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绿色壁垒对我国农产品出口的影响及对策
摘 要:绿色壁垒已成为我国农产品出口贸易的主要障碍。在分析绿色贸易壁垒对农产品出口的影响的基础上,从政府、、农民及消费者的角度提出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农产品出口;绿色壁垒;影响;对策
绿色贸易壁垒是指那些为了保护生态环境而直接或间接采取的限制甚至禁止贸易的措施。绿色贸易壁垒具有名义上的合理性、广泛性、隐蔽性和歧视性等特点。
绿色壁垒的表现形式有:绿色技术标准、绿色环境标志、绿色包装制度、绿色卫生检疫制度、绿色补贴制度和绿色关税制度等。
一、绿色壁垒的环境标准与效率的理论分析
从理论上讲,绿色壁垒的环境标准决定了环境成本的高低,因此也就决定了生产者成本的高低,从而影响着经济效率。假定绿色壁垒的环境标准正好符合最优污染水平(如:污染排放量或对排污者征税),即此时私人边际纯收益与边际外部成本(即下图中的MNPB=MEC),则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这样的标准是最理想的:既达到了保护环境的目的,又保证了经济效率。这应该是实施可持续战略中确定环境标准的重要依据。
如果绿色壁垒的环境标准偏严(如将排放量定在Qs*,远远小于最优污染水平QE),对环境的好处是显而易见的,受害者少支付了相当于Qs*BEQE的外部成本,但厂商所减少的私人纯收益(Qs*AEQE)更大,两者相抵,社会净损失ABE的纯收益,这意味着厂商和全社会都丧失了本来可以得到的收益,因而是缺乏经济效率的。如果环境标准偏宽松(如允许排放的污染量为Qs**,超过了最优污染水平QE),这时厂商虽然多得了相当于QEED Qs**的私人纯收益,但受害却多支付了更多的外部成本(QEEC Qs**),两者相抵,社会多支付了相当于ECD的外部成本,这意味着受害者和全社会都付出了本来可以不必支付的外部成本,因而也是缺乏效率的。
发达国家由于环保型技术优势的存在,其最优环境标准已明显左移至Qs*,而发展中国家的最优环境标准目前保持在QE,即发达国家的最优环境标准显然高于发展中国家最优环境标准。假定发达国家在对外贸易中采取其最优环境标准对付发展中国家的产品,则发展中国家必然丧失一部分本来可以得到的收益,按发达国家的环境标准来对待发展中国家,实际上是要求发展中国家以牺牲一定的经济效率为代价。发达国家绿色壁垒的实质就是要求发展中国家放弃一定的经济效率,按照发达国家标准组织出口商品的生产以满足它们的需要。
尽管从长期来看,私人纯收益与外部成本的均衡是动态变化的,随着绿色环保技术的发展,最优环境标准也会逐步提高,但一般在短期内很难做到。像我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在加入WTO后面临绿色壁垒的情况下,短期内必然面临经济效率下降的挑战。从长期来看,如果加大环保型科技的发展,加强对环境的保护,努力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那么突破绿色壁垒是有可能的。但也必须清醒地认为到,正如国际贸易中技术缺口模型理论所描述的那样,发展中国家在实现技术进步的同时,发达国家的科技也在进步。发展中国家如何学习和赶超发达国家的先进水平将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
环境标准的实施需要投资、技术创新和相应的通讯及其他服务行业的支撑,西方发达国家则拥有高新技术和雄厚的资金,在这些领域都已基本实现配套,而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水平低,技术落后,资金短缺,环保型科技还仅处于起步阶段,缺乏在短期内实施严格环境标准的能力。同时由于存在生产与贸易结构的差异,发展中国家在国际贸易中初级产品和粗加工产品比重大,它们对资源的消费量大,生产过程对环境破坏也较大,因而单位产值的环境成本也较高。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在环境标准实践中地位的非对称性,使发达国家处于支配地位。因此,在目前国际形势下发达国家要求统一的环境标准,甚至在实践中对发展中国家实施更严格的歧视标准,为发展中国家制造了一个新的无形的贸易壁垒,抑制了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
二、绿色贸易壁垒对我国农产品出口的影响
近年来,针对我国农产品出口的绿色贸易壁垒其严厉程度和品种逐年增加。虽然绿色贸易壁垒措施中有些具备一定的合理性,能够促使我国农业产业结构升级,但总体上对我国农产品出口贸易产生了不利的影响。
(一)负面影响
1.增加了农产品开拓国际市场的难度。发达国家制定了一系列严格而又烦琐的卫生检疫制度,防止外国农产品进入本国,而且利用WTO协议中关于环境问题规定的漏洞打擦边球,实行贸易歧视,增加了中国农产品开拓国际市场的难度。譬如,美国除了实行进口卫生许可证制度和良好食品生产规范注册认证制度外,又实行了ISO9000系列质量认证和水产品危害分析关键控制点认证制度,对所列指标要求精确到小数点后二位甚至三位,中国的技术水平难以达到。同时,发达国家还针对中国农业生产中农药的使用设置绿色壁垒。如欧盟宣布禁止茶叶使用的农药标准由旧标准的29种增加到新标准的76种,部分农药的标准比原标准提高了100倍以上。
2.提高了我国农产品生产成本,削弱了我国农产品的比较优势。我国国内的农产品生产者为达到国外的苛刻的技术安全标准,不得不增加生产成本以及有关环境的检验、测试、认证等手续的额外费用,我国多是劳动密集型的农产品,有价格优势,而国外苛刻的技术要求就削弱了这种优势。
3.发达国家凭借绿色壁垒加强了对我国农产品贸易的控制。发达国家凭借其在科技等方面的优势,制定了苛刻的贸易技术标准,限制我国农产品进入其国内市场,借保护环境之名对我国农产品出口进行限制。
(二)正面影响
1.有利于提高我国农产品质量。我国农产品要通过绿色壁垒进入国外市场就不得不增加产品的技术含量,提高产品的质量。
2.有利于促进我国农业技术的。绿色壁垒所采用的技术标准通常是以先进的环保技术为基础的,我国的农产品生产者为达到这些要求,就不得不提高生产技术水平,与国际先进水平接轨。
3.有利于我国农业的可持续发展。绿色壁垒是为保护环境、人类健康和生态影响而设立,通过突破绿色壁垒的实施,可以促进我国合理配置和有效利用农业资源,促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三、我国农产品出口突破绿色贸易壁垒的对策
(一)政府
1.引导转变传统的农业生产模式,逐步导向绿色农业的发展轨道。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应起主导作用,对不利于环境保护的农业生产实施收缩战略;对符合环保潮流、采用新型先进的环保生产技术的生产进行大力扶持。我国加入WTO后,在绿色农产品生产方面进行了初步尝试,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据不完全统计,目前我国的绿色食品生产总量达到1000多万吨,基地4000多万亩,产值100多亿元,这些绿色食品的出口还没有被退回的案例。
2.创建无公害生产基地,加快动植物无规定疫病区建设。这不仅是提高农产品质量和保证农产品消费安全的利国利民的重要工程,也是实现我国农产品出口贸易优质化的规模工程。
3.加大科技培训力度,提高农民的综合素质。如何通过多种途径和方式,提高农民的环境意识,促进他们更好地接受知识、技能和信息,始终是我们破解绿色农业壁垒的一项重要任务。因此,必须加强农民科技文化素质培训力度,提高农民的整体素质。因地适宜、因材施教积极开展生态环境与可持续发展方面的知识和各类蔬菜、优质粮食、养殖、加工等绿色技术和标准化生产的培训,使农民对科学种田,向土地要效益,向环境生态要效益有更形象的认识。通过项目的培训活动,使农民受益,使农民及时掌握各项农产品绿色栽培技术和畜禽绿色养殖技术,聘请专家进行培训与现场指导、答疑,给农民下发种植、养殖等各类科技书籍,加大资金投入,在省内各个社区建立小规模的农科图书室,并进行适当的培训指导。
4.健全农业和保险制度。农产品出口不仅受国内外因素的影响,还容易受到非经济因素如因素影响,风险更大,应大力出口信用保险。因此我国必须建立和健全农产品出口金融和保险制度,提高农产品竞争力,促进农产品出口的发展。
5.调整出口农产品的产业结构,完善农产品出口经营方式,加强农产品的国际标准互认合作。出口农产品要努力调整产业结构,提高优质农产品生产比重,降低初级农产品生产比重;强化出口经营企业的联合,建立集团公司,提高专业化、规模化、集团化水平,增强市场开拓能力;努力实现农产品生产、加工、出口一体化,提高农产品质量;加强与世界各国的合作,积极参与国际标准互认,通过与其他国家签订互认协议,为中国农产品走向国际市场打开通道。
6.通过税收优惠和财政补贴以及金融支持来增加绿色农业投入。完善财政金融制度,对绿色农产品生产农户、绿色农业经营企业、绿色农业技术开发单位增加财政补贴并实行税收减免;通过农村信用合作社、农业发展银行对其进行信贷支持;鼓励和扶持有潜力的绿色农业经营企业上市,从资本市场获取资金支持。
7.积极参与国际间的绿色贸易规则的制定及建立同外国贸易管理部门的信息沟通机制。政府应积极开展“环境外交”,参与国际环境公约和国家多边协定中环境条款的谈判。在国际的多边贸易组织中,充分发挥贸易大国的作用,加强与发展中国家的协调与合作,制定一些有利于发展中国家或发展中国家能承受的国际环保标准,或者在一些国际标准中附加保护发展中国家在国际贸易中免受发达国家歧视的保障条款。积极与他国交涉协商,争取建立有效的双边或多边的非正式协调沟通机制,使我国可以尽早获得进口国的新环保标准,及时通报相关企业和出口商采取补救措施,并且估计本国所受影响程度以及达到新标准的速度,与进口国进行协商谈判,争取有利于我国的实施标准和时间安排。
8.提高农业生产者的切实收入以及社会地位,鼓励年青大学毕业生以及有识之士从事农业生产工作。我国农产品之所以屡遭国外绿色壁垒,根本原因就是我国农业生产者的文化水平低,远远跟不上国外发达国家的农产品生产技术标准。因此,政府文化宣传部门应着重提高农业生产者的社会地位,提高农业生产者的实际素质和技术是解决农产品受困的根本出路。
(二)企业
1.树立清洁生产观念,生产无公害食品。提高农产品卫生安全质量,产地和中间投入品都是非常重要的方面。首先,应该净化农产品产地环境。这是影响农产品质量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如果产地环境污染,环境因素有被排放的重金属废液或放射性废水、未经处理的含病原体的污水、有害气体及其他有毒有害物质,这些有害物质会经由生物食物链传递浓缩于产品中。因此,要加大农产品产地环境检测力度,严禁“三废”等有毒害物质对农业生态环境的污染。其次,要强化对农业投入品的监管。应严格监管种子、种畜禽、化肥、农药、兽药、饲料添加剂等农业投入品的生产经营准入条件,并设法加强管理,以避免它们对农业生态环境和农产品的污染,特别严厉打击制售使用假冒伪劣的农业投入品的行为。
2.加快农业企业技术创新步伐,提高技术创新能力。农业的根本出路在于科技进步,技术决定着未来农产品的份额和农业发展的前景。因此,政府应鼓励企业加大项目科技投入,提高项目科技含量,从而提高农产品的产量和效益,进而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双增”目标,实施农业综合开发。应抓住科技示范园建设的契机,以科技推广为重点,不断加强新技术、新品种、新工艺的引进、示范、推广工作,提升科技开发水平,促进农业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加强质量安全管理是扩大农产品出口的有效手段。我们应密切跟踪国外农产品质量安全技术标准和认证制度,从源头抓起,实现用标准贯穿农产品的生产、加工、包装、运输、储藏、消费等各个环节,加快制定与国际接轨的农产品质量标准体系。
3.产品升级和市场多元化战略。畜禽产品出口主要以生鲜产品为主,深受进口国检疫措施的影响,国内一些可尝试把生鲜产品改为熟制品,这样一来,不仅提高了产品的附加值,而且还可以避开苛刻的检疫限制。另外,由于各国对进口农产品的检测标准不一,一些出口企业除了花大力气提高农产品质量外,还须努力开拓新市场,形成市场多元化格局,避免由于某一个国家市场关闭而导致企业陷入困境。
4.企业应积极实施对外直接投资,实施“走出去”策略,绕过绿色壁垒。中国农产品出口企业应积极开展对外直接投资,实现跨国经营。对此,中国出口农产品企业可以在外国开办独资、合资生产企业的形式,不仅可以在外国设立研发中心,利用当地人才,紧跟国际消费潮流,而且可以利用外国在资金、某些原材料上的价格优势,节约运输等多项成本。另外,企业还可以采用劳务输出、技术输出等方式,实施“走出去”战略,就地生产、加工农产品,变“销地”为“产地”,绕开绿色壁垒。
5.推行全程质量控制技术,健全农产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体系。在农产品生产、加工、包装和运输过程中推行全程质量控制技术,建全农产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体系,完善与国际质量标准接轨的农业质量标准体系。改革农产品外贸体制,进一步扩大农产品生产企业进出口经营权,大力农业产业化经营,使出口企业能够从生产、加工到包装、销售等各个环节,控制农产品的质量和环保标准。
6.建立和完善行业协会、农产品出口商会等中介组织。通过它们反映企业的要求和问题,收集企业所需的信息,使之成为农产品出口绿色标准、技术成果等相关信息交流和发布的平台。此外中介组织还应协调行业内企业之间关系,以民间组织的角色与国外有关部门交涉和协商,为行业会员提供优良服务。
(三)农民
1.合理使用化肥农药,控制农业土地污染。发展绿色环保农业,农民应树立绿色观念,减少农药的使用,引用的、绿色的生产技术,提高环保意识,维护生态平衡。
2.农民应多参加政府举行的农业知识讲座或培训,提高生产技术以及自身农业素质。我国人口的受水平远远低于发达国家,农民掌握的科学知识较少,加上劳动力过剩,农村人口中受教育层次相对较高且科学知识相对丰富的年轻一代纷纷离开农村,加入到城市的劳动大军中,从而造成农村中从事农业生产的那部分人口的素质得不到提高,难以进行科学的生产和经营。另外,我国农产品以劳动密集型为主,生产规模小,基本是传统的家庭式生产,技术装备相对落后,科技含量较少,因此生产效率比较低,生产的产品很难达到发达国家制定的技术标准。因此,农民应通过政府这个桥梁,多参加由政府举办的农业知识讲座或培训,提高生产技术以及自身的农业素质。
3.生产者与管理者各司其职,分工明确。应对农产品技术性贸易壁垒的活动者包括生产经营者和管理者两个方面。农民作为生产者必须了解出口目的地要求(注册、认证、标签、品质、证书等)以及严格按照要求组织生产(保证生产资料的安全性、科学管理体系、标准化生产等)。而政府及各类管理者就是要履行好“把关”与“服务”义务:首先是提高把关质量,如加强对农产品生产链所需生产资料的质量管理、提高口岸检测能力;其次要提高服务水平。
(四)农产品消费者
1.提高全社会应对“绿色贸易壁垒”的紧迫感。加强宣传,把绿色贸易壁垒给我们带来的挑战和机遇变成全社会的动力,使全社会认识到应对绿色贸易壁垒的挑战的重要性,自觉地以实际行动来应对这一挑战。
2.推行绿色生活方式,使绿色意识融入到每一个人的生产生活中。加强生态环境,强化国民绿色经济意识,培育绿色经济行为,推进绿色生产活动,促进实施清洁生产。要加大媒体的宣传力度,使国民看到绿色经济的广阔前景和必然趋势,树立起绿色经济意识与绿色经济预期,建立绿色产业、绿色市场,培养绿色生产、绿色消费行为,自觉保护生态环境。打破绿色贸易壁垒。提高我国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并非只是外贸企业和有关部门的事,它是关系到我国经济的国际地位、我国产品在国际市场所占的份额、改善我国贸易环境的大事,它的实现要靠全体国民的共同努力。
:
[1] 史明灿.农产品出口如何应对绿色贸易壁垒[J].当代经济,
2008,(3).
[2] 顾佳佳,赵银德.绿色贸易壁垒对我国农产品出口的影响[J].
商场化,2008,(10).
[3] 封肖云.提高我国农产品国际竞争力的对策——破译绿色
壁垒[J].当代经济,2008,(2).
[4] 于东.绿色贸易壁垒与农产品出口策略分析[J].对外开
放,2008,(2).
[5] 费友海.农业保险属性与政府补贴理论探析[J].广东学
院学报,2006,(3).
[6] 胡北平,黄河清.世贸组织新一轮农业谈判与广东农业的发
展[J].广东金融学院学报,2004,(3).
[7] 刘 京.农产品出口如何突破技术壁垒[N].经济参考报,2003-
05-23.
[8] 厉以宁,等.环境经济学[M].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19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