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外贸运行分析及展望2007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张 峰 时间:2010-06-25

  一、进出口增幅差距缩小,但贸易顺差继续扩大

  (一)出口增速回落、进口增速回升

  2006年以来,我国外贸出口增速回落,而进口增速提升。前11个月,出口总额达到8750.4亿美元,增长27.5%,增幅比上年同期回落2.2个百分点;进口总额7185.2亿美元,增长20.6%,增幅比上年同期提高3.5个百分点。进出口增幅差距由上年同期的12.5个百分点缩小到6.9个百分点,外贸运行开始向进出口平衡增长的方向转变。1~11月我国外贸进出口总值15935.6亿美元,已超过2005年全年进出口总值,同比增长24.3%,增幅比2005年同期提高0.8个百分点。

  但从各月增长速度的变化情况来看,出口增速正在逐渐回升,8、9、10、11月份出口分别增长32.8%、30.6%、29.6%、32.8%,明显高于一季度的26.6%、上半年的25.2%;进口增速逐步趋缓,1、2、3季度当季增幅分别为24.8%、18.2%、22.4%,10、11月份仅增长14.7%、18.3%,为今年来最低增速(见图1)。外贸形成这种走势的主要原因是:从出口看,尽管人民币升值趋势加快对出口有所抑制,但国际市场需求旺盛等因素推动出口稳定增长。而为了避免出口退税率下降的损失,相关加快出口进度导致出口增长有所加快,如钢铁、纺织服装、煤炭等行业表现得尤其明显。从进口看,去年以来,国家采取措施扩大进口规模、国内需求强劲带动进口增速提高,但随着宏观调控政策的实施以及国际市场资源涨价的抑制,进口增速逐渐减缓。

 

  当前外贸运行的主要特点是:

  1.加工贸易在进出口中地位有所下降,一般贸易地位略有提升。2006年以来,由于加工贸易增长趋缓,在外贸进出口中所占比重从7月份开始下降,而一般贸易进口加快,在进出口中所占份额从8月份开始增加。前10个月,我国一般贸易进出口6091.5亿美元,增长25.4%,占同期进出口总值的42.7%,比上年同期提高0.4个百分点;加工贸易进出口6713.3亿美元,增长21.5%,占同期进出口总值的47.1%,比上年同期减少1个百分点。分进出口来看,一般贸易出口放缓而进口加快,加工贸易进出口增幅双双回落。

  2.我国对欧美出口增速放缓,对周边国家和地区进口加快。我国对主要贸易伙伴进出口增势良好。1~10月份,欧盟、美国、日本为我三大贸易伙伴,双边贸易总额分别增长24.2%、24.6%、12.5%。在出口方面,美国、欧盟、香港、日本、东盟、韩国在我国出口中排在前6位,1~10月份累计对美出口增长24.8%,对欧盟出口增长25%,增幅同比分别回落了8.1、12.5个百分点。在进口方面,日本、东盟、、香港、韩国、欧盟、美国排在前列,1~10月份从日本、东盟、台湾累计进口增长15.6%、20.2%、18.9%,增幅同比分别提高10.7、1.7、6个百分点;从韩国累计进口增长17%,增幅同比减少6个百分点。

  3.非国有企业在进出口贸易中地位持续加强。2006年1~10月份,外商投资企业进出口增长25.54%,占进出口总值的58.59%,比上年同期上升0.69个百分点;其他企业进出口增长46.52%,占进出口总值的13.81%,比上年同期上升2.12个百分点。而国有企业进出口增长13.64%,占进出口总值的24.04%,比上年同期下降2.2个百分点;集体企业进出口增长6.67%,占进出口总值的3.56%,比上年同期下降0.58个百分点。分进出口来看,各种所有制企业出口增幅均出现回落,而进口增幅明显回升(集体企业除外)。

  4.进出口商品结构进一步优化。为加快转变外贸增长方式,在保持出口稳定增长的前提下,国家采取鼓励与限制相结合的调控措施,积极推动出口商品结构调整,提高外贸的质量和效益,各项措施已初见成效。2006年1~10月份,鼓励产品和优势产品出口增长迅速,能源出口下降。其中,机电产品出口4397.1亿美元,增长29.7%,占同期出口总值的56.4%;高新技术产品出口2226.7亿美元,增长30%。同期,传统大宗商品出口增长迅速。其中,服装及衣着附件出口增长27.3%,增速比去年同期加快6个百分点;纺织纱线、织物及制品出口增长18.2%;鞋类出口增长15.7%,彩电出口增长52.4%。“两高一资”产品出口增幅回落,原油、成品油出口量双双下降,1~10月份出口原油509万吨,下降12.5%;成品油999万吨,下降17.6%;煤炭出口下降13.6%;未锻轧铝出口下降7.3%,氧化铝出口下降19%,但受产能过剩影响,钢材出口增幅高达91.5%。

  进口商品结构进一步改善,资源性产品进口大幅增长,有效地保障了国内资源、能源供给和国民发展。此外,机电产品和高新技术产品进口也有较快增长,汽车和零部件等进口出现激增。1~10月份,我国进口初级产品1552.1亿美元,增长29.1%,增速比2005年同期加快4.5个百分点;进口制品4904.5亿美元,增长18.6%,增速比去年同期加快4.6个百分点。其中,进口机电产品增长24.3%,增速比去年同期加快11.1个百分点;进口汽车18万辆,增长40.2%,而上年同期为下降11.1%。有些原料性产品由于国内供给富余或国际市场价格涨幅过大而减少了进口,例如,进口钢材1553万吨,下降29.1%;未锻造的铜及铜材进口数量下降22.4%,但受价格影响进口金额增长25.6%。

  (二)贸易顺差持续扩大

  2006年以来,尽管出口增速回落、进口增速回升,但出口增速仍然高于进口增速,我国贸易顺差继续保持扩大趋势。1~11月累计顺差规模达到1565.21亿美元,远高于2005年同期908亿美元的水平,也超过2005年全年1019亿美元的顺差规模。其中,除2月份由于进口增速快于出口增速7.3个百分点,造成当月贸易顺差同比下降43.9%外,其余各月贸易顺差屡创新高,其中,10、11月份突破200亿美元大关,分别达到238.3、229.21亿美元,增长率分别达到98.3%、117.7%,截止11月份我国已连续第31个月实现贸易顺差。受贸易顺差持续增长的影响,我国外汇储备快速增长。截至9月末,我国外汇储备余额为9879.28亿美元,同比增长28.46%,促进国际收支基本平衡成为当前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任务之一。

  从贸易结构分析,贸易顺差持续激增的主要原因是:

  一是加工贸易是贸易顺差的主要来源。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推动,我国形成了以外资企业为主的加工贸易基地,随着加工贸易供应链不断延长,附加值不断提高,加工贸易顺差持续扩大,远远大于一般贸易顺差,成为贸易总顺差的主要来源。2002~2005年我国顺差总额分别为304、255、321、1020亿美元,同期加工贸易顺差分别为577、788、1065、1426亿美元。2005年加工贸易顺差额是贸易总顺差的1.4倍,对贸易总顺差增长的贡献达到51.8%。2006年前10个月,加工贸易顺差达到1481.84亿美元,是贸易总顺差的1.11倍,同比增长32%,对贸易总顺差增长的贡献上升到67%。由于加工贸易在我国外贸进出口中占据主导地位,在这种格局没有大的改变的情况下,只要世界市场需求增加,我国保持较大规模顺差的情况就很难改变。

  二是一般贸易推动顺差持续扩大。近几年世界经济增长较快,国际市场对我国商品需求较大,同时,我国产品出口技术竞争力提升、产能过剩倒逼企业增加出口、入世效应等积极因素推动一般贸易出口快速增长,过去一般贸易表现为顺差、逆差不定,且金额相对较小,而近两年一般贸易持续顺差,且规模逐步扩大。2005年一般贸易实现顺差353.7亿美元,(上年一般贸易为逆差45亿美元),对整体贸易顺差增长的贡献达到57.1%。2006年以来,一般贸易出口增速仍然高于进口增速,前10个月一般贸易实现顺差602.45亿美元,同比增长105%,对整体贸易顺差增长的贡献上升到58%。

  三是非国有经济成为推动贸易顺差激增的主要力量。2006年前10个月,其他企业顺差778.66亿美元,同比增长68.66%;外商投资企业顺差690.98亿美元,同比增长59.27%;集体企业顺差176.2亿美元,同比增长33.53%,三者相加对整体贸易顺差增长的贡献达到116%,而国有企业是唯一逆差的企业类型,前10个月逆差达到309.65亿美元,比2005年同期增加85.92亿美元,对整体贸易顺差增长的贡献是负的。(见表2)

  四是贸易顺差集中在工业制成品,尤其是轻纺和机电产品上。机电产品、高新技术产品顺差扩大成为推动贸易总顺差的主力。2005年由于机电产品、高新技术产品进口需求下降较多,贸易顺差明显扩大,二者顺差合计占贸易总顺差的95.1%,对贸易总顺差增长的贡献达到102%。2006年以来,机电产品、高新技术产品贸易顺差继续扩大,1~10月份分别比上年同期增长54.75%、61%。同时,在国际市场需求的带动下,我国传统大宗商品出口保持良好的增长势头,推动贸易顺差持续扩大。如1~10月份纺织原料及纺织制品顺差914.41亿美元,同比增长31%。此外,国内一些产业产能过剩也加大了出口,如2005年前10个月钢材贸易出现99亿美元逆差,而2006年前10个月则出现了34.11亿美元的顺差。而随着国内需求的持续增长,部分原材料进口明显加快,导致贸易逆差明显扩大,如1~9月份矿产品逆差达到857.37亿美元,比上年同期增长49%。

  五是主要顺差来源地顺差明显扩大,逆差来源地逆差增加不多。我国贸易顺差持续扩大的根本原因在于国际产业转移所形成的“美欧消费、亚洲加工”的全球贸易格局。由于日本与韩国等国家或地区的公司在我国投资、生产、出口,事实上是将原来对美国与欧盟的贸易顺差“出口”到我国。当前,美国、香港、欧盟是我国主要的贸易顺差来源地,2005年三者顺差共达2965.3亿美元,增长43.7%;2006年前10个月三者顺差共达3019.93亿美元,同比增长28.03%。而台湾、韩国、东盟和日本则是我国的主要贸易逆差来源地,2005年四者逆差合计达1359.3亿美元,增长7.4%。2006年前10个月四者逆差共达1256.13亿美元,同比增长15.87%。主要顺差来源地的顺差增幅高于逆差来源地的逆差增幅,导致贸易顺差总规模明显扩大。但与上年末相比,主要顺差来源地的顺差增幅减缓,而逆差来源地的逆差增幅提高,主要原因是2006年以来我国对各主要贸易伙伴(除香港外)出口增速放缓而进口增速回升。(见表3)

  另外,由于人民币升值预期的存在,一些企业以高报出口、低报进口的方式使得大量资金流人国内,在一定程度上夸大了我国的出口和顺差规模。

  (三)2006年全年估测

  从目前情况看,初步判断:2006年全年进出口总额将超过1.76万亿美元,其中,出口将增长27%,增幅比上年下降1.5个百分点左右;进口将增长20%,增幅比上年提高2.5个百分点左右;全年外贸顺差将达到1750亿美元左右,比上年增加约730亿美元,与2005年增加655亿美元相比有所增加,净出口对增长的贡献率有所提高。 

  二、2007年外贸进出口增长速度将有所回落

  (一)环境分析

  从国际环境看:

  1.世界经济贸易增长将稳中略降。2006年以来,世界经济总体上延续了近两年快速增长的势头,但在各大国央行纷纷提高利率之后增速有所放慢。目前美国经济已经显露放缓迹象,二季度美国GDP增长仅为2.9%,比一季度的5.6%降低近一半,下半年也会继续保持这一回落态势。尽管目前欧洲和日本势头较好,但在2007年里也将逐步放缓,而发展家受发达国家影响,经济增长也必然减速。总体上看,2007年世界经济将稳中略降。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秋季预测,世界经济2006年和2007年将分别增长5.1%和4.9%,世界贸易增长率2006年为8.9%,2007年为7.6%。其中,美国今明两年经济增长率将分别为3.4%和2.9%;欧元区经济今明两年预计将分别增长2.4%和2%,其中今年的增长率将创6年来最高纪录;日本经济今明两年将分别增长2.7%和2.1%;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经济今明两年将分别增长7.3%和7.2%。同时,2007年全球经济不确定因素增加,如各国通货膨胀风险、国际油价和初级产品价格走势、全球不平衡加剧以及贸易保护主义日益突出等。世界经济贸易放缓对我国最直接的影响是出口增速下降,由于我国经济增长对出口依赖很大,因此受到的负面影响不容小视。

  2.国际商品市场价格走低将有利于我国对外贸易。由于国际商品市场供求失衡、投机活动增多,2006年国际商品市场原材料价格大幅上涨,使我国进口付汇大幅增加,降低了对外贸易的整体经济效益。国家发展改革委价格监测中心编制的国际市场商品价格指数显示,近期国际市场大宗产品价格有所回调,但仍保持在较高的水平。10月份,主要反映国际市场初级产品现货价格水平的中价国际A指数比上月下降1.04%,降幅比上个月缩小了4.45个百分点,比2005年12月上涨16.47%,比2005年同期上升12.34%,1~10月平均水平同比上涨了16.25%;反映期货价格水平变化的中价国际B指数相对平稳,10月份比上月上升0.1%,比上年12月上涨24.55%,比上年同期上升28.61%,1~10月平均水平同比上涨了23.43%。2007年受经济增长速度下降、需求放慢和产能增加的影响,国际油价和重要原材料价格上升幅度将有所减缓,国际石油价格虽有波动但年均价水平比2006年将略有下降,我国外贸发展的环境将有所宽松。

  从国内环境来看:一方面,我国明显的劳动力成本优势、国内不断提高的贸易便利化条件、技术进步增强国际竞争力、以加工贸易为主的外贸结构等多种因素决定着我国在世界贸易增长格局中的有利位置,特别是当前国民经济继续处于高增长平台,为外贸快速增长创造了良好条件,近几年形成的生产能力加强了我国出口供给能力。但另一方面,(1)我国贸易平衡压力持续,政策调控力度将加大。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在部署2007年宏观调控的突出任务时提出:力求使2007年国际收支趋于平衡;在保持出口和利用外资合理增长的同时,积极扩大进口;以优化进出口商品结构为重点,加快转变外贸增长方式。2006年下半年以来我国出台了降低出口退税率等一系列促进国际收支平衡、调整外贸增长方式、提高利用外资质量的政策将在2007年进一步得到落实,进出口增长速度将更趋平衡。(2)2007年国家宏观调控政策效果将进一步显现,国内经济降温会对进口产生较大影响。(3)人民币升值幅度加大,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中国出口产品的国际竞争力。截止目前,汇改以来人民币兑美元累计升值幅度达2.66%,10月26日人民币兑美元汇率中间价报1美元兑人民币7.8940元,第三次突破7.90大关,并创出了汇改以来的新高。(4)2006年1~10月,全国新批设立外商投资企业33,068家,同比下降6.32%;实际使用外资金额485.76亿美元,同比增长0.34%。外商直接投资的缓慢增长,将在一定程度上弱化投资带动贸易效应。(5)贸易摩擦将继续成为困扰外贸持续、稳定增长的问题。

  (二)2007年外贸形势预测

  综合以上因素分析,我国对外贸易发展的环境基本上是有利的,但制约因素有所增加,考虑到外贸进出口连续多年持续快速增长、贸易顺差规模巨大等基数因素影响,2007年我国进出口增长速度将明显下降,贸易顺差增长幅度将有所缩小。预计2007年全年出口增长速度将达到15%,增幅比上年下降12个百分点;进口增长速度将达到18%,增幅比上年下降2个百分点;贸易顺差约1780亿美元,与上年基本持平,与上年净增700多亿美元的水平相比,净出口对GDP增长的拉动作用继续减弱,我国经济增长的外需波动风险有所降低。

  三、促进贸易平衡的政策建议

  (一)加快转变外贸增长方式。努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鼓励高技术产品、机电产品和高附加值产品出口,通过调整出口退税政策等手段,继续严格控制“两高一资”产品出口,鼓励扩大重大装备关键件、先进技术和设备以及国内短缺的资源性商品的进口,进一步优化外贸商品结构。

  (二)完善利用外资和加工贸易的有关政策。进一步修订《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严格限制低水平、高消耗、高污染的外资项目进入。规范地方政府招商引资优惠政策,严格执行国家对外商投资的产业政策和区域政策。完善加工贸易产业准入机制,扩大加工贸易禁止和限制类商品目录,促进加工贸易转型和升级。引导加工贸易企业加强产业配套,鼓励加工贸易企业更多地采用国产料件,延伸加工贸易的产业链条;鼓励加工贸易向有条件的中西部地区转移。

  (三)加快建立进出口贸易协调机制。密切跟踪对国内产业影响重大的资源类产品,建立进口促进体系,实施调整战略储备。健全重要商品出口预警和贸易摩擦协调应对机制,对出口增长过快、容易造成贸易摩擦的部分劳动密集型产品采取自愿限制出口的措施,提高行业组织的协调功能和企业的应诉能力。

  (四)加快实施“走出去”战略。鼓励具有竞争优势的企业到海外投资,制定并落实境外投资产业指导政策,完善境外投资的配套措施、项目核准制度和国内协调机制,支持和引导有条件的企业进行跨国并购。扩大境外资源开发合作,提高境外资源的利用能力,实现资源进口多元化。积极发展境外加工贸易,转移部分顺差。

  (五)进一步加快资源要素价格改革步伐,完善出口企业社会责任标准。使出口价格能够真实反映出口商品劳动成本、环保成本和资源成本,增加出口的社会效益,抑制出口低成本扩张,从而达到提高出口质量和缓解国际收支失衡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