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GDP产出模型中各种因素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GDP增长是一个复杂的和社会现象。影响GDP增长的因素很多,分析这些因素是经济增长理论的重要研究部分;正确认识这些因素,对于理解和认识现实的经济增长和制定促进经济增长的政策都是至关重要的。探索影响我国GDP增长因素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
一、GDP产出模型的设定
讨论GDP产出的模型,先从谈起。
就一般而言,企业的资本存量(K)愈大,资本生产率(g)愈高,产出(Y)就愈多。用公式表示即为,
Y=K×g (1)
存货投资(n)的变化制约着企业资本的运营,影响着企业的产出。在简单再生产条件下,企业出现意外的存货投资减少,为满足市场需求,维持正常的存货水平,企业在报告期就会增加产量,加大固定资本总额的使用,从而提高资本生产率. 资本生产率即一定时期内单位资本存量创造的产出(通常指GDP)。企业出现非意愿的存货投资增加,为使生产的产品与市场销售相适应,企业在报告期就会减少产量,从而就导致闲置资本增加,降低资本生产率。
企业在生产过程中出现非意愿存货投资的增加,报告期能闲置资本多少呢?这就需要出资本—产量比率(U),即生产单位产量(Y)与要用(以货币计算的)几单位资本设备之间的比率,用公式表示即为:
U=K/Y (2)
闲置资本= U×n, (3)
实际使用的资本总额Ks=Kt-1-ut-1×nt-1 (4)
y=gt-1×(Kt-1-ut-1×nt-1). (5)
在扩大再生产的情况下,企业的产出要计算新投资的资本形成额(△K)增加的产量(△y).
△y=△K×r (6)
r为投资效果系数,即一定时期内单位投资量(资本形成额)的产出。企业在扩大再生产条件下的产出为
Y=gt-1×(Kt-1-ut-1×nt-1)+△K×r (7)
宏观经济是微观经济之总和。企业的产出水平决定着国家经济的速度。企业的非意愿存货投资在宏观经济中是以怎样的形式表现的呢?
凯恩斯经济理论的启示:非意愿存货投资=储蓄余额(N)。按照凯恩斯的经济理论,在两部门(消费者和厂商)经济中,从产出的角度看y=C+I,从收入的角度看y=C+S,于是就有I=S的储蓄-投资恒等式。在支出中,把企业未卖掉的产品看作是存货投资,因此,投资总额=实现了的计划投资+非意愿的存货投资,相对应的就有储蓄总额=已转化为投资的储蓄+储蓄余额,依据储蓄-投资恒等式就得到非意愿存货投资=储蓄余额。据此,宏观经济中的GDP产出可用公式表示为:
Y=gt-1×(Kt-1-ut-1×Nt-1)+△K×r (8)
该公式表明:在经济运行过程中,资本总额K决定着经济运行的规模,资本形成额△K、资本生产率g、资本—产量比率u、投资效果系数r、储蓄余额N决定着经济运行的水平及发展速度。这些因素是怎样影响着GDP增长呢?
二、模型中各因素的影响分析
为了便于讨论,列出下表:
注:表中各年的资产形成额为投资率的38%。
一、储蓄余额与报告期GDP增长的关系。基期储蓄余额,制约着报告期GDP产出的大小。储蓄余额愈少,闲置资本也就愈少,实际使用基期资本总额就愈大, GDP产出就愈高。从表中可以看出,在影响GDP增长的资本形成额及投资效果系数不变时,随着储蓄余额的减少,报告期GDP增长速度就会逐年提高。在表中,从第3年到第7年储蓄余额逐年减少,第4年到第8年GDP逐年增长。第1年和第6年储蓄余额为零,第2年和第7年GDP增长速度达到18%;特别需要指出的是,当第7年储蓄余额出现负数,第8年GDP增长达到25%。这表明经济在运行中,需求旺盛,企业将正常的库存用于消费或投资,报告期提高了实际使用上期资本总额的使用率,生产出更多的产品,满足市场的需求,并保持正常的库存量。
二、资本生产率、资本—产量比率与GDP增长的关系。资本生产率愈高,GDP增长就愈快,这是不言而喻的。从表中可以看出,报告期资本生产率的高与低,是由基期储蓄余额和报告期投资效果系数的变化而决定的。 而资本—产量比率是资本生产率的倒数,随着资本生产率的变化而变化,资本生产率愈高,资本—产量比率愈低;反之亦然。当资本形成额及投资效果系数保持不变时,资本—产量比率愈低,GDP增长就愈快.而资本—产量比率对GDP增长的影响是由于储蓄余额的存在而引起的,当储蓄余额不存在时,资本—产量比率对经济的影响就失去意义.因此,只有提高投资效果系数,减少储蓄余额,才能提高资本生产率,达到经济增长的目的.
三、投资效果系数与GDP增长的关系。当影响GDP增长因素的资本形成额、储蓄余额不变时,投资效果系数愈大, GDP增长就愈快;当投资效果系数愈小时, GDP增长就愈慢。提高GDP增长速度,最根本的途径就是用高新技术对原有的生产能力进行技术改造,新投资的资本形成额技术含量要高,而且产品要适销对路,才能增强投资效果。
四、资本形成额与GDP增长关系。资本形成额愈大,GDP增长愈快。资本形成额的大小是由市场决定的。当某一类产品在社会上出现大量库存积压,固定资本大量闲置时,还会有哪个企业为生产这一类产品而盲目投资呢?这时企业想的不是投资,而是采取怎样的营销策略,才能刺激消费需求,把积压的产品销售掉;当某一类产品消费需求大,市场供不应求,而且还具有潜在的市场前景,企业家们这时想的不是消费,而是投资,是尽快形成新的生产能力,生产出更多的产品,满足市场需求,来赚取更多的利润,这是市场经济的一种机制。但是,由于国情不同,各国政府制定的宏观经济政策对投资有着重要的影响。发展家在研究制定宏观经济政策时,不能为了赶、超发达国家,片面的只注重扩大投资规模,而要把提高投资效果放在首位。否则,只能适得其反。
综上所述,影响经济增长的资本生产率、投资效果系数、资本—产量比率、资本形成额、储蓄余额五因素中,除资本—产量比率外,其他四因素对GDP增长是至关重要的。只有投资效果显著,储蓄余额合理,决定资本形成额大小的投资率合理且不变, GDP才会稳定增长。但是,这在现实的经济运行中是不存在的,经济运行中的各种因素不可能在各个时期内始终保持一个不变的数量,它或者前进,或者倒退,正是这些因素的不断变化,影响制约着GDP增长速度。
任何理论或经济模型,只有当它成功的解释了过去,才有可能为人们所接受。因我们对投资效果系数的定义与办法,以及国内生产总值由实际使用资本总额的产出加资本形成额的产出而构成,与经济界公认的、现行统计的有一定差异。依据我们提出的宏观经济运行模型,探讨资本生产率、投资效果系数、资本形成额、储蓄余额,对我国改革开放以来GDP增长的影响,需要对一些数据作适当调整。调整方法步骤为:
(1)y=gt-1×(Kt-1-ut-1×nt-1)
(2)△y=Y-y
(3)r= △y/△K
(4)N= S-△K,S为实际储蓄
国内生产总值、资本形成额资料来源于《统计年鉴》,资本总额、实际储蓄根据国家统计局核算司(1997,2004)的数据计算而得。
下表是1978年—2002年经调整后的数据。
根据调整后的数据,计算了可能的GDP增长率,即假定影响GDP增长的因素不变报告期具有的产出水平,以及报告期各种因素变化所引起GDP增长的变化,并与实际的GDP增长率进行比较。具体计算方法如下:
(1)、可能的GDP增长率的计算:
可能的资本形成额具有可能的产出=Y×Mt-1×rt-1,M为投资率。
报告期实际使用资本总额具有可能的产出=Kt-1×gt-1;
可能的GDP增长率= △y/Yt-1。以1979年为例:
1978年投资率为0.3802,投资效果系数为0.31,资本生产率为0.252,资本总额为14381.35,GDP为3624.1,
1979年GDP为4038.2。
△y=4038.2×0.3802.×0.31=475.95
y=14381.35×0.25
2=3624.1
可能的GDP增长率= (475.95+ 3624.1- 3624.1)/3624.1=0.13133
(2)、资本形成额△K变化GDP增长率的计算:
与基期相比,△K在增大的GDP中比例发生了变化,依据投资率变化计算△K的变化。
△K=(M-Mt-1)×Y
△y=△K×rt-1,
△K变化GDP增长率=△y/Yt-1。以计算1979年为例:
1978年投资率为0.3802,投资效果系数为0.31,资本生产率为0.252,资本总额为14381.35,GDP为3624.1;
1979年GDP为4038.2,投资率为0.3651
△y=(0.3651-0.3802)×4038.2×.031=18.954
△K变化GDP增长率=18.954/3624.1=0.0052
(3)、基期储蓄余额N变化时报告期GDP增长率的计算 :
基期储蓄余额对报告期y的影响额=(△Kt-1- St-1)×Ut-1×gt-1
储蓄余额变化报告期GDP增长率=报告期y的影响额/yt-1。
以计算1979年为例:
1978年实际储蓄 为1385,GDP为3624.1,资本形成额为1377.9,资本-产量比率为3.97,资本生产率为0.252。
( 1377.9-1385)×3.97×0.252 / 3624.1=-0.00196
(4)、投资效果系数r变化GDP增长率的计算:
r变化GDP增长率=(r-rt-1)×△K/Yt-1。以计算1979年为例:
1978年投资效果系数为0.31,GDP为3624.1;
1979年投资效果系数为0.2857,资本形成额为1474.2。
(0.2857-0.31)×1474.2 / 3624.1=-0.00988
(5)报告期资本生产率的高与低,是由基期储蓄余额和报告期投资效果系数的变化而决定的,因而未对资本生产率进行计算和讨论。
依据以上方法,我们了1979年—2002年各年的数据,列出下表:
1979年-1988年10年平均每年实际的GDP增长率=可能的GDP增长率0.1323+资本形成额变化GDP增长率0.0005+储蓄余额变化GDP增长率0.0086+投资效果系数变化GDP增长率0.012=0.1536。
实际增长率0.1536比可能的增长率0.1323提高了0.0213
1989年-2002年14年平均每年实际的GDP增长率=可能的GDP增长率0.1841+资本形成额变化GDP增长率0.0021+储蓄余额变化GDP增长率-0.0213+投资效果系数变化GDP增长率-0.012=0.1531。
实际增长率0.1531比可能的增长率0.1841降低了0.031
一、从计算结果来看,在投资率比较高的情况下,一味的提高资本形成额占GDP的比例,对GDP增长影响不大。1988年以前提高投资率,平均每年GDP增长仅为0.05%,1988年以后平均投资率,从1988年以前35.4%提高到38.2%,平均每年GDP增长仅为0.2%。这就使我们不能不对高投资率进行反省和研究。资本总额决定着运行的规模,家与发达国家相比,无论从资本总额,或者从个人资本存量、个人资本增量来说,远远低于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只有比发达国家投资比例高,加大资本形成额的量,形成新的生产能力,累积扩大资本总额,才能有助于经济的中长期发展,才能缩短落后于发达国家的距离。但是投资过大也会有损人们的生活,挫伤人们的劳动生产积极性。同时,较低的消费比例,也抑制着人们的消费需求,会导致市场疲软,销售不畅,产品库存积压,使面临无利或亏损局面,这样对国民经济近期发展影响很大。因此发展中国家制定宏观经济政策,应当考虑在投资比例适当高的情况下,最大限度的提高消费比例,以扩大内需,刺激并带动生产,为企业提供需求旺盛的市场,使企业盈利,形成积累,这种良性的经济循环,必然会为进一步多投资创造条件。
二、从计算结果看,储蓄余额对经济增长的影响不可低估.1988年以前储蓄余额使GDP平均每年增长0.86%,1988年以后反而使GDP平均每年降低了2.16%。这就提醒人们不能不重视研究储蓄余额对经济增长的作用。
从表中看,1988年以前储蓄余额有7年时间为负数,出现这种情况主要是转轨初期消费行为还受着计划经济条件下消费心理的影响引起的。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的初期,家庭对未来消费没有风险预期,收入低,保生活,住房、上学、医疗养老有公费的潜意识在固有的轨道上运行。一旦收入有较大较快的提高,就会集中动用储蓄和超前消费。计划经济体制下消费面对一个维持基本生活的消费品市场,市场上没有货物可供购买,即使有货物也没有钱去购买,消费行为是稳定的、单调划一的。当转轨中商品和服务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之时,多年来受压抑的消费心理被释放后,爆发了强烈的购物欲。在当时就出现了高档耐用品的消费热,彩电、电冰箱和洗衣机三大件普及速度相当快,从1984年到1986年,每百户居民拥有三大件的数量上升了五倍。正是转轨初期的这种消费行为,有效地促进了经济发展,致使1979年-1988年间平均每年GDP提高了0.86%。.
从表中看,1988年-2002年间,储蓄余额13年为正数,仅1年为负数.出现这种情况,主要是转轨时期收入来源和预期支出的不稳定性引起的.1988年以后,人们的收入方式变化越来越大。一部分人走向市场,按市场经济的方式获得收入,成功者成为高收入层,但多数‘下海’者还是中、低收入层;还有一部分人在单位拿一份工资,在本职工作外还获得一些收入;绝大部分工薪阶层仍然是依靠本职工作的收入,收入虽低却相对稳定。但是随着住房制度、制度、医疗卫生制度、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的进行,特别是经济结构调整以来,下岗工人的出现,就业机会的下降,收入与支出的不稳定性越来越明显,人们一下子难以适应。购房难、上学难、看病难成了中低层收入者的热门话题。由于人们不能准确预期自己未来的收入和享受到的福利待遇,从而引起消费信心不足,出现了消费行为的自我抑制,增大了长期储蓄的动机。另外收入分配差距的扩大,也使得消费水平受到很大的限制。高收入的少数人收入愈高,储蓄愈多;低收入的多数人在维持最低基本消费同时,增加储蓄,以此增强承担预期风险的能力。 正是转轨时期这种储蓄和消费心理,致使1989年-2002年间平均每年GDP降低2.16%。
如何刺激消费,扩大需求,促进经济增长,这是摆在宏观经济政策决策者面前的一个急需解决的问题,也是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力求有所作为的着力点。在宏观调控中,已采取了不少措施,刺激消费需求的效果越来越显示出来,但有的措施效果不大。1999年6月以来,央行曾七次降低储蓄存款利率,1999年10月又开征20%的储蓄利息个人所得税,但储蓄依然有增无减。刺激消费需求,促进经济增长,是一个复杂而艰巨的社会工程,需要有条不紊的进行,需要依靠深化改革来实现。在深化完善教育制度、医疗卫生制度、住房制度改革中,要使人们对预期收入和预期支出充满信心,要使人们清晰看到改革的目的是为人民谋福祉的,是为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和生活需要服务的。在住房、医疗、养老和子女上学越来越多的依靠个人帐户支出的大趋势下,对城镇低收入群体要建立一套保障体系,从制度上根本解决他们住房难、看病难、上学难的问题,促使低收入群体树立消费信心,强化消费倾向。同时加大提高低收入群体的收入,增强消费支出能力。健全消费信用,改善供给,改善商业服务,加快产品更新换代,不断推出新产品、新品种,努力开拓消费市场,鼓励人们购买高档耐用消费品,均是扩大消费、刺激经济增长的有效途径。
三、从计算结果看,投资效果系数对经济增长有着很重要的作用。1988年以前投资效果系数变化使GDP平均每年增长了1.2%,1988年以后投资效果系数变化使GDP平均每年降低了1.07%。我国的高投资增长是建立在低投资效率的基础之上的。据有关资料显示,我国投资效率仅相当于同期世界平均水平的60%,相当于发展中国家(地区)平均水平的40%,相当于日本和韩国处于同样发展阶段时的16-17%。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
首先是由于投资体制上的弊端造成的。投资结构不合理,地区产业雷同,不少地方领导推崇的“政绩工程”“形象工程”,致使资本形成额技术含量低、质量差,新置的固定资本不能很好的发挥作用。不少投资项目建成之日,便是亏损之时。所有这些促使投融资体制进行重大改革,促使投资体制建立相关责任制度,从而达到有效遏制盲目投资、乱花钱工程的出现,彻底解决投资效益差、回报率低的问题。
其次是资本形成额技术含量低造成的。要提高报告期的GDP增长速度,提高劳动者的知识素质,提高资本总额使用率,对提高资本生产率是非常重要的。但是资本总额使用率达到一定程度或者满负荷运行时,提高资本生产率的潜力就受到了限制,因为上期资本总额已经形成的生产能力技术含量是一定的。从长远的角度来看,技术进步才是经济增长的决定因素。技术改造和固定资本形成额是技术进步借以被运用生产过程的手段,现在时期的资本形成额应该体现最新的技术进步。资本形成额对GDP增长作用不仅仅是资本总量的增加,更重要的是来自资本作为体现技术进步的手段的作用,在投资中始终坚持技术进步是经济增长决定因素的思想,才能提高投资效果,提高投资效果系数,达到经济增长的目的。
:
1.李晓西.宏观经济学(中国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
2.刘新艮.我国投资率过高的原因危害及对策建议.中国投资.2004(6)
3.银纯泉.我国消费需求的一些变化.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调查研究报告>.1996年13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