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D内生经济增长理论综述与引申
来源:岁月联盟
时间:2010-06-25
一、R&D内生经济增长理论发展综述
下面对R&D内生经济增长理论和实证发展脉络进行梳理和评论。
(一)内生经济增长理论发轫
20世纪50年代,以R.Solow(1956)和T.Swan(1956)为主要代表的经济学家将经济增长理沦引领剑新占典(外生经济增长理论)时代,证明了技术进步是经济增长的引擎,这是增长理论中的第一次飞跃。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Romer和Lucas等开创了内生经济增长理论研究的先河;几乎同时,以Romer(1987,1990)、Grossman和Helpman以及Aghion和Howitt为主要代表的经济学家又开始了R&D内生增长理论的研究。内生经济增长理论致力于技术进步内生化研究,R&D内生经济增长理论则主要从创新的角度来解释经济增长的原因,内生增长理论实现了增长理论中的第二次飞跃,从此增长理论进入了“新”时代,而R&D内生增长理论则被认为是内生增长理沦中最有解释力、最有发展前途的增长理论。
技术内生化最早是由Romer(1986)和Lucas(1988)等开创的AK理论模型。尽管这一理论模型成功的解释了技术进步是经济活动主体主观努力的结果,但它未能揭示这些主体进行技术创新的动机和目的。要想解释他们进行创新的目的是为了获取垄断利润,必须要从完全竞争分析的框架转向不完全竞争框架,而Dixit-Stiligtz-Either生产函数为R&D内生增长理论模型的创立奠定了技术基础。
R&D内生增长理论工作是由Romer最早展开的。具有代表性的研究人物有Romer、Grossman和Helpman以及Aghion和Howitt。Romer(1990)、Grossmarl和Helpman(1991)把技术进步分别视为中间投入品数量的增加和中间投入品质量的增加,构造不完全竞争一般均衡模型,将技术进步内生化,认为技术进步决定中间产品种类的增加,而中间产品种类投入的多寡直接影响经济增长,即创新导致生产率的增长,Aghion和Howitt则从Schumpeter一直强调的创造性毁灭的角度把技术进步内生化,在此基础上,他们还提出纵向创新理论模型。Grossman和Helpman(19911则提出横向创新理论模型。
R&D内生增长理论同意索洛的新古典理论的资本报酬递减,资本积累不能使经济增长在长期内得以维持,只有技术进步才是保持经济长期增长的源泉的结论。但新卉典理论假设技术进步是外生的,而R&D内生增长理论将技术进步内生化。技术创新的原因是企业为了追求利润最大化而将更多的生产性资源投入剑R&D中去。
Romet·(1986、1990)把创新和经济增长的关系公式化。其形式可表述为:创新-垄断-报酬递增-不完全竞争。企业进行R&D投资就是为了通过技术创新而获取产品市场上的垄断利润。在Romer的理论模型中有三个部门:最终产品部门、中间产品部门和研究开发部门(R&D部门)、研究开发部门通过研究得到新的技术,并将其巾请专利,然后把专利卖给中间产品部门,中间产品部门作为一个垄断者生产出资本品并将其出售给最终产品部门,最后由许多完全竞争的最终产品部门生产出最终产品。中间产品部门获取垄断利润,R&D部门获取专利套利(专利价格)。一国经济是由R&D研发部门和中间产品部门为追求长期垄断利润而进行的技术创新来实现和维持长期增长的。
(二)R&D内生经济增长理论深化
这一阶段的主要工作是在Romer理论的基础上进行深化。主要的代表人物有Grossman、Helpman、Aghion和Howitl等。
Grossman和Helpman(1991)的横向产品创新指产品种类的增多。这类创新是由有前瞻眼光的企业家有意识的进行R&D投资造成的。这种新产品的生产者获得了垄断利润作为其先期R&D投入的回报,但是它不能完全获得其研究所带来的收益,否则对技术投资的过程将趋于收益递减:另一方面,技术创新带来了不能完全由创新者独占的收益,那将使得下一代的研究者能够比其前一代的研究者有更低的研究成本,故而内生技术创新能够继续进行,从而推动生产率和经济不断的增长。
Aghion和Howitt(1992)的纵向产品创新指产品质量的提高。他们认为增长是由一系列随机的质量改进(垂直创新)带来的,而这些创新本身是来自于研发活动。这一理论关注质量改进创新。企业家竞相推出下一代产品,每一次研究的成功都在目标行业的“质量阶梯”上迈进了一步。企业用大部分产出进行R&D投入以便在行业内保持技术的暂时领先从而获取准租金。但他们在进行投资决策时,已经意识到他们的创新将被未来的创新所取代。 Grossman和Helpman、Aghion和Howitt的理论都认为创新产品既可能是最终消费品也可能是中间产品,如果创新是中间产品,那么创新就能带来生产最终产品部门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增长就表现为最终产品质量的增加。
R&D增长模型成功的从理论上解释了长期经济增长的关键原因--技术创新,但他们的观点遭到以Mankiw、Young和Johnes等为代表的一些著名经济学家的批评。
(三)新古典增长理论与R&D内生经济增长理论的交锋
Mankiw等人指出,增长率的跨国差距可通过县有外生技术进步的索洛模型来加以解释,即使假设昕有国家的R&D的情况都有相同的技术,情况也是如此,也就是说Mankiw认为是各国的资本积累差异而非技术水平差异导致了各国经济增长的差异
Young(1995)和Jorgenson(1995)对“东亚四小龙”的增长核算分析发现,东亚经济增长可归于资本积累、人力资本增加和劳动参与率上升,而技术进步的作用并不明显,全要素所起的作用有限。Johnes批判了Romer、Grossman和Helpman以及Aghion和Howitt的R&D内生经济增长理论观点。Johnes认为,根据R&D增长模型的规模效应,如果R&D开支、从事R&D研究的家和工程师增加一倍的话,那么人均产出的增长率也应该增加一倍。但是根据美国40年来的数据,科学家增加了5倍,但人均产出的增长率远没有增加5倍,事实上,人均产出的增长率几乎不变,甚至还有所下降。同样Johnes还指出OECD国家经历了:R&D水平的上升,但经济增长并未加快,反而生产力增长变缓了。:DeLong and Summers(1991)则发现设备投资的增长是美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而R&D增长不是重要的原因。:Dinopous与。Thomoos(1999)的研究均说明R&D内生增长理论在与经验事实相吻合方面尚不尽如人意。另外,从世界经济增长分布演进的角度来看。Mankiw、Young、Jorgenson和Johnes等人证实了世界经济发展是趋同,而R&D内生增长理论的预测是趋异。 针对Mankiw等人所提出的技术进步对增长作用不大的批评观点Aghion和Howitt建立了一个扩展的Schumpeter模型,证明了一个一般性原理,即国民核算本身未必能得出因果关系,研究所发现的技术进步只能“解释”增长的一小部分,这本身并不意味着创新对决定一国的经济增长率不重要。Aghion和Howitt证实,在扩展的Schumpeter模型的稳态下,研发投入的增长率等于GDP增长率,而生产力和人均产出增长率都不变。稳态下研发增长并不导致简单模型预测的增长率上升,原因有两个:一是技术复杂性上升使其有必要提高研发水平而保持每种产品创新率不变:二是随着产品数上升,对任何一种产品的创新直接影响变为经济中越来越小的一部分,因此对总知识存量的溢出效应比例也越小。
上述研究的最大特点为:Mankiw、Young、J0l"gen.son和Johnes等都认为资本积累是经济增长最重要的要素,而技术创新并不是重要的要素且对经济增长的作用甚微:而R&D内生增长理论则认为资本积累和技术创新都是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资本积累和技术创新不应该被认为是增长过程的两个不同驱动因素,而是同一过程的两个方面,因为新的技术总要体现在新的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的形式中,要使用这些新技术,就必须积累这些资本。
他们对技术创新在经济增长中是否起作用以及作用的大小,争论非常激烈。两派争论的实质是新古典经济增长理论和内生增长理论之间的争论。从发达国家之间经济水平来看,确实存在趋同现象,其原因可能是它们的技术水平差别不符合资本积累递减,因此如果从这个角度来看,前者的解释能力要更强:但从发达国家和家之间的经济发展水平来看,则存在趋异的现实,其原因是两者的R&D进而技术水平差别很大,因此R&D理论的解释能力要强一些。
二、R&D内生经济增长方法论的发展
在R&D增长理献中,大多数用专利申请数量来作为创新的代理变量进行实证分析。Schmooklerlgl是使用专利测量创新活动的开拓者,他用单位R&D产出专利数来研究R&D与创新的关系。一些学者认为,专利在比较大的程度上反映了技术创新的成果(Schmookler,1965;Griliches ;Mansfield.1986)。Schere的研究发现R&D的支出越多,专利价值的增加越大,R&D支出与专利价值的弹性为1.19这表明R&D的产出是按规模报酬递增的。
但是将专利和创新看作是R&D投入的产出这一做法也遭到一些人的异议。专利并不完全反映R&D活动和创新活动的成果,专利不能完全“捕捉”到创新的所有成果,不能测算到创新的经济价值(Griliches.1979;Pake等,1980;Hall等,2001)。Johnes(1997)则认为,专利测算是有缺陷的,因为许多创新既不申请专利,也没有用官方界定的R&D资源来进行:此外,对在任何特定年份里的专利授予数量进行简单加总并不能说明这些专利的所有经济价值。实际上,技术创新有相当一部分来源于工厂基本工作细致的小规模问题的解决,这不能称之为R&D的贡献(Sehere.1998)。Mansfield(1986)则从申请技术的角度阐述了专利并不完全反映R&D的产出成果。他认为专利必须是“可以”申请的创新成果,一些难以受专利保护的具有经济价值的创新不会申请专利。另外,申请的政策的变化也会影响到专利申请的数量。Ko-um和Lerner(1997,1999)则发现美国在1870~1980年间的专利数量呈下降趋势,而在1984~1995年间的专利申请数量呈递增趋势,这一方面是专利法律和政策在1982年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另一方面是的创新管理得到了改进。
关于源于R&D支持的创新成果有多少申请了专利,学者们的研究结论也不尽相同。Mansfield(1986)、An EPO(1994)、Cohen等(1996)、Anthony(1998)等人对美国和欧洲企业调查发现,由R&D引致的申请专利的数目因行业、产品创新或过程创新而不同、比例从25%~85%不等。因此,可以认为专利并没有完全反映R&D创新活动的成果。
尽管专利不能很好地反映R&D创新活动的成果,但很多研究(Schmooker,1960;Schere,1965;Griliches.1965,.1990;Nadiri;Groshby.M.,2000;Arundel.A.2001)还是用它作为创新的代理变量来测算创新活动的效果。原因可能有两个:第一,专利是衡量R&D创新活动潜在价值的一个指标;第二,国家和商业R&D以及专利数量的时间序列数据相对容易得到。如果从计量R&D活动和创新成果之间关系的模型角度来看。目前还没有比这更好的方法。
三、简要与展望
R&D内生增长理论比较成功的解释了R&D和技术创新在长期经济增长中的作用,但其方法、模型和理论观点也受到一些质疑和批评。然而,R&D内生增长理论从诞生至今不过十几年,它在理论上的确还需要不断修正和完善,在实证上还需要寻求更多的证据和证明。
为增强R&D内生增长理论对现实经济情况的解释能力,它的发展可能将沿着两个方向进行:第一个方向是沿非线性动态模型路线进行,以更复杂的数学模型,更精确地模拟现实经济世界;另一个方向是计量检验的研究,包括引入更多变量、对变量进行调整以具有现实性、定性因素的定量化等。
关于R&D、创新与经济增长之间关系的实证研究,到目前为止还主要是集中在美国和OECD等发达国家,对于像中国、印度和巴西等R&D投入较多和有一定创新能力的发展中国家的研究还非常少。我国的研究大多集中于发达国家通过FDI与贸易溢出的途径来促进我国的技术进步和技术创新(沈坤荣等.2001;江小娟,2002;李小平等,2004;张海洋,2005;郭研等等),而直接探讨本土R&D对我国经济影响的则非常少。一方面的原因可能是由于发达国家的数据资料比较完整,建立的计量模型容易进行估算:另一方面的原因是创新大多数是由发达国家来推动进行的。因此研究发达国家的情况对于增强R&D增长理论的实证解释能力是有理论意义的,对推动我国和其他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增长也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上一篇:我国生产资料价格走势预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