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贸易摩擦新时代与中国经济政策调整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魏浩 申广祝 时间:2010-06-25
[内容提要]由于世界各国不景气、世界各国对经济崛起的恐慌、中国实施具有重商主义性质的外贸政策、贸易保护手段的多样化等原因中国进入了国际贸易摩擦的新时代。因此,中国应该从国际经济政策、国内经济政策、外贸战略、战略等四个方面进行经济政策调整,以确保经济持续稳定的发展。

  [关键词]中国,贸易摩擦,原因,经济转型


  中国进入国际贸易摩擦新时代


  1.中国面临的国际贸易摩擦日益增加


  从1995年世贸组织正式开始运作至2004年6月底,成员方共发起2537起反倾销调查,其中涉及中国的反倾销案件386起。也就是说,世界上每7起反倾销案件中就有1起涉及中国。中国已经连续11年成为遭遇反倾销调查最多的国家,每年约有400亿—500亿美元的出口商品受此影响。在1998-2004年期间我国被实施反倾销的案件占全部案件的比例不断上升,从1998年的10.9%上升到2003年的22.5%。


  截至2004年10月底,共有34个国家和地区对我国出口产品发起669起“反倾销、反补贴、保障措施和特保调查”,涉案金额已超过190亿美元。其中,反倾销596起、反补贴3起、保障措施59起,特保调查11起。2005年国外对我国发起贸易救济调查91起,其中反倾销立案调查51起、保障措施立案调查5起、纺织品特保35起。2006年前三季度共有23个国家和地区对中国发起反倾销、反补贴、保障措施和特保调查70起,案件数量为历年同期之最。


  2.中国与发展中国家的贸易摩擦急剧增加


  近年来,我国与发展中国家的贸易摩擦急剧增加,发展中国家针对我国产品的贸易保护调查日益增加。目前,我国国际贸易摩擦的主体逐渐从发达国家转变为发展中国家,发展中国家日益成为我国国际贸易摩擦的主体。


  在反倾销案件中,亚、非地区的案件呈现明显的上升趋势。1999年至2003年,亚非国家对我国发起的反倾销数占我国当年被反倾销总数的比例分别为31%、43.1%、43.2%、43.5%和49%。商务部的统计数据表明:2003年,全球共有17个国家和地区对我国发起了49起反倾销调查,其中,亚非国家7个,发起了24起反倾销调查。这些国家包括土耳其、印度、印度尼西亚、韩国、泰国、埃及、南非。2004年上半年立案的12个国家中,有9个是发展中国家。2005年上半年,在20起反倾销案件中,亚非发展中国家占一半,其中,印度5起、南非2起、土耳其1起、巴基斯坦1起、以色列1起,占全部反倾销涉案金额的77.4%。


  目前,印度、巴西、土耳其等发展中国家对我国发起的反倾销案件数量,已占到我国遭受反倾销案件总数的60%。印度是对中国运用贸易救济措施较多的国家之一。截至2005年年底,印度共对中国产品发起91起贸易救济调查,涉及中国产品的保障措施调查2起、特保调查1起,在69起已经终裁的案件中,有63起采取了最终措施。2005年印麒对中国发起10起反倾销调查,涉案金额比2004年增长10倍多,高达2.81亿美元。


  中国进入国际贸易摩擦新时代的原因


  1.世界各国经济发展不景气


  目前,国际贸易摩擦时代的到来就与全球经济、各国经济发展不景气紧密相关。联合国贸发会议发布的《2005贸易和发展报告》认为:2005年全球经济增长遭遇减速,当年全球经济将增长约3%,低于上年的将近4%;作为一个整体,发展中国家经济2005年预计增长5%~5.5%,低于上年的6.5%;作为世界经济增长主要“发动机”,美国经济可能会在其他国家取代其作用之前失去动力,欧盟各国没有摆脱长期的经济停滞,日本仍忙于应付通货紧缩。


  2.世界各国对中国经济崛起的恐慌


  由于我国一直实施外资优惠政策大力吸引外资,在新一轮的产业转移中,很多跨国公司都把在其他国家的生产工序转移到了中国,使中国成为了新的世界工厂、全球的加工制造中心。随着我国经济改革步伐的加快,我国经济日益与全球经济融为一体,进而使我国获得了大量的贸易机会,我国对很多国家的出口急剧增加,在国际贸易中的市场份额和地位都在不断地上升。由于我国在全球贸易份额中比例的增加势必会导致其他国家份额的减少,我国生产工序的增加势必会导致其他国家生产工序的减少,所以,导致很多国家提出了“中国威胁论”、“产业空心化”等舆论,认为中国夺取了它们本来的市场,增加了它们的失业率。基于此,很多国家都把中国视为竞争对手,打压、限制我国的出口。


  3.中国实施具有重商主义性质的外贸政策


  上个世纪肋年代,因为外汇短缺,我国没有能力进口一些国家急需的国外技术产品和战略资源,因此,国家积极鼓励出口进行创汇。不可否认,在当时这种具有重商主义性质的“重出口轻进口”的外贸政策确实是必须的,并且在推动中国经济增长过程中发挥了巨大作用。但是,也正是由于我国一直实施这种具有重商主义性质的外贸政策,导致我国面临一种尴尬的局面:一方面,我国成为贸易顺差大国、外汇储备大国。截至2005年5月已经达到71m亿美元。可以预测,只要目前的贸易政策不改变,外汇储备还会进一步攀升,即将超过日本成为全球外汇储备最多的国家。另一方面,也正是由于我国与其他很多国家都是贸易顺差,就导致很多国家借口贸易平衡、经济安全、外贸安全等问题对我国发起贸易摩擦。不仅发达国家特别是美国频频借口贸易平衡问题制造麻烦,而且发展中国家也加入了进来。此外,为了增加出口,中国出口企业低价竞争日趋激烈,出口价格日益下降,加剧了国际贸易摩擦发生的几率。


  4.贸易保护的手段日益多样化和复杂化


  世界各国对我国出口产品采取的贸易保护手段日益多样化和复杂化,传统的贸易壁垒让位于新型贸易壁垒,除了“两反一保”(反补贴、反倾销、特别保障),337调查、技术贸易壁垒、垃圾处理法贸易壁垒、非市场经济地位壁垒、绿色贸易壁垒、SA8000标准等新型壁垒越来越多并被频繁地使用。与传统贸易壁垒相比,新型贸易壁垒具有一些新的特点:①从关税壁垒保护向新型非关税壁垒保护转变,②从显性保护向隐性保护转变,③从单一保护向多样保护转变,④从简单保护向复杂保护转变,⑤从“非合法”保护向“合法”保护转变。


  正是由于新型贸易壁垒的日益增多以及它们的新特点,导致国际贸易摩擦不仅数量急剧增加、涉及面更广,而且程度也日益加深、应对更加困难、不利影响更大。根据经济发展与国际合作组织(OECD)对发展中国家贸易官员的调查发现:对发展中国家出口影响最大的贸易壁垒就是技术壁垒。但中国作为“世界第三大贸易国”面临的挑战却更为突出,更多的中国产品正在遭遇层出不穷的标准壁垒。比如洗衣机噪音标准导致中国市场近20%洗衣机被迫退市;欧盟环保指令导致中国家电产品出口成本增加近10%不等;能效等级标识使中国上千万台白色家电面临巨大压力。可见,中国企业正在经历一场空前规模的标准危机。

 国际贸易摩擦新时代与政策调整

  为了确保我国经济长期、持续、稳定地,我国应该进行经济政策调整。经济政策调整要注意四个方面的问题:


  1.国际经济政策调整


  (1)及时反驳国际上各种不利舆论。由于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导致一些国家别有用心地提出一些不切实际的舆论在国际社会上传播,严重影响我国经济发展的外部环境。例如,由于我国长期保持高速发展,国际上便出现了中国即将取代美国的相关舆论,导致美国出现了大规模反华的潮流,要求对中国进行打压、限制,以防止中国的崛起。因此,针对国际上各种不利舆论,中国应该及时进行反驳。


  (2)积极宣传中国经济迅速发展的正面影响。由于我国实施的是基于加工贸易出口导向型的经济发展模式,因此,我国出口、经济的高速发展不仅改变了我国,而且也改变了与我国有贸易和投资关系的其他相关国家,也就是说,我国经济与其他国家经济是共同增长与发展的,我国是共享型贸易增长模式。从中国获益的国家基本上分两类:向中国出口技术和资本密集型产品的发达国家,第二类是那些向中国出口原料的资源富有国。在西欧、美国等发达国家和地区享受从中国进口的价廉物美的纺织品等产品的同时,拉美、澳大利亚、中亚也从中国的矿产和能源进口中得到了巨大的利益。因此,中国应该利用各种机会对这种现实情况在国际上进行宣扬,特别是对中国实施贸易摩擦较多国家的当权者和国民进行宣扬。


  (3)加强在国际组织中的控制权。国际贸易摩擦不仅与经济有关,还与有关,特别是与一个国家的国际政治地位有紧密的联系。在涉及到贸易摩擦时,贸易摩擦的发起国就会在一定程度上考虑被制裁国的国际地位,被制裁国的国际地位越高,贸易摩擦产生的机会就越低,或者被制裁的程度就越低。国际地位的高低,最明显的表现就是一个国家在国际组织(特别是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贸易组织、世界银行)中的控制权。因此,我国应该加强在国际组织中的控制权,提高我国的国际地位,在一定程度上缓解我国的国际贸易摩擦。


  (4)积极参与国际标准的制定。目前,在中国20000多项现行国家标准中,有6500多项是采用国际标准转化而来,转化率近40%,在ISO/IEC现行的17000多项标准中,由我国起草且被批准的只有20多项,加上现在由中国起草正在走审批程序的共计50多项,只占到3%0。因此,我国在继续注重采用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的前提下,设法将更多的我国标准转化为国际标准,同时,尽可能多参加一些国际标准化活动,争取在国际标准化组织(1SO)以及其他工作机构中担任较多的领导职务,实质性参与国际标准的制定。国际标准化组织(1SO)是目前世界最大、最具权威性的国际标准化专门机构,现有143个成员,制定14600个国际标准。积极参与国际标准化组织及其活动,能提高我国对国际标准化的影响力和控制力。


  (5)积极发展和维持与经济大国的经贸关系。对于我国来说,在当今的全球化时代,亚非市场和欧美市场具有很强的关联。我国很多产品在欧美市场遭受反倾销后,就开始转移到亚非市场。如果在亚非地区再次遭受大规模贸易摩擦,那就可能意味着我国出口商品全球市场的丢失。所以,在继续重视与美、日、欧等发达国家和地区贸易摩擦的同时,我国还应该从战略上高度重视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贸易摩擦,积极发展和维持与发展中国家特别是发展中大国的经贸关系。主要原因是:我国对大国的出口量一般来说比较大,一旦发生贸易摩擦,对我国的影响比较大;由于贸易摩擦具有地区连锁效应、产品连锁效应,所以,如果可以减少或控制与经济大国的贸易摩擦,就会大大降低各种连锁效应,特别是对小国的示范效应。


  2.国内经济政策调整


  (1)大力扩大内需。国家信息中心预测表明:在2005年上半年中国CDP9.6%的增速中,至少有3个百分点是靠出口拉动的。同时,中国对外贸易依存度也是逐年上升,从2002年的51%攀升至2004年的70%,2005年上半年更是接近80%。可见,在我国对外贸易额急剧增加的同时,我国经济安全、外贸安全问题也日益凸显出来。其实,贸易摩擦背后隐藏的一个问题就是,中国经济增长过于依赖出口,内需不足,只能竞相压价出口。因此,统筹对外开放与国内发展的关系,把重心放到扩大内需上来,不仅有利于缓解贸易摩擦,也有利于确保我国的经济安全和外贸安全。但是,要认识到扩大内需是一项长期性的、艰巨性的工作。


  (2)调整产业结构。目前,我国出口主要是第二产业中的制成品出口,服务贸易较少。如果继续加大现有第二产业的发展,不仅会使现有贸易摩擦变得更加严重,还不利于我国的长远发展。根据国际经验,我国不仅要对现有第二产业进行改造升级,而且,还要调整产业结构,大力发展服务产业特别是生产性服务业。


  3.外贸战略调整


  (1)规范出口制度、整顿出口秩序。在改革开放的过程中,我国在不同时期也实施了不同的出口促进政策,但是,我国每出台一项出口鼓励政策,之后都伴随着外国企业对中国出口商的压价,而中国企业为了保住国外市场份额,不得不屈从采取降价措施,使中国政府给予本国企业的优惠转手让渡给了国外,同时也遭到了越来越多国家或地区贸易伙伴的攻击。因此,我国应该规范出口制度,整顿出口秩序。针对我国的出口低价竞销现象,在框架内对出口价格实施管理和协调。我国政府应在对产品价格不形成直接干预的前提下,以法律形式设置负责管理、协调、监督、处罚违规行为等方面的职责权限,并进一步强化有关行业协会的监督职能,以实现营造公平竞争环境和维护市场秩序的根本目的。


  (2)大力发展行业协会,建立出口预警机制。作为一个行业所有企业的合作组织,行业协会是行业自律组织,充当着连接政府与企业之间的桥梁,行业协会应该代表本行业企业在应对和缓解国际经济摩擦中发挥重要的作用。根据国际经验,我国应该大力发展行业协会,充分发挥行业协会的作用,建立预警机制,鼓励行业自律,引导企业有序出口,缓解国际贸易摩擦。目前,有些协会在这个方面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以中国钢铁出口为例,2005年上半年中国钢铁工业协会在原有进口钢材预警基础上,建立了钢铁出口预警工作机制,强化对国际市场信息、数据的收集分析工作,开展了对国际钢材市场发展变化的定期分析,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3)适度增加“战略性”进口。所谓“适度”进口,是指在一定的时期内,在国家外?C储备充足、人民币汇率稳定的条件下,为了保证外贸长期健康的发展,推动国民经济良性循环而采取的加大进口力度的一项重要的措施。所谓“战略性”进口,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①进口的商品是有选择性的。主要包括我国经济发展急需的各种生产原材料,特别是石油、先进生产技术的进口。②进口的国家是有选择性的。我国在进口的时候,就应该通过增加在出口集中地区的进口,尽量减少贸易逆差的额度,缓解经济摩擦。③要特别注重增加从亚非等发展中国家的进口。


  (4)加快推行外贸代理制。我国政府把外贸代理制作为外贸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和外贸企业的发展方向已有十多年的历史,外贸代理制的重要性正在日益得到共识,因此,要加快推进外贸代理制。推行外贸代理制改革应该抓好三件事:第一,完善法律、法规,为推行出口代理制提供制度保障;第二,逐步实行统一的出口货物“免抵退”税政策,创造条件使各类出口企业发挥各自优势,平等竞争;第三,采取综合配套措施,加强公共服务。


  4.企业战略调整


  (1)转变企业生产模式。我国企业竞价出口,虽然与我国的外贸政策有关,但实际上却与我国企业的生产模式有根本的联系。长期以来,由于我国一直利用外资、外贸,大力发展加工贸易来发展经济,政策上鼓励加工后出口,限制在国内市场上销售,就使得出口生产与国内的生产产生分离,导致我国出口产品结构与国内的产业结构日益不一致,形成了一种所谓的体制外的循环增长。也就是说出口生产与国内消费错位,出口生产是为了满足国际需求,几乎与国内需求无关。这些出口企业的生产模式一般也是贴牌生产(OEM)。这种模式导致我国企业处于价值链的最底端,利润率很低,只能以增加出口量来增加利润,进而导致我国出口量的急剧增加。因此,从长期来看,我国应该转变企业生产模式,逐渐摆脱贴牌生产,通过并购、合作等方式壮大企业的生产规模,通过引进技术、自主研发等方式逐渐掌握核心技术,进而通过自创品牌提高利润率,从而建立起我国具有自主技术、自主品牌的国际大型跨国公司。


  (2)加强出口信用风险管理。在我国外贸持续增长、贸易摩擦日益加剧的背后,还隐藏着我国出口信用严重缺乏的现实。商务部研究院对500家外贸企业的抽样调查表明r8):中国出口业务的坏账率高达5%,而在发达国家这个数字是0.25%~0.5%。这样推算下来,中国每年因为出口产生的海外坏账应该在300亿美元左右,合人民币2400亿多元。另外,商务部有关机构对中国1000家外贸企业的调查显示:68%的企业有过因贸易对方信用缺失而利益受损的遭遇,其中,损害最严重的就是信用风险所造成的拖欠货款和合同违约,中国企业“应收账款延迟收付”的比例超过50%。因此,对于高速增长的国际贸易所伴生的巨大商务信用风险,我国企业应该高度警惕,加强出口信用风险管理。


  (3)选择比较容易的国家进行贸易。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进一步发展,虽然世界各国日益融为一个整体,但是,每个国家的开放度还是不一样的,有的国家开放度较高,与之贸易比较容易,有的国家开放度较低,与之贸易手续较多,容易产生贸易摩擦。因此,我国企业在对外贸易时,就要考虑贸易国的贸易难易情况,应该选择比较容易的国家进行贸易,从而避免和减少贸易摩擦。我国最近与俄罗斯贸易摩擦增多就与俄罗斯的开放度较低、贸易较难有一定的联系。世界银行和国际公司的统计表明:在世界各国经商难易度排行榜中,俄罗斯在155个国家和地区中位列第79位。在经商自由改革速度上,独联体各国明显落后于东欧国家,俄罗斯的改革步伐也有些缓慢,不过还是快于印度、巴西等国。所以,我国企业在以后的对外贸易中,应特别注意与印度、巴西、俄罗斯等经商较难国家的贸易。


  (4)充分发挥国外进口商的积极作用。在我国与其他国家发生国际贸易摩擦时,应该积极与进口商合作,充分发挥进口商的积极作用。在遭受贸易摩擦时,长期以来,我国出口企业一般都是消极、单方面地应对,忽视了进口商的作用,大大降低了我国应诉成功的可能性。其实,我国出口企业、外国进口商和外国消费者是一个利益共同体,一荣俱荣,一损俱损。最明显的表现就是,在很多国家对我国纺织品设限不久,很多国家的进口商就强烈要求政府取消限制。因此,我国应该:第一,充分利用进口商协助找到相对低的替代国价格。第二,与进口商合作降低应诉成本。有些进口商在其经营的中国产品被反倾销时往往很着急,有时会同意分担一部分律师费,甚至自己高价聘请律师参加应诉。第三,充分利用进口商说服国外用户在调查中协助我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