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互惠经济到市场经济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徐 俊 时间:2010-06-24

  摘要: 基诺族作为的山地少数民族之一,其传统形式是以刀耕火种为主,采集 狩猎为辅的初级农业。在这种经济形态中,经济与社会是嵌合在一起的,经济活动与、 宗教、歌舞等形式不分彼此;人与人之间的经济往来依据的是互助,互惠互利原则。然而经 过人民公社化,特别是经过山地、林地制度改革和引入市场经济之后,基诺族的经济和社会 文化的嵌合关系被打破,经济变迁与社会文化变迁不再同步。基诺族的经济形态由互惠经济 转变为市场经济。在此过程中,出现基诺族传统文化的快速变异。
  关键词:基诺族;经济形态变迁;嵌合
  Abstract:
  The Jinuo, one of China’s mountainous ethnic groups, enjoyed a tradit ional economic pattern mostly dependent on the primary slash-and burn farming to gether with food forage and hunting activities. In this situation, economy, embe dded with the society, was combined with the activities of education, religion, and dancing. People followed a principle of mutual assistance and benefit. Later , the embedment between economy and social culture of the Jinuo people had been totally broken since the practice of the people’s commune, especially the refor m of hillside field and forest system, and the introduction of the market econom y. The Jinuo’s economy, asynchronous with its social change, has turned from a mutually-benefited one into the one oriented to the market. During this course, the traditional culture of the Jinuo has taken on radical changes.
  Key words: the Jinuo people;the change of economic pattern;emb edment

  今天,当我们用经济人类学的眼光来审视中国各个民族的经济形态的演变情况时,不由 得想到了经济人类学家卡尔•博兰尼,他认为就社会与经济的关系而言,社会是首要性与支 配性的。在他看来,在十九世纪之前,人类的经济是附属于其社会关系之下的,经济对社会 而言,是一种“嵌入”的经济,也就是说经济是镶嵌于社会体制之中的。博兰尼认为,虽然 没有一个社会不依靠一定的经济制度而存在,“但是在我们这个时代之前没有一个时代的经 济是受 市场的控制(即使是大体上)而存在的……事实却是:在交易上图利从没有在人类经济上占 过如此重要的地位。虽然市场的制度从石器时代后期就已普遍出现,但它在经济生活中的角 色只不过是从属性的。”?①然而到了十九世纪,社会成了市场社会,市场经济不再是“嵌 入”社会,而是相反,市场宰制了社会。
  具体到中国的情况,我们知道九十年代以后,中国逐步实行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市场 日益与人们的生产、生活密切相关了。而在这个过程中,那些在完成社会主义改造之前,经 济形态处于自给自足或者是处于互惠经济中的各个民族,他们在从传统经济形态向市场经济 演变的过程中,其变迁的实质是如何的,这种变迁与各个民族的社会文化的关系又是如何的 ,是值得从事民族经济研究的学者关注的,因为这样的研究有助于我们正确理解民族经济变 迁与社会文化变迁的关系。本文即是应用博兰尼的理论来分析中国西南边疆少数民族之一 的基诺族?②的经济演变情况,从而来探讨在此过程中基诺族经济与社会文化的关 系。
  
  一、基诺族的传统经济形式?③
  
  20世纪50年代以前,基诺族的经济生产,实行村社土地公共所有制,处于以刀耕火种的 山地农业为主,以狩猎、采集等为辅的经济状态。
  1.刀耕火种山地农业
  基诺族聚居的基诺山和散居的地区全部是山地,没有成片的坝区。农业生产全部在开垦 的山地上进行,是典型的山地农业。刀 耕火种是山地农业的主要耕作方法。通常在春节后或上一年底开始砍树,待被 砍倒的树木晒干后便焚烧,烧后的草木灰布满地面成天然肥料,有的厚达一二寸,此后稍事 平整即行播种。耕地采用轮种制,轮作时间有一定年限,一般为烧一次荒种一年,少数种二 年,然后丢荒。
  2.狩猎
  在基诺族的传统经济中,狩猎是基诺族男子的主要副业,也是基诺族获得肉食来源的一 项重要活动,在经济生活中占有一定的地位。基诺山原始森林里动物繁多,基诺族人传统狩 猎对象大致可分为兽、鸟、鼠三大类。他们常用的狩猎工具是:外地买来的火药枪,自制的 弩,用棕绳搓成的支在鸟类通过的地方的扣子,设在野兽常走 的路上的弯弓,打马鹿、麂子、野猪、野牛、老熊等的毒箭和跳枪。基诺族打猎有三种形式 :一种是村社组织的集体打猎。第二种打猎的形式是几户联合起来打,即谁家发现较大的野 兽踪迹,便约几户一起去打。第三种形式是个人发现后自己去打。
  3.采集
  采集是基诺族女子的主要副业。基诺人经常性的副食蔬菜靠采集,于是妇女们在农业劳动中 必 背一个大背箩,以装随时采集到的各种野菜、竹笋、菌子等。大多数采集物现采现吃,有的 需经过加工,存放着以备常年食用。在湿热带森林中植物繁多,可以采集食用的野菜类有: 耳朵菜、青树的果与嫩叶、梨板菜、马蹄根、芥菜、薄荷、鱼腥草、野豌豆、刺五加、香椿 、大刀豆、麻根、橄榄皮等。竹笋类有:甜竹笋、若竹笋、毛竹笋、麻金竹笋、大泡竹笋、 斑竹笋、金竹笋等。竹笋可以鲜吃,也可以经过泡、晾、烫、腌、压、浸等加工后贮存起来 , 常年备用。菌类有:木耳、鸡枞、牛舌菌、奶浆菌、大红菌、辣菌、白参等。菌类多数随采 随食,但如木耳、鸡棕、白参等亦可晒干贮存,常年食用。果类有:芒果、毛荔枝、青果、 涩梨等。此外还有人工培植的香蕉、芭蕉、黄果、桔子、泡果、番木瓜等水果。块根类有: 青山药、绿山药、硬壳山药、黄山药、四菱、蘑芋、芭蕉根、滕萝卜等。虫类有:蝉、蚂蚁 、蝌蚪、蟋蟀、酸蜂、蜂蛹等。
  4.传统经济形态存在的条件
  基诺族以刀耕火种为主,采集狩猎为辅的高原山地农业自成体系,其存在的条件主要为 :(1)生产的组织形式即氏族长老制。长老集团发挥着维护氏族土地制度、组织实施刀耕 火种生产等重要职能;(2)生产资料的占有形式,即以氏族所有制为主的土地占有形式; (3)刀耕火种的生态基础,足够面积的至少被规划为十三大片的林地,以资轮歇耕种;(4 )足够多的森林为狩猎和采集各种动植物提供可能;(5)与刀耕火种各阶段和环节相联系 的符号体系和农耕礼仪,起到对传统知识的强化和传承作用。
  
  二、基诺族经济形态的变迁
  
  1.农业生产方式的变迁
  传统上,基诺族村民的经济生产是以刀耕火种的山地农业为主,采集狩猎为辅的生计经 济形式。后来受傣族影响,到四十年代开始开挖小块的水田,出现一定的水稻种植。特别是 到人民公社化时期,农业学大寨,又改造了一些梯田,开挖了一部分水田,水田农业成为人 们生产的一部分。与此同时,水田改造破坏了大量森林,但传统的生产方式在人们的生产中 仍占主导地位。这种生产形式基本解决了村民的温饱问题。1982年和1983年基诺山分别实施 “林业三定”“林业三定”即划定山林权属、划定社员自留地、确定林业生产责 任制。和“两山一地”“两山一地”即责任山、自留山和轮歇地划分到户 。政策,基诺族土地集体所有制被打破,山地、林地、水田等 逐渐承包到户。同时当地政府提出了“以林为主,在粮食自给的前提下,因地制宜、多种经 营,综合”杜玉亭:《基诺族识别四十年回识——中国民族识别的宏观思考 》 ,载《云南社会》1997年第6期,第61页。的发展思路,茶叶、橡胶、砂仁、西 番莲等经济作物被大量引进和种植, 因而山地面积变得越来越小,传统的轮歇耕作形式变得越来越难以为继。特别是九十年代初 期以来的一段时间,上述作物价格可观时,村民更是大量种植经济作物,部分村民甚至不再 耕种山地,改以种植经济作物。这时期,部分经济收入较高的村民有能力购买诸如电视机、 摩托车和农用拖拉机等生活、生产用具。然而1990年代后期以来,随着上述经济作物价格的 普遍下跌,村民的经济收入也随之下滑,放弃山地劳作的村民又开始耕种山地。  今天,国际资源市场等因素像只看不见的手在影响着基诺族的日常生产、生活,村寨居民 往往只能被动去适应。例如,2001年基诺山砂仁价格为70~80元/千克,但仅过1年砂仁每千 克的价格仅为28元左右;再来看橡胶,据村民讲,在基诺山橡胶一般要种植7—8年后,才能 开割,而在泰国已经出现了栽种4年之后就能开割的橡胶树,并且其出产的胶,价格仅为西 双版纳这边的一半;西番莲也一样,刚种植时价格很好,家家户户都种植后,价格马上 下跌。很显然,国际市场的变动情况已经与基诺山各个村寨村民的生产、生活密切联系在一 起了。
  

  2.集镇贸易的兴起
  目前在基诺山与村民直接发生作用的集镇主要有三个:(1)勐腊县的勐仑镇;(2)基 诺山基诺族乡政府驻地;(3)西双版纳州府所在地允景洪。基诺族村民骑摩托车或驾驶拖 拉机来往于村寨与上述三个集镇之间,这已是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在此举一例为证。在勐仑 镇,曾经出现新老两个农贸市场“争客”的现象。老的农贸市场为了保证自己的产品的数量 和质量,经常到半路抢购社区基诺族村民的农副产品,然后拿到自己的市场出售,而新的农 贸市场的做法是允许附近村寨(包括巴卡社区)的村民进入市场出售农副产品,卖不完的由 市场负责全部收购;另外新的农贸市场管理者请附近寨子(包括基诺山的三个寨子)的村干 部吃饭,并且还发给每个村干部200元钱。最后,新的农贸市场赢得了竞争。现在村民出售 农副产品、野菜、野果等都在新农贸市场,并且每人每次要交纳2块钱的摊位费。显然,市 场的力量已经介入到社区的日常生产、生活之中,成为居民不可回避的作用力。也就是说, 以市场为导向的经济运行模式正在形成。
  3.民间经济往来的变化
  而在民间经济往来方面,也即村内交易上,外来的老板经常到基诺村寨收废胶、包 谷、扫把花、野菜等,基诺人自己也开起了小商店、碾米房,甚至有的村民开着拖拉机,走 村串寨炸米花。外来的商客和本民族的坐贾行商,一方面带来了山区之外的信息;另一方面 也在改变着村寨的人际关系。在这个过程中,基诺山也出现了雇佣关系,村民雇佣傣族、汉 族为自己建盖房屋的现象也不再新鲜;基诺族村民到其他寨子或在本寨子承包工程也时有发 生。显然民间经济往来形式的变化是基诺族传统文化解体的促动因素之一。传统的村民之间 互通有无,互利互惠的关系正逐步消失。

  三、基诺族形态变迁与其社会文化的关系分析
  
  1.经济变迁与技术文化的关系
  进入到1950年以后,基诺山先后经历了五十年代初的“直接过渡”; 1957年设置的 基诺洛克生产文化站;1958年的民主补课,发动群众按既定比例重新划分阶级,对被划为地 主、富农的人进行面对面的斗争,没收其浮财和底财,开展人民公社化运动;六十年代的文 化大革命;七十年代的农业学大寨;八十年代落实“林业三定”和“两山一地”政策;九十 年代的市场经济等政策变动和社会变革,主要《景洪县志》编篡委员会:《 景洪县志》之《大事记》,云南人民出版社2000年6月版。渐渐地基诺族刀耕火种农 业存在的各种条件消失或变迁了。
  人民公社时期强调以粮为纲,基诺山有水、地面稍平的地方都把树砍光开了水田,而刀 耕火种农业则被认为是一种“种一山坡,收一箩筐”的低效的、原始落后的经济形式,而成 为国家欲加以改造和消灭的对象。此时的生产也不再由氏族长老根据传习和积累的经验来组 织进行,而是由生产队来统一安排,记工分,吃大锅饭,显然刀耕火种的传统组织形式 已被取代。而在六十年代文化大革命中,基诺山的各种鬼门被堵死,各种与刀耕火种农业生 产体系相联系的农耕礼仪、祭祀活动都被贴上了封建迷信的标签而被禁止,也无人敢再搞。 接着在农业学大寨的运动中,人们战天斗地,为开梯田,大面积砍伐森林,加上修公路等活 动,以至到80年代,整个西双版纳的森林覆盖率从五十年代初的65%下降到30%以下。尹绍亭:《人与森林——生态人类学视野中的刀耕火种》,云南出版社,2000年8月 第1版,第343页。可见基诺族刀耕火种的生态基础已遭严重破坏。而到1982年和198 3年以后,基诺族的山地、林地 都明确了权属责任,基本上承包到了各家各户,因而刀耕火种生产体系中的号地仪式也就变 得多余了。并且由于山地不保土,连续种2到3年后,地内的表土变得越来越少,此时为恢复 土地肥力,就需对地块进行轮歇,然而土地分配到各家固定使用后各家的地块数量和面积减 少,原来连续耕种1到3年的山地,现在至少要连续耕种5到6年后才轮歇,因此以前靠天吃饭 ,现在就靠化肥、农药吃饭。毫无疑问,刀耕火种的原生形态已发生了巨大改变,与此同时 与之相适应的各种物质文化形态也发生了变异。生产使用的劳动工具如点播棒消失了,生产 的刀耕形式被锄耕和犁耕所代替,种植的旱稻品种从几十种上百种减少到了现在仅存的十多 种,而且随着退耕还林政策的实施,许多村寨的村民已基本不再种植旱稻,经过基 诺人祖祖辈辈培育、种植的旱稻可能随着刀耕火种农业形态的彻底消失而消失。
  基诺族刀耕火种农业形态的出现和是基诺族与高原山地森林生态系统长期互动的结 果。“刀耕火种是山地民族的一种生计,是他们对山地森林环境的适应方式,是森林孕育的 农耕文化,是一个山地人类生态系统,是一个文化生态体系。”尹绍亭:《人与 森林——生态人类学视野中的刀耕火种》,云南教育出版社,2000年8月第1版,第337页。 然而,我们可以看到,今天这种文化体系即将全面退出舞台,出现这种局面的 直接原因是生态环境的变迁,使得刀耕火种的生态基础丧失了,而更深层的原因是与之相联 系的基诺族文化体系的整体变异。
  2.经济形态变迁与制度文化的关系
  传统上基诺族社会是以长老制为中心的均质化社会,对于这种社会制度文化我们可称其 为“卓巴文化”,其包括的内容主要有:(1)卓巴等长老的产生机制即根据年龄传承 ;(2)卓巴等长老的功能发挥,即执行传统法规、调整村社内的各种关系、维护土地所有 制等;(3)卓巴权威的象征大鼓;(4)卓巴等长老所主持的仪式活动,如选铁匠、祭鼓、 跳大鼓舞、号地祭、砍地祭等。虽然此种文化曾受傣族土司统治的影响,但这种影响是通过 其在基诺山的代理人间接发生的,并且是基于基诺族的传统来进行的,因而“卓巴文化”的 基本形貌没有发生实质性改变;国民政府统治时期,也因战争频繁政府无暇顾及地方建制的 实质性运作,因而基诺山仍然延续着旧有的村社与文化结构;而从五十年代至今,经过 多次建制变革和社会运动,基诺山各个寨子都建立了国家下的基层管理、组织形式。村 社干部取代了长老成为基诺族村寨管理的中心。村干部在生产组织、仪式活动、调解村民纠 纷等事务中取得了传统长老的角色。从前长老的权威是自然形成的,其权威的合法性是由村 寨的传统所决定的,其年龄以及与年龄相长的经验是其发挥作用的依据。而今天村干部的权 威来自上级政府或者说国家,其要保证的是国家的政策和法规在村寨的无违,执行的是上级 政府的决策。因而在村民心目中,他们是当官的。在仪式活动方面,以往长老们所主持的多 与生产的世俗性相关联,代表着人们的各种祈盼和希望,长老们用神圣的方式实现着世俗的 目的。而现在传统仪式的神圣性,随着世俗功能的减退而消解。人们在相信化肥、农药的同 时,传统仪式的延续也就失去了群众基础和信仰基础,偶尔的出现也变成了纯粹的表演。  3.经济形态变迁与观念文化的关系
  传统的基诺族社会是一个经济基础、社会结构和意识形态合为一体的社会,因而在生产 方式的变迁过程中,伴随的是基诺人的社会组织制度、宗教信仰、伦理道德、财富观念以及 认知方式的变异。以往基诺人生活的深山密林中充满着鬼怪神灵,有的树如大青树是 不能随便砍伐的,有的水是不能喝的,而有的地方是不能大小便的,上山打猎时,山林中的 一些动物是不能打的,如巴卡小寨的人就不敢打野牛,他们认为犯禁打了不该打的动物家里 的牲畜会得病,而且时间、地点不对的行为往往会给行为者带来疾病,甚至夺走他的生命。 在村寨的四周,在山地的周围都有各种鬼怪,为防鬼怪侵扰通常的做法是在家里面放置姜巴 、在房屋的周围挂上达了,在地棚边栽种几棵姜、芋头、鸡公花、并挂达了,“这样鬼怪就 不敢来了。”;而在人与人的关系上,从传统来看,基诺人以血缘关系为纽带,人们在生产 、生活中相互协作,互通有无,形成夜不闭户,道不拾遗,尊老爱幼,一家有事全寨支援的 良好社会风尚;而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基诺人信奉取之有度、用之有度的生态伦理。砍地 、烧地时,大树都不连根砍倒,而是留着长长的树桩,烧地时也不把其烧死,等轮歇后不久 其即又发新枝,因而传统的轮歇地生态易于恢复平衡。而且人们每次上山采集带回来的野菜 、果子和菌子等仅为一次食用,而不囤积贮藏。在他们的观念中“今朝有酒今朝醉”是合适 的生活态度,一方面是因为山林中有足够多的野菜、野果供采摘,有大量走兽可猎获,大自 然就是天然保鲜库,今天用完,明天要用现去取来;另一方面在人们的欲求上,并没有积财 的牢固观念,吃饱穿暖人们即可满足。人们的荣誉、名望并不依凭财富来建立,刀耕火种的 经验技能、狩猎的技术、歌舞才能、巫师的灵异、仪式程序的掌握等,这些都是人们自我实 现的希望所在,都是声威所出的源头。然而上述这些社会情景都渐渐成为了历史,人们对自 然、对神的敬畏随着消灭封建迷信思想的运动而丧失,神灵越来越少,山林也越来越稀,人 与人之间讲报酬、明算帐,同一村寨的人即使是同一家族的人搭次便车坐一次拖拉机都要出 钱,为了生存、积财深夜2、3点钟就起床上集市占摊位卖菜成了人们的日常事务。另外偷盗 现象也时有发生,夜不闭户、道不拾遗的风尚正在改变,传统的仪式程序、节日内容、庆典 活动正在消失或变异。并且随着电视等大众媒介的涌入,人们的审美趣向、人生观、价值观 的形成都深受影响。无疑,今日基诺社会同以往相比变化是巨大的。而这有一个根本的原因 就是基诺族经济与社会文化的分离。
  
  
  四、小 结
  
  纵观基诺族的经济变迁过程,我们会发现,从其经济形式的实质内容来看,发生了两次 较大的转变,一次是在五
  十年代,实行公社化后,另一次是在1983年到1990年以来基诺族 山开展改革开放之后。在前一次转变中,基诺社会由传统的经济形式转变为计划经济形式, 但由于计划经济实行的是村寨集体所有制形式,这种形式与基诺族传统的氏族、村寨共有共 耕形式没有实质性的区别,因而其文化与经济的相互关联性没有被完全破坏;社会文化变迁 与经济变迁的速度差距不大;而在后一次转变中,基诺族被逐步推向了现代市场经济,文化 的变迁与经济的变迁的协调关系基本被打破,经济的发展受制于文化的内容,而经济的变迁 又深刻地影响文化的变迁,促使传统文化快速流失。而究其原因,就在于在两次经济形式的 变化过程中,基诺族完成了从互惠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变,经济已经不再完全嵌合在社会文 化当中了。因而在思考今天基诺族经济发展和文化保护的时候,必须把基诺族经济形式转变 所带来的众多相关因素考虑进来,才能得出比较现实可行的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