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整合:对外贸易增长迅速的解决途径
摘要 对外贸易的激增一方面拉动了我国增长,一方面又产生了许多问题。其对经济增长的拉动固然重要,但由此所产生的问题也不容忽视,因此,深入分析产生问题的深层次原因并找出解决方案就变得尤其重要。文章认为增加国内贸易是解决对外贸易激增的最佳方案,而区域整合形成的区域市场一体化又可以促进国内贸易:区域整合和区域市场一体化是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 对外贸易;外贸贡献度;贸易顺差;区域整合
一、对外贸易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最突出特点之一就是对外贸易增长速度快于国民经济总体增长速度,快于同期世界贸易增长速度。从1978-2006年,我国进出口贸易年均增长率为16.57%,其中出口年均增长率为17.19%,进口年均增长率为15.93%。我国贸易的持续快速发展,使我国在世界贸易中的地位不断提高。1978年我同贸易进出口总额为206.4亿美元,居世界贸易排名第32位,2006年我国贸易进出口总额达17607亿美元,居世界贸易排名第3位,仅次于德国的20225.6亿美元,美国的28922.6亿美元。
对外贸易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研究已经很多,不同的学者通过研究得出的结论也不相同,张建刚认为直接从国民收入恒等式出发来测算“外贸贡献度”存在低估外贸对经济增长贡献程度的嫌疑,因此,他考虑了出口变动对消费、投资和进口变动而引起的GDP变动之间的关系,设计了包含出口、进口、投资、消费和国民收入的相对较全面的回归模型。测算出出口每增长10%可以促进GDP增长1个百分点,而进口每增长10%将会减少GDP近0.8个百分点。廖进中等以我国为例对1982-2003年的进口贸易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做了实证研究,研究结果表明进口对我国经济增长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汪浩瀚通过理论分析和经验证据表明,一国外贸规模对该国的经济增长有着重要的作用,对外贸易的变动往往成为决定一国经济增长趋势的关键因素。王坤等人利用了1978-2002年的数据对我国贸易和经济增长的关系进行了实证分析,得出了二者之间存在着互为因果的关系。
总之,我国的对外贸易对我国的经济增长和世界经济贸易的发展产生了积极的作用和影响,这是不可否认的。具体表现在:一是进出口规模的扩大与结构优化促进了我国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增加了国内税收及就业,成为拉动我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二是我国进出口贸易的发展为世界各国特别是主要贸易伙伴提供了巨大的商机,促进了世界经济贸易的持续发展。当然由于受多种因素的影响,我国的对外贸易也引发了许多的问题。
二、激增的对外贸易引发的问题
随着我同经济的发展,对外贸易额呈现出逐年增长的趋势,从1978年206.4亿美元的贸易额到2007上半年我同进出口贸易额达9809亿美元,2007年很可能要超过2万亿美元。强劲的对外贸易增长引发了一系列的问题。对其进行归纳如下:
(一)外贸依存度快速上升
我国经济对外贸的依存度从1978年的9.74%上升到2006年的65.79%,逐渐增加的外贸依存度意味者我同经济的增长比过去更依赖于外部需求,我国经济呈现出明显的外需拉动型。由于我同的外贸市场主要集中在美国、欧盟、日本、韩国、东盟、我同香港地区和地区,过度依赖外部需求为我国经济的长期发展带来了不确定性。大国的经济发展应该依靠内部需求来拉动经济的增长,拉动我国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即投资、消费、对外贸易,其中投资增加是我国经济增长的最主要源泉,近几年来,进出口贸易的增幅要大于消费的增幅,据已有的资料表明自我国加入WTO以来,净出口对我国GDP增长的拉动力逐年上升,2002~2005年从1.3%增长到23.7%,2006年更是增长到37%。
(二)贸易顺差的扩大增加了人民币升值的压力和贸易摩擦
由于我国出口的商品中劳动力密集产品占相当比重,且我国的劳动力成本较低使得出口产品具有价格优势,造成出口贸易激增,贸易顺差也跟着出现了急剧增加的趋势。仅以2002-2006年为例,这几年的贸易顺差就分别达到304.26亿美元、254.7亿美元、320.9亿美元、1019亿美元、1775亿美元。其实自我国1993年出现贸易逆差以来,就一直持续着贸易顺差,持续的贸易顺差直接导致外汇储备的增加,截至2007年6月外汇储备数额达到13326.25亿美元。充足的贸易顺差对于促进国内经济和就业增长、支持国家战略的实施和关键领域的改革、维护稳定等发挥了积极作用。但是巨额贸易顺差的持续存在,不利于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和结构的调整,也增加了宏观调控的复杂性和难度,增加了人民币升值的压力和贸易摩擦,导致国内经济发展失衡。
贸易顺差的激增使得央行必须投放更多的基础货币,于是可能会出现基础货币的激增,基础货币的激增增加了央行货币政策实施的难度。国内的金融体系本来就很脆弱,基础货币投放的激增又给金融稳定增加了威胁。由于我国持有的外汇储备中大多是美元债券,巨额的贸易顺差一方面随着美元的贬值而在白白发生损失,一方面又面临着欧美国家的指责,他们认为现行的人民币汇率政策是他们出现巨额贸易赤字的原因,要改变这种贸易赤字最好的办法之一就是使人民币升值,实际上这两年来人民币相对于美元已经升值了8.6%左右。对外贸易的激增还会使我国面临严重的贸易摩擦问题,仅2007年以来,截至当年7月底,共有16个国家和地区对我国发起贸易救济32起,涉案金额约为11.84亿美元。
(三)大量透支我国的资源和能源
由于我国的出口是基于通过生产要素尤其是廉价劳动力为基础的比较优势来参与全球分工。这种方式参与国际分工的好处是见效快,然而弊端也十分明显,即在国际分工中处于低端水平,主要利润被外围公司获取。如今,我国已成为世界的“加工工厂”,每年需要消耗大量的资源和能源,造成了某些资源的枯竭和能源的剧减,同时伴随着环境的严重污染。
(四)产品低价销售
我国产品出口的急剧增加,使得国外一些国家联合起来竞相压低我国产品的价格,由于国内的市场成了相对过剩市场,为了增加出口,某些出口往往会采取低价竞销的恶性竞争。这种内忧外困的局面使我国出口的产品面临着严重的低价销售压力。 三、对外贸易引发问题的深层次分析
由于我国出口的商品具有成本比较优势,客观上刺激了产品的出口,增加了贸易顺差。导致我国的对外贸易发展的迅速,不仅是成本比较优势。这其中既有我国经济增长和全球经济复苏的影响,也有我国外贸环境改善的影响。如果对其进行深层分析,还会发现贸易激增的背后还有我同的经济体制转型和政府推动的作用。
(一)政府追求GDP的高速增长
人口多、人民生活水平比较低是我们的基本国情,政府为了增加就业、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需要,集中精力进行经济建设就成了主要任务,部分政府官员认为搞经济建设就是追求GDP的高速增长。追求GDP的高速增长,就要增加能够提高GDP增长的要素投人,于是增加投资、增加对外贸易和刺激消费就成了实现GDP高速增长的手段。据统计数据:1978-2005年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率为20.7%,进出口贸易总额年均增长率为18.35%,消费总支出年均增长率为15.18%,可以得出投资是过去20多年来拉动我同经济增长的最主要力量,重复投资也成了经济过热的重要原因之一。
政府以追求GDP高速增长为目标,使得考核政府官员政绩的标准以GDP增长为主,外加地方政府官员的频繁调动,使得地方政府官员对其辖区很难进行长期规划,为了体现出他们的政绩,他们大多只考虑其辖区的短期发展,于是为了提高其辖区GDP的快速增长出现了一系列的政绩工程和面子工程。同时造成项目跟风现象的发生,看到别的辖区在搞什么项目,他们也要上这类项目,不管该类项目在其辖区是否适合上马,不经论证就上项目,完全靠拍脑袋来做决定,于是频繁出现同类项目重复建设的现象。重复建设的后果就是生产出来的产品当地不能完全消费,只好拿到别的地方去卖,由于国内其它行政区也是这样的情况,为了保护本地产品,就出现了区域贸易保护的现象,这种区域贸易保护的后果就是不能使资源禀赋要素得到有效使用,造成了有限资源的浪费,同时也不利于产业结构的调整和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
正是南于这种区域贸易保护使得生产出来的产品在国内销售反而没有国外销售容易,出现了对外贸易的激增以及国内产品在同外竞相压价的现象。这种无序的重复建设是以透支我国有限的资源和能源为代价,造成有限资源得不到充分的利用甚至是浪费。同时,激增的对外贸易使人民币面临增值的压力和贸易伙伴问的贸易摩擦的上升。
(二)我国的外贸体制改革成效显著,外贸环境进一步改善
世界经济的发展经历了从繁荣到低谷再到繁荣再至低谷的过程,我国对外贸易取得的成绩并不容易,它既面临着世界经济发展不稳定性的风险,又面临着我国加入WTO后对外开放度的增大带来的压力和挑战。之所以还能取得这样的成绩除了我国经济快速增长的原因外,还得益于我国外贸体制改革取得的成效以及外贸管理体制的完善为外贸发展创造的良好环境。
首先,通过清理、修订和新颁布有关、法规加强了外贸领域法律法规建设,加快了对外贸易管理的法制化进程。制定与实施了贸易救济法律法规制度,初步建立起应对贸易摩擦的“四体联动”机制,为我国外贸发展创造了较为稳定的制度环境。
最后,全面放开外贸经营权,为外贸增添了生机与活力。我国外贸主体多元化基本形成,集体私营企业开拓国际市场的能量将继续得到释放。当前,非国有进出口活跃,其中外资企业在我国外贸增长中已占据主导地位,为外贸发展增添了生机与活力。
综上所述,我国对外贸易的激增与国内的经济快速增长有关,与地方政府形成的行政区域贸易保护有关,与我国的外贸体制的改革和外贸环境改善有关,也与全世界国际贸易的快速发展的大环境有关。
四、解决对外贸易激增的途径是开展区域整合和区域市场一体化
(一)区域整合提出的缘由
虽然对外贸易能够拉动经济的增长,但是对外贸易激增也引发了许多问题,这些问题如果不解决可能就会恶化我们的外贸环境,使外贸受损,也不利于我们经济的长远发展。况且大国的经济增长应该主要依靠内需来维持它的平稳增长,目前,我国经济对外贸依存度过高,基本上成了外需拉动型经济,这无形中给我国经济的长期增长增添了不可预测的风险。
在生产不减少的情况下,要想减少对外贸易,就要想法把对外贸易转移为国内贸易,这就意味着要促进国内贸易的增长。促进国内贸易的增长,就必须要扩大国内的市场,扩大国内的市场就要破解原来的贸易保护区域,把这些区域改变为统一大市场,即加速同内区域市场一体化的进程建设。加速国内区域市场一体化的建设,就要抛弃那些区域贸易保护的观念,使区域分工更趋合理化、使有限的资源禀赋能够充分被利用,在国内贸易的基础上开展对外贸易,借此增强对外贸易产品的竞争力、优化我们的出口结构。而要开展区域市场一体化,鉴于国内的实际情况和同外开展一体化进程的经验,进行区域整合就是一条可行的途径。
经济学意义上的整合,指行为主体为了提高自身整体经济竞争能力并以之抗衡外部竞争压力的要求。“整合”的内涵至少要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即产业组织整合、产业布局整合、要素资源整合和体制机制整合。从整合的内涵延伸到区域整合,则区域整合是指两个或更多的地理上相近的经济体在界定的地理范围内消除人为的、行政的藩篱,调整区域产业布局和城乡布局,建立更为紧密的经济的、技术的、社会的联系,实现区域内各次区域的优势互补,最终走向一体化的过程。
在地域面积比较小的国家讨论区域整合时往往是指国家之间的整合,如韩国、新加坡等面积较小的国家的整合;而对于地域面积较大的和美国来说区域整合不仅可以指同家之间的整合,也可以指一个国家内部各个不同次区域之间的整合,由于大国内部发展往往不均衡,所以这些国家不仅可以和其他国家进行整合,也可以在内部不同的省份或州之间进行整合,如美国、加拿大和墨西哥整合的北美自由贸易区属于国家之间的整合,而我国的长三角、珠三角以及京津冀区域的整合则属于国家内部省份之间的整合。
(二)区域整合中的市场要素与政府推动
以厄恩斯特·哈斯(Ernst Hass,1958;Ernst Hass,Philippe Schmitter,1966)、列昂·林德伯格(LeonLindberg,1963)、约瑟夫·奈(Joseph Nye,Jr.,1971)等为代表的新功能主义学派强调整合并非完全是由经济和的因素决定,也是其中的一项重要影响因素。新功能主义一语道破区域整合 的真谛,那就是区域整合既需要市场也需要政府,原因如下:
从已有的区域经济整合经验来看,区域整合总会对一些地区发展比较有利,而对另外一些地区的发展就没有那么好。因为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不可能是平等发展的,这就好像是穷人和富人是不可能完全平等的一样,因此,它们之间的经济整合也会出现对发达国家有利而对发展中国家不利的不公平现象。正如北美自由贸易区内的美同采取农产品补贴政策,使得美国的农产品抢占了墨西哥的农产品市场,损害了墨西哥农产品的发展。
我国的疆域辽阔且地区之间经济发展不平衡,因此,在我国进行区域整合与世界上其他国家之间的区域整合有相同之处。假如把我国的整个市场看作是一个国际市场,则该市场是没有政府干预的市场(因为不存在一个全球的政府对整个国际市场进行干预和协调),那么区域之问的自发整合引起的不公平和差距变大的现象将会在区域之间出现。这种情况即使在经济发达的美国也存在。因此,如果完全按照市场自发的原则来整合我国的区域经济,则市场整合程度越大就会使越多的发达地区的企业特别是大企业占领更多的国内市场。因为它们已经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拥有更多的资源,相对于落后地区的企业它们具有竞争优势。
这样并不意味着不发达地区就不要参与区域经济整合,如果它们不参与该整合就会与发达地区的差距变得更火,而参与进来则可以更好地吸引发达地区的企业到本地来投资和吸收这些企业的先进管理经验,更好地承接有发达地区向不发达地区进行的产业转移和技术转移。因此,不发达地区参与区域整合的时候要更多地考虑区域整合给它们带来的投资、管理经验、技术转移和产业转移的好处,同时要避免区域整合过程中给当地带来的生态环境和当地文化的破坏。
由于企业大生具有逐利性,他们到不发达地区来投资看重的是这里的市场、资源,而不是想把整个不发达地区都发展起来。所以,发达地区和不发达地区之间要想达到融洽的区域整合、良性的市场统一和企业的公平竞争,就需要政府层面的积极支持和干预。即在区域整合时既需要市场也需要政府,两手都要硬,两手都要依靠。
(三)区域经济整合中政府与市场相互作用
区域整合中政府和市场谁是主导力量,这就好像是问人的左手重要还是右手重要一样。一种观点认为,区域经济的整合和区域经济的一体化最根本的动力是市场的力量。因为企业的资本运作、企业间的产权交易、企业多种形式的联合是区域整合的主导力量,这种整合可以让市场自发地去完成。另一种观点认为,在区域整合中排除政府的作用,是完全不正确的。因为从理论上讲,政府力量的主要结果是创造一种制度环境,包括区域经济合作中的规则、契约等,这些是市场力量不可能做到的。其实这两种观点都不是很全面的,前一种观点过分强调了市场的作用,后一种观点过分强调了政府的作用。
从已有的同内外区域合作的经验来看,市场和政府这两只手在区域整合和区域经济一体化过程中要相互作用。如在欧盟国家,仅依靠企业和市场的力量也可以实现资源的跨同配置,形成跨越国界的一体化生产。但是,如果没有国家——政府的力量,关税、货币、争端解决机制等障碍都不可能得到彻底的解决。从国内的珠三角和长三角发展经验来看,一个充满活力的经济国的形成,必须要具备两个条件:第一是要有一个高层政府协调机制。依靠该机制来打破行政分区的壁垒,这就是政府这只有形的手的力量,在我国经济的转型过程中,如果没有政府这只有形的手,区域经济合作就是一句空话。第二是要有一定的市场力量和经济发展基础。如果没有这个基础,只靠政府的主观愿望也是不可能的。因为区域整合是区域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整合的区域要有合理的产业布局、产业分丁和产业扩散。没有这样的市场经济力量的基础,没有这样的企业群和产业分工体系,区域整合就没有活力。
因此,政府与企业是实现区域整合的两只手,政府更多的工作是完成自身职能的转换,建立开放、公平的市场环境,增加、通讯等基础设施的建设,为加快区域合作提供全方位的服务,充当好守夜人的角色即可;而市场中的企业是区域整合中的主力军、生力军。两者分工合作的好与坏,决定了一个区域经济合作能否取得成功。
(四)区域整合和国内贸易的关系
实施区域经济整合可以使该区域内的各次区域逐渐培育出一体化的市场,一一体化的市场可以避免原来区域分割市场所不能实现的要素价格均等化的国内资源配置,使得国际资源配置过程得到国内资源配置合理化的支持,避免因区域市场分割而制约国内贸易市场扩大、产业结构升级和企业规模扩大的事情发生。以往各行政区域将开展贸易的注意力主要是向着国外贸易,使各区域不同程度地形成“对外贸易偏好”。因此,我国的对外贸易发展很大程度上不是国内市场扩张的延伸,而是国内市场被分割为许多狭小的区域性市场导致国内贸易严重滞后的产物。正是在这种情况下,才出现了对外贸易中“竞相收购、低价竞销、多头对外、肥水外流”的局面。
培育一体化的国内市场,发展国内贸易,可以使我们的企业在没有国际市场的情况下也能依靠国内的庞大市场充分实现大规模生产。庞大的国内贸易一方面可以缓和由于激增的对外贸易带给我们的压力,另外给我们提供了依靠国内贸易也可以促进经济增长的保障,庞大的国内贸易给我们的出口企业提供了一个“蓄水池”作用的平台,当出口产品在同际市场上受阻时,可以转战国内市场;同时庞大的国内贸易可以给我们的企业提供增强竞争力“实战演习”的机会,使企业在真正面临进口产品以及进入国际市场之前能够得到必要的锤炼。
五、结论和意义
对外贸易确实可以拉动我国经济的增长,贸易顺差也确实增加了我国的外汇储备,但不可否认对外贸易不是经济增长的长久之策,因为短时间出口数额的激增不但冲击了贸易大国的既得份额,对发展中国家的贸易也造成了一定程度的冲击。使我国面对的贸易环境变得不容乐观,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对外贸易摩擦频频发生,涉及的范围也越来越广,就说明了这样一个事实。贸易顺差的增大和外汇储备规模的扩大使人民币面临着升值的压力。
其实当一个后起国家出口达到一定规模时,很难保持较高的速度。战后日本出口发展的以及现在的德国出口事实便是最好的例证。2006年我国的出口达到9691亿美元,2007年上半年出口达到5467亿美元,全年的出口很可能要超过万亿美元。今后我们的出口面临的压力会越来越大,“中国制造”威胁论的产生更是把我们推上了风口浪尖。
从对外贸易数额上看我们是贸易大国,可仔细分析我国出口贸易的特征,会发现我同的对外贸易体现出一种以行政区为单位的分散格局,具有小国外贸的特征。造成这一现象出现的原因是我国存在着严重的有贸易保护形成的区域市场分割,要想在我同形成一个经济一体化的大市场增加我们的国内贸易,进行区域整合是必不可少的一步,通过市场和政府推动形成的统一大市场可以基本消除行政性分权造成的区域分割,由对外贸易为主变国内贸易为主即由外需拉动型经济为内需拉动型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