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企业要利用好区域性互惠国贸易政策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王明鉴 时间:2010-06-25
  外贸的迅速,使得我国原来粗放型的外贸增长方式 ,已经越来越不适应进一步健康 、和谐发展的需要 ,要从根本上改变我国的外贸增长方式,使出13贸易增长由主要依靠价格竞争、数量扩张及片面追求速度转向提高质量 、效益和优化结构的方向上来。在区域性互惠国际贸易政策的惠泽下,我国可以走出一条自主、集约 、健康的发展道路。市场经济法则告诉我们,任何企业(包括外贸企业)既要扩大 自己的市场份额,更重要的是要有效益 ,并以效益为中心,开展国际贸易活动。 
  转变外贸增长方式的重点,是解决我国外贸 中存在的“三低”(档次低 、卖价低 、效益低)、“一多”(贸易摩擦多)的状况。“三低”、“一多”是由我国经济长期实行的粗放型增长方式决定的,我国人口众多 ,技术 、工艺相对落后 ,发展的动因非常强烈 ,对资源和环境构成巨大压力。与此同时,我国的资源 回收率却很低。这充分反映出粗放型经济发展模式的缺陷和弊端。粗放型的管理理念和任意排放的生产环境必然生产出低档次的、低卖价的“大路货”;而“高投入、低产出”必然降低企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以廉取胜”必须要过渡到“以质取胜”,以适应企业做强做大的需要。
  在转变外贸增长方式总的外贸发展方针指引下,在区域性互惠国际贸易政策的惠泽下,我国企业可采取如下应变模式 : 
  一、 转变外贸增长方式,进一步优化外贸商品结构 
  (一)扩大受惠产品出口
  在 由自贸易区建立的条件下,产品可在低关税甚至零关税 、无配额 以及其他市场准入条件大大改善的情况下,进入国外市场。企业现有的出 口产品如果列入缔约方的降税清单 ,就可以借优惠政策大规模扩大出 13,提高产品的国际市场竞争力。这是最直接的、也是较低层次的简单利用。有头脑的企业家也许会深入研究降税清单和降税进程 。有计划、有目的的调整产品出口结构,把本企业的出口产品逐步调整为受惠的产品,把受惠幅度小的产 品调整为受惠幅度大的产品甚至零关税的产 品以提高本企业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实际上对出口产品的调整直接促使企业的经营策略转变,企业家们会看到每个自由贸易协定的签署不仅仅牵涉到若干大类产品进 口关税的改变 ,其 中暗含的是对方缔约国对我国产 品的需求情况 ,受惠产品某种程度上就是受欢迎的产品,受惠幅度大的产品往往是需求程度大的产品。(某些不给惠的保护性产品除外) 
  (二)保持出口的稳定性 
  一旦建立自贸区,中国与有关国家和地 区的贸易 即获得 了制度上的保障 ,贸易中的变数 、不确定因素减少 ,从而可以保障出 口的稳定增长。因此随着 自由贸易区政策的不断完善直至完全建立自由贸易区,我国企业都可以紧跟 自由贸易 区的谈判进程,逐步夯实 出口贸易结构 、优化商品结构 、稳定 国外客源 ,这样既有利于我国出口企业实现稳定 、健康 、可持续发展,也有利于整个外贸行业的稳定 、有序发展。 
  (三)实现出口市场多元化,拓宽出口渠道,分散市场风险
  我国企业可以在继续巩固和发展原有市场的基础上 ,推行市场多元化战略,加强与建立 自由贸易区国家的经济技术合作,推进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大力开拓并形成以亚太地区为重点 、以周边国家市场为支撑、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合理分布的多元化市场格局 ,拓宽出 口渠道 ,以减少对欧美市场的依赖,减少其市场波动和贸易保护主义带来的出口风险制约并抗衡欧洲与北美经济集团。亚太、尤其是东亚是 目前世界经济发展最快的地区 ,经济增长率已连续多年高于世界经济增长率,世界各大跨国公司都把投资对准了这一地区,置身其中的我们更应充分地利用这一得天独厚的优势,抓住时机发展壮大自己 。
  (四)以较低的进口成本开展进口贸易 
  与中国签订自由贸易区的国家或地 区,其 90%的产品关税会最终降为零 ,这样能大大降低我国企业的进口成本 。2007年,根据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在保持出 口和利用外资合理增长的同时,积极扩大进 口,促进对外贸易平衡发展”,这是多年来我国外贸政策首次明确提出要“积极扩大进口”。“新提法”预示着外贸战略的新变化 ,业内人士认为 ,只有增加进 口,才能从源头上解决贸易摩擦问题。“贸易保护主义在大进 口国面前也无能为力。中国应该增加进口,通过购买先进技术、专利和高科技产品,提高国内产业竞争力。”扩大进口有助于充分利用 国内外两个市场和两种资源,使有限的资源得到有效合理的配置,进一步优化我国的产业商品结构,有助于缩短与发达国家的差距。此外 ,通过引进国外先进的技术设备等来提升我们的生产力水平 ,从而进一步促进高质量的产品出口,达到高层次的贸易平衡。 
  我国从事对外贸易的企业应与时俱进 ,顺应外贸形势变化 ,及 时调整思路,依据当地的产业布局和居民消费水平,掌握 国内的市场需求 ,到国际市场寻找进 口商机。例如现阶段可以开发东盟农产品和橡胶,印度 、澳大利亚铁矿石、牛羊皮等资源性进口市场 ,借助中国一东盟 自由贸易区协定 、亚太贸易协定等区域互惠政策,降低进 口成本,不断扩大进 口规模。 
  二、企业“走出去”的发展模式 
  我国外贸公司自 1987年开始实施国际化经营战略以来 ,已在国外投资了数十亿美元 ,初步形成了 自己的海外投资。 自由贸易区建立后我国外贸企业可以到东盟、亚太地区、智利等境 内去投资办厂、收购兼并,以当地企业的身份去制造产品产品既可以在当地销售又可以返销还可以销往投资国的优惠贸易 国家和地区。这样既绕开了关税壁垒,又在区内建立了自己的行销网络 ,增强了市场渗透能力。具有竞争优势的企业应积极到海外投资 ,有条件的企业可以进行跨国并购。扩大境外资源开发合作 ,提高境外资源的利用能力,实现资源进口多元化。积极发展境外加工贸易 ,转移部分顺差。 
  (一)着重在重点、优先行业领域进行投资
  以中国一东盟自由贸易区为例 ,根据《框架协议》,中国和东盟各缔约方同意在下列五个优先领域加强合作 :农业 、信息及通讯技术、人力资源开发 、投资以及湄公河盆地的开发 。事实上,投资只是一种合作方式或载体,它可以覆盖任何产业领域。目前,有成员已经达成共识 ,各方之间的经贸合作除包括上述领域外 ,还将扩展到银行、、 、合作、 、电信、知识产权、中小企业 、环境、生物技术、渔业、林业及林业产品、矿业、能源以及次区域开发等广泛的领域。    我国应该根据本企业的专业特长,在上述领域寻求自己的行业空间,尤其是要积极参与我国政府正在和即将 推动 的大型跨区域合作项 目,如湄公河开发项 目。我国政府已经公布了《参与湄公河次区域合作国家报告》,并已启动了中国与东盟开发湄公河流域的全面合作此外,泛亚铁路项 目也将吸引巨额的国际投资。我国农业部与东盟秘书处签署 了关于农业合作的 《谅解备忘录》;中国与东盟信息部长会议即将召开。这些重点领域的合作正在稳步向前推进,其中所蕴涵的各种商机也在逐步显现。 
  (二)选择适宜的投资方式 
  各自由贸易区在投资领域的促进、便利和保护措施都在向法制化轨道推进 ,基于我国企业 已在这些国家建立了投资合作的坚实基础 ,因此我们今后应该针对不同的领域采取相应的投资方式 ,以开拓各个市场能源和基础设施领域的投资形式包括股权投资、BOT和工程承包。IT、家电和纺织等行业 的投资形式主要 是境外加工贸易 ,关税的降低乃至全部取消将有利于中国企业在各自由贸易区缔约国开展加工贸易业务。 
  (三)多种形式相结合全方位开拓海外市场 
  自由贸易区协议涵盖诸多领域是一个全面经贸合作的框架。我国企业应该充分运用贸易、投资等各种技术合作方式 ,在 自由贸易区内构筑 自己的国际化经营战略框架 ,甚至在参与或启动某一个大型项 目的合作当中,也要考虑采用多种形式相结合的方式。只有这样,我国企业在跨国经营中才能够实现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的良性发展道路。 
  三、品牌国际化的发展模式 
  (一)加快自主品牌建设,增强外贸企业核心竞争力 
  品牌是一国综合 国力和经济实力的集中体现。从某种意义上说 ,一个国家经济崛起 的过程就是本国品牌发展壮大的过程。如果没有品牌作龙头 ,就必然处在国际分工的低端,没有竞争力,在 国际交换中流失大量的利益。 
  实施品牌战略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重要举措。品牌是商品内在价值的综合体现,它不仅是一个标识 、一块牌子,而且是质量 、是效益 、是竞争力;它的诞生也不是靠炒作 ,而是靠研发 、靠技术 、靠管理 、靠企业文化。从根本上讲 ,创建品牌的要求与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要求是一致的。 
  实施品牌战略是增强企业竞争力的必然要求。品牌关系到企业的市场空问。目前全球贸易摩擦增多,国内企业问竞争也很激烈 ,无论是国际市场还是国内市场 ,供大于求的矛盾都越来越突出。在国内市场上 ,70%一80%的产品都供过于求 ,没有供不应求的产品。在如此严峻的市场环境下 ,一些世界知名品牌的市场份额不但没有减少,反而越来越大,而没有品牌的企业则只能在“夹缝”里生存。
  品牌还影响到企业参与市场竞争的利益分配。目前,品牌战略已经成为跨国公 司重要的经营策略和竞争战略。许多大的跨国公司在市场扩张过程中,都把品牌作为重要的竞争手段,利用品牌抢占和控制市场,提高市场 占有率。 
  (二)重视保护原产地品牌,走品牌国际化发展之路 
  原产地标记与地理标志产品是密不可分的。在国际贸易中,地理标志不会单独存在,它必须与原产国标记同时使用,如“贵州茅台”出13时,除“贵州茅台”这一地理标志外,还必须标有“中国制造”这一原产国标记。而“中国制造”是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出口货物原产地规则》来规范的,其中包括检验、检疫等。 
  国际贸易是展示商品的大舞台是商家八仙过海、各显其能 ,使自己的商品实现 自身价值的竞技场。商品的包装 、标签 、标志是直面消费者的形象,是消费者的第一视觉和第一印象。而原产地标记就是这些形象和印象中的一个组成部分。中国的原产地产品保护工作起步较晚,各方面工作尚处于探索阶段 ,对管理机构和相关企业来说都需要经历一个 “认知一重视一为我所用”的过程 ,在这方面欧盟国家的经验值得借鉴。 
  在欧盟原产地产品的保护中,法国起步较早,立法最多。而就立法保护的产品种类而言,应首推意大利为最。意大利把原产地产品视为重要的民族财富和民族文化,把主要的原产地产 品诸如葡萄酒 、奶酪、橄榄油等400多种产品列入了原产地标记产品保护范围。他们说 ,一个国家的窗口诸如空港等是一个国家的视窗,在这个窗 口摆放和展示 的应该是这个国家独特的,具有特定的产品和代表性的文化形象 ,这是民族的风韵和魅力!在罗马机场看到的葡萄酒几乎全部是意大利受保护的原产地产品,让人深感意大利的原产地保护 已完全渗透溶化到了政府政策和国民生活细胞中了。 
  因此,从事国际贸易的各企业应该把目光放得更加长远,从大处着手,积极申请原产地标记保护,将原产地品牌“推出去”,致力于促进企业的长足发展 、致力于保持商品的长盛不衰。企业在区域性互惠国际贸易政策环境下应保持冷静,改变以往外贸存在的出口产品档次低、卖价低 、出口企业效益低的状况,不走粗放路,推动档次高、价格高、知名度高 、附加值高的产品出口,走“品牌制胜”的国际化发展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