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我国外贸出口低价竞销现象的研究
来源:岁月联盟
时间:2010-06-25
论文摘要:劳动密集优势是我国的静态比较优势,改革开放20多年,我们已经充分发挥了这个优势。这样的静态比较优势,潜力已经不大。我国出口行业已经出现低价竞销现象。本文主要分析了出口低价竞销的原因及对策。
一、 我国外贸出口低价竞销的成因
劳动密集优势是我国的静态比较优势,改革开放20多年,我们已经充分发挥了这个优势:我国的出口中,制成品占80%,其中劳动密集型产品占一半。这样的静态比较优势,潜力已经不大。目前,我国很多出口行业已经出现低价竞销现象,究其原因,主要有:
1、指导我国外贸出口的基本理论存在局限性
长期以来,指导我国企业参与国际竞争的理论基础是比较利益学说,尽管它能够较好的解释我国企业参与对外贸易的起因,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却显示出很大的局限性。首先,就我国企业而言,比较优势一旦形成就产生了难以转向的刚性,从而使已有的比较优势不断削弱,制约了出口数量优势向利润优势的转化。其次,传统的比较优势学说仅仅考虑了成本—价格因素在国际贸易中的作用,却忽视了非价格因素的重要意义。第三,比较优势的可行性在理论上值得怀疑,它没有将技术创新和边干边学列入分析的视野,依靠大力劳动密集型产业难以使发展家获得长期利益,通过这种方式实现资本积累也难以改变发展中国家的比较优势。受比较优势理论的影响,我国许多出口企业仍然追求数量扩张的外延型增长模式,从而导致我国企业出口低价竞销现象的产生。
2、国内企业产能过剩
我国出口低价竞销表现在流通领域,根源却在生产领域。出口低价竞销是国内价格战的延伸,是国内产能过高的表现。目前,我国许多行业生产总量供过于求和结构性失衡,有些行业的生产能力甚至超过了全球需求总量。如世界上对橘子罐头的年需求量为20万吨—25万吨,我国的生产能力接近40万吨;我国钨精矿开采能力约6万吨,需求量不超过5万吨。生产集中度低、结构雷同、出口商品同质化严重也是低价竞销的重要原因。
3、企业处于产业链的低端,缺乏核心竞争力
决定出口能力的最关键因素是企业核心竞争力。有很多企业不注重研发,缺乏核心技术,热衷于模仿,在低端产品市场挤来挤去。如果将生产过程加以分解,形成三大模块,上游是试制品开发、零部件生产等,中游是加工生产、组装,下游是销售及售后服务。在这三大模块中,上游和下游附加值高,中游附加值低。我国许多企业处于产业结构的中游,再加上众多发展中国家也同时参与进来,竞争加剧,我国面临的状况不容乐观,贸易条件恶化。一般来讲,低端产品关注价格,高端产品关注技术。如在彩电行业,国内彩电业把普通的CRT彩电的利润达万之后,开始往背投、等离子、液晶等彩电转移,但是,在这些彩电的关键部件的生产中,我们仍然依靠国外企业。企业技术竞争力背后是研发体系的竞争。目前,很多行业的研发机构缺乏资金的支持,并且研发资金还是分散的,国家也投入不足;同时企业也没有机会支持原发性的技术创新,因为一旦企业在技术上有所动作,将会失去现有的市场份额而在市场消失。
另外,我国出口贸易方式以加工贸易为主也是价格下降的一个原因。2002年1—8月我国以加工方式出口的产品占出口总额的55%,在高技术出口额中加工贸易产品比例更高达88%。这一方面推动了我国出口产品数量的迅速扩张;另一方面我国加工贸易的增加值主要来自劳动力支出,产品技术含量的增加值不高,造成我国加工贸易的出口价格难以快速提升。
4、地方保护主义和市场割据严重
在市场体制下,材质、工资、技术水平等都不会造成价格有很大的差距。而在我国,优惠政策和各种政策之间的不协调以及地方保护主义、腐败现象等都使企业的实际纳税水平有一定差距,直至偷税漏税,造成同一类产品的成本价格有很大的差异。这为企业低价竞销提供了物质条件。因此,应使政府的税收政策与政策和投资政策完全配套,从而保证不同类型的企业能够站在同一起跑线上,无额外负担地平等竞争。相关政策的到位,能够堵塞各方面的漏洞,客观上不会造成同类产品的成本价格会有较大的差别。这样,出口企业就不具备低价竞销的物质条件。
另外,尽管我国有广阔的国内市场,但“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国内市场远未形成,地区分割、部门分割的状况近年来并无大的改善,存在大而全、小而全及低水平重复建设,所以国内区际分工、规模效益的目标远未达到,区际贸易进展缓慢,国内市场被扭曲。国内市场的扭曲一方面使国内市场未被充分利用,国内生产达不到“生产可能性边界”,另一方面使增长的产品被出口所吸收,加剧了出口的冲动。因此,出口高速增长,促使内贸转向外贸,一些出口产品国际贸易条件低于国内贸易条件。
5、市场体系不健全
目前我国大部分行业协会还是政府部门的外延,在人员、经费、职能等方面都依赖于政府主管部门,缺乏公信力,只想着如何管理企业,忽视了对企业利益的保护,从而严重削弱企业遵守行业协会约束机制的内在动力,无法真正发挥行业协会从市场、价格等方面进行协调的职能。在这种背景下,每家国内出口企业都考虑到其他企业不削价时自己降价的巨大好处和其他企业削价时自己不降价将受损,加上行业协会难以真正发挥价格协调职能,因此,每家企业都倾向于低价竞销。
即使企业愿意加强行业自律互律,规范经营行为,但目前国内市场体系建设与市场经济的要求仍有很大差距,尤其是中介组织建设落后,相应的政策法规不配套,其作用效能发挥不全面,运作机制和组织体系存在诸多缺陷,为企业提供的服务尚不充分,缺乏行业凝聚力和吸引力;另外,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包括合理保护、动态培育出口市场的机制尚未形成,对有效规范和引导企业有序竞争也是一大制约。由于监管手段尚未到位,企业为了争抢市场份额,盲目压价出口、低价竞销,造成国内企业“自相残杀”。
二、改变出口低价竞销的对策分析
我国企业出口低价竞销,有政府管理方面的原因,有企业自身的原因,还有市场不健全方面的原因,要解决这一问题,应从多方面入手,主要应解决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1、寻找竞争优势和比较优势的结合点
对于如何将一国出口数量优势转化为价值优势,许多经济学家在理论上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其中较有影响的是国际竞争优势理论。该理论认为,一个国家的竞争优势在于该国企业、产业的竞争优势,即其在发展水平上的优势;一国在国际经济领域兴衰的根本原因在于能否使其出口企业拥有竞争优势,成为竞争优势企业的基础是提高生产效率、引入竞争机制和创新机制。
竞争优势和比较优势同时又是相互关联的。一方面,企业的竞争优势可由它所拥有的比较优势表现出来。如果两企业处于同一技术水平,则二者的国际竞争力是相同的;否则,具有较高技术水平的企业具有竞争优势。另一方面,可以利用比较优势创造竞争优势。企业既可以通过大量出口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为其产品、技术省级进行必要的资金积累;又可利用自身比较优势,大力吸引外资、先进技术,并通过消化、吸收,创造出差异化的比较优势产品,从而最终形成长期的价值优势。因此,我国出口企业既要看到自身比较优势的潜力,又要认识到国际竞争优势的重要作用,从而改变过去单纯依赖比较优势的做法,而把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理论有机结合起来,使之成为指导我国出口企业提高价值优势的理论基础。
2、建立和推行国际标准,提高竞争力
当今世界面临全球竞争日趋激烈和生态环境保护严峻的局面,发达国家为保护本国市场、控制进口,纷纷设置技术性贸易壁垒和绿色贸易壁垒,这对我国继续扩大出口构成现实影响。从技术性贸易壁垒的应对措施来看,只有尽快成立我国一个行业到各级政府都参与的,以技术监督部门为骨干的技术性贸易资质合格评定组织,依据相关的技术性法规,借鉴国外经验,使企业通过认证制度、认可制度、检验制度,尽快与国际标准接轨;尽快制定出台健全、完善出口产品的技术标准、质检、包装等方面的,并提高原有标准,逐步与国际接轨,为本国产品提供国际社会认可的权威技术标准的法律依据。从绿色贸易壁垒应对措施来看,国家应在宏观国民统计体系中,改变现行的SNA账户体系为环境与经济核算体系(即SEEA体系),为化解外经贸领域面临的环境问题所遇到的特殊性和紧迫性的压力,可率先实行环境成本内在化的考核,与此配套的相关工作有完善绿色快驾驭绿色审计体系;在全国各行业出口企业加快推广普及ISO14000认证及清洁生产技术性达标工作。
建立和推行国际标准,一方面有利于出口产品质量的提高,提高企业的国际竞争力;另一方面可以提高行业进入门槛,防止重复建设再度泛滥。有证据表明,进入门槛低、技术含量低、加工环节简单的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低价竞销现象居多;进入门槛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的产品,打价格战要少一些。因此,从长远看,建立和推行国际标准可以有效防止低价竞销。
3、实行市场多元化战略,努力开拓市场
统计资料显示,我国贸易结构不平衡,出口市场集中在美国和欧盟,而在东盟市场份额却很少。据海关统计,今年1—7月,我国对美国顺差达287亿美元,对欧盟顺差达80亿美元;同期,我国对韩国的贸易逆差为121亿美元,对日本是85亿美元,对东盟则达到80亿美元。这引起了美国等国家对我国出口的强烈不满。我国不平衡的贸易结构形成的原因主要有两方面:一方面是我国企业缺乏对国际市场的了解,信息处于劣势,风险控制能力也较差,因此有很强的地域惯性;另一方面,出口产品结构单一造成了市场的相对集中。我国出口产品主要是劳动密集型产品,在美国和欧盟等经济发达地区对我国产品的需求相对旺盛。
这种过度的出口区域性依赖有可能对国内经济产生不良影响。当这些地区出现经济萧条甚至经济危机时,就有可能引起连锁反应,冲击国内市场。出口市场过于集中,容易引起企业间竞相压价,争夺有限的市场。此外,过分密集地进入某些区域市场,同样会对东道国的国内产业产生压力,引起贸易争端。 所以不论哪种情况下,都应该实施市场多元化战略,缓解这一问题可能带来的双重负面影响。
4、进一步建立和完善市场体系
从发达国家管理和协调出口价格的轨迹来看,低价竞销、垄断低价等一系列价格竞争手段在二战前很长一段进程中曾屡见不鲜。但随着国际分工格局和国际贸易方式发生重大变化,特别是近年来经济全球化的迅速扩展,以低价竞销作为开辟和占领世界市场手段的做法已逐步消失。
国外主要有以下经验值得我国借鉴。第一,出口价格管理和协调的法制化。各国对出口价格的管理和协调,都是在法律的框架内实施的。为维护本国经济利益和公平交易秩序,对低价竞销等不正当交易行为予以禁止并实施法律、行政、经济等方面的严厉惩罚。第二,出口价格管理和协调的间接性。所谓间接性系指政府基本上不对价格形成进行直接的行政干预,而由市场竞争机制决定价格水平。政府在管理和协调市场价格方面的主要职责是营造公平的竞争环境和维护市场秩序。第三,对国内价格和出口价格的管理和协调方式趋向一致,即出口价格管理基本上被纳入国内价格管理范畴之内。两种价格管理的趋同是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各国政府必然的政策选择,舍此任何国家将难以深入参与经济全球化进程和体改本国出口产品国际竞争力。第四,行业限价和行业自律。总体来看,发达国家的企业在行业自律方面做得较为成功。而我国的许多企业则因产权不清晰、组织结构不合理、生产成本差异、商业诚信度差等原因,在行业自律或企业自律方面与发达国家企业相去甚远。但是随着改革的深入,我国有能力强化政府和行业协会的监督管理机制。
无论从国际社会还是我国经济发展本身看,继续发挥静态比较优势,都不是一个最优的选择。由于竞争的原因,国际社会已不允许我国继续发挥劳动密集优势。从我国自身利益来看,继续发挥静态比较优势,我国的劳动密集型产品将因过剩而不断降价,发达国家的高科技产品将不断获得垄断利润,我国将陷入出口贫困增长:出口越多,国家越穷。改变目前我国企业出口低价竞销的局面,不仅是来自于贸易伙伴国的要求,更多的是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防止陷入贫困增长。
:
1、冯雷,大国条件下招致的关注—我国对外贸易结构动态变化及未来贸易摩擦重点领域,《国际贸易》2003年第六期
2、关志雄,摆脱重商主义—反思中国的对外开放政策,《国际贸易》2003年第三期
3、傅江景、揭东慧,WTO例外规则与运用策略,广东:经济出版社,2002年5月
4、杨正位,对我国外贸出口问题的分析与建议,《国际贸易问题》1996年第十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