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宏观经济学方法研究现实问题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萧灼基 时间:2010-06-25

 一、当前宏观需要研究的几个问题
  
  改革开放初期,迫切需要研究改革开放问题、经济转型问题、计划和市场问题,与当时的经济实践密切相关。而今后是面临新的“四化”问题,即利益多元化、化、社会和谐化、经济国际化。
  
  1.利益多元化
  改革开放以来,各个不同的阶层、不同的社会基层的利益不一样,已经多元了。比如大的方面,国有经济、集体经济、非公经济、外资经济四大块利益集团不一样。就集体经济来说,不同的人群利益也不一样,政府官员、国有的管理人员、私营企业老板、专业人士、农民、民工、公民以及社会上的贫困户,已经形成很多阶层,每个阶层的利益不一样,好多政策措施对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影响。如增收所得税,影响是非常明显的。企业认为所得税太高,个人认为应该加大企业所得税比重,减少个人所得税比重。收入高的人认为税率太高,收入少的人认为税率不够高。有很多矛盾,这是利益的矛盾,这些利益的矛盾表现在很多方面,表现在政府的决策上。
  有人提出“改革就是使得每个人得到利益”,这是不对的。改革不可能使得每个人得到利益,改革是一种利益的调整。有些人利益大,有些人利益小,有些人没有利益,有些人的利益甚至比原来受到损害更大。比方说,有谁工作不努力,缺乏创新性,这种人在过去体制允许他存在,在“大锅饭、铁饭碗”时可以,在现在的竞争条件下,工作缺乏创新,不够勤奋,效率又低,就可能面临下岗、失业、找不到工作的风险。因此,这种人对当前的市场竞争制度是不喜欢的。又如,许多人在改革中有许多利益,但是绝对利益增多,相对利益下降。有些职工工资比原来多得多,物质生活条件比原来好得多,但是收入水平跟其他人比较下降了,在社会上的地位相对下降了。马克思曾经说,“贫困有两种,一种叫绝对贫困、一种叫相对贫困”。相对贫困就是工人的工资和资本家的利润比较起来,利润越来越高,工资越来越低。运用这个理论来说,有些人收入水平提高了,社会地位提高了,绝对水平提高了,相对水平降低了。我们可以看到好多这种情况,比如,过去政府官员报酬很高,收入很高,现在有些政府官员收入比老板低得多,那么收入绝对是提高了,相对是下降了。明显的,好多职工生活比原来的收入提高了,住房也改善了,生活水平也提高了。但是和别人比较起来,别人提高的更快,他的相对利益下降了。
  马克思曾经提到威廉.维特曼写的一本书,叫《和谐与自由的保证》。这本书举了一个例子,如果我原来住的茅草房,我的邻居和我一样住的茅草房,我没有压抑;如果我住了楼房,我的邻居住了宫殿,那我就感到压抑。虽然房子改善了,但是和别人比改善不大,就感到有压抑感。这种压抑感是人作为一种社会动物必然的,人若不作为一种社会动物。那就无所谓。人作为社会动物就会进行社会比较,是必然的。
  利益多元化是大题目,是贯穿到很多方面的题目。需要从多方面、多层次、多角度来研究。
  
  2.发展科学化
  发展是硬道理。任何时候发展都是硬道理,尤其是物质资料的生产是硬道理,否则人类就不能存在,更不能发展。所以马克思坚持认为物质资料的生产是基础,这是完全正确的。但是在现在来说,我们要讲发展,不能孤立地讲发展,而是用发展观来看发展,应该看到均衡发展、普遍发展、可持续发展。就是说发展是总的概念,必须要用科学发展观来看发展,中央提出的科学发展观包括五个方面。最主要是要普遍发展,就是说从地区来说,从城乡来说,从不同阶层来说都应有发展。均衡发展,发展应是相对均衡的,不是大起大落的,不是破坏了资源的,是合理配置和充分利用的,这种发展还是一种和谐发展和可持续发展。不仅要研究发展的收益,也要研究发展的成本;不仅要研究发展的现实成本,还要研究发展的潜在成本;不仅要研究资源的有效消耗,还要研究资源的无形消耗。对发展观应做全面的、普遍的、均衡的、可持续的研究。既研究发展的表象也研究发展付出的代价、发展的成本,这样的发展观才是科学的发展观。
  
  3.社会和谐化
  经济和社会是有非常密切的关系的。仅仅研究经济是不够的,而是要把经济和社会结合起来研究。中央提出“和谐社会”是非常了不起的。提出“和谐社会”,改变了过去的传统观念,认为社会主义是斗争的社会、革命的社会,是一个整天处在不断的革命过程的社会。整个社会要保持稳定的、和谐的发展,不仅是国内稳定和谐发展,还提出在国际上是和谐世界。
  和谐社会,至少有几个方面值得研究:
  第一,提出的背景。首先是已经否定了阶级斗争,否定了整个世界上和我们对立,现在是又合作又竞争的关系。
  第二,和谐社会的基本内容。用竞争代替战争,用合作代替矛盾,用双赢代替胜负,是在新时期要考虑的。用妥协、谈判代替不调和,过去一直讲不调和斗争。实际上好多问题是通过妥协取得一致,互相让步取得一致,不可能是单方面的胜利。
  第三,学会处理和谐的方法。达到整个社会的和谐,最基本的方法是民主的方法、视察的方法、协商的方法。有一些是要通过民主的方法,有一些是要通过视察的方法,有一些是要通过谈判妥协的方法。要研究这种实现妥协的方法。
  第四,研究和谐社会的发展。和谐社会要怎样发展才能双赢,怎样取得共同利益,怎样发展合作领域。对于和谐社会,有很多问题需要进一步的研究。
  
  4.经济全球化
  过去在民族、国家范围内发展经济,强调自力更生,强调“自己动手、丰衣足食”,这些是有一定的道理,但是可以概括起来说,那种自力更生、那种万事不求人等是小生产的思想。在小生产的条件下,商品交换不发达,生产力极端落后,那时候强调自力更生是对的,但是只有“衣”和“食”解决了,其他的“用”和“行”没有解决。如果我们现在强调自力更生、自己动手,在小生产的非常狭隘的范围内可以做到,在一个比较广阔的领域,在一个人们需要比较多样化的情况下不能做到。社会需求比较少的情况下可以做到,要交换的是很少的东西。人们的需求是非常少的。现在随着生产力的发展,随着人们需求范围的扩大,随着商品交换的扩大,经济逐渐全球化,逐渐地融合到世界的范围去了。
  第一,研究在全世界进行资源配置的重要性。很多国家
资源很少,但是通过交换,通过发挥技术资源、资金资源的作用,取得矿产资源、物质资源。经济全球化就是要充分利用各种资源,要使得资源能够进行合理配置,要研究资源的合理配置。
  第二,经济国际化要利用各种资源、市场条件。现在经济国际化主要是利用商品市场,技术资源、资源的作用还远不够;技术上、金融上的市场作用远远不够,实际上,在世界的技术市场上,只能买到或利用到一般技术,不能买到或者利用到尖端技术、核心技术、边缘技术。这方面还有很大空间需要挖掘。
  第三,整个的金融业国际市场基本上没有进入。国家银行业在国外发展怎么样?对国外经济有什么影响?我们尽管是粮食进出口大国,石油进出口大国,但是对粮食、石油的期货市场影响有多大?外汇储备已经达到1万亿,对外汇市场的影响有多大?这些问题还达不到,基本上没有进入国际金融市场。
  第四,关于国际游戏规则。对于国际游戏规则是一知半解,了解不够深入、不够系统、不够全面。加入世贸组织后,才逐步了解国际游戏规则,我们不仅要了解条文,还要了解怎么利用它为经济服务,为进出口贸易、国外投资、国外经济活动服务。好多人已经成为国际组织、跨国公司的重要人物,但是变成外国人啦。经济全球化有好多问题要研究。
  “新四化”是大的方面,还有好多具体的问题要研究,不同的阶段,不同的问题要研究。
  
  二、当前理论界和实际部门争论的重大问题
  
  改革开放过程中都有许多问题要研究、探讨、争论的,应该说观点不同,争论不影响正常的经济发展,完全可以长期争论的,如果影响到改革开放的进程,影响到国际化的进程,就要值得注意了。从理论界来说,允许和鼓励不同意见的争论。但是从政策上,要保持政策的相对稳定性和政策的连续性,不能朝令夕改。这种相对稳定不是停滞不前,而是不断推进。不能把相对稳定当作停滞的借口,而是在相对稳定中,逐步推进改革开放的基本国策。既不同意政策的朝令夕改,也不同意整个改革开放停滞不前。
  
  1.关于改革
  关于改革问题谈得比较多,有人认为改革失败了,或者说的改革没有得到实质性的进步,可以说来自两方面,“左”和“右”的方面,或者说来自不同的方面。
  “失败论”说改革没有使得全体人民得到利益,仅使得部分人得到利益。失败了、医疗失败了、国企失败了、社保改革失败了。有人认为改革没有给全体人们带来利益,比如,国有资产流失,下岗失业增加,农民失去土地,等等。有人说改革在总体上不对,是一种资本主义的改革,没有按照社会主义的方向,把部分群众的意见当作多数群众的意见。改革开放有很多失误,认为是失败,是完全错误的。那不是从总体来看、从战略性来看,而是从某些具体问题来看。比方,有人说,过去国有企业根本没有下岗,保持铁饭碗,过去完全公费医疗,现在付部分的医疗费,过去干部、工人在社会上的地位很高,现在地位平等了。公务员竞争上岗,年龄大、文化水平不高,竞争不上。社会确实腐败了。现在社会上比较乱,社会治安不好,但是我们知道1亿多人口转移到城市,城市增加了很多新鲜的活力,使得出现了很多问题,这也是必然的。如果社会不流动,可能问题少一点,但是发展也少一些。从大的方面讲是利大于弊,是了不起的,是历史的进步。现在上学交费交不起,实际上义务教育达到90%以上。所以,问题应从总体来看,整个改革已经发生了重大的变化。

  第一,是人的变化。改革开放到现在接近30年,这30年大浪淘沙,把一批不适应市场的人员,推向了舞台的后台。把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人员,推向了历史舞台的前沿,这是一个很大的变化。现在在位的都是一些改革开放以后新成长的人才,观念上比较新,与过去比较起来,已经大大前进了。不仅是观念,而且素质也不一样。
  第二,是制度的变化。从市场经济转到计划经济是不容易的,从共产党成立到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大概30年;从建国到改革开放,大概30年;从1978年到现在,大约3个30年;特别是第三个30年,一半时间建立计划经济,一半时间建立相对完善的市场经济,是很不容易的。现在整个市场经济运作,市场经济的比重占整个经济活动的一半以上。或者说主要方面已经是市场经济框架,尤其是生产要素的市场化程度是比较高的,如劳动、资本、管理、知识、技术这些要素的市场化程度比较高。最低的是土地。
  第三,经济发展已经取得了重大胜利。人均GDP的变化,毛泽东同志在的时候是200美元,查一下统计数字,66~200美元;第二代领导人200~400美元;第三代领导人,1000美元是2001年,2005年1730美元,2006年估计1900美元,估计在2010年“十一五”规划完成时,2800~3000美元。更不要说经济总量了,深圳超过9000美元,广州人均7000多美元,所以说这是我们的成绩。有人说改革失败了,我们不用过多的说明,比如一个化的高楼大厦,是否是在改革开放后建立起来的?主要这是20年建起来的。好多城市发展很快,也是这20年的成就。“威胁论”、“中国崩溃论”都是错误的。成就很大,经济发展主要的是算总账。
  第四,观念的转变。改革开放以后很大的转变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了解到经济的发展靠两手,硬的一手,软的一手,看不见的手是基础性的调节,看得见的手是辅助性的调节。这两手都是非常重要的。二是对经济和社会的认识,人们认识到不仅要发展经济,而且要使社会能够和谐发展。经济和社会是结合的。三是可持续发展,现在非常重视人口质量,非常重视绿化,非常重视环境,过去根本谈不到,这种意识反映了社会的变化。年轻人要求比较高,反映了社会的进步。
  改革究竟失败了,还是成功了呢?我认为改革取得了很大的胜利。尽管有很多问题,有很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但是,改革的进程是相对比较顺利的,成绩是惊人的,改革是好的。中国的情况就是这样,困难和问题年年有,社会在年年前进,在困难中前进,在前进中有困难。总体来说,改革的成绩是很大的。
  
  2.关于开放
  开放也是人们争论的很重要的问题。现在人们不是简单说开放不对,往往是用具体问题来说明。认为改革改错了,改革使得中国成为国外资本家剥削的场所,中国人民的血汗成了资本家的利润来源,中国的资源被国外资本家蚕食掠夺,对改革抱着一种怀疑的、否定的态度。我觉得改革是大势所趋,经济全球化是大势所趋,参加国际市场的竞争是大势所趋。所以对开放应该坚定不移,尽管我们在对外开放中存在问题不少,但是成绩是主要的,成绩不可否定。
  第一,观念上发生了重大转变。不仅利用国内资源还要利用国际资源,在全球范围内进行资源有效配置。这是观念上很大的转变。
  第二,借鉴国外的先进技术和管理,提高国家的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使得国家能够适应市场经济的需要,加快实

  现现代化,不仅是技术现代化,而且是管理现代化。
  第三,既要了解国外,也要让国外了解中国。现在每年入境的3000万人次,出境的1亿1千万人,3000万人次完全是外国人。中国从城市来说,现代化的气息还是比较浓的,不仅说建筑风格已经和现代距离缩小了,而且整个经济运作逐渐国际化。所以,让外国人了解中国很有必要,不仅是了解中国的历史、文化,而且是了解中国的现代生活,这非常重要。
  第四,开放使得经济结构发生很大变化,举三个数字:一是贸易。改革开放初期我国全部对外贸易是68亿,2005年对外贸易是14 220亿美元,2006年可能是16 000亿美元,每年平均以15%的速度增长,比GDP增长快50%。关键是现在顺差太多,达到1300亿美元,等于资源给别人利用了。二是外国投资。外国投资原来基本上没有,有外国借款,外国的商业性投资八十年代中期才有的,外资有30亿。外资不仅是增加了中国的资金来源,更重要的是把的管理模式、运作模式带进中国,比外资进入中国更重要。世界500强,有300多个进入中国。这些国外的跨国公司的技术、管理、全球的销售都有很多值得借鉴的地方。三是外汇储备。外汇储备1978年是1亿7千万,现在是接近1万亿。2006年上半年到了9500多亿,年底超过1万亿。当然外汇储备不是越多越好,从外汇储备很少的国家,变成外汇储备第一大国,我们的综合国力大大增强。这么多外汇储备表示国际贸易情况良好,是整个经济发展的良好表现。外汇储备最多3000亿美元就够了。过去外汇储备很紧缺,对每一个外汇都非常重视。
  关于开放的争论,我认为开放是好的,成绩是主要的,或者说成绩非常明显,当然问题也很多。
  
  3.关于工人阶级的地位问题
  有人说,改革使得工人阶级的地位下降了。怎么看?
  第一,我觉得改革使得整个工人阶级的队伍壮大了。过去整个城镇人口只有1亿8千万(1978年),现在城镇人口5亿6千万,工人阶级的队伍壮大了,力量增强了,而且有许多的新鲜血液进入工人队伍,包括很多农民工、素质比较高的大学毕业生进入职工队伍,不仅数量扩大,而且质量也提高了。
  第二,工人的总体水平提高了,生活水平提高了。虽然不能以城镇居民的可支配收入来衡量,但是城镇主要人口还是职工,所以职工的收入水平的变化,大致反映工人的收入水平的变化。城镇居民的可支配收入,开放之初是343元,2005年是10490亿,增加了20多倍。整个工人阶级的收入水平提高了,而不是降低了。从城镇居民的住房面积来说,改革开放初期,每人平均是7平方米,现在是27平方米。职工的居住条件大大改善了。
  第三,尤其是职工的生活有多方面的变化。最主要的是恩格尔系数现象,从大约是60%,到现在36%,其他的消费大大增加,就是这36%的部分内容变化也很大。所以说工人的生活水平有很大提高,不是受到损害了。
  
  4.关于农民
  有人说,农民失地了,农民受侵犯了。不错,有几千万农民失地,但是农民得到很大的解放。由过去被束缚在土地上,现在解放出来了。不要说农民生活水平提高,就是农民能够从土地上解放出来,到城市中来,影响了几代人。城市人口增加,人口向城市转移,是历史的进步。虽然转移过程会造成很多的矛盾,也有犯罪现象。但是总体来讲作用是非常大的。可以说,广大的农民工不仅是对整个城市的很大冲击,也是对传统农村很大的冲击。当然也有很多的问题,农村都是老年人和小孩留守,青壮年都出来了。农村“留得住,用得上,懂技术,会管理”的人很少了。
  
  三、宏观经济学研究的方法
  
  1.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研究的指导思想。也就是要以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作为研究问题的指导思想。对这些问题要进行客观的、的、系统的、全面的分析。马克思主义是大的原则,进行宏观经济问题分析时,要讲究宏观性、科学性、全面性、系统性,避免以偏概全、以局部代替总体、以支流代替主流。要正确处理主流和支流的关系,全局和局部的关系,部分与整体的关系,数量和质量的关系,才能做深入细致的研究,得出比较正确的结论。
  2.理论联系实际。研究宏观理论的时候必须联系中国的实际、市场经济的实际、企业的实际。不能空对空,而是要有内容的。以中国的宏观经济、中国的市场经济、中国的企业活动作为研究的重要内容。这样才能把宏观和微观结合起来,把市场和企业结合起来,把现实和未来结合起来。
  3.掌握各方面的知识。要博大精深,知识面要广些。第一,研究经济学要懂得历史。经济学是一门历史科学(恩格斯语)。所以,研究经济学对研究历史有很大的作用。马克思很仔细地研究了经济史和经济思想史,研究了欧洲和世界的历史。有丰富的历史知识,对研究现实问题有很大的帮助。了解历史是为了更好的说明现在。第二,要研究。于光远说,哲学是聪明学。一种理论只有达到用哲学的高度来概括,这种理论才是成熟的理论,所以哲学非常重要。教我们能够科学、辩证分析问题。第三,了解掌握文学作品。不仅要了解古代的,而且要了解现在的。文学作品中有很多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经济的客观要求。像中国的古典小说《红楼梦》、矛盾的《子夜》、巴金的《家》、《春》、《秋》等,都反映了当时很重要的社会情况。现在的一些文学作品也应该说是当前的一些现实成果的反映。但现在呢,应该说,改革开放以后比较缺乏反映这个时代的比较有分量的文学作品。这是一个很大的欠缺,但是许多纪实文学、反映了一个时期活动的一些文学作品还是可以看看。第四,数学。研究经济学需要有数学的常识,不要求对数学很精通,但要有常识。马克思是精通数学的,我们现在学经济学要学数量经济学,要学很多的数学,但是我们讲要学习数学常识、数学知识。不要把经济学搞成数学化,有一种倾向,经济学数学化。有一些经济学家的文章,经济学搞不清楚,但是有整套的数学公式,我觉得经济学是把道理讲清楚,而不是在数学上做文章。不错,马克思讲过:“一种学科只有达到数学的精确度才能成为一个科学”。数学很重要,但是马克思应用数学是有限度的,应用到能够说明问題为止。数学的应用只能应用到经济研究的所必需的范围内为止。第五,练习文字表达。现在一些经济学家文章都不会写,写的文章也可能句子很长,文字结构很复杂,道理没有说清楚。一个经济学家应该把问题、观点讲的非常明确,问题分析非常透彻,文字非常简练,或者说通俗易懂。毛主席的文章写得好,邓小平的文章写得好。看毛主席的《矛盾论》、《实践论》,把非常抽象的问题,也是非常深奥的问题,写成那样通俗易懂很了不起。《邓小平文选》将很深奥的问题几句话就讲清楚了。写文章总是写得干干净净、清清楚楚、观点明确、对错分明,不要搞的含含糊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