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加入WTO后翻译服务业的发展
来源:岁月联盟
时间:2010-06-25
[关键词] WTO翻译服务业
入世给翻译服务业带来了契机,也提出了挑战。面对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翻译企业如何去求得生存和发展,是亟需思考的问题。
近几年来,我国翻译服务业在翻译界异军突起,翻译公司和翻译服务机构如雨后春笋般涌现。据业内有关人士估计,目前我国总计大约有2700多家翻译服务机构,这可能只是一个比较保守的统计数字。当然,这2700多家翻译公司和翻译服务机构大都集中在北京、上海等较发达城市和东部沿海地区。西部地区虽然远不如东部地区的翻译服务机构众多,但也在迅速发展。
一、加入WTO后我国翻译服务业的发展前景和所面临的形势
服务行业,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第三产业。首先,服务行业是衡量一个国家经济水平的重要标尺,越是经济发达的国家,服务行业所占比重就越大。在1996年,服务行业收入在发展家所占比例为37%,中等收入国家占53%,美国、加拿大等占70%以上,到去年,又分别提高了5~10个百分点。从全世界来看,1980年~1995年15年内,世界制成品贸易总共增长6%,而服务贸易每年都增长8%。根据这一,中国在向中等发达国家迈进时,服务行业的增长率将比国民经济每年6%~7%的增长率要高的多,有人估算中国服务贸易年增长率要达到15%~20%。服务行业的前景如此诱人,那么,作为服务行业之一的翻译行业,其前景就更为广阔了。第一,翻译行业才刚刚起步,不像其他行业,已经形成许多巨头,如行业已有了工商、农业、、建设等各大银行,已经没有多少剩余空间。与其他行业相比,翻译行业仅仅是一些新枝嫩苗,仅仅是刚刚出生,可以说生长空间无限;第二,随着WTO到来,人员跨国流动急剧加大,需要翻译的资料也会急剧加大;第三,资本包括设备跨国输入急剧加大,需要翻译的技术资料也会急剧加大;第四,异国居住的人员急剧增多,需要翻译的书籍也会急剧增多。由此可见,翻译行业的产值每年以两位数增长是没有问题的。
入世后国家十分重视外语,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来,国家培养了大批的各类外语人才,社会外语水平大大地提高并逐步普及。过去找翻译公司翻译简单的外语材料,现在已不多见,少数的由翻译向公证转化,要盖章才来找你;另外,企业外语人才增多,特别是学子的回归创业,外语都很好。一般材料不用拿到翻译公司翻译,自己就可以解决;还有就是一些有实力的企业,自己招人组织翻译,不需要翻译公司。新的形势使过去送给翻译公司翻译的老式的翻译资料,不论大的还是小的都会越来越少。
二、加入WTO后我国翻译服务业所面临的挑战
首先,社会整体外语水平的提高,对译文的质量要求也越来越高了。大多数企业重视质量,对译文要求十分认真。在签翻译委托书时,要求写上“如因翻译质量不合格,负责经济赔偿”。还要求对译文签名盖章。社会对翻译企业人员素质要求全面提高,翻译企业面临着质量的挑战;其次,外企的进入带来了许多新的技术,翻译公司就要接收这些新的技术材料的翻译,在翻译中就往往出现不懂新技术的难题。如:纳米技术、摄像技术、生化技术、技术、通信技术……有不少新的东西,企业的外语人士懂的,我们不懂,翻译中难免出现各种外行话。翻译材料一次次修改,增加了工作量。翻译人员面临着繁重的学习和知识更新的挑战;第三,国际交流、国际会议增多,口译量大了,同声翻译要求多了,为翻译企业带来了大难题。哪儿去搞那么多同声翻译?有也养不起,翻译公司面临着人才的挑战;第四,电子技术的发展,不少翻译人员用上Internet 网,建立网上翻译公司,这对翻译企业提出了新技术的挑战;第五,翻译价格的挑战,质量要求高了,但价格上不去,竞争激烈,为企业的发展带来了挑战;第六,外资翻译企业的进入,和我们抢市场,如何进行抗争?
三、面对机遇和挑战,翻译服务业应采取的对策
挑战带来了困难也带来了机遇。在当前发展了的形势下,翻译服务业所面临的诸多挑战,固然对公司的发展带来了困难,但这也给翻译服务业带来了不少的机遇。
外资的进入中国,带来了大批翻译资料,随着社会分工的细度化,大多数中小企业还是愿意把资料拿到专业翻译公司翻译。这就是我们翻译企业目前尚存的道理。但要求高,难度大了;另外翻译作为沟通中外信息的桥梁,企业的效益不能光着眼于翻译劳务的本身,要把翻译和信息咨询结合起来。利用一切有利的条件,为社会收集信息,为企业提供高科技信息咨询服务,沟通产、供、销渠道,为企业提供项目开发、融资、贸易、市场方面的咨询服务,把咨询服务与国际接轨;而且目前社会上出现了学习外语热,正规的学校满足不了社会学习的需求,搞外语是翻译公司的强项,现在面向社会开展学历和非学历外语培训,把办外语培训作为企业的一项业务,也是可行的,也会给企业带来一定的丰硕的收益;还可以跨出国门与国际有关机构合作,开展翻译、咨询、教学等交流、访问、考察等活动;积极参加各类展销会、博览会、出国考察等活动,广泛建立与外界的联系与交流的关系;开展社会应用翻译的研究,注意高科技在翻译工作中的应用,提高翻译质量,降低翻译成本,提高竞争力;同时注意资料的收集整编、出版,引进新书和新的技术资料,开展翻译出版工作;网罗人才,吸收有才华的、水平高的人才,提高企业翻译人员的素质水平。发挥桥梁作用,主动积极地参与国际社会竞争,寻求新的发展机遇。
面对机遇和挑战,翻译服务行业应采取积极的措施以提高竞争力。
1.企业运作规范化、规模化、网络化
(1)规范化。翻译企业规范化首先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第一,规范企业运作:规范经营、合法经营,成为真正的法人治理结构。据不完全统计,全国翻译企业不下3000余家,仅上海一地也不止200余家,此中不乏无证经营、非法经营和不具相应资质的单位和个人,翻译行业处于一种无序状态。因此规范化的首要任务是规范企业及规范经营。翻译行业是特殊行业,有其特殊要求,市场能否规范,首先取决于企业是否规范,也就是,一是企业要有市场准入许可,亦即首先要有国家工商和税务许可,同时还要有作为翻译企业及其从业人员的经营资质认可,我们公司就有上海市科委颁发的科技经营证书,对企业法人代表和从业人员都有翻译资质的要求;二是企业经营行为要重合同、重信誉、要合规、合法、可靠、可信,经营讲究诚信,企业与企业之间、企业与用户之间、企业与翻译个人之间都建立在诚信的基础上进行经济活动。做好这两方面就保证了翻译企业、用户和翻译个人的利益,避免或减少了对合法经营企业的冲击和损害。
第二,规范行业竞争法则:行业内部要有翻译市场竞争原则,遵守游戏规则,不能采用不正当竞争手段。由于翻译市场没有一个统一的行之有效的行业法规,因此行业内部违反职业道德、不正当竞争的现象十分普遍,集中表现在为了争夺业务,不惜相互压价,为达目的不择手段,更有甚者,为了取得业务以低价、进而用低质蒙骗用户,使用户利益受损,给用户造成了极其恶劣的影响。不正当竞争的出现,搞乱了翻译市场,损害了合法经营企业的利益,损害了整个翻译行业的形象。同时,也为海外翻译公司的进入和立足提供了生存机遇,使国内本来薄弱、松散的翻译企业界面临更大的市场困境。入世以后,我们没有理由,也不可能阻止外国翻译公司的进入,但是我们可以通过行业内部团结和合作,增强市场竞争力,利用我们天时、地理、人和的优势占居最大份额的市场。
第三,规范各类译文质量标准和口译服务质量标准:全国已成立翻译协作网,译协也成立了翻译服务委员会,协作网正在起草制定各类翻译质量标准,这是今后翻译企业对翻译质量鉴定的依据,有很强参照性、操作性和可比性。
质量标准的规范,有利于提高翻译企业的服务水准、企业的信誉和业务的拓展。由于有了共同遵循的质量标准、评判和鉴定标准,翻译企业之间的合作就有了更大的可能性和可靠性。对企业来说,质量是第一生命。从翻译职业道德来说,达不到质量标准的翻译业务,应该谢绝,否则低质、粗糙的译品交给用户是对用户的极端不负责任,也是对我们翻译行业的践踏。我们不能滥竽充数,为了赚钱而不顾职业道德,不顾用户利益。这次我们海南会议讨论诸多质量标准,为我们规范各类翻译质量标准迈出了可喜的一步。
第四,规范行业内部资源共享和合作原则:面对日益扩大的翻译市场,行业内部翻译企业之间的各种合作必要、必须和势在必行,因此行业内部十分必要制定共同遵守的合作原则,以保证相互合作的广泛性和有效性。
合则强,分则弱,在残酷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强者胜,弱者败。因此,我们应充分利用行业内部的广泛资源和市场份额,去做强做大。不言而语,同行业之间的合作无疑会变弱为强,增强市场竞争力。但合作要有合作的原则,原则就是要基于公正、公平、可信、可靠、互利互赢,共同。
(2)规模化。规模化是提高翻译企业市场竞争实力的体现。规模化表现在几个方面:
首先,有一套的完整的翻译行业经营管理体系和能为大型引进项目生产批量译品,提供上规模、上档次口译和笔译及其印刷服务的软件和硬件。
要能承接大批量技术资料的翻译和印刷,要能承担大型涉外项目的口译服务,没有科学规范的经营管理体系保证,是不可能的。例如对口译人力资源的管理,当项目建设高峰要求派遣几十名口译人员时,你怎么去调配、安排合适胜任的口译人员,你的人力资源库中有多少翻译可以调派,还缺少多少翻译需要去筹借,以及从翻译派遣到工作结束如何去实施过程管理等等。管理出效益,有序科学的管理能使企业得以发展。
其次,拥有高水平、高质量、高效率的人力资源。市场的竞争关键是人才的竞争。翻译企业要有一批真正属于自己的口译和笔译人才,特别是口译人才,否则很难承接大型引进项目的口译业务。
经营的关键是抢占市场,能否占有市场,要看竞争力,竞争力的关键是人才,没有高质量的、自有的翻译人才群体,翻译企业不能形成规模。我始终认为,一家翻译公司只能从事资料笔译(因为资料翻译可以完全利用社会上业余翻译人才)是不完整的,它应该能从事口译业务(要有自己的专职口译人员),甚至有自己的印刷力量,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有规模、有实力的翻译公司。市场的竞争实际上是实力的拼搏。
最后,充分利用和汲收全国翻译企业协作网内各企业的长处和优势,实行跨区域、跨省市协作,体现协作网的规模效益。
各家翻译公司都有各自的长处和短处,要扬长避短,通过企业间的协作、合作去共同开拓业务和承接业务,使原来不能形成的规模而成为有规摸的翻译企业联合体,以体现规模效益和规模竞争力。
(3)化。网络化是提高翻译企业技术含量和翻译质量,掌握国内外翻译信息的重要手段。
充分利用电脑和网络技术,使用翻译软件,开拓机器翻译和网络翻译项目,提高翻译的质量和速度。现今对大多数翻译企业来说,人工翻译还是主流,至多翻译人员利用电脑对译文打字、排版、传输。要提高效率,只有增强译员的劳动强度和扩大规模,但其质量和速度还是远远达不到要求,而且人工成本和管理成本都很高,效益明显不高。而机器翻译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应用,可以建立高效、高质的规范化翻译业务管理模式。显然,运用翻译软件,开拓机器翻译和网络翻译业务,在加强审校力量的前提下,不仅能达到高质、高效、高速,而且势必节省大量人工成本和管理成本,从而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
加强与国内外翻译机构和企业的联系和协作,拓宽翻译信息领域,充分利用各类资源,成为能与国际接轨的翻译企业。 当今时代是信息化时代,谁掌握信息,谁就在市场上掌握了主动。因此建立信息沟通和交流体系,构筑行业网络,加强行业内部的联合和合作十分必要,同时通过网络与国际上同行业和国外用户交流信息,建立密切的联系和相互的合作,扩大翻译业务,以适应入世后的市场新形势。
2.经营管理模式市场化
要适应今后激烈的市场竞争,翻译企业必须根据自身特点,去改革和改进原有的经营管理模式,建立一套适于新经济形势发展的市场经营管理体系,从宏观上把握企业发展方向和经营方针。
首先要把握翻译企业的市场取向:立足本地市场,拓宽周边市场,着眼区域和全国市场,加强与各省市翻译行业的业务协作和往来,实行翻译资源互通和共享发展策略,利用区域性的价格差异,减少成本,增加利润率。每一家翻译企业首先要尽可能地去开拓本地区和周边地区的翻译市场,因为这是在成本上最经济、最合算,管理上最方便、最实在,价格上最可比、落差最小和可操作。
其次应把握翻译企业的发展方向:以大企业内部市场为主导,翻译职工密集为基础的劳务输出型翻译企业应转化为以对外市场拓展为主导,人力资源管理为基础的经营管理型翻译企业。鉴于翻译行业的特殊性,国有企业养一批翻译人员的做法已不适应现在市场经济的发展。要降低成本,提高效益,做大做强,只有向经营管理型翻译公司发展。公司的职工主要是经营管理人员,从事开拓市场、抢占市场,组织和调配翻译人力资源,沟通和加强区域性和全国性的翻译网络。应该看到,在加入WTO之初的二、三年内如果不去适应国内外经济形势的变化,不按现代经济的运行去重塑翻译企业,就没有能力与国内外一流翻译企业竞争,不能占有足够份额的翻译市场,没有可持续生存发展的能力。翻译企业必须与时俱进,才能成为真正意义上的现代企业管理机制的翻译企业。
还应该掌握翻译企业的人力资源策略:市场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知识经济要求我们不断地充实和更新人才,无论是经营管理人才还是翻译人才,都存在着知识老化、观念老化,知识结构,年龄层次,经营管理理念和手段都跟不上形势和发展的问题,因此必须不断地改善现有经营管理人员的总体素质,引进有现代经营管理知识的翻译行业经营管理人才,吸收有现代操作技能、翻译水平较高的年轻拔尖翻译人才,建立人力资源库和网络,从而使翻译企业始终拥有一批高水平的口笔译翻译人员和一批信得过的翻译公司和单位。
3.翻译企业之间合作化
翻译企业要适应入世后市场经济激烈的变化,就必须要密切我们翻译企业之间的合作。只有通过相互间的各种形式下的合作,才能使我们做精、做强、做大,才能增强我们在市场中的竞争能力,才能使我们有更大的生存发展。
要合作,就要确定合作的原则和合作的方式:
(1)资源共享。资源互通和共享无疑会节省企业的成本,增加利润。首先是技档资源的共享。各家企业长期以来积累很多翻译资料,特别是很多国外的标准规范和国外大公司的设备说明书。而我们国内引进项目离不开这些国际上的大公司,因此在技术资料翻译中不无借鉴之处。其次是人才资源的互通和共享。每家企业都可能拥有各种专业,各有特长的翻译人才,特别是口译人才。在承接大型涉外工程项目翻译业务时,翻译人才的需求量很大,承接业务的翻译公司不一定有足够的合格翻译人才,因此,企业之间的人才交流就显得十分重要。
(2)业务合作:业务合作的最大优点就是翻译企业拓宽了业务范围,增大了市场份额,增强了企业实力和竞争力。业务合作的方式有三种:资料翻译业务的再委托,配合承接项目业务,联手开拓业务。
:
[1]刘习良:加强行业管理 推动我国翻译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J].中国翻译, 2006
[2]谢莉:全球翻译行业的与现状,[J].中国翻译, 2006
[3]吴启金:趋利避害 促进中外文化交流与融合,[J].上海科技翻译,2002
[4]陈仕彬:翻译技法,[M].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