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国纺织品服装出口企业应对环境标志制度的对策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刘主光 时间:2010-06-25
  [摘要] 本文阐述了环境标志制度的产生及其主要内容,分析了环境标志制度对纺织品服装出口的影响,并提出了我国纺织品服装出口企业应对环境标志制度的对策。
  [关键词] 环境标志制度 纺织品服装 绿色贸易壁垒
  
  根据WTO《纺织品与服装协定》的规定,从2005年1月1日开始,在全球范围内取消配额限制,纺织服装产品可以自由进入任何国家或地区。这为中国的服装业带来了全新的机遇。然而,环境标志制度作为一种非关税壁垒将成为世界纺织品服装贸易面临的新挑战。
  一、环境标志制度的主要内容及其产生和发展
  1.环境标志制度的主要内容
  环境标志也称绿色标志、生态标志,是指由政府管理部门,或由民间团体依据一定环境标准,向有关申请者颁发其产品或服务符合环境保护要求的一种特定标志,标志获得者可把标志印在产品和包装上。它向消费者表明该产品或服务从研制、开发、生产、使用、回收利用、处置的整个过程符合环境保护要求,最终有利于保护环境。
  2.环境标志制度的产生
  环境标志于1978年起源于德国。目前德国已对4500种以上的产品发放了这种标签,占全国产品的三分之一。随后日本、美国等许多国家,以及许多发展中国家和地区也制定和实施了环境标志制度,其中较为有名的有:美国的“绿色签章” 和新加坡的“绿色标志制度”等。
  我国于1994年5月组成的环境标志认证委员会,是代表国家对环境标志产品实施认证的惟一合法机构。《环境标志产品认证管理办法》等文件,以及一系列“环境标志产品技术要求”的批准发布,为环境标志产品的认证奠定了基础。目前已开展认证种类42类,产品涉及家电、轻工、纺织、汽车等各大行业,有140多家企业的430余种型号产品获得环境标志。
  二、环境标志制度对中国纺织品服装出口企业的影响
  1.中国纺织品服装行业受到环境标志制度的消极影响
  (1)环境标志制度可能阻碍我国纺织服装企业产品进入国际市场
  中国企业对环境意识和观念淡薄,纺织行业中的上游企业——原料商、面料商、印染制造商等少有申请生态纺织品认证的。虽然环境标志属于自愿性标志,本身并不具有公开的歧视性,不区分国内和国外的环境标志申请者,但它仍然可能具有隐含的歧视性。因此,取得出口国环境标志的产品可能因为不具备进口国的环境标志而无法进入进口国市场。因不符合国际环保标准且未获得环境标志,我国近年来大批纺织服装出口商品受阻,损失惨重。
  (2)降低了中国不具有环境标志产品企业在国际市场上产品占有率
  中国的环境标志制度起步晚,企业的具体操作法规存在空白点造成其产品申请并获得环境标志认证越显困难。事实上,发达国家环保行动起步较早、技术先进,其授予环境标志的评价标准较为严格。而多数发展中国家基于技术发展水平的限制,即使真正实施环境标志制度,也往往会是依据的标准或条件相对较宽松,法规没有严格明确的强制要求认证,因而其未认证环境标志的产品无法得到发达进口国的认可,从而限制了这些国家产品的出口,其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占有率较低。
  (3)环境标志认证增加了中国纺织服装出口企业的成本
  目前,我国国内环境标准与技术水平较低,实施环境标志的纺织产品的申请和使用成本较高。我国服装行业目前拥有的仪器设备、专业技术人员和检测手段在采用国际标准和国际市场接轨等方面都处于落后水平。企业为达到进口国的绿色环境标准往往需要引进先进设备以保证产品的清洁生产,提高产品的环保标准。这对受资金短缺的瓶颈约束的中国企业构成了环境保护的成本。另外,我国企业为了获得国外绿色标志,不仅需要支付大量的检测、评估、购买仪器设备等费用,还要支付不菲的认证申请费和标志使用年费等费用。
  2.环境标志制度对中国纺织品服装出口企业的积极影响
  (1)树立企业形象,提高企业的知名度
  中国纺织品服装出口企业如果建立环境管理体系,能带来环境绩效的改变,使绿色标志的产品日益受到消费者青睐。企业形象和品牌形象也会有很大的提高。纺织品服装环境标志产品一经出现,就吸引了广泛的公众关注,并在公众中有很高的认知度,成为引领绿色消费的先导。许多纺织和服装环境标志产品品牌已成为国家名牌,如杉杉西服等。尽管环境标志产品的售价要比传统产品高出5%~15%,但仍博得了许多消费者和厂商的青睐。在欧美、日本等地的百货市场中,有专门经销生态纺织品的专柜,销售的纺织品服装的面料都采用天然纤维制成的棉、麻、丝等,染色是用蔬菜汁染制。  (2)提高纺织品的国际竞争力,从而避开“绿色贸易壁垒”
  目前,我国的生态纺织品尚处于起始阶段,为适应国际纺织品市场的需要,2000年10月我国推出了第一个与国际接轨的HJBZ30-2000《生态纺织品》标准,以应对发达国家对我国纺织品设置的技术壁垒。生态纺织品环境标志标准基本上可以与国际通用的生态纺织品标准接轨,因此可以说中国纺织和服装环境标志产品突破了发达国家的“绿色壁垒”,获得了进入国际市场的通行证,这将有助于提高我国纺织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优势。目前有90余家纺织也相继通过国际环保纺织品协会“Oko-Texstandard100”的认证。如“鄂尔多斯”牌针织纯羊绒服装被授予“信心纺织品”标签,为我国驰名商标早日成为世界名牌打开一条绿色通道。
  (3)促使出口企业节约能源,降低经营成本,加速产品结构的调整
  环境标志标准要求企业按照自身的情况,逐步实现能源消耗的减少和废弃物的再生利用。这样既减轻了污染,减少了资源消耗,又降低了各项环境费用(投资、运行费、赔罚款、排污费等)的支出。另外,环境标志制度在改进企业环境行为的过程中加速了纺织品结构调整的步伐。一些企业在申请环境标志过程中,积极开展高新产品和技术的研究与开发,改进和淘汰落后生产工艺和技术,努力提高产品档次和技术附加值,从而达到环境效益与效益的协调发展,为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创造了条件。如淄博第三毛巾厂在实施环境管理体系中,采用了两项工艺改革,使染纱的耗水量降低73.5%,染布的染料用量降低54.7%。
  三、中国纺织品服装出口企业应对环境标志制度的对策
  1.提高环境意识,树立正确的可持续发展观
  我国纺织服装出口生产企业应顺应全球环境保护大潮,实施以质量取胜和可持续发展战略。企业应提高技术水平、注重环境保护,从整体上提高企业产品竞争力,从根本上突破环境标志这个新贸易壁垒。在日常生产经营中,企业要设计绿色产品、进行绿色生产、获得绿色环境标志并建立绿色营销渠道。这一系列的绿色环境保护措施在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同时也带来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
  2.调整企业结构,开发符合环境标准的产品
  环境标志制度的推行无疑为正在进行的产业结构调整增加了催化剂,并且纺织行业推行环境标志制度还带来了其他相关行业的结构调整。如染料行业与纺织行业密切相关,由于生态纺织品标准中禁止使用部分有致癌作用的染料,并且这一要求也成为纺织品国际贸易的普遍要求,因此,染料行业加大了对环保型“绿色”替代染料的研发和生产的力度,并成为染料行业结构调整、产品升级换代的一个切入点。
  3.积极申请国际环境标志认证,突破绿色贸易壁垒
  虽然环境标志制度的实施属于企业的自愿行为,但它对国际市场关系的影响是潜在和巨大的,因为零售商或消费者可能会拒绝购买无环境标志的产品,从而使有环境标志的产品和无环境标志的产品处于不同的市场竞争地位。我国纺织服装企业的出口产品应积极申请并取得出口市场需要的环境标志等认证,主动争取在国际市场的有利竞争地位。特别是要重视贸易对象国的产品认证要求,根据进口商要求的标准提供产品。如杭州市喜得宝丝绸公司自从获得了中国环境标志产品认证并被批准使用环境标志以后,原先要经过200多项检测的丝绸产品出口到对方口岸时获得了免检,大大促进了公司的出口增长,使公司业务量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出口量增长了一倍多。
  总之,从长远来看,只有更加注重人体健康和周围环境质量、对环境保护较为有利的“绿色纺织品”,才能赢得更大的市场份额,中国服装企业应在新一轮绿色消费的浪潮中,惟有提升纺织环境竞争力才能有效获取通往国际市场的“通行证”,争取逐步形成新的竞争优势和经济增长点。
  :
  [1]王瑾寿哲均:《国际贸易问题》.国际纺织品贸易中环境标志制度的经济学分析,2006.12
  [2]吕世平师求恩张占东:WTO与中国产业发展[M].郑州:郑州大学出版社,200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