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需要处理的几个关系
一、建立-东盟自由贸易区的背景
世界舆论普遍认为,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立不仅会大大推动中国与东盟的快速,而且将改变整个亚洲经济发展的路向,其意义十分重大.实际上,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提出与实施有其鲜明的时代背景,完全是中国与东盟经济发展与合作的内在需要,也是东亚区域经济合作与发展的需要。
1.建立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缘起
建立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构想始于2000年在新加坡召开的第四次中国与东盟领导人会议(10+1)。会上东盟_些国家对中国即将加入WTO感到担忧,认为入世后,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将促使国际投资从东南亚转向中国,从而对东南亚经济产生不利影响。对此,当时的朱镕基总理解释说,中国入世不会对东盟经济构成威胁。为了进一步解除东盟的担忧,朱镕基总理又主动提出双方成立自由贸易区的设想,此举在东盟国家引起极大的反响。2001年3月,在中国的建议下双方成立了联合专家小组,对自由贸易区的可行性、经济效益以及中国加入WTO后的影响等问题进行了研究。专家小组的报告认为,中国与东盟在贸易结构上具有很大的互补性,目前双方贸易额占各自对外贸易总额的比重都较小,表明双方之间的贸易潜力很大。如果成立自由贸易区,则会产生较大的贸易创造效应,使双方都能受益。专家小组用“全球贸易分析项目”模型测算后,得出如下结果: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立将使东盟对中国的出口增长48%,使中国对东盟的出口增长55%。同时,它将使东盟整体的国内生产总值(GDP)增长0.9个百分点,而使中国的GDP增长0.3个百分点(按2000年数据)。
专家小组的报告得到东盟经济部长和外交部长会议的支持。原来对此存有疑虑的几个东盟国家(如印度尼西亚、菲律宾)也改变了态度。这样,东盟10国统﹁了认识,进入双方协商阶段。经过半年多的磋商,在2001年11月文莱举行的第五次中国-东盟领导人会议上,双方正式达成在10年内建立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协议。紧接着双方就建立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有关具体问题进行了6次谈判,并在2002年11月在柬埔寨首都金边举行的中国东盟(10+1)峰会上签署了《中国-东盟全面经济合作框架协议》,正式确定在2010年建立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这是双方领导人高瞻远瞩作出的重大决策,也是中国第一次承诺与他国达成自由贸易安排,堪称中国与东盟关系史上的一个里程碑。
2.中国的承诺
中国与东南亚是近邻,社会、经济、文化的交往有着悠久的。加强合作,不仅有利于中国与东南亚各国经济的发展,而且有利于整个亚洲地区的社会稳定与经济发展。因此,深化发展同东盟国家的睦邻友好合作,是中国政府坚定不移的政策。2001年11月,中国与东盟国家领导人就双方在新世纪加强合作达成共识,一致决定在未来10年内建立一个拥有17亿人口、2万亿美元国内生产总值和1.2万亿美元贸易总额的“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并把农业、信息通讯、人力资源开发、相互投资和湄公河开发作为新世纪合作的五大重点领域。从而使双方合作的目标更加明确。其中中国政府的承诺对推动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设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其一,“早期收获”。为了使东盟国家能尽快享受到自由贸易区的好处,中国主动提出“早期收获”计划,提前向东盟国家开放农产品市场,即挑选一些东盟出口较多的农林水产品和其他产品,先行降低关税。这些产品不用等到10年后再取消关税,而是提前到2004年1月起降税。这一举措优先给予东盟国家实惠,使大多数以农业为基础的国家获益非浅,因而受到它们的普遍欢迎。
此外,为了消除东盟的疑虑,维护中国与东南亚业已形成的友好关系,中国准备提前5年先行向东盟开放市场。
其二,中国对于东盟新成员实行特殊的、差别的和灵活的待遇。为了加快建立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考虑到东盟10国的具体情况,中国承诺对目前尚未加入WTO的越南、缅甸、老挝、柬埔寨4国实行特惠关税待遇。2004年1月1日起,其向中国出口的部分产品将享受零关税待遇。这一承诺已在2002年11月的第六次中国-东盟领导人会议上兑现。同时,承若免除柬埔寨总额2亿美元的债务,并将继续向柬方提供发展援助。
其三,中方将积极致力于湄公河流域开发。中、老、缅、泰四国专家已完成了上湄公河通航的环境评估工作,清理碍航礁滩的准备工作基本就绪。中方将出资500万美元资助这一工程的开展。
其四,中方将继续支持并参加“东盟”的建设。今后几年,中方将加大对东盟人员的信息技术培训力度,并积极参加东盟国家信息基础设施的建设。今后5年内中国将为东盟培训500名信息技术人员。
其五,开拓医疗卫生方面的新的合作领域。东盟国家十分重视艾滋病的防治,中方也认为这是一个紧迫性的问题。中方愿在力所能及范围内支持东盟的努力,开展与东盟的交流与合作,特别是在中西药结合等方面。特别需要指出的是,在应对SARS中,中国政府与东盟正在进行卓有成效的合作。
3.中国东盟经贸合作增势强劲
上世纪90年代以来东盟与中国经济关系获得了迅猛的发展,这也是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得以在较短时间内达成协议的一个重要因素。据统计,2003年中国东盟贸易创下历史新高,达到782.52亿美元,是1975年的近150倍。东盟国家出口到中国的产品在近年平均增长了54%,其中增幅最大的是菲律宾(91%)、马来西亚(84%)和泰国(50%)。近年来双边经贸关系的发展已呈现出几个鲜明的特点:一是贸易增长迅速,其增长速度快于中国和东盟各自的总体对外贸易的增长速度;二是双边贸易在各自对外贸易总额中的比重不断增加;三是双边进出口商品结构不断优化,即交换的主要商品实现了由初级产品向制成品的转变,机电产品和高新技术产品在进出口贸易中所占的比重不断增长;四是在双边贸易中,中国出口的增长速度低于进口的增长速度,中国与东盟的贸易逆差逐步扩大。2003年,中国对东盟的贸易逆差高达164亿美元。
应该指出的是,“早期收获”的实施,带来了中国与东盟四国果蔬贸易的巨幅增长。据中国海关统计数据,2004年上半年我国自东盟进口水果蔬菜242万吨、价值3.3亿美元,分别比去年同期(下同)增长30.7%和38.7%;对东盟出口果蔬81.9万吨,价值2.7亿美元,增幅分别达12.5%和33.9%。上半年我国自泰国进口果蔬158.3万吨,价值2.1亿美元,分别增长22.9%和35.9%。其中水果9.6万吨,蔬菜148.7万吨,分别增长90.7%和20.25;我对泰国出口果蔬5.9万吨、价值2635万美元,激增1.5倍和1.4倍,其中水果2.9万吨、蔬菜3万吨,分别激增2.2倍和95%。可以说与中国签署实施“早期收获”的成员是最大的受益者。如泰国椰子、木薯出口中国数量大幅增长。”可以预见,这种贸易门槛的逐步降低和拆除,将会带来新一轮产业结构调整和开发市场的新选择。
在货物贸易增长强劲的同时,中国与东盟在投资方面的合作同样取得显著实绩,开始出现双向投资的特点。据中国商务部统计,截至2003年底,东盟国家来华投资项目达到22075项,协议投资金额645.9亿美元,占中国合同吸引外资总额的6.85%;实际投入323.7亿美元,占中国实际利用外资总额的6.46%。投资领域遍及加工业及宾馆、饭店、住宅等不动产业发展到、零售、钢铁、石油化工等行业。然而,中国对东盟各国的投资尽管绝对金额较小,但潜力大,增长速度快。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03年底,中国企业在东盟国家投资的项目已达857个,中方投资金额约为9.4亿美元。
此外,中国与东盟双边的经济技术合作也获得了拓展。东盟国家已经是中国重要的承包工程、劳务合作市场。截至2003年底,中国企业在东盟国家签订的承包工程、劳务合作和设计咨询合同金额达249.9亿美元,完成营业额170.5亿美元。
4.双边政治关系日益加强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与东盟的双边政治关系发展稳定,政府高层官员互访频繁。特别是进入11世纪以来,中国和东盟关系有了重大进展。中国、东盟签署了《南海各方行为宣言》这是中国与东盟签署的第一份有关南海问题的政治文件。此外,还签署了《中国-东盟关于非传统安全领域合作联合宣言》。2003年,中国作为第一个非东南亚大国正式加人《东南亚友好合作条约》,与此同时,中国与东盟签署了建立战略伙伴关系文件,东盟已成为第一个与中国建立战略伙伴关系的地区组织,等等。这一系列的举动向外界发出了一个明确的信号,即本地区各国完全可以通过对话处理好相互间存在的分歧,它标志着中国与东盟的政治信任度发展到了新的水平。
二、-东盟仓由贸易区建设面临的问题
区域合作,作为中国家之间合作的一种尝试,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设必然会碰到来自内部与外部、与经济等多方面的阻力,诸如“中国威胁论”、成员体之间的巨大经济差异等问题。所以,其建设进程决不会是一帆风顺的。对此,国内外的专家学者以及实际部门的工作者都从不同角度进行了深入的分析研究。这里笔者仅对下列三个问题作一分析
1.谈判进程阻力重重
东盟秘书长王景荣在不久前举行的“2004年东盟—中国”上透露,中国-东盟自贸协定谈判正受到阻力。原定2004年6月30日结束的货物贸易谈判已无法如期在6月底完成。按照中国和东盟此前达成的协议,中国和东盟需依次完成货物贸易、服务贸易和投资便利化以及劳务等谈判,才能最终达成全面的自由贸易协定。谈判之所以受阻,其主要原因是:(1)根据泰国朱拉隆功大学的柴拉迪约教授(Suthiphand Chirathivat)分析,主要是菲律宾和印尼等国的中小型因害怕无法应付中国企业的竞争,而要求政府暂缓废除贸易壁垒。(2)出现“僵局”的原因主要是东盟一些国家正在进行大选,并导致中国和东盟在“一些敏感商品上的谈判”出现一些分歧。今年印尼和菲律宾都进行了大选,这些国家的政治势力为了能获取国内工商业特别是制造业人土的支持,纷纷打出保护本国产业的“政治牌”。这说明,成员体国家政治经济的任何变动都会对自由贸易区的建设进程产生影响。可见,进程的推进、协调是艰巨的。
值得指出的是,2004年7月19日,东盟秘书长王景荣访问中国时,表达了希望尽快和中国达成整体自贸协定的热切愿望。如果协商顺利,中国和东盟有关货物贸易的谈判有望在年内完成。
2.货物贸易自由化中的关税减让
关于货物贸易,根据已达成的共识,自由贸易区全面建成后,除极少数特殊产品外,所有产品的关税将降至0-6%,并取消所有非关税措施。中国的平均关税虽然目前已降至12%,但比东盟的WTO成员的平均关税要高出10个百分点左右。我国对东盟的一些主要产品的进口关税更高。如中国对泰国进口的大米征收高达113%的关税,对从马来西亚、印尼进口的棕榈油的关税也较高,配额之内的关税为9—10%;配额之外的棕榈油征收30%的关税,另还附加13%的增值税。对此,东盟国家非常关切。
我国与东盟国家在关税减让方面面临的另外一个问题是,双方同为发展中国家,都有需要保护的幼稚和民族产业,在关税减让方面,势必要适当照顾。因此,中国与东盟关税减让的操作将借鉴东盟自由贸易区关税减让的做法,将各国减让关税的商品分为4类:即包含类(inclusion)、暂时不包含类(temporary exclusion)、敏感类(sensitivity)和一般例外类 (general exception)。这4类商品的关税将分阶段进行减让。
除关税壁垒外,中国和东盟双方在彼此市场上都面临着一些非关税壁垒,如海关程序、许可证要求、标准要求、知识产权、法规的执行等。有一些非关税壁垒是来自东盟单方面的,如对签证和工作证方面要求苛刻等。东盟方认为,中国的非关税壁垒主要是配额、许可证制度以及其他进口控制措施。
3.中国与东盟国家在南海诸岛的争议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各成员仍存在一些不和谐因素,其中南中国海问题尤为突出。尽管考证,南沙群岛归属无可争议地属于中国,但现状是菲律宾和越南等国都提出了对南沙群岛的主权问题,并占据着部分岛屿,觊觎着该岛海域丰富的石油等资源。因此,如何历史、现实、客观地认识与处理中国与东盟在南海岛屿的纷争,切实履行中国与东盟签署的《南海各方行为宣言》,在南海问题争议解决之前,各方承诺保持克制,不采取使争议复杂化和扩大化的行动,并本着合作与谅解的精神,寻求建立相互信任的途径,包括开展海洋环保,搜寻与救助,打击跨国犯罪等合作,已成为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能否最终建成重要因素之一。
三、建立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应处理好的几个关系
1.国家利益与区域利益
所有参加区域经济合作的国家都有其经济的动因和追求,但是,如果每个国家都把国家利益放在区域利益之上,只想所得,不想有失,那么区域经济合作是搞不起来的,即使勉强搞成,也不会取得太多的实质性结果。因此,如何协调国家利益和区域利益是区域经济合作必须妥善处理的问题。在自由贸易协定谈判的过程中,有关国家相互之间既要考虑自身的利益,也要考虑他国的利益,特别是经济强国和大国需要作出一些利益让步,以推动区域经济一体化取得成功。中国与东盟自由贸易协定的谈判过程同样是寻求利益平衡的过程。中国领导人在正式启动谈判前宣布将向老挝、柬埔寨和缅甸提供特别优惠关税待遇,以增加从三国的商品进口量。这一举措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表明中国是一个负责任的国家。妥善处理国家利益与区域利益将始终存在于自由贸易协定谈判及自由贸易区运行的全过程。
2.双边自由贸易协定和区域自由贸易区的关系
当前东盟国家在区域自由贸易区和双边自由贸易协定关系上有不同看法,个别国家签订双边自由贸易协定的举措招致区内其他国家的反对,担心这样做可能为域外国家的产品进入东盟打开后门。新加坡已与新西兰、日本签订自由贸易协定,并正在与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墨西哥等讨论双边自由贸易协定问题,马来西亚对此曾公开表示不满。东盟有的国家,如泰国和新加坡提出希望与中国率先建立双边自由贸易区,树立一个样板,带动东盟与中国自由贸易区早日建成,但一些国家则担心双边自由贸易协定谈判会分散对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注意力。如何处理双边贸易协定与区域贸易协定之间的关系,是中国与东盟面临的一个现实问题。
双边自由贸易协定与区域自由贸易区二者是良性互动的关系,可以相互促进。通过双边自由贸易谈判可进一步推进区域自由贸易区的进程,就像区域自由贸易区与WTO框架是相辅相成的,其运作原则是通过局部性促进区域贸易自由化,达到总体上推动全球贸易自由化和经济一体化的目标。双边自由贸易协定和区域自由贸易区也是相互统一的整体。美国的贸易政策历来都是从三个层面展开的,即多边、区域与双边,相互促进。美政府在全球多边谈判受阻,区域谈判得不到国会授权的情况下,往往通过双边的渠道拓展市场,为本国产品寻找出路。与多边、区域谈判相比,两国间的自由贸易协定具有时间短、见效快的特点,越来越受到各国政府的重视。
双边合作的好处还表现在:可以从小范围的实质性合作做起,在此基础上扩大合作范围,提高合作水平。欧盟的合作是从法德煤钢联营的基础上开始的,如今已发展成世界上合作水平最高的经济货币联盟。此外,通过商谈双边自由贸易协定,本身也是学习和试验的过程,许多经验可以直接运用到多边和区域谈判中去。
当然,中国与东盟个别国家进行双边自由贸易协定谈判,应在取得东盟各国理解的基础上进行,双边自由贸易谈判应服务于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设,并在进程上与之相协调,从而避免对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设产生不利影响。
3.自由贸易区的运行机制问题
是建立一个开放型的自由贸易区,还是组建一个封闭型的自由贸易区,这是中国与东盟目前的难题。作为一直倡导“开放式地区主义”原则的亚太经合组织下的次区域经济集团,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只能是开放型的贸易一体化组织。但当前“开放式地区主义”的原则面临着来自多方面的巨大挑战。APEC通行的单边主义和松散的非制度性状态常常导致各成员方单边计划始终无法有效保证集体行动计划目标的如期实现,结果使各成员国所获得的实惠要比紧密型的自由贸易区少得多。从今后的发展趋势看,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可能会向紧密化方向发展。因此,在开放型和机制性之间,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必将面临艰难抉择,并需处理好如下两个关系:第一是如何解决“开放式地区主义”与封闭型的组织之间的关系问题;第二是如何处理好不同制度和不同发展水平成员之间利益的分配问题。
4.贸易投资自由化与经济技术合作的关系
目前,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成员经济发展水平和所处的经济发展阶段大不相同,对贸易投资自由化和经济技术合作的目标与承受能力也不尽一致。
同时,中国和东盟一些国家的关税仍然偏高,在这种情况下建立自由贸易区,双方之间的贸易增长很有可能来自于区域外部国家的贸易转移;由于双方产业结构趋同可能会使竞争加剧,而加剧的竞争也可能会导致一些企业被迫做出调整。另外,从规模经济角度来讲,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规模略显单薄,因而贸易自由化取得的效果将比较有限。贸易投资自由化和经济技术合作这两个轮子缺一不可,两者关系处理得好坏,涉及自由贸易区的发展前景,因此在今后的最终时间安排表中应两者并重,避免自由贸易区的发展方向发生逆转。
我们要借鉴东盟自由贸易区业已成型的架构,加快自由贸易区技术设施、标准化和政策等方面的便利化建设步伐,减少贸易和投资的程序,加快货物、服务、资本的自由流动速度。
5.经济差异与利益平衡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各成员的经济发展水平差距较大,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的差距在100倍以上,远高于欧盟内部的16倍和北美自由贸易区内部的 30倍的差距水平。由于区内各成员的经济发展阶段和发展水平各不相同,它们的合作目标和承受能力也不尽相同。
由于中国与东盟总体经济发展水平相同,产业结构相似,相互间的经济竞争不可避免。中国与东盟的出口商品和市场结构相近,出口贸易仍以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为主,双方在区内市场的竞争将趋于激烈,一些出口商品在第三国有重叠现象而存在竞争。同时,现有中国与东盟在区外吸引外资和区内双向投资存在非对称性,中国入世后大量吸引外资,而危机后东盟吸引外资能力减弱;东盟在中国的直接投资规模较大,而中国对东盟的投资起步较晚。各成员国在区域内外的贸易与投资的竞争,也会对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设产生不利的影响。
在设计和实施其关税减免的进程和标准,尤其要注意利益平衡。中国既要考虑自身的实际承受能力,又要适当照顾各方的态度和要求,注意照顾东盟中经济相对落后的国家,在减税商品的幅度、速度和过渡期方面,给予适当的宽限,因为经济差距最终将阻碍地区经济一体化的步伐。事实上“早期收获”的付诸实施就是充分考虑了东盟的现状。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设是一个巨大的工程,需要中国与东盟双方共同努力,求同存异,不要过分计较眼前利益。只有这样,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发展进程才能如期甚至加快推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