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实现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市场机制与政府调控的非分离性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李兴江 唐志强 时间:2010-06-24

摘要:面对我国区域差距不断拉大的现实,如何正确认识市场机制和政府调控在实现我国区域协调发展中的关系,对于新时期全面推进小康社会建设,继续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来讲至关重要。本文认为市场机制和政府调控这两种协调机制和手段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共同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二者之间是统一的非分离的关系。

   关键词:区域经济 协调发展 市场机制 政府调控 非分离性

改革开放以来,全国各地经济都有了很大发展,但由于的和政策的原因,地区差别呈现继续扩大趋势。人们在分析我国地区差距形成和发展变化的历史渊源时,一般都将其主要归结于各地区在环境、区位条件、经济基础、经济结构、人口的文化素质和思想观念等方面存在显著的差异,看法较为一致。然而,关于市场机制和政府调控将对未来我国的地区差距走势产生什么样的影响,学术界则有不同的看法。一种观点认为区域发展差距将是市场经济发展也即市场机制作用的必然结果;另一种观点认为是政府调控不当的结果。导致理论界看法不同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人们对“政府调控和市场机制关系”的看法不同。主流观点认为政府调控和市场机制之间是矛盾的、非统一关系;然而我们认为在区域经济发展中市场机制和政府调控之间并不是矛盾的或彼此分离的关系,而是正向的、统一的和互动的关系。
一、完善的市场机制是实现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基础
由于当前我国区域发展差距拉大事实的存在,人们在市场机制的认识上往往存在三大误区。即市场机制只追求短期利益;市场机制不能实现共同富裕;市场机制不考虑整体利益。事实上,市场机制下短期利益和长期利益有差异也有统一。长期利益往往由一个个相互联系的短期利益所组成。相对于非市场经济来讲,市场机制更能注重长期利益和整体利益,而非短期利益。对于一个经济人来说,他不会只追求短期利益而忽视长期利益,恰恰相反,他会为了长期利益而常常忽视或放弃短期利益。实践证明,市场经济发达国家的区域差距都很小。老板致富并不抑制工人致富,城市富裕并不抑制乡村富裕,中心地区的发展并不抑制边远地区的发展,两者是正相关关系。市场机制就是要让能者上,庸者下,就是要破除超稳定状态。搞市场经济就是要搞完全的市场经济,而不是割裂的、残缺的市场经济。市场机制正是通过均等的机会让每一个人、每一个要素、每一个地区发挥潜能,追求利益最大化,从而使整体利益得到增加,因此充分完全的市场机制才能保证整体利益的最大化,市场机制是表面无序下的整体有序。
任何一种机制不能也不应该要求其解决所有问题,关键是要解决基本问题和主要矛盾。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区域发展差距拉大,从形式上看是由于市场化改革后市场机制发挥作用的结果,但从本质上看,则是除市场机制以外的包括政府调控在内的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因此在分析我国区域差距时,首先要明确,我国区域经济内部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没有独立的、统一的、完善的市场,资源使用效率还很低下 ,竞争尚未充分,特别是欠发达地区的市场仍没有充分发挥出应有的作用,而不存在市场发育完善后带来的所谓“市场失灵”的危机,区域差距拉大也并非是市场机制“有余”所致。实际情况是:一方面,一些发达地区之所以发达是因为市场机制相对完善,并利用了政府非均衡发展战略的优惠;另一方面,是因为欠发达地区的政府干预过多,市场机制也很不完善,导致了资源配置的低效率。这种源于政府和市场的共同作用而形成的差距,正是我们所关注的。因此要解决我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问题,就必须紧密结合我国国情,借鉴西方改革的经验,进一步强化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地位。
凯恩斯在建立宏观经济体系时有一个暗含的假设:即市场经济的调节机制在正常发挥作用。战后许多国家运用凯恩斯的经济政策,其中美国取得显著成效,就在于美国市场机制的完善性;绝大部分国家不成功,究其原因,是许多国家还没有建立完善的市场经济体制,市场机制还没有充分发挥作用。凯恩斯在美国运用,以改善宏观环境,助于民本经济的发展。的国情是国本经济,特别是欠发达区域,其国有经济成分比重更大,过多关注凯恩斯的政策有可能助长政府行为的扩张,抑制欠发达地区先天就不足的民本经济的发展,从而使区域差距拉得更大。当务之急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产权制度、银行制度、投资融资制度和政府管理制度等方面进行比较彻底的市场化改造。欠发达地区政府必须采取进一步提高竞争力和启动民间投资的经济政策,大力支持民间经济的发展,使民间经济能迅速填补国债撤走后的空间,放手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使其真正成为内在增长动力。凯恩斯主义的核心是国家干预,但干预的前提是市场机制的完善。从这种意义上说,当前中国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最好的宏观经济政策是搞好微观经济的市场机制,培育市场力量,让市场真正对资源配置发挥基础性的调节作用。
在经济发展初期,市场的作用通常会导致欠发达地区与发达地区之间的差距进一步扩大。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力图强化市场对资源配置的核心作用,尽管全国的统一市场并未建立,但市场的作用不断扩大已成为不争的事实,区域差距正是在市场作用日益增强并朝着形成统一市场的方向努力的前提下发生的。因此,单纯依靠市场的力量不能解决区域经济发展的差距,区际收入趋同趋势不会在市场自发作用下自动出现。如果我们不采取一些矫正措施,单纯依靠市场机制的确会使我国的地区差距持续扩大。所以,我们既不能因为市场机制是一种较有效的资源配置方式,就不承认市场机制已经并必将进一步导致我国的地区差距进一步扩大这一倾向,也不能因为担心市场机制将导致地区差距进一步扩大,就终止迄今为止已进行了近20多年的市场化改革。正确的思维应该是,一方面应坚持市场取向的改革,另一方面又应对市场机制导致地区差距拉大始终保持一份清醒的认识,并及时地借助政府调控对之加以纠正。
二、政府调控是实现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保障
政府干预是必要的。由于正如我们在上文中所指出的那样,市场机制一方面将促进我国各地区的经济发展,另一方面则有可能将我国现有的地区差距进一步拉大,从这一基本认识出发,笔者认为政府在未来我国的区域经济发展中应该扮演双重角色,即一方面政府应通过转变自身的职能,促进市场的发育,为各地区的经济发展创造较为宽松的市场环境,另一方面政府又应通过制定适当的区域政策,防止市场机制的自发作用导致地区差距进一步扩大。社会主义的本质是共同富裕,既然市场机制有导致地区差距进一步拉大的可能,政府干预就是必要的。政府应通过必要的投资倾斜和政策倾斜,扶持落后地区的经济发展,及时抑制地区差距过分拉大的势头。

在社会主义市场条件下,政府调控和市场机制共同对区域经济协调发挥作用,这就要求正确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特别是在经济转轨的时期,政府实际上还需要承担“政府造市场”的职责,但应特别注意克服政府包办一切的做法。政府必须逐步从一般竞争性领域退出,政府不能再举办国有独资,竞争性领域要进一步鼓励民营企业的发展,必须扩大民营企业比重。“政府造市场”主要是营造市场产生和发展的环境,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
政府宏观调控机制是必不可少的,是加速落后地区发展的强有力手段。当然我们所讲的缩小地区差距,是在国民经济整体发展的前提下缩小地区差距,而不是靠抑制发达地区的发展来缩小地区差距,这就要求落后地区比发达地区要有更高的发展速度。在这一过程中,政府调控作用主要应在三个方面发挥作用:(1)建立区域间公平竞争、机会均等的调控机制。主要制度安排包括:取消造成区域市场分割的地方性政策和法规;建立资源的地方所有权制度;建立区际劳动力资源的正常流动机制;加快落后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出台特殊的加快欠发达地区的政策;培育欠发达地区经济增长的微观经济组织,建立行之有效的“造血”机制等。(2)建立旨在缩小和解决区域发展差距的调控体系。其主要内容包括:实施政府差别采购制度;建立规范的政府转移支付制度;实行差别税率制度;采取特殊的政策;设立专门的政策性银行,专门对口支持欠发达地区的发展等。(3)建立统筹区域发展的协调机制。建立具有相当权威的区域统筹规划办,担负起统筹规划、制定政策、协调利益等主要职能。
三、市场机制和政府调控在实现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中具有非分离性
自发竞争的市场机制和协调竞争的政府调控机制,从市场经济诞生的第一天起就始终是相伴相随的。割裂二者,无论哪种机制都无法单独有效的维护一种生产率最高、资源配置最优、市场主体行为约束最好的秩序。割裂二者,就相当于割断了东部发达地区资金技术的要素优势与中西部地区的资源优势的联系与互利,阻碍了区域经济发展的内生合作机制的形成和发达地区对落后地区的扩散效应或涓滴效应。我们看到,每当人们协调好市场和政府之间的矛盾关系时,社会经济就向前发展,每当这个矛盾趋于激化,把二者割裂开来时,社会经济发展就遇到麻烦。每当人们根据形势变化对矛盾双方的关系及时做出合理调整时,社会经济就顺畅发展,每当人们忽略了变化,矛盾双方的关系滞后于新的形势时,社会经济就面临新的危机。
过去,国家对东部地区的倾斜政策,在一定程度上破坏了地区间的合理分工和优势互补,客观上导致了东西部差距拉大。在目前区域差距明显,不存在平等竞争条件的现实情况下,若单纯利用市场机制来实施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等战略,其结果必然造成新的不公平、不平等,将加剧地区发展的“马太”效应。实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战略,必须要有整体综合规划的理念,使市场机制和政府调控有机结合。制度变迁从某种程度上讲,就是一个“帕累托改进”的过程。对资源进行重新配置,使得某些人的效用水平在其他人效用不变的情况下有所提高,这种“重新配置”就称为“帕累托改进”。因此,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中,既要让发达地区更发达,同时也要让不发达地区摆脱贫困和落后,缩小区域发展差距。
从市场机制和政府调控的关系来看,双方也是正向互动的关系。一个没有市场机制发挥基础作用的社会,其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只能是一句空话。计划经济时期的低效率区域均衡,由于不考虑市场机制下投资效率的地域差别,客观上阻碍了国民经济的发展,从本质上讲是损害了政府调控所追求的共同富裕目标。是不合理的政府调控造成了区域发展的“隐性差距”。人为的政府调控机制既否定了各地区初始资源拥有和经济主体的天赋能力,更否定了经济活动中各区域自身努力程度的差异性。的,经济主体便缺乏向生产活动提供稀缺资源的努力与积极性。所以只能是低水平下的绝对均衡。正是由于政府和市场在理论上的“矛盾性和非统一性假定”,才导致了实践中我们对待市场机制和政府调控这两种手段时采取了非对称或非一致的态度。对于政府调控机制,我往往将其置于主导地位上;而对于市场机制,将其置于政府指导之下的“基础”地位。
市场机制是一种“自然秩序”,政府调控是一种“人为秩序”。无论是市场机制还是政府调控都存在自身无法克服的缺陷,市场机制的缺陷需要政府调控来弥补,除此之外任何扩大政府调控作用范围和政府权力的倾向都应该防止;政府调控的缺陷需要市场机制来纠正,政府失灵必然要求扩大市场机制作用范围。由此我们可以得出必然结论,功能互补使二者不可分离。



[1] 周国富.市场机制、政府干预和地区差距走势[J].经济问题探索,2005, 2.
[2] 顾海兵.当前市场机制认识上的几大误区[J].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03,2.
[3] 曲延芬. 市场机制的完善是国家干预的前提[J]. 经济经纬,2004,5.
[4] 申晓梅. 论西部大开发中市场机制与政府行为的协调[J]. 理论与改革,2002,1.
[5] 谢德保. 论政府在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中的作用[J].北方经贸,2005,5.
[6] 李兴江. 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N].光明日报,2003,5,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