汇率变动对中日贸易影响的实证分析
来源:岁月联盟
时间:2010-06-25
关键词:中日贸易;汇率;对策分析;全球金融危机
自2008年9月以来,以美国次贷危机为起因的金融危机席卷了全球大部分国家。从趋势看,未来一两年内全世界、金融局势极有可能变得动荡不安。2008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保罗·克鲁格曼认为,世界经济虽然不会出现像上世纪30年代那样的大萧条,但严重的衰退将无法避免,加大对公共事业部门的投入也只能起到缓解作用。要想阻止形势的恶化,必须迅速采取进一步的行动。从以往的经验和教训看,积极的对外贸易可在一定程度上缓解经济危机给经济实体带来的危害。而且由于单个产业自身的发展以及作用发挥都离不开整体产业环境。因此,各国均采取各种措施刺激本国对外贸易,努力改善产业外部环境,力争早日走出困境。在制约对外贸易的众多因素中,汇率因素显得尤为重要。
中日的贸易状况关乎整个亚洲乃至世界的贸易、金融和经济现实格局和发展趋势。基于此,汇率变动与中日贸易关系将是我们深入研究的首要问题。相关领域的研究中尚存在某些缺陷,首先,中日贸易关系具有鲜明的特征性和强烈的互补性,不同类别的商品在进出口的双方具有独特的需求(供给)弹性,所以不同类别的商品贸易额度会对汇率变动做出不同的反应,显然,若从整体层面单纯研究汇率与贸易总额之间的关系是不够全面的。从现实经济发展和相关政策设计的角度出发,有必要对贸易基于商品分类进行细致研究。其次,当前对中日贸易的与研究,主要是以美元结算为统计口径,然而,从现实经济出发,处于贸易双方各自内部的经济主体往往更关心以本国货币结算的贸易额度及实物形式的贸易总量。而在剔除了通货膨胀的条件下,以本国货币结算的贸易额度可在一定程度上代表贸易的实物量。因此,它可作为中日贸易实证研究的一个全新的着眼点。然而,当前该方面的研究是相对比较匮乏的。
一、汇率变动对中日贸易影响的分析
自1972年中日邦交正常化后,中日双边贸易发展迅速,日本从1993年到2003年连续11年一直是最大的贸易伙伴国。中日贸易额对中国经济的增长到较大的推动作用。同时,根据日本总务省统计局公布的统计数字,2007年日中贸易额达到27 8740亿日元,同比增长13.4%,超过同年日美贸易(252 450亿日元),中国取代美国成为日本第一大贸易伙伴国。由此可见,中日双方都已成为对方最重要的贸易伙伴之一,深入的中日贸易研究具有重大意义。
(一)汇率变化对中日贸易总额的影响
2001年到2006年间,中日汇率变动与进出口变动呈较为同步的变化趋势,说明中国对日贸易的进口和出口与汇率的关联性较显著。然而从中国贸易收支角度看,其变动趋势与汇率变动趋势不明显,2001、2003和2005年汇率增长与贸易收支变动呈负向关系,而其它各年两者呈正向关系,且两者比的绝对值(贸易收支相对与汇率的弹性)并不稳定,在1.O到11.0间变动。从中日汇率变动与贸易变动的相关性可看出,中国进、出口总额变动与汇率变动呈现较高的相关性,其数值分别是0.8563和0.9075;而贸易收支与汇率变动的相关性仅为O.0114。可见,汇率会对中国对日进口和出口有较显著的影响,汇率对贸易产生(进口和出口)两方面效应,尽管对两方面的影响可近似的认为是显著地,但由于以贸易差额为视角两种效应方向相反且相位不同步,所以汇率和中国贸易收支关联性并不明确。
(二)汇率变化对中日分项商品额的影响
通过以上的分析,从总体层面掌握了汇率与中日贸易总额之间的关系,其研究结论与当前该领域研究成果基本吻合,这是近似的方法论的客观结果。在以上的研究基础上,进一步以更加细致的商品分类和不同的结算方式对该问题进行分析。
基于不同的商品分类计算出2001年到2006年以美元结算的中方对日出口的变动百分比及不同商品进口额变动与汇率变动的相关性。从数据中可看到,首先,近年来出口总额的变动与汇率的变动相关性较为显著。然而从不同商品分类的角度看,其具体出口额的变动与汇率的变动的相关性显现出鲜明的特征,按相关程度分类大致可将商品分为两个层次:受汇率影响较高的高相关度商品,如矿物性燃料、精密仪器等,受汇率影响较低的低相关度商品,如食品、非金属矿物制品等。另外,食品等日方缺乏需求弹性的商品与汇率变动趋势性较差,即其贸易额受汇率的影响较小。与之相对的是精密仪器等日方富有需求弹性的商品的贸易额受汇率的影响较大。本文进一步将贸易现实进行转化,以出口国(中国)货币作为结算方式,并剔除掉出口国的通货膨胀,从而更加准确反映贸易的实体本质。当然,由于人民币兑美元汇率相对较稳定,所以在进行了货币转换和消除通胀因素后,仍反映了基本相同的趋势。但以出口国货币结算的研究方式更具有现实意义,同时通胀剔除的实际贸易数据更加精确。
对中国从日本进口状况的研究,基于不同的商品分类计算出2001年到2006年以美元结算的日本对华出口的变动百分比及不同商品进口额变动与汇率变动的相关性。事实上,在美元结算体制下,日本对华出口总额和分项商品额与汇率的相关性都不如中方对日相应出口商品的相关性显著(未被明确分类的其他商品除外),部分商品甚至明显缺乏相关性,如食品(变动的相关系数为0.4750)和运输机械(变动的相关系数为0.1714),而受汇率影响较高的商品主要包括纤维制品和化学制品,相应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9302和O.9190。表面上看,日本对华出口在贸易额上似乎是缺乏弹性,受汇率影响较小。然而,如前所述,对于一个经济主体而言,更加关心的是与其切身利益直接相关的以本国货币为结算的方式或以商品实物为度量的方式。
将日本对华出口转化为以日元结算的方式,同时,根据日本国内的通货膨胀将近几年相应贸易额度进一步转化为可比的实际贸易额度。结果表明,以日元结算,日本对华出口受汇率的影响显著增加,其中较为显著的包括食品贸易额变动与汇率变动相关系数由0.4750增长到O.7610,增加幅度为60.23%;运输用器械贸易额变动与汇率变动相关系数由0.1714增长到O.4551,增加幅度为165.57%;而最终的贸易总额变动与汇率变动的相关系数也由O.8563增加到O.9477,增加幅度为10.67%。 二、结论与政策建议
(一)汇率对中日贸易影响的方向和程度并不明确
人民币汇率问题最早是由日本于2003年提出的,主要是指责政府严重低估人民币币值,借此向外大量倾销商品。但事实上,汇率与中国贸易收支关联性并不明确。也就是说,无论从主观动机还是客观事实依据来看,中国都没有理由基于贸易收支状况而单方面调整汇率,这样的观点显然站不住脚。
(二)根据不同类别商品的供求弹性制订相应的政策
我国在制定及调整对外贸易政策时,要充分考虑到不同类别商品的供求弹性,以对日贸易为例,不同商品的进出口受汇率的影响程度显著不同,不同商品的贸易策略应该区别对待,尤其在当前国际危机的背景下,进一步加强双边贸易,在互惠互利的贸易前提下最大限度的刺激,实现资源优化。
(三)加快亚洲单一货币圈的建立与完善
在以上的实证分析基础上,我们会得到这样的结论:分别以出口国国内为视觉基点,则日本对华出口受汇率的影响程度略大于中国对日出口受汇率的影响程度。显然,如果单纯以第三方货币(美元)为结算方式对中日贸易进行研究,人们无法掌握这样的事实。而这一事实的存在又必然导致(中日)贸易双方主体基于各自独立的利益视角所引发的贸易摩擦。长期以来,中国和日本都努力想要使本国货币成为亚洲的“欧元”,为此双方互不让步。而亚洲单一货币圈的建立则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以上问题的发生。
特别是在当前国际金融危机的背景下,各国都积极采取经贸策略以克服当前危机带来的种种不良影响。那么,如何在这种背景下,加快亚洲单一货币圈的建立与完善,从而有效地避免无谓的贸易冲突,使各国协同应对全球金融风暴,这显然是摆在亚洲各国面前的一项意义深远且需要迫切解答的议题。
上一篇:积极应对国际服务贸易新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