汇率合作的成本越高。从货币供应量增长率来看,东亚地区货币供应量增长速度最快的是,韩国、印度尼西亚、菲律宾等货币供应量也持续增长。总体来说,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经济体货币供给数量增长相对平缓,反映其经济发展相对成熟而宏观调控能力比较高。从利率水平看,经济开放度较高的亚洲“四小龙”,马来西亚和泰国之间利率差幅最小,而开放度相对较低的印度尼西亚、菲律宾、中国的利差则比较大,反映出不同国家货币政策取向,也为进行货币合作的政策协调带来了一定困难。
综合上述诸项分析,可初步作出以下判断,东亚经济整体上无论是经济规模、各国政策目标,或是通货膨胀率水平均存在较大差异,因此,东亚地域作为一个整体不具备同时进行货币合作的可行性。
二、东亚货币合作中的障碍
(一)内部阻力
1、缺乏区域内的主导货币
欧盟在其成功时期是以德国、法国为核心主导国,以德国马克作为锚币来推动货币一体化进程,因此,不管是区域经济或是货币合作都是不能没有核心国和核心货币的。与欧盟相比,东亚地区尚无法形成这样强有力的依托。日本虽是东亚经济和金融势力最强的国家,但由于经济衰退,加之由于二战中日本侵略给东亚各国造成的苦难,使其在东亚国家中缺乏广泛的信任和支持基础。这使得日本要成为核心国,面临政治与经济的双重障碍。而中国的经济实力相对较弱,尽管人民币在亚洲金融危机中坚持不贬值,但缺乏弹性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严格的资本管制,薄弱的国内金融体系,使得人民币难以成为锚币。因此在现有条件下,以区域内货币为核心展开货币合作存在一定困难。
2、政治障碍
欧洲货币合作实践的成功经验告诉我们,区域货币合作要有一个政治联盟为后盾,与欧盟相比,东亚汇率协调的障碍可能主要在政治方面。长期以来东亚各国和地区一直存在分歧,包括上的积怨、领土纠纷等,因此他们更多的是把彼此视为竞争对象而不是潜在的合作伙伴。造成东亚内部政治形势复杂多变最主要的原因是日本对待其二战期间给亚洲各国人民造成侵略灾难历史的态度。同时历史遗留的领土争端问题也是造成东亚内部政治复杂的另一个原因。由于历史原因,东亚地区存在大量的领土、岛屿归属和海洋划界争端。如日韩的“独(竹)岛”之争、中日的钓鱼岛之争等等,造成东亚地缘政治的复杂化。
(二)外部阻力
在东亚货币合作中,外部影响最大的是美国。东亚大部分国家与美国有着紧密的经济贸易关系。以贸易为例,依据IMF2005年贸易统计年鉴,日本对美国的贸易额占其对外贸易额的17.7%,菲律宾对美国的贸易额占其总贸易额的17.3%,中国的这一比例也高达13.7%,东亚地区对美国的贸易额占该地区贸易总额的13.4%。紧密的经济贸易关系增强了美国对东亚的经济影响力,加强了东亚经济对美国的依赖性,而东亚货币合作的快速推进,毫无疑问会增强东亚货币的实力,这无疑会影响到美元在东亚的地位,这是美国所不愿看到的,因此美国否定亚洲货币基金组织的成立就是例证。
三、东亚货币合作的构建思路
经验表明,在区域合作进程中,关键性大国的推动力量尤其是大国之间的协调至关重要。在本地区两个大国——与日本中,任何一国在目前条件下都难以单独承担这一责任。中国是本地区潜在的“市场提供者”,但领域相对薄弱。日本则在贸易和金融领域都存在比较明显的缺陷,尤其是日本对东亚其它体均有较大规模的贸易顺差,妨碍了日元发挥关键货币的作用。但作为发达国家,日本金融部门较中国具有相对明显的优势。在此条件下,中、日两国若想通过单边努力推动乃至主导区域金融合作进程,都会面临很大困难;若两国在该领域产生竞争,则会产生更加不利于自身的结果。实际上,中、日两国在东亚金融合作中的关系不是相互替代或竞争的关系,而是一种互补关系。中国所能提供的巨大市场和日本的金融资源结合起来,恰恰能够满足其它东亚经济体对出口市场和储备资产的需求。因此,两国应当通过合作来共同推动区域金融合作的深入,使其摆脱对“美元体制”的过度依赖。 (二)区域货币区(Sub—clusters)的形成
由于东亚地域作为一个整体不具备同时进行货币合作的可行性,但可以先在东亚内部形成3个次级货币区,即依据地缘经济交往程度的不同划分为中华货币区、东盟国家货币区和日元区。这些次级货币区将为进一步深化东亚货币合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1、中华货币区
中华货币区是包含港澳和大陆的货币区。首先,香港和澳门已经具备了货币一体化的有利条件。从货币层面上看,由于澳门实行与港币挂钩的联系汇率制,两地间的汇率相当平稳;从实物层面上看,两地的人均GDP相差不多,经济增长速度较为接近,经济结构都以发展第三产业为主,两地的失业率也几乎相同,两地又都是高度开放的地区;从现实基础来看,两地具有共同的、文化、社会和政治制度,这创造了两地货币统一的基础。
其次,人民币和港币正在逐步融合。由于中国大陆和香港在文化传统和地理位置等方面较为接近,两地的贸易和投资取得了较快的发展,目前大陆已成为香港首要的贸易伙伴,而在东亚地区,香港也已成为大陆的第二大贸易伙伴。港币和人民币的离岸金融市场正逐渐形成,因此港币和人民币之间正在不断融合。
2、东盟国家货币区
东盟近年来经济趋同性越来越高,为区内货币一体化奠定了基础。东南亚金融危机后,东盟国家开始进行金融改革进程,重组金融体系,强化金融监管。东盟国家意识到建立一个稳定的国际金融合作机制是抵御金融危机、防范金融风险的重要手段。东盟拥有较强的经济基础,东盟正在加速经济一体化进程,2002年1月3日东盟自由贸易区正式启动,大幅度降低关税(几乎所有的商品关税都降低到了0%-5%)。特别是东盟老成员国(新加坡、泰国、马来西亚、文莱、菲律宾、印尼)在经济发展水平、政府财政赤字、通货膨胀率等方面比较接近和相似,实现较高层次的货币同盟更加容易。
3、日韩货币区
日本和韩国都是地区经济大国,地理位置接近。由于地缘优势以及它们分别在技术和资本密集型产品上的比较优势,双方的经贸关系日益紧密。1999年3月,两国共同发表了以《通向21世纪更紧密的日韩经济关系》为题的研究报告,日、韩双方都认为通过振兴两国贸易、投资等经济活动和加强彼此的经济联系,可以巩固双边经济伙伴关系,进一步迈向21世纪。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两国必须尽可能消除存在的各种障碍,并同意在投资促进、税收条约、标准认证、知识产权和WTO新一轮谈判等领域开展合作。2003年,两国正式开始建立双边FTA谈判并争取尽早完成实质性谈判。2004年,日韩两国贸易总额达664亿美元。
(三)以平行货币推动次区域货币区的融合
平行货币是指在区域货币合作或联盟中按照共同签定的条约、由区域金融组织发行。同区域内各成员国货币同时流通,具有固定购买力的一种货币。平行货币的优点是达到减轻单一货币在期初推行的难度,可以想象如果没有平行货币的过渡,欧元的成功发行几乎是不可能的。因此,东亚单一的货币演进过程同样可以运用平行货币。比如,在“中华货币区”发行流通于该次区域的平行货币“中元”,在东盟货币区和日韩货币区,新加坡元与日元可以分别充当各次区域的平行货币,当然也可以创新出新的货币。从整个东亚区域来看,未来的“亚元”可以充当过渡时期的平行货币,从而把三个次区域货币区逐渐融合到一起。
综上所述,现阶段的东亚货币合作仍困难重重。为此,东亚地区一方面要积极地为汇率合作创造条件,促进信息交流,加强区内贸易合作和投资合作,促进宏观经济政策的协调;另一方面,在东亚区域汇率协作问题研究、货币合作方面采取更加务实的态度,在不具备建立制度性的框架协议之前,尝试建立辅助的、较初级的货币合作,在可能的空间上建立彼此之间的信任和合作关系。总之,东亚区域汇率协作的最终构建虽困难重重,但仍值得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