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国外贸转型的合理取向及政策建议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李艳丽 时间:2010-06-25

  一、以货物贸易为主的增长模式不可持续

  改革开放以来,以商品进出口为主导的模式推动着中国的对外贸易迅猛,并有力地拉动增长和促进就业。但面对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如果仍然对我国的贸易转型问题不予以真切的关注,贸易的增长将不可持续:第一,货物贸易出口大多是加工型、低技术含量、劳动密集型产品,使贸易条件不断恶化。第二,我国货物出口贸易的快速增长与资源、环境约束的矛盾日益突出。第三,货物贸易的国际依赖度增强,贸易摩擦频发。由于以货物贸易为主体的贸易增长方式存在不可忽视的弊端,而且随着中国贸易地位的提升暴露得日益明显,因此我们必须考虑对外贸易的转型问题。

  二、中国外贸转型的合理取向

  关于中国外贸转型的战略方向,有以下不同观点,如既要保持中国中低端产品或生产环节的国际竞争力,又要提高和实现中高端产品或生产环节的国际竞争力,从而实现贸易增长方式的转变(任洁,2005);以制度建设为中心,对外经贸结构进行调整,才能使中国变为贸易强国(陈华,2005);必须改变扩张出口数量的政策导向,促使出口更加集约化,使单位产品包含更多的附加值(王允贵,2004)。这些观点均基于改进货物贸易的粗放增长模式,而不少人意识到要将中国变成一个真正的贸易强国,仅谈货物贸易是远远不够的,必须基于中国的国情和全球化竞争的要求综合考虑外贸转型的取向问题。一方面,劳动密集型产品的生产和出口在一段时期内仍然是我国贸易增长的重要力量?首先,我国的劳动密集型产品仍具有一定竞争优势,价廉物美的“MADE IN CHINA”还会渗透到世界各个角落。此外更重要的是,我国是发展中大国,沉重的人口负担和就业压力决定了我国劳动密集型产品生产和出口还需持续下去。至2004年末,我国还有国企下岗职工153万人,需要提供最低生活保障的城镇居民达2205万人,按年人均纯收入低于668元的标准,绝对贫困人口还有2610万,至少有1.5亿农村剩余劳动力需要转移到非农产业。实践证明,劳动密集型产品的出口是我国吸纳就业人口的重要渠道。据中国纺织协会统计,2004年国内纺织业现有直接就业者1900万人,出口3.5万家,其中就业者约630万人。每出口1.5万美元,就能创造1个就业岗位。不过我们也不能不考虑地区差异,一刀切地照顾发展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的现实需求。我国正面临新一轮全球生产要素优化重组和产业转移的重大机遇,东部沿海发达地区参与国际分工的时间较长,劳动力素质较高,技术基础较好,在国际产业分工外部条件对我们有利的情况下,应抓住机遇,及时鼓励引导沿海发达地区提升出口层次,推动加工贸易升级,并增强自主品牌的出口优势,拉动实现中国贸易增长模式的根本调整。另一方面,与主要基于制造业的货物贸易相比,服务贸易存在无污染、资源消耗少、吸纳就业人口多的优点。随着中国加入世贸组织过渡期的结束,服务市场更加开放,外资涌入并寻求服务外包的承接者。发展中国服务贸易,提升中国产业水平,无疑是新一轮产业转移的战略抉择,使中国经济结构调整面临新的机遇。

  1990至2004年,全球服务贸易额约41800亿美元,国际服务贸易结构也走向高级化,如2004年通信、建筑、保险、、机和信息服务以及专利特许权使用等服务贸易已占到整个服务贸易近50%,发达国家占据国际服务贸易的绝对主导地位。而我国服务贸易总体发展水平还很低。2005年中国以1.4万亿美元的货物进出口总额,继续保持全球第三的位置,但服务贸易却相对滞后,2005年中国服务贸易总额1582亿美元,出口额和进口额分别居世界第8位和第7位。我国服务贸易连年逆差,2004年逆差达96.99亿美元,2005年降至约94亿美元。服务贸易优势主要体现在劳动密集型和资源密集型传统服务部门,如2005年、运输和其他商业服务分别占服务贸易进出口的32%、28%和17%,合计占服务贸易进出口的77%。而金融、通讯、计算机和信息服务等高附加值和技术含量较高的现代服务贸易占比很小,分别占服务贸易总收支的5%、1%和2%,处于初级发展阶段。作为世界上最大的两个发展中国家,中国与印度处在工业化进程的相似阶段,两国经济具有较大的同构性。但与印度相比,中国服务贸易存在一定差距,与英美等发达国家就更无可比性,正是因为在服务贸易方面较低的竞争力决定了中国是贸易大国而非贸易强国(表1)。

 

  综上所述,中国正处于货物贸易粗放型增长模式不可持续而服务贸易又缺乏竞争力的两难境地。目前我们不能放弃劳动密集型产品的出口,但服务贸易的发展又势在必行,所以,在中国已经成为贸易大国的情况下,外贸转型的合理取向应该是加快实现从有形的货物贸易为主向有形的货物贸易与无形的服务贸易并重的方式转变,使服务贸易成为推动中国贸易增长的重要力量。

  三、加快推动中国的外贸转型

  中国的外贸转型需要从两方面着力推进,一方面要促进货物贸易的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另一方面要采取有效措施加快服务贸易的发展。

  (一)促进货物贸易的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

  1.贯彻发展观,推动货物贸易的可持续发展。政府应强化对外贸易的监管力度,确保发展对外贸易绝不能以牺牲生态环境和人民切身利益为代价;有关部门可通过出口退税、出口关税、配额管理和贸易政策等手段来抑制某些高消耗、高污染、资源性产品增长过快的趋势,将高能耗及高污染产品列入加工贸易禁止目录,应鼓励外商投资高新技术产业、现代服务业、现代农业,限制高消耗、高污染的投资项目,但务必防止一些地方部门因受利益驱动而使政策的落实大打折扣。要积极推动地方政府、企业在高能耗产业法制环境、产业发展机制和生产技术三方面的创新,利用产业园区集约生产,通过引进技术并实施生产工艺革新改造,按照循环经济的思路实施工业生产。

  2.贯彻科技兴贸发展战略,提高出口效益。在战略导向上要更重视出口产品的质量和效益,逐步实现出口增长方式由出口创汇型和数量型向出口效益型和质量型转变。一要增强品牌意识,引导出口企业积极培育名牌产品,提高出口产品的档次,改变目前我国出口产品在国际市场中缺乏品牌的状况,实现较高的品牌价值。二是创造良好的技术创新体制和氛围,提高企业自主技术创新能力,增加产品的科技含量,增强其国际竞争力,促进产品结构升级,变低成本优势为科技优势;三是提升产业结构,确保在出口产品的价值链上,我国能够从事价值较高的生产活动。中西部一些高能耗的铝、钢等传统加工贸易企业,可以由加工出口铝、钢等初级产品转变为加工出口各种铝材、钢材等产品。这种转变既可提升产业附加值,又可拉长产业链,既能保证就业和经济发展,又可借机调整产品和产业结构。四是借助跨国经营和国际经济合作,使我国的既有优势能够与跨国公司的资金、技术和管理优势等有机地结合起来,提高我国的出口效益。

  (二)加快服务贸易的

  目前我国服务贸易部门的开放覆盖率已经超过60%。政府在《国民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中明确提出了“到2010年服务贸易进出口总额达到4000亿美元”的发展目标。为了扩大服务贸易比例,改善服务贸易结构,提高中国参与国际分工和竞争的能力,切实转变外贸增长方式,我们应采取以下对策:

  1.努力建立加快服务贸易发展的宏观环境和规范的统计体系

  首先,商务部应推动建立各部门密切配合、中央和地方互动、政府和紧密联系的全国服务贸易协调管理机制,以统筹协调发展涉及、保险、电信等众多领域的服务贸易;要完善服务贸易法规,积极探索国际国内服务贸易发展,系统研究制定中国服务贸易出口战略,确定重点扶持的领域,制定有针对性的政策并务实、高效地执行。

  其次,政府应积极发挥在多边国际谈判中的作用,以争取更大的服务出口市场。尽管本轮多哈回合谈判无果而终,但可以预见,服务贸易将在日后的国际谈判中成为重要内容。中国只有在服务贸易方面取得更大进展,才能更多地参与WTO多边贸易谈判,并且分享谈判的成果,才能提高中国在世界服务贸易格局中的地位。我国服务贸易开放程度较其他发展中成员要高,在谈判中处于“要价”的优势地位,可以对等地要求其他成员做出相同水平的承诺;另外,我国当前正处于与美、欧盟等发达国家签订的WTO谈判协议的执行过程中,短期内发达成员在服务贸易上的要价可能会考虑对中国履约的影响。因此,我国在以后的继续谈判过程中,要赞成服务贸易进一步自由化的谈判目标,但应强调允许发展中国家根据自身条件和目标需求逐步开放服务贸易市场,发达国家成员在开放过程中应考虑发展中国家有出口利益的服务部门的开放,以争取更大的服务出口市场。

  再者,政府部门应加快建立符合国际规范的服务贸易统计体系。由于服务贸易长期发展滞后,我国至今没有建立起与国际接轨的服务贸易统计标准、指标体系、统计方式,无法及时、有效地分析中国服务贸易的运行情况,与其他国家的数据也无可比性。所以,我们应按照联合国等六大国际组织共同确定的国际服务贸易统计标准,结合中国的实际情况,早日建立起中国的服务贸易统计体系,并要跟踪国际服务贸易统计规则的变化,不断完善统计方法,增强统计的时效性和可比性。

  2.抓住全球服务外包的机遇

  服务外包是跨国公司将技术含量和附加值相对较低的非核心业务通过合同方式委托给其他的服务提供者,以提高生产要素和资源配置效率的跨国生产组织模式,发展中国家一般在承接外包服务方面拥有低成本优势。据估计,全球各行业的外包市场已经从2001年的1500亿美元增长到2004的3000亿美元,其中仅软件服务跨境外包市场平均每年以29.2%的速度增长。随着服务业开放程度的加深,我国要密切关注世界服务贸易发展态势,抓住服务外包这一新的产业转移机遇,加大服务贸易支持力度,积极推动服务业企业走出去。

  我国可以借鉴印度经验,优先选择软件业作为发展服务贸易的尝试。因为近年来中国软件业蓬勃发展,平均增长速度为30%以上。2004年底,全国软件产业收入已达2300亿元,出口达到26亿美元,占全球软件产业的比重由2000年的1.2%提高到2004年的3.55%,包括软件业在内的机信息服务的出口,2004年创下了49%的增长速度。不过中国软件产业规模与印度相当,但出口只有印度的十分之一,而且出口市场主要集中在日韩市场。未来五年,是世界软件与信息服务外包市场不断扩大的重要时期,也是中国加快发展软件与信息服务外包、扩大软件出口的机遇期。政府应加大政策扶持及市场导向,积极培养软件专业人才,提高创新能力,形成自主品牌,从而为软件贸易的发展奠定基础。另外,BPO(业务流程外包)业务也是我们今后的主攻方向。跨国公司将许多后台处理业务,比如数据录入、薪酬账务处理以及呼叫中心等业务流程外包出去,这为我国从“世界加工厂”变为“世界办公室”提供了机遇。要鼓励跨国公司来华设立地区总部、研发中心和出口采购中心,同时组织有实力的中国服务企业参加国际服务外包项目展览会,主动走向国际市场承接各类外包业务。

  3.多渠道扩大服务出口

  继续保持传统服务部门的出口优势。运输服务、服务和其他商业服务三项服务在我国服务贸易中占据较大比重,1997~2004年这三项服务出口总额一直占我国服务出口的86%以上。旅游服务和其他商业服务一直保持顺差状态,是我国服务贸易顺差的主要来源。

  我国新制订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际海运条例》、《外商投资道路运输业管理规定》和《外商投资民用航空业规定》,将为运输业的发展提供更强的法律保障。基于我国良好的地理优势和劳动力优势,要加强港口、公路等相关基础设施建设,解决运输能力不足、乱收费等问题,以继续保持运输业的优势。

  中国旅游资源虽然丰富,但以亚洲游客居多,应加大对欧美、大洋洲和拉美市场的开拓力度,使游客来源地更加多元化。要鼓励发展绿色生态旅游,加强旅游景区建设,治理卫生、安全、乱收费等问题,改善基础设施和服务质量,推动我国旅游服务贸易飞速发展。旅游服务与国际疗养服务应联系起来。中医博大精深,中国的医疗服务性价比也较高,对西方病人具有很大的吸引力,还可带动房地产、交通等行业发展,产生巨大的间接经济效益,今后应对其发展予以重点扶持。

  增强中国在服务贸易领域的潜在优势。自2000年以来,在现代服务领域中,中国的通信、金融、保险服务的出口呈现波动增长态势,计算机及信息服务、专利特许服务(2003年除外)、咨询服务、广告宣传服务等的出口都呈上升趋势,这说明我国在发展新型服务出口方面有潜在优势。政府应积极为服务出口企业开展境外业务提供信息服务。此外,服务贸易法规、服务贸易投融资环境、财税支持政策等都亟待建立或完善。企业本身要坚持服务品牌理念。随着国际服务贸易领域竞争的加剧,服务企业也应该和制造企业一样重视品牌的建立、发展和保护。我国WTO谈判中服务业开放的承诺将在2007年全部到位,开放的领域将进一步扩大,中国的现代服务贸易将在竞争中寻求更快的发展。

  外贸亟待转型已成共识,但转型之路漫漫而不可一蹴而就。如果我国能确定外贸转型的合理方向,并持之以恒地依靠政府、企业多方面努力的话,中国的外贸转型就会越来越快,直至最终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