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外技术性贸易壁垒对我国日用陶瓷出口的影响和对策研究
[关键词] 技术性贸易壁垒 日用陶瓷出口 影响 对策
技术性贸易壁垒是指一国或一个区域组织以维护国家或区域基本安全、保障人类健康和安全、保护动植物健康和安全、保护环境、防止欺诈行为、保证产品质量等为由而采取的一些强制性或自愿性的技术性措施,这些措施对其他国家或区域组织的商品、服务和投资进入该国或该区域市场产生影响。技术性贸易壁垒与其他传统非关税壁垒相比,不仅具有名义上的合理性、形式上的合法性、政策工具的多样性、保护效果的隐蔽性等特征,而且还由于其技术标准极为复杂且各国差异较大,往往使出口国,尤其是产品质量、技术水平和检验能力较低的家难以应付和适应,开始成为国际贸易政策的新议题。
而日用陶瓷在我国属于劳动密集型产品,因其陶瓷生产原料和劳动力要素相对丰富,在出口竞争中常常具有成本比较优势,一直以来是我国传统的出口创汇产品之一,在国际市场上占据着极其重要的地位。但是随着国际市场的进一步开放以及国际日用陶瓷市场竞争的日益加剧,一些国家和区域为了达到限制我国日用陶瓷进口的目的,纷纷对我国日用陶瓷的出口设置了一系列的技术壁垒。
一、我国日用陶瓷出口遭遇的技术性贸易壁垒的表现形式
综观技术性贸易壁垒制定的过程和实施的效果可以看出,近年来针对我国日用陶瓷出口所设置的技术性贸易壁垒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种形式:
1.技术法规、标准的日趋严格
针对日用陶瓷的技术法规、标准主要体现在对铅、镉溶出量的限量规定。据资料显示,一般日用陶瓷产品在其生产过程中都会产生铅、镉溶出量,其产生原因主要是由装饰陶瓷原料在烧成环节所引起的。因此铅、镉溶出量是衡量日用陶瓷产品的一项很重要的安全卫生指标。针对陶瓷产品的铅、镉溶出量,我国是以强制性标准来控制,但在国际上则普遍以技术性法规的形式来控制。如1999年我国与美国签订的《备忘录》中就规定浅平器皿和杯碗类陶瓷产品的铅、镉溶出量为3.0ppm和0.5ppm。这意味着我国目前许多日用陶瓷生产使用的含铅系统的釉上装饰颜料将几乎无法达到这个标准。尔后,以色列等国也相继要求我国出口日用陶瓷进行铅、镉溶出量的检测。如今,欧盟——我国陶瓷出口的第一大市场,将对仪器分析方法检测出的铅、镉溶出量的限量标准由原来的分别4.0mg/L、0.3mg/L降低至0.2mg/L、0.02mg/L。这一新标准相当于把检测标准分别提高了20倍和15倍,也相当于把我国现行的检测标准提高了25倍。这不仅大大提高我国日用陶瓷进入欧盟的门槛,更使得国内日用陶瓷生产企业面临严峻考验。
2.包装和标签要求的日益生态环保化
严格的包装和标签的要求也是我国日用陶瓷行业所面临的一道壁垒。近年来,世界上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区域对产品的包装和标签的安全、环保、卫生和循环使用等方面要求也越来越苛刻。对包装的材料、几何形状、尺寸、颜色、重量等做出了细致入微甚至别出心裁的规定,这不得不要求出口企业必须谙熟这些复杂的规定,才能做到心中有数,临阵不危。目前,我国日用陶瓷产品绝大部分是使用木材和稻草类纤维做的瓦楞纸版等纸质包装,具有很高的处理性和回收率,但由于其外观粗糙、安全性能差,常常受到美、日等国的责难和抵制,也有一些日用陶瓷出口企业采用泡沫塑料包装材料,但这类材料回收利用和再生性较差,需要征收较高的关税。
3.检疫和检验规定的日新月异
针对日用陶瓷产品的检疫和检验规定主要表现在对日用陶瓷产品的外观检验,铅、镉溶出量的检验以及热稳定性、洁白度、吸水率等陶瓷物理性能的检验。这些检验不仅要求有一定的检测设备,还要具有一定的专业检测人员和先进的检测手段,而这恰恰是目前我国陶瓷出口企业所欠缺的。除此之外,近年来不少国家还不断地改变检疫和检验的程序,提高检疫和检验的标准,来达到限制我国日用陶瓷进口的目的。如美国一改过去先提货,后查验检验证书的惯例,要求输入美国的日用陶瓷必须先验完证书后方可提货。这种做法很显然会延长交货时间,增加了我国日用陶瓷出口的负担。
4.环境壁垒的挑战
对于发展中国家而言,由于生产力水平相对落后,在化生产过程中,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对环境的影响和破坏,因此产品在出口中还可能会遭遇环境壁垒的挑战。而我国日用陶瓷行业正是一个劳动密集型产业,其受环保影响的因素较大。如目前我国日用陶瓷个别行业仍在使用煤来烧制产品,造成大气的严重污染;原料的开发缺乏科学系统的规划,对生态植被破坏严重,凡此种种,都可能成为被出口国依据其环境方面的对我国产品提出非议并拒绝进口的依据。如欧盟近年来不断强化环保生态标准,不仅对日用陶瓷产品的原材料和成品中有毒物质的含量和释放量作出了严格限定,而且对加工生产环节中的能耗、资源使用量和废弃物的处理等方面提出了严格要求。
5.信息技术壁垒的出现
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商务被越来越广泛地应用于国际贸易,而电子商务的主导技术是信息技术。目前,发达国家在电子商务技术水平和应用程度上都明显超过发展中国家,并获得战略性竞争优势,而我国日用陶瓷行业由于受到信息基础设施落后、信息技术水平低、企业信息化程度低和相关的政策法规不健全等因素的影响,在电子商务时代处于明显的劣势,如信息不透明;信息传递不及时;信息传递途径不畅通等。这样,信息技术壁垒就在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之间形成了。
6.合格评定程序的差异化
合格评定程序一般由认证、认可和相互承认组成。目前,世界各国针对日用陶瓷的合格评定是多种多样的。如美国对我国日用陶瓷实施输美认证;欧盟要求在欧盟内生产和销售的可能与食品接触的瓷器制品必须附有由生产商和销售商提供的书面声明;墨西哥则要求进口商在进口陶瓷制品时需提交原产地国相关部门签发的卫生证或原产地国自由销售证书。众多的合格评定程序,不仅增加了企业的认证成本,而且也使我国日用陶瓷出口企业难以应付和适应。
7.劳工标准的出台
日用陶瓷在我国属于劳动密集型产品,除了遭受越来越严格的环保与安全要求外,还易面临着新的贸易壁垒——劳工标准。在劳工标准方面引人注目的是OSHMS(职业安全健康管理体系)和SA8000(企业社会责任标准)。前者自1999年4月公布以来,已成为全球共同采用的验证标准。后者自1997年8月出台以来,发展也极为迅速。2004年5月1日前后,美欧一些国家开始强制推广SA8000标准认证,SA8000将越来越多地出现在许多跨国公司订单的附加条件中。最近,美、法、意等传统中国轻工业产品进口国的贸易组织正在讨论一项协议,要求中国的一些轻工业出口产品必须事先经过SA8000标准的认证,否则,就要联合抵制进口。这又将加大我国日用陶瓷出口的难度。
8.知识产权保护——TBT的特殊形式
知识产权保护作为一种技术性贸易壁垒,是一种创新技术壁垒,是由于科技方面的创新,使其在某一领域的技术处于明显的领先优势,拥有独立的知识产权,获得的是垄断竞争优势。目前我国日用陶瓷的出口多为贴牌生产,出口时还易遭遇知识产权的指控。如2004年8月底,德国科尼兹瓷器公司向德国侵权产品受理机构举报:德国另一公司从中国进口的茶杯假冒其商标和图案设计,侵犯其商标权,要求销毁到港的所有假冒产品。汉堡海关于9月30日将一万只中国产茶杯销毁。
二、国外技术性贸易壁垒对我国日用陶瓷出口的影响分析
1.技术性贸易壁垒的作用机制分析
技术法规和标准、包装和标签要求、检疫和检验规定、环境壁垒、信息技术壁垒、合格评定程序、劳工标准以及知识产权等措施就其本身而言并非是贸易壁垒,而是在产品的生产、检验和认证过程中,由于技术措施的差异和主观利用这些差异来限制某些国家和地区商品的进口才构成真正意义上的贸易壁垒。从技术性贸易壁垒的实施过程分析,技术壁垒一旦形成,就对进口产品产生了明显的数量控制机制和价格控制机制双重作用,并通过这两重机制的综合作用对进口品的成本、贸易条件产生影响,进而影响到进出口国产业结构和结构的调整。而且从动态的角度考虑,技术性贸易壁垒设置和对技术性贸易壁垒的跨越是无止境的。随着技术的迅速技术标准的更新换代的速度也随之加快,这必然会导致新的技术性贸易壁垒出现和进口产品对新壁垒的跨越。因此,技术性贸易壁垒必将长期影响我国日用陶瓷的出口。
2.国外技术性贸易壁垒影响我国日用陶瓷出口的具体情况分析
1999年~2006年我国日用陶瓷的出口情况
资料来源:商务年鉴,经作者整理。
从上表中可以看出:(1)出口数量由1999年的89.79万吨上升到2006年的217.61万吨,每年都呈现出一定幅度的增长状态,平均增幅达到13.69%,但其增长速度一直在递减,2006年虽有小幅度上升,但其增长幅度仍就低于平均水平。从总体来看虽然我国日用陶瓷的出口量一直在上升,但是这是以低价促销为代价的。(2)出口金额由1999年的8.16亿美元上升到2006年的19.15亿美元,除2001年出口额有所下降外,其他时候出口金额仍有一定幅度的增长,平均增幅达到14.23%,但其增长速度呈现出较大幅度的波动,且从2004年起,我国日用陶瓷出口金额的增幅速度一直在递减。(3)出口平均单价由1999年的0.91美元到2006年的0.88美元,呈现出较大的波动。在2001年~2006年间,出口平均单价虽呈现出一定幅度的上涨,但其上涨的原因在很大程度上是由日用陶瓷原材料价格的上涨和人民币升值引起的,产品自身附加值的提高还不够明显。(4)我国日用陶瓷出口额占全国总出口额的比重由1999年的0.42%下降到2006年的0.20%,呈现出大幅度的下降状态。
我国日用陶瓷出口呈现以上现象,主要原因是:(1)国外技术性贸易壁垒的设置,提高了我国日用陶瓷进入国际市场的标准,导致出口受阻,效益下降。(2)我国是日用陶瓷的生产和出口大国,国内日用陶瓷的无序竞争和竞相压价,导致出口秩序混乱,效益下降。
三、我国日用陶瓷跨越国外技术性贸易壁垒的理论分析及策略选择
技术性贸易壁垒作为一种外源性贸易限制措施,对我国日用陶瓷的出口构成了障碍,但同时也可促进了我国日用陶瓷经济由量向质,由比较优势向竞争优势的转变。为此,我们必须立足于本国的国情,积极应对,寻求有效、稳妥的措施,突破和跨越这些壁垒。
1.跨越技术性贸易壁垒的理论分析
从以上分析,我们发现技术性贸易壁垒的作用机制是通过它的数量控制和价格控制机制的复合机制对进口产品构成壁垒,从而达到贸易保护的目的。因此,跨越技术性贸易壁垒的关键在于如何克服技术性贸易壁垒的数量和价格复合控制的作用,是壁垒失效。首先,在产品进入初期,技术性贸易壁垒主要表现为数量控制机制。为了克服数量控制机制,企业必须尽快提高技术水平,改进产品质量,使产品标准尽可能的符合壁垒要求,进入东道国市场,从而使数量控制机制失效。当产品进入市场后,技术性贸易壁垒将表现为数量控制机制和价格控制机制的复合作用。克服这种复合作用的关键在于企业要实施“以质取胜”战略,将产品由量向质、由比较优势向竞争优势转变,减少复合控制作用对产品的不良反应,或者延续以往的低成本优势,通过规模经济生产,降低产品经认证和一系列变革的成本。
2.跨越技术性贸易壁垒的策略选择
短期内,我国日用陶瓷出口企业应对国外技术性贸易壁垒的重点在于对标准的跟随和协调上。即企业应积极依据国外技术性贸易壁垒的规定进行产品的生产和设计,积极争取获得能出口国外的产品质量认证等。但是这种应对方式只能保证我国日用陶瓷出口企业会逐渐克服现有的技术性贸易壁垒,而壁垒本身却处于动态演进的过程中,因此,这样的应对注定是短期的、被动的。要想从根本上跨越技术性贸易壁垒,还应在应对技术壁垒的过程中赢得主动。
(1)提高产品的科技水平,实现在技术上跨越技术性贸易壁垒的限制。技术壁垒的本质就是国际间技术差异的具体表现。把希望寄托于发达国家放宽对进口产品的技术要求是不现实的,因为技术性贸易壁垒其本身的演进具有单向性特征。而且从长远来看,一味地将部分出口受阻的产品转销到其他技术标准较低的国家也是不可能的,因为技术性贸易壁垒本身还具有国家或地区的扩散效应。因此从根本上说,只有通过技术进步,使我国产品达到较高的要求,才能有效的跨越技术性贸易壁垒。
作为一个技术成熟度相对低、劳动密集型的产业,日用陶瓷企业要想应对和跨越国外日益苛刻的技术壁垒,应主动提升自身技术水平,逐步实现自主创新。依据国外技术性贸易壁垒的规定,甚至是更高的规定进行产品的生产和设计。在技术研发过程中,仅仅依靠企业自身的创新能力和科研水平是远远不够的,还应积极展开与其他同类企业的合作,拓展与相关大学的学术合作。除此之外,国家还应加大支持力度,适当给予政策倾斜,大力发展基础科学研究,力促企业引进先进技术,改革工艺技术和改造设备,改进产品的环境性能,加强消化费用的投入,形成消化吸收—自主创新—品牌营销的良性循环。
(2)建立和完善我国的技术标准体系,并努力与发达国家建立标准制度互认机制。我们应该认识到,在经济全球化时代,技术标准是国际市场竞争的游戏规则之一,谁掌握了标准的制定权,谁的技术成为标准,谁就掌握了市场的主动权。而现阶段,我国在日用陶瓷的技术标准却远远地落后于发达国家的技术标准。落后的技术标准导致我国日用陶瓷产品易于遭受其他国家,尤其是发达国家技术性贸易壁垒的打压。
因此,为了改变这种落后、被动的局面,我们要主动出击,积极参与国际标准的制、修订。在采用国际标准的同时,还应积极参与国际、地区性国际标准化组织的制订、修订活动。通过参与、参加与合作,不仅要把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吸收过来,更重要的是力争把我们的标准化意图和标准反映进去,使更多的标准有利于我们的企业。除此之外,政府要加快建立对国外技术性贸易壁垒的动态监测体系,制定出口商品技术指南,帮助企业尽快了解和掌握国际市场准入的技术要求和质量标准;加强标准体系建设,完善标准管理;加强认证认可体系建设。
(3)提高环境保护意思,积极发展绿色、生态的日用陶瓷工业。作为人类社会最古老的产业之一——日用陶瓷产业,走绿色、生态化的发展道路是实现人与的和谐相处,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实现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同时也是跨越技术性贸易壁垒中环境壁垒的明智选择,也是其未来发展的方向。发展绿色、生态的日用陶瓷工业,就是指从生产源头、过程和产品使用回收全过程来规划日用陶瓷工业生产与环境的关系,减少污染物的产生,降低日用陶瓷工业经济活动对自然生态环境的影响,促使日用陶瓷工业步入效益与资源和生态环境相协调的可持续发展轨道。具体来说,就是在日用陶瓷生产设计中树立绿色、生态的理念,不断开发先进的环保陶瓷生产技术,改进生产工艺。
(4)研究符合WTO规则的各种规避措施来合理的规避技术性贸易壁垒。首先,对所面临的技术性贸易壁垒的性质进行区分。对合理的技术性限制措施或法规予以规范和加强,而队不合理的法规和措施予以削减和消除。目前,影响我国陶瓷产品出口的技术性贸易壁垒,除了因为技术差异而形成之外,还有基于歧视性贸易政策产生的。对于后者,我们要坚决予以反击,采取双边磋商或诉诸WTO争端解决机制予以解决;其次,实现市场多元化战略,减少市场风险。技术法规与标准的国别差异是客观存在的,在难以跨越所遭遇的技术性贸易壁垒时,可以转移目标市场到技术标准要求相对较低的国家或地区,开辟新的销售渠道,形成多元化市场。此举虽显消极,但也不失为一种分散风险的应对措施;最后,对于实力较强的企业,可以通过投资行为来跨越技术性贸易壁垒。在进口国投资设厂,就地生产、加工与销售,变“销地”为“产地”,此举既可以利用当地技术资源与信息资源,又可以避开对进口的技术性贸易壁垒。
:
[1]孙敬水:技术性贸易壁垒的经济分析[M].中国物资出版社,2005,1
[2]全毅:跨越技术性贸易壁垒[M].经济科学出版社.2006,12
[3]孙泽生阮尹:国内技术性贸易壁垒研究评述[J].国际贸易问题,2006,6
[4]孙晓琴吴勇:技术性贸易壁垒对中国产业竞争力中长期影响的实证分析[J].国际贸易问题,2006,5
[5]冯宗宪柯大纲:开放经济下的国际贸易壁垒——变动效应、影响分析、政策研究[M].经济科学出版社,2001
[6]李春顶:技术性贸易壁垒对中国的经济效应综合分析[J].国际贸易问题,2005,7
[7]姚志毅:技术壁垒,趋势与影响[J].国际商务,2005,2
[8]郑四华韩静:发展陶瓷生态工业的对策[J].生态经济,2006,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