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 均 主 义 问 题 之 我 见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宋 圭 武 时间:2010-06-25
内容提要:平均主义产生的根源应是总体性的;对于确定性而言,会有一部分人倾向于平均主义,由这种确定性产生的平均主义,我们可称之为派生的平均主义,其中影响确定性的因素有、、文化等各个方面;对于不确定性而言,有大多数人倾向于平均主义,对于这种来自不确定性的平均主义,我们可称之为本能平均主义或原始平均主义;平均主义作为人类社会的一种客观现象,既有其存在的合理性,也产生了许多负面影响;如何逐步消除平均主义,手段应是总体性的。 

关键词:  平均主义   研究 

所谓平均主义,就是指对生产的最终成果进行平均分配的一种思想。纵观,平均主义是对人类社会产生了重要影响的一种意识形式。从目前的现实看,平均主义倾向仍有各种不同程度的表现,并在深层次仍然不同程度的制约着中国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所以,分析并研究平均主义问题意义仍然十分重要。 
一、为什么会产生平均主义 
为什么会产生平均主义?国内较多学者认为根源是小农经济。笔者曾在《内蒙古社会》2003年第1期《对小农经济的两点新思考》一文中指出:生产力水平落后是产生平均主义的深层根源。经过进一步的深入思考,笔者认为:平均主义产生的根源应是总体性的。 
首先,从人性的角度看,追求自身效用最大化是产生平均主义的人性前提。每个人在一生中都要面对两种局面:一种是确定性;一种是不确定性。对于确定性,有一部分人,会倾向于平均主义。对于不确定性,有更多的人会倾向于平均主义,因为这是追求自身效用最大化的一条有效途径。假设一个社会由n 人组成,每个人一生的总效用水平分别是 U1、U2、U3、…… Un 。其中,每一个人的总效用水平由两部分构成:一部分来自确定性,分别记为Q1、Q2、、Q3、…… Qn;另一部分来自不确定性,分别记为B1、B2、B3、…… Bn。则有: 
  
  
  
…… 
  
对于每个人而言,其追求的最终目的就是使U1 、U2、…… Un尽可能的最大。 
对于来自确定性的Q1、Q2、…… Qn,由于其对每个人的效用值是确定的,所以对其平均化的努力因人而异。一般而言,Q值的大小与其平均化的努力正反比例。Q值越小,其平均化的努力越大;Q值越大,其平均化的努力越小。因为对于Q值较小者,平均化可有效增加其Q值,从而可有效增加其自身的效用水平。所以,Q值较小者,其平均化的动力也就较大。而对于Q值较大者,由于经平均后有可能减少其Q值,从而有可能减少其效用水平,所以,对于Q值较大的个体,其平均化的动力也就较小。由于对一个社会而言,Q1、Q2、……Qn的值不可能完全相同,其中总有一部分Q值较大,有一部分Q值较小,所以,相对于确定性的效用水平Q1、Q2、…… Qn而言,总会一部分人倾向于平均主义。至于是更多的人倾向于平均主义,还是更少的人倾向于平均主义,其结论取决于Q1、Q2、…… Qn中是有更多的较小值,还是有更多的较大值。由这种确定性产生的平均主义,我们可称之为派生的平均主义。其中影响确定性的因素有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 
对于来自不确定性的效用水平B1、B2、…… Bn而言,大多数人倾向于追求E(B),这里E(B)表示B1、B2、…… Bn的期望值水平。因为在不确定性的条件下,如果综合考虑风险等因素,E(B)就是每个人的B值的效用最大化值。而在不确定的条件下,有: 
  
所以,对于不确定的B1、B2、…… Bn而言,会有更多的人或者是绝大多数人倾向于平均主义。对于这种来自不确定性的平均主义,我们可称之为本能平均主义或原始平均主义,因为这是人类社会的一种本能存在。 
综合上述两种情况,我们可以看出:对于确定性而言,会有一部分人倾向于平均主义;对于不确定性而言,有大多数人倾向于平均主义。同时,由于不确定性是每个人都要必须面对的情况,所以,对于追求自身效用最大化的人类而言,对平均主义会有一种必然和本能的需求。 
其次,生产力水平落后,是产生平均主义的经济根源。有的同志认为:小农经济是产生平均主义的根源。从经济层面看,如果将小农经济等同于落后的生产力水平,这种观点是有一定的道理的。但产生平均主义的深层经济根源,应当是生产力水平的落后。首先,在落后的生产力条件下,小农经济表现为一种自给自足的经济,一家一户独立生产,要想获得好的收获,一方面要靠自己的努力劳动,另一方面又主要靠老天的恩赐,在这种情况下,你获得了好的收成,可能更多地是来自老天的恩赐,所以别人从心理上会更倾向于平均你的收获,因为老天应对大家是公平的。其次,小农经济有不同的形式,有古典形式、宗法形式、商品形式和形式。建立在现代经济基础上的现代小农并不具有天然的平均主义倾向。只有建立在落后的生产力基础上的小农形式才会容易产生平均主义情结。目前,存在于一些发达国家的现代小农形式代表了很高的生产力水平,其平均主义的需求已大为减弱。再次,在生产力水平落后的条件下,由于人对自然的不确定性很大,人类的众多需求不能得到有效满足,为了维持人类的基本生存,人们在生产成果的分配上,必然会更加倾向于平均主义。第四,虽然人们会有一种对别人的意外所得有一种平均分享的心理,但这种心理会随着个人收入和财富的增加而减少。所以,如果将小农经济等同于生产力水平落后,则认为小农经济是产生平均主义的根源的观点是有一定的合理性的。但问题是:小农经济并不必然代表落后生产力水平。小农经济本身可在不同的生产力水平条件下存在,并相应取得不同的小农经济形式。小农经济是外壳,生产力水平是实值。所以,准确的说法应当是:产生平均主义的深层经济根源是生产力水平的落后,而非小农经济。 
再次,封建的等级特权体制是产生平均主义的政治土壤。在这种体制下,资源分配的基本原则是等级制。一方面,级别越高,其分到的资源总量就越多;另一方面,级别越高,其掌握的权力也就越大,从而为其利用权力谋取更多的资源分配提供了更大可能性。这种体制导致财富的分配结果是:越上越富,越下越贫。由于处在不同级别的人其财富的占有量不同,从而处在不同级别的人其平均主义倾向的程度也就不同。一般而言,级别越高,其平均主义的倾向程度越轻;反之,级别越低,其平均主义倾向的程度就越重。即级别与平均主义的倾向程度是成反比例的。对于在社会中的每个个人而言,要么其处于上级的位置,要么其处于下级的位置,但从总体看,处在下级的人数要远远多于处于上级的人数。所以,在一个充满等级特权制的社会里,人们会更强列地表现出一种平均主义倾向。在中国几千年的封建社会里,封建的等级特权制既造就了一小撮极富者,又同时使更多的人处于贫困边缘。这种不对称的权利与义务体系最终使社会财富的分布呈严重不均衡状态。在这种状态下,平均主义在中国的泛滥并演化为中国人的一种深层心理结构,也就有了一定的客观必然性。 
第四,具有平均主义倾向的文化,又会进一步促生人们的平均主义意识。平均主义一旦产生,就会又渗透到人类的文化基因中,从而使平均主义具有了一种遗传的特征。一般而言,如果产生平均主义的客观条件越雄厚,其文化中的平均主义倾向就会更为浓烈。在中国封建社会,一方面,落后的小农生产方式和封建等级体制促生了旺盛的平均主义,这种平均主义倾向经历史长期的演绎而逐渐固化为中国人的一种深层心理结构,并表现为一种文化现象;另一方面,这种表现在中国人深层心理结构中的平均主义文化基因又进一步助长了中国人的平均主义行为。一般而言,由于不确定性是人类面临的共同难题,所以,追求平均主义,也是人类的一种潜伏在深层的普遍心理,这种平均主义我们可称之为原始平均主义或本能平均主义或原生平均主义。另外,由于特定的客观条件如生产力水平的落后等原因,可进一步促使原生的平均主义进一步再生长,这种再生长部分的平均主义我们可称之为再生的或派生的平均主义。平均主义的总量等于原生的平均主义加派生的平均主义。在人类的文化基因中,原生的平均主义是较为顽固的,它对人行为的影响是持久的和不易消除的;而派生的平均主义则对人类行为的影响是随着客观条件变化而变化的,其影响是不持久和可以消除的。 
第五,在社会转型期,由于竞争程序的紊乱,容易诱发人们的平均主义心态。一般而言,当社会正处在转型期时,由于旧规则尚未完全破坏,新规则又尚未完全建立,这时社会呈现出一定程度的竞争无序,在竞争无序的状况下,人们对财富的分配结果会容易产生不满心理,这种不满心理就容易导致平均主义。在竞争无序的情况下,社会受益者毕竟是少数,而更多的将是受害者,在一个受害者占优而受益者又较少的社会条件下,这时人们的社会心理会更多的呈现一种平均主义倾向。因为受害者的平均倾向是十分浓烈的,如在旧中国,辛亥革命推翻了皇权,但新的体制和秩序直到新中国成立才建立起来,在这期间,人们的平均主义倾向就会比其他年代更为强烈,从而带有平均主义色彩的口号也就会更有号召力。在中国封建社会,每逢社会动乱时,平均主义总会呈现出较大的扩张空间,农民起义中的平均主义倾向也是这一现实的直接反映。目前,中国社会也正处在一个转型阶段。一方面,传统的计划体制并未完全退出历史舞台,在这样一个转型阶段,社会的不均衡加剧了人们的平均主义心态,尤其是一些弱势群体和一些受害者,其平均主义倾向更浓。同时,对于受益者而言,也有一个受益不均的问题,有些受益大,有些受益小,受益小者会更加倾向于平均。所以,如果在一个社会转型期,若不能保证竞争的公平性,则很容易加剧人们的平均主义心态。二、平均主义的利弊
平均主义作为人类社会的一种客观现象,既有其存在的合理性,也产生了许多负面影响。
其合理性表现为:1、是人类面对不确定的一种本能反应,这种反应有利于人类对自身保护的加强。2、有利于保护社会竞争的弱者。3、有利于受害者。4、有利于穷人。5、有利于社会结构的均等化。6、有利于懒人。
其负面影响主要有:1、减弱了社会的风险创新意识。在平均主义状态下,社会主体更不愿冒风险创新,因为创新的收益并不能得到有效保证,其结果是人们更愿意偷懒和坐享其成,而不愿使自已的成果让别人白白享受。2、不利于私有财产的有效保护。平均主义淡化了人们的产权观念,从而使人虽然想富,但又怕露富,其结果是:富者哭穷,穷者也哭穷。另外,这种淡化是一种社会性的,即每个人对自己的财产都具有一种强烈的产权意识,但对别人的财产权利却具有一种十分不尊重的意识,从而导致整个社会成员整体地呈现一种产权保护意识的普遍缺乏。3、不利于社会竞争中的强者。人怕出名猪怕壮、枪打出头鸟、木秀于林风必摧之等现象的存在,其根源与平均主义是密切相关的。所以,在平均主义泛滥的情况下,个体持“中”是一种最佳策略。4、不利于富人。5、不利于受益者。6、不利于勤快者。7、平均主义不利于健康人格的形成。在平均主义泛滥的条件下,一方面富者深受平均主义之苦,所以这种情况很容易形成富者仇视穷者的心理,富者既使有钱,也很难形成同情穷人的心态;另一方面,平均主义又使穷人和懒汉的不良个性得到张扬。所以,平均主义很容易破坏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信任关系,不利于社会形成人尊重人的氛围,大家都互相提防着。这样,一些正直的人只能是: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另外,平均主义也容易诱使嫉妒人格的形成。大家都差不多,我心里才舒坦,你比我强,我就心理不舒服。“不平则鸣”,导致一些人总要做另一些人的文章,背后施诡计,想方设法破坏别人的事。
三、平均主义的消除
从上面的讨论中,我们可以看出,平均主义产生的根源是总体性的。平均主义的存在,既有其合理性的一面,也有其许多严重的负面影响。所以,社会的发展需要一定程度的平均主义,但应将其保持在合理的限度内,应坚决防止平均主义的泛滥,并应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平均主义倾向应日渐其弱,才是合理的。如何逐步消除平均主义,手段应是总体性的。
首先,应大力发展知识,增加人类的理性扩张力,努力减少人类社会的不确性,这是消除原生平均主义的一条有效途径。
其次,在大力发展科学知识的同时,应努力构建社会的信仰体系,通过信仰体系来消除人类精神中的不确定性恐惧,这可有效缓解人类意识中平均主义的原生张力。
再次,应努力建设一个竞争有序的社会。竞争必须体现公平原则。只有公平的竞争,才是有效率的竞争,没有公平就没有效率,或者只能是低效率的。建立在公平基础上的竞争会产生长期效益和整体效益,而不仅仅是短期效益和局部效益。如果一个竞争既充满公平又充满效益,则平均主义心态也就无法泛滥和扩张。
第四,大力发展生产力水平。生产力的发展可不断为满足人们的需要提供物质保证,从而会使更多的人脱离生存困境而走向发展困境,在生存困境人们会更多的倾向于平均主义;而在发展困境,人们会更多的关注机会均等,而不是结果均等的平均主义。
第五,应努力消除社会中的贫富差距过大现象。要对弱者和贫困阶层尽可能提供最低生活保障。
第六,应坚决废除等级体制,社会应尽可能实行按贡献分配的原则,而不是按权分配或按级别来分配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