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2008年产业运行分析与展望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陈强 时间:2010-06-25

摘要:2007年以来,在国民持续快速增长的背景下,我国主要行业效益继续改善,利润增速继续保持较高水平,工业行业呈上游行业利润继续快速增长、中游原材料行业利润水平稳步提升、下游行业利润有所回落的格局。2008年伴随着固定资产投资增速的回落,周期性投资品行业的景气将继续回调;在贸易摩擦等一系列负面因素的影响下,出口导向型行业盈利将受到较大冲击;消费对于经济的拉动作用将有所增强,非周期性消费品行业将保持稳定增长。

 

一 2007年行业运行基本格局

过去几年上下游固定资产投资速度的差异以及产能的释放,使我国行业的供求关系发生显著变化。2007年以来,随着原材料价格的提升,上游采掘业、中游原材料工业的景气优势有所巩固或正在提升,而下游加工业的比价优势进一步下降,尤其是钢铁、水泥等原材料价格的趋势性提升,对下游的加工工业如设备制造、电力等行业的景气造成较大侵蚀,行业发展基本上呈上游行业利润继续快速增长、中游原材料行业利润水平稳步提升、下游行业利润有所回落的格局。

(一)上游开采业利润增长分化明显

2007年,随着安全成本、环保成本、人工成本的上升,再加上国家对资源性产品出口政策的收紧,我国开采业利润高速增长的势头有所减弱。在外部需求受到一定抑制的背景下,国内下游行业的需求支撑力度成为决定行业利润增速快慢的主要因素,煤炭开采、黑色金属矿采选成为整个开采业的亮点,利润增长速度明显领先于其他开采行业。

1.煤炭开采业和黑色金属矿采选业利润增长大幅提高

总体来看,目前煤炭行业供需呈紧平衡状态。1~8月,我国生产原煤14.72亿吨,同比增长11.2%,预计全年煤炭产量增长11%,煤炭需求同比增长12%以上。1~8月,我国进口煤炭3499万吨,增长51.7%,出口煤炭3353万吨,下降19.8%,我国已由煤炭出口大国转变为煤炭净进口国。受高煤价的影响,1~8月份,煤炭行业利润同比增长41.2%,增幅比上年同期提高28.93个百分点。

2007年,在国际铁矿石价格居高不下和钢铁生产稳定增长的背景下,黑色金属矿采选业利润持续大幅增长。1~8月份黑色金属矿采选业实现利润153亿元,同比增长78.5%,增幅比上年同期提高74.96个百分点,黑色金属矿采选业利润相对钢铁行业利润的比值已上升到1∶8.14,达到近年来的最高水平。

2.有色金属矿采选业和非金属矿采选业继续快速增长

相比上年有色金属价格单边上扬和大幅走高的态势,2007年以来我国有色金属价格大多呈高位震荡格局,有色金属行业利润增长随之由过去的高增长转向适度增长,利润增幅较上年同期明显回落。1~8月份,有色金属矿采选业利润同比增长43.1%,增幅比上年同期回落了22.24个百分点。

在水泥、玻璃价格恢复性上涨的基础上,非金属矿采选业的生产经营环境继续好转。1~8月累计,非金属矿采选业利润同比增长36%。但由于上年同期基数较高,增速比上年同期回落4.82个百分点。

3.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

原油价格整体上有所回落直接降低了石油开采业的利润水平,使得2007年以来石油开采行业的经济效益有所下滑,行业利润同比出现下降。1~8月石油天然气开采业全行业累计完成销售收入5219.7亿元,同比增长2.34%;累计实现利润2252.9亿元,同比下降16.23%。与上年同期相比,行业销售收入的增长速度比上年同期下降了32.44个百分点,行业利润则有所减少,改变了上年同期利润大幅度增长的格局。这一方面是由于上年同期,油价正处于加速上升阶段,促进了行业利润增长过快,加大了2007年的增长基数;另一方面也是由于国家开始自2006年4月开始对石油开采业增收特别收益金以调节石油开采业的巨额收益,这样2007年1~8月相对于上年同期多收了4个月的特别收益金,这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行业利润的增长速度。

(二)中游原材料和投资品行业利润增长速度加快

1.钢铁行业

2007年以来,我国钢材出口增长迅速,国内主要用钢行业生产增长加快,和社会库存均保持较低水平,国内钢材市场价格呈现稳步上升态势,企业效益大幅度改善。2007年1~8月累计,全行业共完成利润总额1245亿元,同比增长58.88%,增速比上年同期加快61.33个百分点,钢铁行业仍成为拉动工业利润增长的重要动力。

2.建材行业

尽管受到原材料、燃料、电力、运输价格上涨等不利因素影响,2007年建材行业实现利润总额仍将比上年有较大幅度增长。其中水泥行业生产经营情况良好,重点联系水泥企业产销率超过100%,价格也有所上涨;玻璃行业的产销量增长,玻璃价格稳中有升,重点联系企业2007年的累计产销率达到96.92%,产销基本平衡。从利润完成情况看,1~8月份,整个行业利润同比增长63.98%,增速比上年同期提高14.93个百分点。

3.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

1~8月石油加工及石油制品制造业累计实现盈利314.49亿元,扭转了上年同期的巨额亏损局面。原油成本有所回落是行业经济效益大幅度改善的主要原因,国家提高成品油价格对行业经济效益提高也起到了一定促进作用。2007年1月国家下调了一次成品油价格,1~2月份石油加工业就整体实现盈利138.39亿元,到了5月份石油加工业累计实现利润达到了302.77亿元。2007年下半年开始,原油价格再次出现较大的上升态势,使得石油加工业的利润增长速度明显放慢。可见,在我国成品油价格依然不能紧随国际市场原油价格波动而调整的话,炼油行业的盈利水平将随原油价格的波动而变化。

4.化工行业

国内经济增长较快和投资的快速增长,拉动了对化工产品的需求,并推动了化工产品价格整体提高,同时原油价格整体稳定回落降低了化工行业的生产成本,促进了化工行业利润增速大幅度上升,使得化工行业景气度明显上涨。2007年1~8月份,化学产品制造业累计利润总额实现1016.13亿元,同比增长52.27%,增速比上年同期大幅度提高了37.18个百分点。子行业中,基本化学原料制造业的增势最为迅猛,1~8月累计利润增长速度达到133.31%,比上年同期提高了110.59个百分点。化肥行业和合成材料行业的利润增速也有大幅度的提升,增幅分别比上年同期提高了28.33和46.99个百分点。

(三)机械工业利润稳定增长

在高耗能行业利润增幅全面回落的同时,市场需求较好,受“两高一资”宏观调控政策影响较小的机械装备行业利润增长表现出了良好的稳定性,是带动整个工业利润增长的稳定因素。1~8月份,机械装备行业利润同比增长49.2%。在六大类机械行业中,运输设备制造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通用设备制造业利润增幅上升,分别为66.5%、41.3%、35.9%,专用设备制造业、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业、金属制品业利润增幅略有回落,分别为62.8%、32.5%、28%。

分子行业看,工程机械和船舶制造业利润增长最快。1~8月份,工程机械行业利润同比增长1.5倍,利润总额首次超过100亿元;船舶制造业利润同比增长1.25倍,其中金属船舶制造业利润增长1.86倍,船舶修理及拆船业利润增长80.9%,船用配套设备制造业增长8.5%。同时,在城乡居民收入水平不断增长的情况下,汽车制造业利润也保持了高速增长的势头。1~8月份,汽车制造业利润同比增长64.2%。其中,汽车整车制造业利润增长60.2%,汽车零部件及配件制造业利润增长67.9%,摩托车制造业利润增长38.7%。

(四)下游消费品行业利润增速稳中趋升

1.食品制造业

在原材料价格持续大幅度上涨的情况下,农副食品加工业和食品制造业利润仍保持较高增幅。1~8月农副食品加工业和食品制造业利润分别增长42.47%、37.11%,但受制糖业效益明显下滑的影响,农副食品加工业利润比上年同期下降4.15个百分点。

2.纺织服装业

尽管纺织行业出口受到美欧贸易摩擦的干扰,以及出口退税政策调整、人民币升值等不利因素影响,但依靠产业进步和转变增长方式,特别是深加工企业竞争力提升,纺织行业继续呈现加速增长和效益提升的态势。在产销平稳增长的基础上,纺织业和服装业的利润完成情况继续较快增长。其中,纺织业累计实现利润总额411.99亿元,同比增长30.6%。纺织服装、鞋、帽制造业利润总额同比增长29.08%,增速比上年同期提高1.12个百分点。

3.饮料制造业

2007年以来,我国饮料制造业效益继续好转,行业盈利能力进一步提高。2007年1~8月,饮料制造业利润总额同比增长41.19%,增幅比上年同期提高19.65个百分点。其中,白酒制造业实现利润总额为92.75亿元,同比增长59.43%;啤酒制造业完成利润总额50.5亿元,同比增长29.65%,增速比上年同期提高12.33个百分点,软饮料行业实现利润总额110.14亿元,同比增长35.77%。

4.造纸业

2007年木材价格上涨幅度达到20%,高于10%的市场预期,造纸行业的生产成本压力明显增大,各纸种都呈现价格提高的趋势。但纯粹的造纸子行业仍未能摆脱长期利润平均化的趋势,毛利率仍处于较低水平。2007年1~8月份,造纸行业累计实现利润总额207.54亿元,同比增长37.77%,增速比上年同期降低7.99个百分点。


二 行业运行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低要素价格对利润的支撑难以持续

1~8月份,全国规模以上实现利润15623亿元,同比增长37%。工业效益综合指数206.56,比上年同期提高21.57点,生产效率明显提高。但与此同时,1~8月份规模以上工业的主营业务增速只有27.4%,低于同期利润增速。表5显示了2007年1~8月销售收入与利润增速差距最大的10个行业。在国家统计局分类统计的39个工业行业中,有32个行业的利润总额增长速度高于其产品销售收入增长速度。导致这一不正常情况的因素主要有两个:一个是资源使用成本低,部分行业生产经营的政策、资源、环保等成本构成不合理。据估计,因为国内水、电、油、天然气等生产要素价格低估,国内企业至少不合理地节省了20%~40%的生产成本。二是产品销售价格上涨过快。2007年以来,随着供求关系的改变和上游行业景气向中下游行业的延伸,我国部分周期性增长行业纷纷进入增长的高峰阶段,而支撑这些行业利润高增长的因素并不主要是来自于生产效率的提高和技术进步的推动,行业的后劲并不乐观。

(二)高耗能、高污染行业的出口和投资增长过快

1~8月累计,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出口交货值1660.61亿元,同比增长65.5%,增速居制造业第二位;化学纤维制造业出口交货值199.27亿元,同比增长46.68%,增速居第四位;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出口交货值1511.77亿元,同比增长28.26%,增速居制造业第十位;非金属矿物制品业出口交货值815.22亿元,同比增长24.57%,增速居制造业第12位;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出口交货值697.61亿元,同比虽然只增长8.79%,但增幅比2007年同期提高了54.73个百分点。

从投资上看,近几年来,我国基础产业中的一些行业在宏观经济持续增长的背景之下相继出现了投资过热和投资过度波动的局面,对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造成了一些负面的影响。2007年1~8月累计,在上述五大高耗能行业中,除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外,其他5个行业的固定资产投资在高利润的驱使下都有较大幅度的增长。其中,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等三个行业的投资增速远远高于2007年前8个月全国城镇固定资产投资的平均增长速度。这种趋势如不加以遏制,必将对全国节能减排任务的完成产生十分不利的影响,更不利于经济结构的调整和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

(三)工业经济结构越变越重

2001年以来,我国投资率一直在38%以上,高耗能产业的快速膨胀,使得重工业在整个工业中的比重不断上升,我国经济结构不但没有像期待的那样升级,由“重”变“轻”,反而越来越“重”。高耗能产业盲目发展再次抬头,不仅牵涉到“十一五”节能减排任务的完成,更是关系到经济结构调整和可持续发展能力。近年来,重工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的比重逐年增大,2006年达69.5%,比2005年提高0.5个百分点。2007年1~8月,规模以上重工业增加值比上年同期增长19.4%,增幅比上年同期高2.3个百分点,比同期轻工业高3.4个百分点,重工业增长增幅领先于轻工业的优势呈扩大趋势,重工业比重也进一步提高。从39个大类行业看,5月份工业增加值较上月增速加快的行业有27个,主要是黑色金属矿采选、运输设备、有色金属矿采选、非金属矿采选、木材加工、造纸等,增长较快的行业主要集中在资本密集型的重工业。

在宏观经济及企业盈利增速下降的背景下,2008年行业景气状况将发生较大变化。伴随着固定资产投资增速的回落,周期性投资品行业的景气将继续回调;在贸易摩擦等一系列负面因素的影响下,出口导向型行业盈利将受到较大冲击;消费对于经济的拉动作用将有所增强,非周期性消费品行业、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类行业仍将保持稳定增长;随着人民币汇率机制调整时机的日趋成熟,人民币升值预期对相关行业景气的影响将在2008年逐步体现。
(一)周期性投资品行业景气将有所回落

近两年投资的高速增长,与我国企业盈利的显著改善和信贷政策的松动是分不开的。但是,目前企业盈利增速开始下滑,而信贷控制也相对偏紧,投资的两大资金来源——企业自有资金和银行信贷都将受到一定影响,后续投资增长必将受到一定制约。同时,在节能减排的压力下,政府将加大对钢铁、石化、有色金属等高耗能产业以及房地产行业的调控,相关行业投资增速必将继续回落,从而对投资的增长也将产生一定影响。根据国家信息中心预测,2008年我国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将从2007年的25.5%回落至23.5%左右,周期性投资品行业拉动经济增长的主导力量将逐步减弱。首先,随着投资增速的回落以及政府对高耗能行业调控力度的加大,基础原材料的需求增速将出现回落态势;与此同时,近几年基础原材料价格的持续上涨所产生的获利效应吸引了大量资本进入相关领域投资,这些投资所积累的产能在今后几年内将逐步释放,因此,石化、钢铁、有色金属、煤炭等周期性投资品行业供求不平衡的格局将发生逆转,这些行业的业绩将不可避免地逐步见顶回落。其次,2008年,稳定房价仍将是宏观调控的重要内容,房地产业将面临一个较长的调整期。作为国民经济的先导性行业,房地产景气的收缩将造成建材、钢铁、建筑施工、工程机械、有色金属等相关行业景气的回落。

(二)出口导向型行业的政策和市场压力增大

2007年,出口对我国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进一步增强,主要出口行业利润继续保持了快速增长的局面。但是,与此同时,我国与美国及欧盟等发达国家的摩擦明显升温,出口导向型行业持续增长的风险开始增大。为了配合国内经济结构的优化和调整,2007年我国的出口政策正在发生一些转变:一是大力抑制“高耗能、高污染、资源性”产品的出口,2007年7月,我国调整了2831项商品的出口退税政策,取消了553项“高耗能、高污染、资源性”产品的出口退税,降低了2268项容易引起贸易摩擦的商品的出口退税率,将10项商品的出口退税改为出口免税政策;二是外贸政策从单纯追求扩大出口和外贸顺差,转向统筹内外需、追求外贸效益的方向,支持和培育具有高附加值、自主知识产权和自主品牌的商品出口。这些政策的出台将增加相关行业的出口成本,对相关行业的利润增长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根据国家信息中心预测,2008年,我国出口同比增长19%,增速比2007年下降7个百分点。出口增速回落将导致出口导向型行业如办公和自动数据处理设备、通讯录音设备、电力设备、衣物、纺织品、化工产品(含医药)、工业机械设备等行业的盈利受到一定影响。

(三)非周期性消费品行业仍将保持稳定增长

2008年,政府宏观调控将着力通过结构性调控来实现经济结构的优化。因此,在投资和出口增速放缓的情况下,为实现经济平稳较快增长,政府将加大对消费的支持力度,提高城乡居民消费能力,增强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目前居民消费和可支配收入增长势头良好,中国经济持续高增长所积累的购买力也将逐步释放,消费品行业在未来几年内都将保持稳定增长。根据国家信息中心预测,2008年,伴随着经济增长的回落,消费增速也将有所放慢,但消费增速的调整要小于投资和出口,名义增长仍将处于15.5%左右的较快增长区间,实际增长也将继续高于GDP的增速。在消费需求稳定上升的前提下,与吃、用相关的食品饮料、纺织服装行业的市场需求将保持稳定增长,而与居民消费结构升级有关的汽车、房地产、、文化休闲等行业将获得长期稳定发展的机遇。但是,消费需求上升是一个长期的、缓慢的过程,相关行业难以出现爆发式的增长,而这些行业严重过剩的产能将制约这些行业业绩的提升,稳定增长是消费品行业未来发展的主基调。

四 促进行业协调发展的对策建议

目前,我国行业发展过程中出现了一些值得关注的情况和问题。这些情况和问题既有长期积累的体制性、结构性的问题,也有加强宏观调控后出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因此,既要解决目前出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又要抓住当前宏观调控的有利时机,努力推动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促使工业行业协调发展。

(一)控制过剩行业的扩张,引导结构调整和升级

由于投资增势难减,经济发展对投资品和原材料的需求仍然旺盛,市场压力不足,因此,对产能过剩行业和潜在过剩行业的结构调整任务仍十分艰巨。要确保调控的有效性,必须强化落实已出台的钢铁、电解铝、煤炭、焦化、水泥、电石、纺织等行业发展规划和产业政策。通过清理整顿在建和拟建项目,对不符合国家有关规划、产业政策、供地政策、环境保护、安全生产等市场准入条件的项目,依法停止其建设。另外,要充分发挥行业协会的作用,健全行业信息发布制度,加强对行业运行的动态跟踪。通过发布产品供求、现有产能、在建规模、价格变化及原料供应等信息,引导企业的投资预期。当前,无效产能过剩与有效产能不足的结构性矛盾已经成为过剩行业内部的突出问题。如钢铁行业中高质量的钢材产品供不应求,仍需大量进口;汽车行业由于资源配置不合理,各细分车型之间的产能无法互相利用,导致产品结构性失衡。因此在控制过剩行业增长速度的同时,一方面要加快淘汰落后产能,另一方面要鼓励行业内的并购、重组和技术升级,引导、推进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

(二)严控高耗能行业,推动工业节能降耗

据测算,钢铁、有色、化工、电力、石油加工及炼焦、建材等6个高耗能行业的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的33%左右,用电量占工业用电量的64%左右,能耗占全国工业能耗的70%左右,如果高耗能产业增长趋势不加以遏制,势必对全国节能减排任务的完成产生十分不利的影响。解决高耗能产业的调整,既要控制好增量,又要调整好存量。首先,灵活运用经济杠杆。加快能源的市场化改革,价格要体现资源价格、完全成本和市场供求的关系;加大能源差别价格的“差幅”,按用电规模制定级差累进系数,加大用电大户的边际成本,使其生产超规模后“只赔不赚”,让高耗能产业的热衷者无利可图。其次,坚持行之有效的“地区环评限批”;对重点地区、重点行业可以考虑推行“能耗超限地区工业项目限批”的办法,让“两高一低”的产业冲动强制刹车。同时,加强对中小企业的节能信贷支持力度,完善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加快建立和完善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风险控制和补偿机制。

(三)加强资源性、垄断性行业的监管

虽然能源价格一直处于上升态势,但是从反映能源的稀缺程度和市场供求关系来看,未来能源价格仍有较大上涨空间。为了促进上下游行业之间的公平竞争,对于适合竞争的能源和资源行业,应通过放宽市场准入条件,通过竞争形成平均利润;对必须实行垄断性经营的能源行业,应加强利润和收入分配的监管和控制,防止本应归全体公民所有的利润转化为小集团或个别人的利益和薪酬福利,并积极探索超额垄断所得向全民所有者的转移机制,将超额利润上缴财政或转化为国有资本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