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性贸易壁垒的发展趋势和影响因素
关税作为国际贸易的政策工具和贸易保护的重要手段,曾在国际贸易史上占据重要地位。然而随着关贸总协定多边贸易谈判的进行,关税得到大幅度削减。多数发达国家的制成品关税从1947年的40%,降低到20世纪70年代初的6%~8%左右。东京回合更是使关税进一步降低,欧盟平均为6%,日本为5.4%,美国为4.9%。关税已经不能成为贸易保护的有效壁垒。
技术性贸易壁垒内涵
技术性贸易壁垒(Technical Barriers to Trade,简称TBT)是非关税壁垒的一种,在关税不断削减、关税壁垒的作用越来越小的背景下,其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大。很多国家利用TBT达到减少进口,保护本国生产商利益的目的。
据统计,在20世纪70年代里,技术性贸易壁垒占非关税壁垒的比例约为10%~30%。而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技术性贸易壁垒的比重有了大幅度地提高,已经达到了80%。技术性贸易壁垒对国际贸易的影响也越来越大,1999年受技术性贸易壁垒影响的商品出口额已经占到世界商品出口贸易总额的25%,受其影响而减少的商品出口额占全世界出口总额的3.7%~6.25%。
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之后,进出口贸易量年年递增,在获得巨大出超的同时,也遭受着不可忽视的损失。根据商务部的调查,2002年,我国71%的出口遭受技术性贸易壁垒,39%的出口产品受到影响,造成损失170多亿美元,占当年出口总额的5.2%。其中首当其冲的是农畜业,损失约90亿美元,其次是轻和机电业,受损额分别是40亿和20亿美元,此外纺织、医疗、化工产业也受到影响。因此应加强对技术性贸易壁垒的研究,以便采取积极的措施应对技术性贸易壁垒。
技术性贸易壁垒的趋势
(一)TBT和SPS通报数逐年增加且增长迅速
一般认为,技术性贸易壁垒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技术性贸易壁垒指WTO《技术性贸易壁垒协议》规定的技术法规、标准和合格评定程序;广义的技术性贸易壁垒还包括动植物及其产品的检验和检疫措施(SPS)、包装标签要求、绿色壁垒等。从1995年到2005年,TBT通报总量增长了122%,SPS通报总量增长333%,2005年底TBT和SPS通报总数达到1721件。其中发展家通报数增长迅速,1999年发展中国家的通报数就超过了发达国家。虽然发展中国家的SPS通报数少于发达国家,但是增长比较快。
(二)技术性贸易壁垒呈现出扩散效应
扩散效应可分为地区之间的扩散和产品行业之间的扩散。地区之间的扩散表现为指实施技术性贸易壁垒的国家越来越多,某一国宣布对某种产品实施禁令之后其他国家纷纷效仿。2006年我国产花生被欧盟通报,原因是黄曲霉素超标,之后日本也以黄曲霉素超标为由扣留我国产花生。产品行业之间的扩散表现为,技术性贸易壁垒从一种产品扩散到相关产品甚至扩散到其他行业。欧盟的生态纺织品服装指令原只有几种纺织品和服装,现在扩大到腈纶、棉和天然纤维素,几乎囊括了所有纺织品和服装。
(三)技术性贸易壁垒逐渐发展成完善的体系
技术性贸易壁垒涉及范围从初级产品、中间产品到工业制成品,同时也覆盖产品的加工生产、包装运输、销售和消费的整个生命周期,还扩展到、服务贸易、知识产权和环境保护等领域在每个领域都有国际的、国家的和地区的法令、规定、要求、指南、准则和程序,一起构成了完整的技术性贸易壁垒体系。
基于线性回归模型分析影响技术性贸易壁垒的因素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持续、稳定、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提高。2000年“九五”计划完成后,在全国人口比1980年增加了3亿左右的情况下,实现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两番,基本消除贫困现象,人民的生活达到小康水平。1995到2004年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从58478.1亿元增长到136875.9亿元,国家财政收入从6242.2亿元增长到26396.47亿元。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和商品零售价格指数都有明显下降。人民币对美元汇率稳中有降,进出口贸易总额大幅增长,从2808.6亿美元增长到11545.5亿美元,货币供应量从60750.5亿元增长到253207.7亿元。这表明,我国在1995年到2004年间经济发展稳定,国力逐步增强。
本文利用线性回归模型分析我国宏观指标对TBT、SPS通报总数的影响。将1995年到2004年历年的TBT、SPS通报总数作为因变量y,将国内生产总值、国家财政收入、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商品零售价格指数、人民币对美元汇价、进出口贸易总额和货币供应量这7项我国宏观经济指标分别作为自变量x,用Eviews软件求解回归系数,得到的结果在表1第一列。
(一)负相关因素
从表1可以看出TBT、SPS通报总数与国内生产总值、国家财政收入、进出口贸易总额和货币供应量呈正相关,与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商品零售价格指数、人民币兑美元年平均汇价呈负相关。技术性贸易壁垒的目的是限制进口,因此技术性贸易壁垒通报数与出口量有密切关系,国内生产总值、国家财政收入、进出口贸易额伴随着出口量增大而增长,因此它们和通报数呈正相关。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商品零售价格指数的降低有利于商品出口,因此它们与通报数呈负相关,人民币兑美元年平均汇率升高,会使用外币表示的国内商品价格上升,不利于商品出口,因此它也与通报数呈负相关。
(二)正相关因素
在呈正相关的因素中,进出口贸易总额的回归系数最大,表明它的变化对TBT、SPS通报总数的影响最明显,即我国进出口贸易总额每增加1亿美元,TBT、SPS的通报数约增加0.102155。负相关的因素中,人民币兑美元年平均汇价的回归系数的绝对值最大,这说明人民币兑美元汇率每下降1个百分点,会带来通报总数增长113.3212。
下面还需要考察每个因素的回归系数是否有可能等于零,如果有可能等于零,说明该因素和TBT、SPS通报总数没有显著的线性关系。在本模型中,样本个数是10,回归方程的自变量为1个,常数项为1个,因此自由度为10-1-1=8。查具有k个自由度的t分布的c值表,当自由度为8,概率为95%时,c=2.31。表1第二列是由Eviews软件出的,各因素的回归系数的t统计值。除商品零售价格指数之外,其他因素的回归系数的t统计值的绝对值都大于2.31,因此可以认为在95%的置信水平下,这些因素的回归系数不等于零,即这些因素与TBT和SPS通报总数有显著的线性关系。表1第三列中的概率Prob显示了在t分布中取得前一列的t统计量的概率。通常如果概率小于0.05即可认为对应回归系数显著不为零,即线性关系显著。
(三)可决系数R2
接下来考察可决系数R2。R2是由自变量的线性回归等式解释因变量的观测值在总变化中的比例。R2是位于0到1之间的数,一般R2的数值越接近1,回归模型拟合得越好。表1第四列是通过Eviews软件计算出的TBT、SPS通报总数与我国7项宏观经济指标的可决系数R2。可以看到除了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和商品零售价格指数之外,其余5项指标的可决系数R2都较高,其中R2最高的是货币供应量和国内生产总值,分别达到了0.8848和0.8758。但是R2高并不一定表明两个变量之间有较强的因果关系。
因素之间的样本相关系数及多元线性回归模型的讨论
在有多个自变量的多元线性回归中,任何两个自变量之间不能有较高的相关性,因为这样会造成多重共线,导致其中一个或多个自变量回归系数的t统计值不能通过检验。多重共线问题通常可以由消除一个或多个自变量来解决。
用Eviews软件计算7项指标之间的两两样本相关系数,结果国内生产总值、国家财政收入、进出口贸易总额、货币供应量这4项指标之间的两两样本相关系数很高,达到96%。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和商品零售价格指数这2项指标的样本相关系数更高,达到99%。人民币兑美元的年平均汇价和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之间的相关系数也达到94%。在目前考虑的7项指标中,上述样本相关系数较高的几个指标不能同时列入一个多元线性回归模型中。
另外,在线性回归分析中有自变量个数k和观测数据个数n的一般规则,即n>5 (k+2)。本模型由于观测数据只有10组,因此自变量个数不宜超过1个,不宜建立多元回归模型。
结论
本文通过线性回归模型定量描述我国宏观经济指标和TBT、SPS通报总数之间的关系。TBT、SPS通报总数与各因素分别建立一元线性回归模型后,除商品零售价格指数的回归系数之外,其他因素的回归系数都通过了t检验,即自变量的回归系数在95%的置信水平下不等于零,线性关系显著。
TBT、SPS通报总数与国内生产总值,国家财政收入,人民币兑美元年平均汇价,进出口贸易总额,货币供应量等这些因素有较高的可决系数R2,其中和货币供应量的可决系数最高,说明模型和观测数据拟合的最好;与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和商品零售价格指数的可决系数不高,说明两者线性关系不明显。由于各因素间的样本相关系数较高和观测数据有限,不适合建立多元线性回归模型。