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制造”的品牌问题探讨与研究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汪洁 时间:2010-06-25
 摘 要:“制造”问题如何看待,本人赴德国奥斯纳布吕克应用科技大学,工商管理与社会学院学习后,有诸多新的启示与思考、并为中国对外贸易的品牌问题提升国际竞争力,提出一些新的对策与建议。
  关键词:“中国制造”品牌;启示;思考;建议
  
   中国外贸增长的速度成为近年来国际社会谈论的热门话题。1997年中国的进出口贸易额占世界第10位,2003年跳升到第4位。根据2006年的中国统计年鉴,2005年中国已经成为继美国和德国之后的世界第三贸易大国和出口大国,成为世界制造业的中心。
  
  一、外国人眼中"中国制造"问题的启示与思考
  
  在学术界, 许多商学院教授与访问学者之间不知不觉会把"中国制造"和中国的腾飞当作同一个话题。 但是,不可否认的是,任何制造都有弱点以及不足,"中国制造"也不例外。2002年1月,深圳普迪事业有限公司运往英国Felixtowe港口的3864台DVD,被飞利浦通过当地海关扣押;2007年3月,美国有关部门认定数千只宠物死亡案件与其食用中国生产的饲料受污染有关;巴拿马海关查获约6000支中国生产的含二甘醇的牙膏;美国消费品安全委员会和玩具公司RC2发出通告,决定收回150万件中国生产的玩具火车。
  (一)中国产品质量不过关
  上世纪90年代初,玩具公司开始向中国转移制造流程。90年代初到2002年,涉及中国制造产品的召回事件比例一直在50%上下。然而自2003年以来,中国玩具召回事件的比例上升到80%左右,今年更是达到95%。在今年已经发生的40起召回事件中,13起是由于窒息和吞咽事故引起的,8起召回事件是由于涂料铅超标引起的,另有8起是由于玩具上装有小磁铁块,反映了中国企业在品质保证方面薄弱的事实。另外,食品一直是我国出口战略中的优势产品,自日本、欧盟等国家和地区对我国的出口食品提出以食品安全为由的"技术壁垒"以来,食品安全已不仅事关人民健康,而且已直接影响到我国农业的增效、农民的增收,成为影响我国农产品竞争力的关键因素。中国正处于食品安全风险高发期和矛盾凸显期,食品安全整治任务相当艰巨。
  (二)中国产品的知识产权的竞争力不足
  中国产品以价格低廉行销世界,但由于一些产品"技术含量"不高,成为发达国家"眼中钉"。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技术经济研究部吕薇认为,缺少核心技术的知识产权成为制约提升我国产业竞争力和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截止2005年7月31日,我国专利累计申请量接近253万件,累计授权量超过138万件,其中,发明专利国内外申请量各占一半,而授权量国外发明专利占2/3,国内发明专利仅占1/3。一是在高新技术产业中,外国公司的知识产权占绝对优势。据统计,在通讯、半导体、生物、医药和机行业,外国公司获得授权的专利数占60%至90%以上。二是一些加工制造能力较大的行业,因缺乏知识产权而竞争力不足。例如,我国的DVD生产能力居世界第一,却没有自己的核心技术,被征收较高的专利使用费。三是传统产业技术升级面临知识产权竞争。据商务部发布的调查报告,我国企业每年因遭遇国外知识产权纠纷而引发的直接经济损失达691亿美元,贸易机会损失1470亿美元。以汽车的专利作为调查对象,虽然都是国内生产,但核心技术大多来自国外,我国汽车中90%是国外汽车"舶来品",真正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仅占10%。
  (三)中国企业的社会责任意识淡薄
  由于中国出口企业规模小、数量多,竞争激烈,在成本上涨的情况下,订单价格却很难提高,这使出口企业生存难度加大。据统计,2006年广东东莞正常生产出口玩具的企业减少了200多家;由于成本上涨,在2006年广交会上,温州康奈皮鞋的平均报价上涨了10%,前来询价的采购商则较上届少了30%以上。例如牙膏生产企业为了降低生产成本,把二甘醇作为甘油的替代品,一些DVD生产商在外配电源适配器时,为了10元的差价,往往选择转换效率较低的适配器。另外,劳动密集型产品制造国将其大量廉价产品出口到发达国家市场,使其所在国的纺织服装、玩具、鞋类等相关行业工人因此失业或工资水平下降,对此不得不引起政府的高度关注。美国等发达国家为了保护国内市场、减轻压力,日益加重了对发展中国家劳工条件及劳工环境的批评指责。
  (四)环境污染严重
  与所有的工业化国家一样,我国的环境污染问题是与工业化相伴而生的。到了八十年代,随着改革开放和经济的高速发展,我国的环境污染渐呈加剧之势,特别是乡镇企业的异军突起,环境污染向蔓延。经过几十年缺乏规范的发展,中国的环境不但受到损害,也引起了人们对中国蓬勃的经济发展是否能够持续下去的关注。根据联合国的调查,全世界十个污染最严重的城市中有六个在中国。世界卫生组织发布的一份报告说,有大约74%的中国人居住在空气品质不良的地区。根据世界银行的调查,中国每生产一美元的国内生产总值消耗的能源是美国的四倍,是日本的将近12倍。
  
  二、"中国制造"在改革中发展的对策与建议
  
  (一)提高产品的质量
  针对玩具召回的案例,既然影响玩具安全的问题存在两种类型,解决问题的方法也是不同的。设计问题可以通过组织学习加以改善,而制造问题则可以通过制定全球性标准、加强管理加以避免。对玩具召回的分析表明,如果改善设计,绝大多数召回事件都可以避免。
  对于食品出口,第一,对出口食品的原料种植、养殖基地实施备案管理。第二,对出口食品的生产企业实施卫生注册制度。第三,在生产过程当中,出入境检验检疫机构,对出口食品的生产过程实施全过程监控。第四,出口的食品还要按要求加贴符合要求的标签或标识,以便进行追溯或对问题产品的召回。第五,在出口前,中国还要逐批进行检验,合格的才可出口。如果进口国有要求的话,还会出具官方证书。制定和完善与国际接轨的检验检疫标准,简化农产品出口检疫检验流程,对农产品的出口运销,航空、铁路、部门要保证运输,建立绿色通道,加快通关速度。
  对于我国产品质量管理和食品安全,严格按照《中国食品质量安全状况白皮书》要求实行一系列强硬措施:一是实行市场准入制度,对涉及安全、健康、环保的产品实行严格的市场准入,即进行生产许可证的管理,实行强制性的认证管理。二是实行国家产品质量监督抽查的制度,每年对重要产品、敏感产品实行国家监督抽查,抽查结果向社会和媒体公布。三是实行严格的产品出厂检验制度,确保进入流通环节的产品质量安全。四是当产品进入到流通环节,发现有缺陷、不合格的,实行缺陷产品召回制度。对出口食品生产企业实行卫生注册登记制度,切实从源头保障出口食品的质量安全。此外,我国还应积极开展国际合作,与各国共同应对食品安全问题。近年来,国家质检总局先后与美国、加拿大、巴西、阿根廷、智利、日本、韩国、蒙古、马来西亚、泰国、越南、欧盟及其多个成员国建立了食品安全合作机制。
  (二)完善的保护知识产权
  在当前国际经济中,低劳动力和资源成本的传统竞争优势正被削弱,知识产权已成为重要的竞争领域。2006年中国继日本,美国之后成为全球第三大发明专利受理国。具体从四个方面分析了中国制造产品出口因知识产权问题而受阻的原因:一外国跨国公司用了一定的时间,利用知识产权战略,完成了专利的布局;二我国产业结构的提升,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加快,中国的高新技术企业在与跨国公司的竞争中,在某些领域已具有较高的市场份额;三在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上,许多企业的技术来源从仿制和引进技术为主,转向技术引进和自主研发相结合。令人欣慰的是,在专利数量前10名的汽车企业中有三家国内企业,一汽集团(292项)、东风汽车(247项)、奇瑞汽车公司(194项)。国内企业申请专利的情况如表1所示。

  
  汽车的专利工作尽管取得了显著成绩,但还需要认清专利工作现状,提高对专利制度的认识,积极研发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缩短与世界先进汽车制造水平的差距。在深圳闭幕的2007中国知识产权刑事保护上,中国与美国、英国、澳大利亚、新西兰、日本等国家以及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国际刑警组织一致通过了《深圳宣言》,旨在开展保护知识产权国际执法交流与合作,并加强国际合作、共同打击侵犯知识产权的犯罪行为。
  (三)加强的社会责任意识
  和谐社会是一个充满活力又富于秩序的社会,它需要我们调动一切劳动、知识、管理、资本和技术的活力,发掘一切社会财富资源。企业拥有的资源优势来自于国家所有企业组织的集合规模和优势。因此,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过程中,他们具有其他社会成员所无法比拟的地位和作用。首先,企业应该承担并履行好责任。为极大丰富人民的物质生活,为国民经济的快速稳定发挥自己应有的作用。最直接地说就是盈利,尽可能扩大销售,降低成本,正确决策,保证利益相关者的合法权益。其次,企业在遵纪守法方面做出表率。遵守所有的、法规。完成所有的合同义务,带头诚信经营,合法经营,承兑保修允诺。带动企业的雇员、企业所在的社区等共同遵纪守法,共建法治社会。最后,是企业的慈善责任。现阶段构建和谐社会的一个重要任务是大力发展社会事业,、医疗卫生、社会保障等事业的发展直接关系人民的利益,也直接决定着社会安定与否,和谐与否。企业应充分发挥自身优势,支援社区教育、支持健康、文化、、城市建设等发展。
  (四)治理环境污染
  世界银行北京办事处的环境和社会发展协调员里本索尔说,中国要维持每年超过8%的经济增长率就必须将更多的资源投在环境项目上。
  第一,优化产业结构,发展循环经济,从源头上控制环境污染。要大力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和服务业,形成一个有利于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的产业体系。严格执行产业政策和环保标准,依法淘汰高消耗、高排放、低效益的工艺技术和生产能力,严禁新上浪费资源、污染环境的项目。
  第二,实施重大生态建设和环境整治工程,遏制生态环境恶化趋势。坚持生态保护与治理并重,继续实施天然林保护、天然草原植被恢复、退耕还林、退牧还草、退田还湖、水土保持和防治沙漠化等生态治理工程。加强矿产资源和开发的环境监管。做好红树林、滨海湿地、珊瑚礁、海岛等海洋、海岸带典型生态系统的保护工作。
  第三,统筹城乡环境建设,加强城市环境综合治理,改善生活环境和村容村貌。要把城乡作为一个整体,统筹规划和建设。全面实施城市污水、生活垃圾处理收费制度。鼓励社会资本参与污水、垃圾处理等基础设施的建设和运营。积极发展节水农业与生态农业,加大规模化养殖业污染治理力度。积极发展农村沼气,妥善处理生活垃圾和污水问题,创建环境优美乡镇、文明生态村。
  第四,加快环境科技创新,加强污染专项整治,强化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重点搞好水、大气、土壤等污染防治工作。国家中长期和技术发展规划,已经把环境保护相关技术列入优先领域。要把自主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结合起来,集中力量组织攻关,力争在环保关键技术、共性技术方面取得突破,要加大重点流域水污染防治力度,把饮用水安全作为重点,防止发生重大环境污染事件。
  作为2008年奥运会的一部份,北京开始发起一项"绿色奥运"的活动,鼓励采用能进行生物降解的材料来建造新的运动场地。许多专家说,这对恢复中国的环境是个良好的开端。
  
  三、应客观和公正评价"中国制造"的问题
  
  "中国制造"实际上也是"世界制造",这是世界制造业发展和国际分工的必然结果。如美国宠物食品和瑞士掺假玉米谷蛋白事件。此类报道客观反映了目前中国个别出口企业存在的问题,有助于查清事实真相,并采取整改措施。第二类是相对客观和中立的评论。如《纽约时报》7月12日报道,"商品质量不合格是一个全球问题,中国不是美问题商品的唯一来源地";《联合早报》7月25日报道,"食品安全是全世界面临的共同问题,并非一个国家所独有"。第三类则是恶意诋毁"中国制造"。对此类捕风捉影、以偏概全,甚至无中生有、恶意炒作的报道,我坚决反对。
  这些媒体的真实用意令人深思。在经济全球化快速发展的今天,仍然对中国产品无端猜忌,惧怕市场竞争,看不到贸易的互惠互利,企图通过构筑各种壁垒阻止中国产品,让人感到十分遗憾。商务部副部长、国际贸易谈判代表高虎城接受记者采访时指出,某些国外媒体恶意诋毁"中国制造",其实质是贸易保护主义的翻版,是"中国威胁论"的变种。高虎城表示,中国出口产品质量不会因为一些媒体不负责任的炒作而变坏,客观理性的人们会做出正确的判断与选择。从上半年情况看,中国出口仍保持稳步增长的态势,绝大多数进口商、零售商和消费者是理性的,不会因为一些片面之辞就改变对中国产品的基本评价。但也不可否认,某些恶意攻击,一定程度上损害了中国产品的形象,可能会误导部分消费者。如食品安全问题,事实上,中美间每年商品贸易额高达数千亿美元,发现问题的商品实属个别。针对近期国外部分媒体对我国出口产品尤其是食品质量进行炒作和失实报道的情况,事实胜于雄辩,商业部统计数据:2004年至2006年中国对美国出口食品的合格率分别是:99%、99%、99.2%;而同期美国对中国出口食品的合格率分别是:99.02%、98.85%、99.08%。统计数据表明中国出口到美国的食品合格率要高于美国对中国出口食品的合格率。当然,个别出口产品存在的问题不应波及中国全部出口产品。近年来中国出口市场健康发展,2006年出口金额超过万亿美元。应该说,中国出口的产品质量符合进口商的要求和进口国关于质量的规定,而且都经过法定的检验。中国的出口产品整体上是被进口国的经销商和当地消费者认可和接受的。
  中国政府高度重视"中国制造",确保出口商品质量安全,出台了一系列有针对性的措施,如颁布《国务院关于加强食品等产品安全监督管理的特别规定》。相关政府部门也各司其职,加大了监管力度。商务部、质检总局、农业部还积极利用各种渠道,加强对外交涉,增信释疑,努力把负面报道的影响降到最小。同时也希望我国企业能从中吸取教训,并以此为契机,变压力为动力,增强质量安全意识,进一步提高产品质量。这是赢得国际市场,抵御风险的唯一途径。
  
  :
  [1]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http://www.stats.gov.cn/tjsj/ndsj/Hari Bapuji,Paul W. Beamish ,TOY RECALLS - IS CHINA THE PROBLEM? 来源:曼尼托巴大学。
   [2]周洁红、叶俊焘:.我国食品安全管理中HACCP应用的现状、瓶颈与路径选择[J].农业经济问题与研究, 2007(9):21-25。
  [3]李月明:对我国知识产权现状的分析与对策思考[J].科学与管理, 2006-11-12。
  [4]袁晓明:中国出口产品如何摆脱安全危机. 东方早报, 2007-07-12。
  [5]李可、高洪艳、刘强:知识产权:中国制造的"难言之隐".中国贸易报,2007-08-08。
  [6]吴云: 国货屡屡受阻欧盟-中国企业应密切关注欧盟贸易法的发展变化 .环球时报.2002-03-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