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国公司主导国际贸易中的技术生命周期
摘要:随着跨国公司战略目的的全球化、信息的全球流通以及科技进步使研发速度加快,产品的生命周期缩短,技术成为跨国公司取得竞争优势的有利武器。在雷蒙德·弗农教授提出的产品生命周期理论的基础上将国际贸易中的技术生命周期分为:新技术的研发阶段、新技术的水平扩散阶段和新技术的垂直转让阶段。为了保持在国际贸易中技术创造与技术扩散领先于国际水平,的跨国公司应该在处于绝对劣势的条件下,发挥自己的比较优势,专注于自己所具有比较优势的环节。
关键词:产品生命周期;技术生命周期;核心技术;技术创造链条
一、弗农的产品生命周期理论综述
1966年,弗农以《产品周期中的国际贸易与投资》一文奠定了国际产品周期理论的基础。该理论以美国为例对跨国经营的动因进行了分析。他认为,美国发达、技术先进、人均收入高,但劳动成本也高,其既有产品创新的强烈动机,同时也面临劳动成本上升的压力。这一特点就决定了美国企业国际化经营的特点——本国创新、国际化生产。但究竟何时在国内生产、何时出口以及何时何地在国外生产,这就取决于产品的周期。他将产品周期从该产品进入市场时起划分为三个阶段:成长阶段(即创新阶段)、成熟阶段和标准化阶段。第一阶段是创新国(比方说美国)对某一种产品的出口垄断时期;第二阶段是其他发达国家生产者开始生产这种新产品的时期;第三阶段是外国产品在出口国市场上进行竞争的时期并最终成为该产品的净进口国。由于技术模仿时滞的存在,以及各国比较优势的差异,使得各类国家在新产品的生产以及市场占领方面出现了时间上的差距。
但自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由于跨国公司战略目的的全球化和信息的全球流通,以及科技的进步使研发速度加快,也就是说产品的生命周期变得越来越短了。在这种情况下,弗农的产品生命周期理论似乎有些过时了,跨国企业越来越以全球市场为导向,在日益缩短的产品生命周期中对资源进行有预见性的开发,以产品为导向的、被动式的跨国经营理论,已走到了尽头。
二、分析框架以及理论前提
弗农教授的产品生命周期理论将是本文研究的起点。本文的分析框架是相对于弗农教授的产品生命周期理论而设定的。弗农的理论是以不同国家的比较优势存在为理论前提。基于当代的经济生活中国家地位的下降以及跨国公司操纵地位的形成,我将分析框架设定为以跨国公司的个别投资行为为理论背景。因此,首先需要提出几个相关的假定:第一,国际市场是由若干跨国公司竞争而形成的寡头垄断结构,其他小公司被纳入跨国公司全球组织生产、采购、销售的链条;第二,各家公司尽管实力不同,但都具有不同的比较优势,比方说研发、生产、营销等方面;第三,由于信息技术的进步和市场的国际化,跨国公司子公司的多国分布和本土化,国家间的技术模仿时滞趋向于零(在跨国直接投资迅猛的时代,波斯纳的技术模仿差距理论不再适用);第四,国际贸易全部由跨国公司之间完成。
三、理论模型以及经验实证
在上述假设前提下,笔者认为,可以从单个跨国公司以及跨国公司集团的角度来理解技术生命周期,而不是从国家背景出发来考虑新产品在不同国家阶梯生产的现象。下面再分成几个部分来阐述:
1.跨国公司的三大层次
按照跨国公司所具有的比较优势可以将其分为三个层次,当然,这种分类并不是说这公司仅仅是在哪一方面出色,而是说明相对于其他领域在该领域更具有优势。第一层次是具有R&D比较优势的企业,这一类型的公司大多分布在高科技领域。第二层次是具有生产环节比较优势的跨国公司,多分布于传统领域,要么是劳动密集型的制造业,要么是市场需求不大容易变化的钢铁和能源行业。第三层次是具有营销环节比较优势的跨国公司。这类公司主要是在流通领域和服务领域。这三类公司之间的关系是:第一层次为第二层次注入新的技术、新的高科技设备,因而促进二三层次公司的发展;第二层次的公司提供的是一三层次公司发展的基础设备,提供的是必要品;第三层次的跨国公司是为一二层次的公司提供指导意见。
2.国际贸易中的技术生命周期
弗农的一个假设是国际技术转让市场是不完美的,因此,不能进行完全自由的技术转让。但笔者的假设是随着国际经济的日益自由化,生产要素组合在跨国公司之间的流动也趋向于自由化,在这里,假设国际技术转让市场是完美的,转让双方对于技术的全面信息了解也是完全对称的。
第一阶段是新技术的研发阶段。第一层次的公司拥有R&D的比较优势,由于全球大部分R&D费用是由这一类跨国公司提供的,这类跨国公司也因此拥有了大部分的先进技术。由于开发新技术和使用新技术都存在着风险,大部分研究结果可能是无用的,因此,新技术的研发往往呈现规模收益递减的现象。因而第二层次的公司不愿意投入巨额资金到R&D,它们更愿意提高内部管理水平,愿意提高生产率。第三层次的跨国公司大部分是利用一二层次的设备,并依托专业理论运作,不加入技术创新链条,因而不需要大规模的R&D。相反,第一层次的公司处于技术创新链条的顶端,而且竞争异常激烈,由于世界消费市场的趋同,寡头之间的技术研究高度重复,迫使每家公司都有自己安身之本的核心技术。而且核心技术必须不断更新。
第三阶段是新技术的垂直转让阶段。即新技术从第一层次向二三层次扩散。这个扩散的途径有很多种,可以是由于技术的外溢性,对相关的二三产业产生带动作用;还可以是通过技术转让和产品的交易,使新技术扩散到下两层次的公司。下面具体说明:对于第二层次的公司来说,它们倾向于吸收第一层次中对自己有用的新技术。其中有一些是可以通用的,还有一些是具有专用性的新技术。这也是第二层次的公司加入技术创造链条的方式。对于第三层次的公司来说,它们对于新技术的接收比较被动。由于自己不加入技术创造链条,所以它们往往不大愿意对新技术投入经费。但是由于出于指导第一层次与第二层次公司的客观需要,它们必须对新技术有一定的了解。由于国际贸易全部由跨国公司之间完成,因此,在与一二层次公司的合作过程中,它们能够更好的服务其他公司,促进一二层次公司的和技术的创新。新一轮的技术创造又开始了。
四、基本结论与跨国公司对策
通过以上的分析,我们得出几点基本结论:第一,国家贸易已经不是由国家主导,而是由若干层次的寡头跨国公司来操纵;第二,技术创新是由跨国公司主导的,是由具有R&D比较优势的公司主导的;第三,技术扩散仍旧有一个周期,首先在同行业之间和同层次跨国公司之间水平传播,然后才是向其他层次扩散;第四,第一层次的公司处于技术创造的顶端,推动社会生产力的飞速发展,第二层次的公司参加技术创造环节,但是,比较专一和落后,一般依赖第一层次的技术垂直转让。第三层次的公司虽然不直接参加新技术的创造,但对于一二层次公司的发展意义重大,除了必要的服务与融资外,还提供很重要的信息咨询和发展指导;第五,三大类型的跨国公司相互依靠,相互支撑,共同构成了全球化的主体,是推动经济进步的主角。
中国跨国公司在这样的条件下,应该积极做好自身定位工作,在处于绝对劣势的条件下,发挥自己的比较优势,专注于自己所具有比较优势的环节。由于R&D处于技术创造的顶端,所以,政府应该支持一些具有这方面比较优势的公司,加大R&D投入力度,这样才能保持在国际贸易条件下,技术创造与技术扩散领先于国际水平。此外,处于第二层次的中国跨国公司比较多,这一类型的公司应该注重对资源的占领,并且积极接受上游的技术转让,结合自身生产实践,改革新技术。中国第三层次的跨国公司基本上还没有,这是一个不平衡,也不利于一二层次公司的发展壮大。目前,对于服务业的限制还过多,如果不赶在外国大公司大举进军之前培育国内的公司,并发展成为跨国公司,则在这一领域将毫无优势可言。
:
[1]雷蒙德·弗农.产品周期中的国际投资和国际贸易[J].经济学季刊,1966,(1).
[2]胡鞍钢.科技与发展[R].上海科技上的综合报告,2002.
[3]唐任伍,王宏新.国际产品生命周期与跨国经营[J].经济管理,2002,(23).
[4]张二震,马野青.国际贸易学[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3.
[5]吴先明.国际贸易理论与国际直接投资理论的融合发展趋势[J].国际贸易问题,199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